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良渚的背景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14:35 作者:钱江晚报 围观:

良渚的独家故事,等你来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钱江晚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良渚的背景故事有哪些1

“我说·良渚”原创征文大赛启动,获奖者的朗读还将上线喜马拉雅APP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活动海报

本报讯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

为了纪念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由杭州市文明办、余杭区文明办、良渚博物院和钱江晚报共同发起“我说·良渚”原创征文大赛,即日起面向全社会正式启动。

关于良渚,你有哪些“独家记忆”呢?

或许你曾住在古城遗址周边,走过良渚先民踏过的土地,见证过考古队一铲一铲的进展。

或许你在教科书上读过良渚文化的介绍,为那华贵精致的玉璧、玉钺、玉琮惊叹不已,想要追寻刻符罐上原始文字的神秘。

或许你参观过良渚博物院,动植物标本、玉器陶器,都勾起了你的好奇心:良渚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或许你还成为了一名“小小讲解员”,把良渚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或许你只是来到良渚的新人,却时常被问路,良渚遗址怎么走,才惊觉变化正在切切实实地发生。

你也可以开脑洞,想象一下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良渚,这片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土地,不是沉默的保护区,或是摆在展示橱柜里冷冰冰的器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良渚的见证者、记录者、诉说者,哪怕只是日常的、身边的小事,也因你的讲述而变得有温度。

良渚的故事,等着你来说。

本次 “我说·良渚”原创征文大赛分为三个组别,小学组、中年级组、成人组,要求以“我说·良渚”为主题,讲述“我”和良渚的故事,积极健康,情节完整,可读性强,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800字。

投稿截止至8月10日。

主办方将邀请杭州市文明办、余杭区文明办、良渚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为小学组、中学组、成人组的参赛作品,分别评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金。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赛将在喜马拉雅APP上设立“我说·良渚”专题。获奖者能亲自朗读自己的作品,发表在专题平台上,让更多人听见你的声音,听见你说良渚。

良渚的背景故事有哪些2

良渚古城遗址。 胡徐峰 摄

良渚古城遗址。 胡徐峰 摄

中新网杭州7月12日电(钱晨菲)良渚入遗,一段沧桑历史迎来了它应有的“高光”时刻,也让遗址地杭州引来高关注度。

由文明圣地良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再到穿城而过、通衢南北的大运河,惯于讨论杭州现代活力的人们恍然发现,其更是一座“怀旧”的城市。“怀旧”不仅在于拥有深厚遗蕴,更在于对历史文化的“念念不忘”、保护传承,让“光阴的故事”有了更具魅力的叙述方式。

西湖。 钱晨菲 摄

遗址保护的“良渚故事”

良渚申遗路漫漫,“一槌定音”背后,是一座城的持续努力。

仲夏夜,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瓶窑段的工人正火热赶工,为在亚运会到来前如期通车做最后冲刺。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曾两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主动“让道”——路程增加6公里,费用增加3亿元。

这只是“良渚故事”中的一个微小段落。多年来,该市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手段,扎实推进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程。

因良渚古城遗址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过去,曾有约3.6万城乡居民于此生活,30余家矿石厂、170余家企事业单位坐落,噪声、粉尘污染让遗址区一度满目疮痍。对此杭州提出,在兼顾保护区内居民利益的同时,“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当地不仅在两年内关停31家石矿,还通过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等改变遗址区“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杭州鼓励保留村落农户自主外迁,对良渚古城内5000多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恢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引进轻型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遗产景观交相辉映。

记者从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了解到,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框架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保护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遗产地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此外,《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的发布也足见杭州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的决心。

大运河(杭州段)。 钱晨菲 摄

一湖一河的“杭州态度”

看杭州对历史文化的“念念不忘”,西湖、大运河(杭州段)亦是最佳观察切口。

去年台风季,西湖湖堤岸边近4000株树木受台风影响倒伏,彼时,上万杭州人自发为西湖“扶树整容”。为保护西湖景区内古老的六和塔,杭州在塔身安装了133个感应器和65个棱镜,捕捉古塔细致入微的变化。景区村庄里,整治改造工程如火如荼,旨在保护西湖的村规民约建设落地生根……

“我们要做的就是还湖于民,西湖与城市、人民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西湖遗产监管中心主任杨小茹表示,尊重是杭州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一以贯之的态度,尊重西湖的本来面貌,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感。

讲好同样因水而名的大运河(杭州段)故事,杭州亦是倾尽努力。

大运河(杭州段)是杭州的重要生态绿廊。上世纪中后期,该水系也难避蒙尘的命运——炼钢、纺织等大量重工业企业云集两岸,工业污水直排入运河的比例达67%,运河水质均是劣Ⅴ类标准。

