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红色故事的内容有哪些简单

2022-11-07 12:29 作者:中国日报网 围观:

感悟红色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赣州市红色文化资源综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日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色故事的内容有哪些简单1

赣南是人民共和国之根,又是苏区精神之源,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赣南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缩影与见证。

红色革命旧址数量繁多

赣南革命遗存和纪念场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见证赣南红色革命发生的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旧等,又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事迹。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纪念园、纪念亭、纪念塔、纪念碑等纪念设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遗址旧居及纪念设施近 500 余个点,其中有 4 处 53 余个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33 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40 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00 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还有为数众多尚待保护与开发的革命遗存。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267处 。其中,赣南地区知名度高、教育性强的遗址遗迹主要有:于都的长征第一渡、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瑞金沙洲坝“红井”、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兴国县将军园、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会昌文武坝毛泽东旧居、石城红四军军部旧址、寻乌革命烈士纪念馆、南康陈赞贤烈士墓、赣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红色文化产品层出不穷

“红军打来晴了天,红色歌谣万万千”。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

“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为著名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兴国山歌从“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红色歌谣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遽成长壮大。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歌谣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933 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革命与地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效应。1934年1月6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上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

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引为传唱。

在中央苏区,以瞿秋白、李伯钊等剧作家组织领导成立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剧团、中央苏维埃剧团以及轮训培养文艺人才文艺干部的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文艺团体,采用话剧、戏曲等十余种表演形式,创作演出了两百余部像《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为谁牺牲》等两百余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剧目,以艺术的形式描绘了苏区的崭新风貌。在中央苏维埃剧团的带动下,各县都组建了工农剧社、蓝衫社、文明戏团,开展各种形式活动。苏区戏剧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戏剧创作的繁荣,推动了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使苏维埃戏剧运动走上了群众化、组织化、革命化道路。1931 年,蓝衫剧团就借助“东河戏”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了《活捉张辉瓒》,在舞台上首次出现毛泽东、朱德的光辉形象。1933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举行了万人灯会,节目精彩纷呈,期间,还表演了赣南民间灯彩《茶篮灯》和赣南采茶戏中双扇舞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五星灯》《扇舞》等。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并指出“苏区中群众的革命的艺术,亦在开始创造中”。可见,苏区的戏剧歌舞等艺术形式伴随苏维埃革命的脚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实反映了苏区峥嵘岁月,尽管还不很成熟,不那么规范,但这株扎根在赣南红色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戏剧、歌舞的发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报刊、漫画标语是苏区开展新闻宣传与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随着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中央苏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报刊出版发行工作。报纸和刊物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应地得到发展。1934 年 1 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 34 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至四万份,《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斗争》二万七千一百份,《红星》一万七千一百份”。据不完全统计,到红军长征出发前,在中央苏区发行的报刊,已达有一百多种,其中,创刊于瑞金的就有《斗争》(中央党刊)、《红色中华》(中央政府机关报)、《红星报》(中革军委机关报)等三十余种。据目前保存的史料及苏区报刊统计,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了160余种,目前已发现130余种,其中江西苏区各县创办的报刊98种,仅赣南有80余种。

与报刊一样,苏区军民以漫画、标语为武器,与国民党进行了宣传战。古田会议后,根据会议“应该把全军绘画人才集中工作”“出版石印或油印的画报”的指示精神,苏区宣传工作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战,在报纸、刊物、墙报、传单、画报和墙壁上,以宣传画、漫画等形式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作品和革命标语。它们成为了苏维埃政府宣传革命、武装群众、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在中国革命宣传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但由于战争和岁月的流逝,在赣南各县只保存了部分宣传画、漫画和革命标语。目前,赣南各县市仍保存有 600 余条(幅)苏区时期的宣传画、漫画和标语。

