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吸引力的教育故事

2022-11-07 12:4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溯教育之“源”,聚焦师生内生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吸引力的教育故事1

2018年9月1日,亚洲最大城中湖——汤逊湖畔,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华师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正式开学(以下简称“汤校”),入学1200多人、30个班;今年9月学校开学,学生总数近7000人、134个班。短短四年间,汤校已成为拥有一校两区四学部的超大规模学校。规模发展的同时,汤校更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校长汪新华从教30多年,历任华师一附中年级主任、副校长、华师一附中北京朝阳学校校长等职,他坚持教育本真,聚焦师生内核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凝练出具有“水育特征”和“寻源探本”之要义的“源教育”的理念,从教育的态度、方式、境界和目标四个维度明确了“源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尊重生命,适归天性,唤醒心智,以爱和赏识,培育真的和新的人”。在“源教育”理念的渗透下,汤校师生四年来一一化解扑面而来的各种问题,平稳向前,办学效益逐年提升,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普遍赞誉。

源头活水,助力师资快速发展

作为新建校,汤校师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2/3是零教学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却又困难重重。缺少名师骨干引领,缺乏家校沟通、学生管理经验,年轻教师入职适应期拉长,矛盾困惑期反应加剧。“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遭遇的最大瓶颈,教师培训任务繁重,团队建设工作艰巨。”汪新华如是说。

为解决当务之急,汤校加快机制建设,借力华中师范大学与华师大一附中优质资源提升师资水平与能力。学校成立了以华师一附中各学科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专家指导团,定期到校听评课,对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邀请华中师范大学知名教育专家、教授进校讲学;积极参与华师一附中卓越联盟学校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和“启源读书会”,加强“青蓝工程”“新秀工程”建设,聘请省市名师驻校长期跟踪指导,组织年轻教师与各地同行切磋交流。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学习能力强,能够与时俱进,迅速将所学所思应用于教学实践,各方面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擎天柱!”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大,各学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小学是习惯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孩子爱玩爱打闹,课间管理难度大;中学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进入冲动激荡的青春期,易发生争执、斗殴甚至顶撞老师的行为。因此,各学段的班级工作目标和德育活动计划非常重要,班主任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汤校编定班主任工作手册,强化每周班主任例会制,定期开展“源教育”论坛和班主任经验分享会;邀请省市优秀班主任进校开坛讲座;定期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月度评比和外出培训,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汪新华也经常与年轻班主任们座谈交流,讲述自己初当班主任的那些事儿,想让他们明白决定班级、学校发展的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付出,爱和赏识能创造育人奇迹,班主任应成为有故事与爱心、担当与激情、素养与情趣的人。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汪新华提出并带领教师团队一步步探索落实“导学案+三环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导学案”要求研教必先研学、学案教案并行,一课一案,形成常规作业和双基训练体系。“三环”即“自主、合作、探究”“,五步”即“学、问、探、演、结”。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展示、小结,重视问题生成,以释疑解问为要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与互动讨论交流,形成课堂教学质量高效提升的闭环运作体系。

为助力年轻教师和班主任们顺利开展工作,汪新华与其他校领导长期深入课堂听评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针对学校发生的最新状况,汪新华及时撰写“近期关注”,深入浅出提出操作性极强且与学校办学理念高度一致的解决方案,今年已发32期。

溯源探流,着眼学生未来成长

汪新华认为,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应该是相通的,为此,汤校进行小初一体化整体布局设计,着力构建对标华师大一附中高中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秉承华师大一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模式,把“塑造强健身心、涵养卓越品格、培养关键能力”作为育人宗旨,坚持“两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两重”(重视学生学习动力激活,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借鉴华师大一附中“540”教学方案(每天上午5节课,每节40分钟),增加校本选修与社团活动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建校4年来,汤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之外,创生“源”系列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及德育实践活动。构建“源”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足球、篮球、羽毛球、击剑、轮滑、体育舞蹈、围棋、国画、戏曲、排箫、创意编程等20多种体艺科技类课程,以及数学思维、经典朗诵、演讲、英语口语、课本剧改编及展演等学科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涵养情趣、培养志趣。开展“思源感恩节”“开源体育节”“同源美育节”“探源科技节”“爱源读书节”等“源”系列校本节会活动。“双减”政策推行后,学校实施课后延时服务“5+2”模式,基础性托管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作业为主,拓展性托管则以开展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选修为主。实施“2+2+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2项体育特长+2项艺术特长+1项劳动或科技特长),每个阶段设有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如小学必选排箫、围棋和啦啦操,初中普及声乐和排球,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体艺、科技、劳动特长,在快乐的课程体验中生长出智慧与创造的能量。