为“还河于民”,杭州累计搬迁污染企业450余家,并建立了完善的四级“河长”体系。2018年该段干流监测断面优良率(Ⅲ类以上)达82%,运河水质实现重大改善。

如今,杭州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等老建筑、工业遗存,建成以非遗为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不仅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也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让运河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会理事长王国平曾表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即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

历史文化的“城市思考”

保护历史文化,守住城市“记忆”,杭州彰显于点,践行于面。

以历史建筑保护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该市已完成主城区范围内364处历史建筑的卫星图精准定点与录入工作。已录入历史建筑在保护过程中涉及违规拆建、破坏损毁情况时,均可通过卫星图系统调出相关联数据,核查违规拆建、破坏损毁等行为的发生时间、破坏程度等基础信息,为管理部门后续的保护执法提供合理依据。

保护历史文化,守住城市“记忆”,杭州立足当下,放眼长远。

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关于其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工作,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公开表示,要当好良渚古城遗址的“保管员”,持续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遗产区的动态监测;当好良渚文化的“研究员”,把蕴藏其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挖掘好、梳理好、阐释好;当好良渚文明的“推广员”,积极探索和创新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故事。

而放眼历史文化的守护,做好“深化”“联动”“激活”“互鉴”四篇文章成为杭州官方的态度。

做好“深化”文章是充分运用综合保护和申遗的成功经验,加大散落在城乡的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做好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做好“联动”文章,要切实发挥三大世界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推动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做好“激活”文章即充分依托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全方位体验,鲜活展现历史场景;做好“互鉴”文章是围绕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地文旅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等,与更多城市全方位、多层次交流,让杭州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遗产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完)

良渚的背景故事有哪些3

客户端北京7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此前的考古发掘中,曾出土过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在其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的同时,其背后的故事也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一个25岁青年的发现

良渚遗址的发现,与一个25岁的青年有关。那就是施昕更。

资料图:浙江博物馆展出镇馆之宝——“良渚玉琮王”。 记者 王远 摄

施昕更出生于1912年,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按部就班。1930年,他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

也就是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当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

古荡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的消息传出后,施昕更敏锐地发现,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尤其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他在杭县北乡良渚一带见过。

于是,施昕更回到良渚进行调查。11月3日那天,他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这个重大发现令其激动不已。

后来,施昕更主持了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期间,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实物资料。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此后,施昕更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其中对以“良渚”作为遗址的定名做了说明:“最新的考古报告都以地名为名……我也来仿效一下,遗址因为都在杭县良渚镇附近,名之良渚,也颇适当……”

“良渚文化”说法的由来

不过,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考古学者并未采取“良渚文化”的说法。即便是发现者施昕更也曾认为,良渚遗址与山东的龙山文化属同一文化体系。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但这个看法很快发生了改变。随着江浙一带的诸多文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学者逐渐意识到良渚应当属于独立的文化体系。

1957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象》的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其独有特色。

两年后,1959年,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夏鼐又提出了“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随着相关考古工作的推进,更多的实物证据被发现。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

此后,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则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它的形成、发展脉络,就此逐渐清晰起来。

良渚古城遗址里的智慧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规模、形制都很令人惊叹。

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良渚文化有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漆器等为代表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手工业。

古城城址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良渚:神王之国》中写道,良渚的玉器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在中国史前玉器中独树一帜,是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其中,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古城的主体结构分为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外环绕的是城墙和外郭,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考古学家推算,良渚古城总土方量超过700万立方米,古城外围水坝工程总土方量超过288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才能完成,这是良渚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南方多雨,容易形成水患,“排水”十分考验先民们的智慧。良渚古城外围还有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

从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明显分化的社会阶层、神王合一的权力体系,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良渚遗址为何令世界惊叹?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无疑给世人带来了许多惊喜。

对良渚遗址的价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曾对媒体说,良渚遗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资料图:图为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柱坑遗迹。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良渚遗址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有的短柄钺上下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力的象征。

他解释,从良渚遗址墓葬出土的随葬品、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等来看,反应了良渚文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社会分化程度,以及高超卓越的手工技艺。一些“粮仓”的遗址,也能证明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

“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种种证据都能表明,距今五千年左右,长江流域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同时期,中华大地各个区域中,良渚文化的发达程度是具有领先地位的。”王巍解释。

王巍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让全世界了解到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其意义也正在于此。最后,良渚文化融入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滚滚洪流之中。

良渚的考古从一开始就不是挖宝。探寻先民智慧、揭开文明的谜团,或许,这才是它的另一重要意义所在。(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