老一辈革命家在赣南创作的军旅诗词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生活战斗六年之多,书写了为数众多的壮美诗篇。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军旅诗词就有九首,在《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咏出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千古佳句。1934年10月开始,陈毅转战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油山埋伏》《雪中野营闻警》《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十多首等气壮山河的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与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些诗篇既是历史记忆,又是那个时代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赣南党史、军史题材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冬梅》《翠冈红旗》《独立大队》《赣水苍茫》《梅岭星火》《宁都兵暴》《封锁线上的交易》《邓小平在会昌》《心动岁月》《特殊连队》《长征》《浴血坚持》《那时花开》等一大批文学、电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诠释和提升了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是成长于赣南的现代红色文化。

近年来,赣州实施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大力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人们学习党史、缅怀先烈、传承信仰。赣州先后编辑出版《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中国苏区简史》《中央苏区简史》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图书,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红色三部曲”。《展翅之初——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等8集专题节目在央视《国宝档案》栏目连续推出;26集红色文化启蒙教育动画系列片《红游记》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国产优秀动画片;大型革命历史题材采茶戏《杜鹃哩咯红》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根据赣南《八子参军》的真人真事改编、拍摄了电影《八子》,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获“2019国防军事电影盛典优秀扶持影片”奖。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入围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旅部文华奖。

这一处处革命遗存、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一幅幅标语漫画、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了赣南人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之一,是赣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苏区精神历久弥新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几句歌词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严明纪律,不谋私利的品质。

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苏区精神强调制度和作风建设,是具有宝贵时代价值的精神遗产。“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精神也在赣南地区流传至今。赣南地区是革命老区之一,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革命过程中,赣南老区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革命老区精神。另外,共产党带领民众打破封建教条,反抗剥削压迫,倡导妇女解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反对封建、改革创新的精神也焕发着时代价值。

(中国日报社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红色故事的内容有哪些简单2

10月21日推荐:

1949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成立,周恩来为首任总理,特别推荐连环画《周总理和理发师》。

1949年10月21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集扩大会议,正式宣告了政务院的成立,任命周恩来为首任总理。同年11月,政务院党组成立,由周恩来任书记。

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总理和理发师》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孔喜创作的一本连环佳作,讲述了周总理和理发师之间的感人事迹,反映了他永远心系人民的高贵品质。

内容节选:

内容来源:北京市文化馆、神州共享(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期责编:孙義玮

红色故事的内容有哪些简单3

聊城晚报 记者 吕晓磊

7月盛夏,烈日当空。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内,翠柏挺立,垂柳依依。这里,长眠着48位革命烈士。

走进纪念馆,一座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静静矗立于苍松翠柏之间,碑后,是庄严肃穆的赵伊坪壮烈殉国纪念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微风拂过,树影婆娑,仿佛诉说着1939年3月那场打出了高唐抗战气势的琉璃寺战斗故事。

在这次战斗中,几十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就有时任鲁西区党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的赵伊坪。

赵伊坪壮烈殉国纪念堂内景

一座望楼 见证一场鏖战

从徐庙村往东北方向行约3公里,即为许楼村。许楼村有一座坐东朝西的望楼,站在楼上可以俯视全村,这座建于明代的望楼曾是琉璃寺遭遇战的战斗旧址之一,也曾为八路军作战指挥部。

1939年3月5日,我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和中共鲁西区委在琉璃寺、许楼一带与日军秋山旅团遭遇。当时,青年纵队第三团的驻地在许楼,战士们在村中与日军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日军见久攻不下,便向村内投放毒气瓦斯,并趁机占领了许楼村。日军进入许楼后,展开疯狂报复,残杀了村民及未突出重围的战士18人。黄昏时分,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经历了数次鏖战之后成功突围,鲁西区党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赵伊坪在跟进过程中,误入已被日军占领的许楼村,不幸被俘。在许楼村,日军对其施尽酷刑,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日军将赵伊坪捆在村外的一棵枣树上,周身浇上煤油点燃,赵伊坪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从容就义,时年29岁。

