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复仇说说(暗示要复仇的说说)

2022-08-12 05:24 作者:木偶复仇 围观:

09#安全实验室 | 「展」开说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木偶复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复仇说说(暗示要复仇的说说)1

09#安全实验室 | 「展」开说说?








复仇说说(暗示要复仇的说说)2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的某一天夜里,洛阳城中,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谋杀案

死者是一位御史官员,叫做杨万顷;而杀人的是,两个年轻人,据说看起来才十多岁。

他们手持利斧,将杨万顷,劈杀于东都某坊之内。

随后,哥俩又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举动,他们将杀人动机写于布帛之上,悬挂于斧尖,上面大概写着:"我等,为父报仇耳。"

夜深人静,搏斗之声应该传播很远。

不等人们反映过来,这两个年轻人已经出城,继续追杀其他仇人。

可惜,"至汜水,为有司所得。"(《资治通鉴》)

就此,一桩陈年旧事,徐徐揭开。

当街刺杀

原来,杀人的两个年轻人,叫做张瑝和张琇,他们的父亲叫做张审素,是某州的都督。

大约在六年前,张审素被人诬陷谋反。负责审理此案的,正是杨万顷。而也正是此人,直接促成了张审素的冤案。

最终,张审素被处斩;他的两个儿子张瑝、张琇,因为当时的年龄还不到十岁,所以被发配岭南

哪知没过多久,这两个孩子竟逃回了洛阳,隐藏于市坊之中,摸清了杨万顷的行踪。于是,在某天夜里,两人合力,出其不意,将杨万顷击杀。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案子,却让朝廷犯难了。

1 各方声音

先说说舆论对于此案的看法。

人们在街头巷尾,都对这两个小子的行为,挑大拇指。称他们:"稚年孝烈,能复父仇,宜加矜宥。"希望他们能得到宽宥。

持此种观点的人,还有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在他看来,张氏兄弟"为父报仇"的做法,大有上古遗风,应当"活之"

这当然是从"礼"或者"情"的角度来说的。

为父报仇的人 怎么判?

然而,反对者却也有一套理论,现在大多数的人应该也是这样想的,那就是:虽然张氏兄弟是为父报仇,但是这种行为,败坏国法。

持这种观点的人,以李林甫为首,且得到了玄宗的支持。

按照玄宗的说法,是:"孝子之情,义不顾死;然杀人而赦之,此,不可启也。"

至于为什么不可以"启",他在诏书中说得明白 :"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辗转相仇,何有限极!"

是啊,从"法"的角度出发,这种行为当然不能表彰。如果为父报仇,就可以不追究责任,那么谁还不是敢打敢杀的孝子了?冤冤相报,又何时有尽头?

于是,此案盖棺论定,张氏兄弟被杖杀。

据《新唐书·孝友传》记载,张琇临死前还说了这样一句遗言,他说:"死了就能见到父亲了,我无愧于他,复何恨!"

百姓听说之后,再次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不仅为他们收敛尸体,还捐钱将他们葬在了北邙。同时,又怕他们的坟被仇人破坏,还专门做了几个疑冢。

唐代,血亲复仇的案件还有很多

而类似的案件、类似的争议,在唐代还有不少。

比如武则天时,有个叫做徐元庆为父报仇,刺杀了御史官员赵师蕴,也引发了朝廷的辩论。

武则天想放了他,可陈子昂却反对。

陈子昂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复仇议》,提出:礼,是促进人进步的,但法,才是治理国家的。

所以,徐元庆因犯罪应当被杀;但"为父报仇"的行为却应得到表彰。

唐宪宗时,有平民梁悦为父报仇杀人,韩愈也写下了一篇文章,从上古说到当下,大论礼与法的关系。最后在他的说和下,梁悦免死流放。

情与法的冲突,在唐代一直存在。事实上,很多人也将这些案件的争论,归结于情与法的冲突。

那么,在唐代之前呢?还会有这种冲突吗?

2 春秋

我们要回到春秋时代,甚至是更早。

还是先说舆论的看法。首先是孔子,他说,面对父母之仇,要"寝苫枕干,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这意思是说,为父母报仇,要天天枕戈待旦,与仇人不共戴天;大街上碰上仇人,不管手里有什么,上去就干。

再来看看具体的事件。当年伍子胥为报复仇,背叛楚国,最后协助敌国,立马郢都,鞭打楚平王尸体,最终为父报仇。舆论是什么声音呢?

《春秋公羊传》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经》的书。有些人可能听到过这样一个词语,叫做"春秋决狱",两汉时期儒家学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经常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所以《公羊传》上的这句话,给后世断案,提供了一个依据,非常之重要,后面还会提到。

再来看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吧,他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这些都是对伍子胥的赞扬。

伍子胥的复仇

说完舆论,再说说官方文件。

儒家经典《周礼》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这意思是说,为"义"(报仇)杀人的人,要把他送到国外去,不让杀人者与被杀亲属在一个国家,并且不能让死者家属寻仇。

似乎也是支持复仇的。

这时候,或许,情就是法。

3 两汉前后

东汉时,甘肃地区发生了一起著名的谋杀案。

有个叫做赵君安的人,被一个叫做李寿的人杀害;而赵家祸不单行,一场瘟疫又带走了赵君安的三个儿子。

于是,复仇的重任,只能落到了赵君安女儿赵娥亲的身上。

为此,赵娥亲每日磨刀,只等机会成熟,手刃仇人。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等待了几年之后,赵娥亲终于成功地击杀了仇人。

县令是怎么做的呢?他竟然劝赵娥亲赶紧逃跑;然而,赵娥亲却有一股子拧劲,她认为自己杀了人,就该受到惩罚。

而当这件事传播开来之后,凉州的刺史、酒泉的太守等甘肃的官员,都纷纷上表,表示这样为父报仇的烈女,不能杀啊;不仅不能杀,还要"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最终赵娥亲得以免死,还获得了表彰!