为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汤校着力推进班级小组化管理,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五至六人,异质均衡搭配,以其优长进行职责分工,形成互督、互查、互助、互教、互评机制;推行值日班长制,从班级的课堂学习、纪律、课外活动、升旗仪式等方面规范班务日志记录与评分,严格执行每日小结、每周总结、每月奖励,有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成立“四美行为”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初中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服务团队,校园风气和学生风貌日益美好。

汤校一直重视生活实践与劳动教育,在有限的校园空间中开辟出300平方米的“水乡民俗”种植园和400多平方米的“绿源”农场,小学初中各班均安排劳动课时参与农作物种植、管理与采收,并将每年收获的蔬菜进行义卖,所得收入用于公益捐助。此外,各班还承接了校园清洁卫生包干区任务。3—9年级每学期借助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劳动与社会实践课程序列。如参与社区劳动,开展“行走的课程——走进韵湖公园”,走进园博会、花博会、劳动基地和乡村田间地头义务劳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结合生活实践,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国防教育、以感恩为主题的家务劳动教育、以理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等。汤校还举办“走进天宫课堂,拥抱航天梦想”“跑进冬奥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其劳动科技意识与能力素养,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教育的真谛在细微处,师生的成长在活动中。师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的碰撞、个性的交锋、无有的互补、先后的融合。“追求卓越,永争第一”是华师一附中精神,“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是光谷风范,学校是最安全的试错场,汪新华鼓励教师要高擎华师一附中与中国光谷两张亮丽名片,敢于创新;要明确汤校“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以爱和赏识培育学生,呵护其好奇心、好玩心、好胜心,因势利导,塑造其强健身心、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具有美好兴趣、高雅情趣、崇高志趣的“未来世界的创造者”。

作者: 鲁利瑞 策划:王喜凤

来源:《教育家》杂志2022年9月刊第1期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有吸引力的教育故事2

馆藏文物变文创顶流 九成受访青年觉得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67.4%受访青年觉得文创破圈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铜奔马玩偶、三星堆棒棒糖、飞天口红……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变身文创圈的顶流,如今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6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8%的受访青年觉得近几年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了。对于文创破圈,67.4%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受访青年中,00后占30.2%,90后占51.2%,80后占18.6%。

博物馆/展览馆和影视作品是受访青年了解文创产品主要渠道

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三学生王佳婧,很喜欢文创产品,平时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时,会去售卖文创的店铺选购,“有时看一些影视剧、动画,也会去电商平台购买衍生的文创产品”。

调查中,77.5%的受访青年买过文创产品。交互分析显示,90后受访者买过的比例更高(80.4%),然后是00后(77.7%)。

王佳婧也是一名文创产品的设计者。今年,她带领团队参加了“挑战杯”创业比赛的文创赛道并荣获了市级金奖。王佳婧向记者介绍,团队设计的这套文创产品以建团百年为背景,以青年运动史为主题,他们希望用文创的方式来引导青年学团史。

“考虑受众年龄,我们选取了实用性较高的生活、学习物品进行设计,产品包括书签套装、手账本、珐琅徽章、火漆印章套装。”王佳婧说,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图形平面构成和插画海报的设计方式,将红色故事与现代设计结合,展现了共青团百年的发展历程,让团史文化走进生活,也增加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创意美和故事感,“我们还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发H5小游戏,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时效性和交互性,吸引更多的青年消费者”。

在北京工作的90后李玉婷(化名)经常会选购一些实用类的文创产品,也会把文创产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有时还会给亲戚朋友家的小孩买文创玩偶,给小朋友讲文创背后的文化故事,希望可以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数据显示,博物馆/展览馆(50.6%)、影视作品(49.4%)是受访青年了解文创产品主要渠道。其他还有:宣传片(48.0%)、电商平台(45.0%)、旅游景点(40.4%)、博览会/展销会(39.8%)和综艺节目(29.8%)等。