赵伊坪烈士英勇就义

“听老人说起过,日军当时还用炮弹炸望楼,但没能炸毁,不过正房房顶上被炸出了窟窿。”今年70岁的许楼村村民许光合说。赵伊坪壮烈殉国后,许光合的爷爷许子贵(音)和其他几位村民将赵伊坪的遗体葬在村西的四新河岸上。

许楼战斗是琉璃寺遭遇战中最为激烈的一场,7月8日,记者来到许楼村的时候,这座曾见证战火纷飞峥嵘岁月的望楼正在修缮。修缮资金是2021年高唐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争取来的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张曰平轻抚墓碑

一所陵园 长眠48位烈士

琉璃寺遭遇战事聊城失陷后,八路军在鲁西北进行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鼓舞了鲁西北军民的抗战斗志,也增强了鲁西北抗日军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战斗结束后,烈士遗体被分别安葬在许楼、琉璃寺、大吕庄、大桑庄等地。

1946年6月,茌平县政府、原茌平七区抗日公所将在琉璃寺战斗中牺牲的赵伊坪等48位烈士的遗骸迁葬于徐庙村(1950年划归高唐),并在烈士埋葬处建亭树碑,建成烈士陵园。

建亭树碑烈士陵园

1992年,高唐县琉璃寺镇党委、政府拨专款,对纪念堂、墓地进行了维修,新建了大门、院墙、值班室,并立碑纪念。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2012年6月,山东省民政厅将徐庙烈士陵园建设列入了山东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项目,重新修建的纪念馆建设有纪念堂、纪念广场、纪念碑、烈士墓地、碑廊、池塘等,并对陵园进行了绿化、硬化和亮化。2013年10月,陵园和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全面竣工。

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史料,真实记录着那场惨烈的战斗以及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一份传承 父子接力守护英灵

7月8日,在琉璃寺战斗纪念馆,墓碑上鲜艳的红星在阳光下闪耀。陵园中,64岁的张曰平走走停停,一会儿擦擦墓碑,一会儿捡起地上落叶。张曰平是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陵园内的48名烈士。

一座烈士陵园,两代守墓人。陵园第一代守墓人是张曰平的父亲张洪珠。张洪珠是徐庙村人,琉璃寺遭遇战,当时不满7岁的他目睹了全过程。先烈英勇不屈的精神,在他心里扎下了根。1950年,张洪珠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从部队复员后,他被安排到原济南柴油机厂上班。

一次返乡,张洪珠到徐庙烈士陵园凭吊。眼前的情景让他心里发堵:通往墓地的土路已被杂草覆盖,坟上也是杂草丛生,有的坟丘甚至出现塌陷……

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二话不说撂下工作就回到徐庙村当起了义务守墓人,农闲时看护,清明、春节对陵园彻底清扫、对先烈进行祭拜,还掏钱买来树苗,四处种上了树。后来,政府每月补贴给他两元钱,再后来,每月补贴60元,但他把这些钱全部用在陵园修整上。2012年,80岁的张洪珠去世后,张曰平继承父亲遗愿,成为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

为了守好陵园,张曰平和妻子把“家”安在陵园里,过年过节时,别人都回家团圆,他会准备好水果和点心,守着陵园里的烈士。“这里长眠着的,除了赵伊坪烈士和秦保三烈士之外,都是无名烈士,我不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后人,我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

张洪珠当年种下的树苗已经绿荫如盖,每逢清明,前来缅怀先烈的学生、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张曰平都会义务担当起讲解员,先烈事迹、红色故事、党史村史等他都娓娓道来。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流传下去,让更多人知晓这些烈士的事迹。

不仅如此,今年夏天,张曰平还担任了高唐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放映员,晚上在附近的村庄播放红色电影,传播红色文化。

“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来瞻仰英烈,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守陵人,有生之年我都会陪伴烈士英灵,宣传先烈事迹。如果有一天,我讲不动了,还有我儿子。”张曰平说。

【责任编辑:万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