赵娥亲的复仇

是的,杀人无算的游侠郭解,应当死;但为父报仇的人,却可以活。

受到表彰的,还有阳球。阳球报仇之后,非得得以免罪,而且后来还举孝廉,成了尚书侍郎。

成书与东汉的《大戴礼记》记载说:"父母之仇,不与同生。"

甚至这些规定,还写进了法律之中。东汉《轻辱法》说:长辈被侮辱,儿子可杀死对方,不判死罪。

当然,此法施行时间并不长,但足以见其风尚。

前面,我们提到了春秋决狱,受到春秋微言大义的影响,法官遵守"原心定罪"的原则,查看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符合则无罪。

显然,春秋微言大义,为报父母私仇无罪论,提供了背书。

《大戴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为父报仇的人,都可以免于处罚。

比如,郅恽为友人报杀父之仇,杀死仇人之后,到县衙投案自首;缑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被县吏衙役抓获;贾淑为舅宋瑗报仇于县中,为衙役所捕,系狱当死。

这么看来,这时候,法与情已经产生了矛盾;

情,可以影响到,法;但法,有时候也可以突破“情”的束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民不得复私仇"更是被屡屡写进法律条文中,但当政者面对为父报仇的行为时,还是会网开一面。

不过,有人统计,由于法律中有了明文规定,所以血亲报仇的数量,明显少于两汉。

于是,就在这种矛盾中,历史的车轮走过了大唐。

4 宗法社会走向专制社会

春秋到汉,再由汉到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吕思勉先生说:"复仇之风,初皆起于部落之相报。"是的,在部落时期,复仇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某氏族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部落成员伤害时,其所属部落,定会对肇事者进行报复行动。

而有人考察,西方古希伯莱人的《旧约》也有类似的说法:"以命还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这都是早期氏族部落时期,血亲复仇的印记。

难道春秋时代提倡血亲复仇,是因为距离部落时代,更近吗?

是的,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时间近。因为时间近,社会习俗还得以保留,成为人们遵从的信条,《周礼》就是证明。

春秋的贵族精神

除了更近,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

春秋仍然是宗法社会。在宗法社会里,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爱家主义高于爱国主义。

比如,我们听过"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成语,庆父作为国贼,后来被自己的弟弟季友赶走了,但是季友派人追杀庆父的时候,却故意放缓了脚步,将庆父放走了。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庆父是国贼;但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庆父是季友的哥哥。而《公羊传》却从家庭的角度认定,"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季友的行为是应该表扬的。

宗法社会,家大于国,可见一斑。

不过,专制社会来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宋朝的《春秋集注》就认为:作臣子的,应该为君讨贼,季友怎么能放走庆父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宗法社会的春秋,会认为为父报仇是合理的了,因为——家大于国。

专制社会,则倒转了过来,臣子首先要忠于皇帝。

然而,春秋时代的思维,没那么容易一下子就扭转过来。所以,情与法会产生矛盾。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家治理,更复杂了。

5 贵族社会走向平民社会

国家治理,更复杂了吗?

是的。

春秋是贵族社会。尽管贵族阶层,其本身有着各种各样的肮脏,但是深受良好教育的他们,依然有着贵族的风度。

所以,礼,可以约束他们。

而且,贵族社会,强调勇敢,强调精神自由而这种时代精神,也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更何况,春秋时代还是邦国社会,整个社会组织,都比较松散。

而汉到唐,整体上来说,是贵族社会在走向平民社会。这个过度状态叫做:士族社会,其内核依然是宗法社会。

但因为外儒内法的原因,法与情已经开始分野。

然而,随着科举制的到来,国家进入到了平民社会。

平民社会,有着平民社会的法则。贵族,可以用礼来约束;平民,可以用礼吗?

礼,似乎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

所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

这才有了陈子昂的那句话:"礼,是促进人进步的;但法,才是治理国家的。"

礼和法,到了分家的时候。

但相伴相生的矛盾,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春秋大义》;《汉朝的“春秋决狱”》

复仇说说(暗示要复仇的说说)3

1. 在复仇和恋爱中,女人比男人更野蛮。 下半身是人不那么容易把自己当作神的根据。 我所听过的最贞洁的话:“在真正的爱中,是灵魂包裹了身体。”


2. 与怪兽作战者,可得注意,不要由此也变成怪兽。若往一个深渊里张望许久,则深渊亦朝你的内部张望。


3. 被一个时代感受为恶的东西,通常是以前曾被感受为善的东西的不合时宜的尾音。

4. 灵魂有其高度,由此高度看去,甚至悲剧都不再悲哀。


5. 如果你长久地朝向深渊望去,那么,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6. 出于爱所做的,总是发生于善恶的彼岸。

7.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的傻:这对人类的诸种权利造成怎样的损害呀!


8. 个追求伟大者,在自己前进的路上遇见任何人,都会将其视作手段。

9. 独立,这是最少数人的事情。


10. 伟大事物留给伟大的人,深渊留给深沉的人,细微和战栗留给精细的人,统而言之,稀有事物是留给稀有之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