对于文博类文创产品的发展,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认为,这是博物馆在“迎合大众需求”与“维护文化资源本来样貌”之间实现的平衡,“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社会大众才是终端的买单者,具有话语权”。

郑奕举例,像甘肃省博物馆近年来在文创上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除了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很多关注的铜奔马文创,该馆今年还推出了“绿马”口罩。铜奔马本身是一匹绿马,“绿码出行”的寓意可以给出行的人们带来好彩头。这款不走寻常路的口罩,引得大家争相佩戴并上传到社交平台“打卡”。

90.8%受访青年觉得近几年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了

王佳婧感觉,这几年文创产品的受众逐渐增多,身边有很多朋友喜欢文创,无论老少,都会买一些文创产品。她觉得,在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文创产品不断更迭,产业前景也很广阔,“随着人们审美和接受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家对文创的要求也高了,这让一些光做样子没有文化底蕴或做工不好的文创产品被淘汰”。

调查中,90.8%的受访青年觉得近几年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了。对于文创破圈,67.4%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64.6%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文创越来越受欢迎,一方面体现了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正在兴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创供给越来越成功。“文创产品比起一般的消费品或旅游纪念品,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审美意义上的个性化,它的设计感也更强。供给创造需求,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也相应地激发了消费者的热情和热爱”。

王佳婧觉得,在文化基础上发挥创意进行创造,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创产品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博事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

调查中,56.1%的受访青年认为文创破圈可以带动文博事业发展,46.0%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实现更多的IP转化,44.2%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33.9%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给旅游景区带来更多宣传推广。

“文创破圈意味着原本属于小众领域的文创产品,逐渐将影响力拓展到了大众文化消费。”魏鹏举认为,这体现了文化日益大众化,很多高雅文化进入到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与普及作用。“另外,原本满足特定人群的文博产品,破圈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空间,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现象,这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

“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是文博机构很重要的使命。文创的发展,可以让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尤其是更加吸引年轻人。这可以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教育作用。”魏鹏举说,文博机构破圈发展,生产更多优质的文创产品,不仅服务本地市民的文化需求,也为游客提供综合的文化服务,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文化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尚佳 姚秀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有吸引力的教育故事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教研,教学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威县第五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响应学校号召,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理论,学习了学科刊物,并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评课以及以“丰富学生习作内容”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全体语文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以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

教研组由13位成员组成⼀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高翠翠老师担任组长。虽然各位老师情况不一样,比如:年龄、教学经验、家庭状况等不同,工作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但她们工作的环境是温馨的,是自由的。当看到同事获奖,大家纷纷送去祝贺与欣赏。当教育中遇到困惑,大家彼此倾诉,耐心倾听,共求解决方法。当身体不适,⼀句句问候,让人顿觉心中温暖,这种和谐是冷暖互知、心心相印,是彼此的有爱和关怀,当然她们还在和谐中争先,和谐中进步。


⼀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个共同的目标,她们组已逐渐形成了共识,有⼀套“科学合理,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有⼀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干净利落”的敬业习惯,有⼀叠“卷面整洁,评改规范,训练合理”的学生作业,有⼀本“格式规范,重点突出,富有创意”的教案,有⼀方“秩序井然,节奏明快,活泼生动”的课堂环境,有⼀个“家长信任,学生尊重,同事欢迎”的教育口碑。大家在师德修养、教学常规等各方面互相感染,取长补短,共同奋进。

在学期初,她们年级全体语文老师一起探讨确定了本学期要研究的课题,了解了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安排。之后她们开始了每一单元的集体备课,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案,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并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进行了发言,大家就一些问题做了补充、讨论、修正,最终确定了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对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运用。

同时她们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听评课活动,几位老师主讲自己的设计思路并上课实践,老师们又纷纷提出意见,不断地进行完善,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学生反应写出教学反思。

她们年级郝少洁老师是一名年轻教师,在她们组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成长很快,她所执教的《猫》学生们在课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整个课堂活动开展的井然有序,并在学校精品课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使“双减”政策落地,实现减量增质,减负提效,切实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我们教研组探究出了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一、以文为例,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二、留心观察,运用五感法,丰富习作内容;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丰富内容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们语文教研组共同努力,荣获了“优秀教研组”的荣誉称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