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王维写的故事有什么诗

2022-11-05 15:43 作者:每天读宋词 围观:

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曾被指出有抄袭,又因太经典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每天读宋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王维写的故事有什么诗1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少年入仕,怀有凌云壮志,很想在政治舞台上大有作为。但是,随着张九龄罢相和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王维渐渐对仕途灰心。尤其“安史之乱”后,买下了前朝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山庄,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上班入朝工作,下班焚香诵经,吃斋念佛,弹琴写诗,很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

在辋川,王维春天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秋天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都是传唱千年的警句。那夏天呢,就是这首极富盛名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连日积雨,薪火难以点燃,炊烟缓慢升起,做好的粗茶淡饭马上送到村东的田中。广阔的水田上飞舞着点点白鹭,茂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婉转的歌声。习惯山中的安静,观赏木槿朝开晚谢,常年素食,松树下采摘带露的葵菜。我已经看淡名利,淡出官场,“海鸥”为什么还要来猜疑我呢?写尽隐居的闲情逸致,写尽田园的淡雅恬静。

首联:这是一幅烟火气十足的田家生活图。是诗人山上远观目之所及。下了几天的雨,空气潮湿,柴火难烧,炊烟缓慢上升。一个“迟”真切形象的传神出雨天炊烟之势,还透露着诗人的安逸闲散。与诗人的闲适相对照,是农妇井然有序的忙碌生活:做饭、做菜、送饭菜到村东的田里。

农妇的心情是怡然的,农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随着农妇送饭到东田,诗人的目光转向了野外,拉开一幅辋川山野夏日画面。

颔联:广阔的水田上白鹭翩飞,茂密的树林里黄鹂歌啭。颜色的鲜亮。白与黄,这是明色,稻田的翠绿,树林的深绿,深浅绿色的搭配,这是隐含着的颜色。白鹭是大鸟,身姿健朗,翩然舒展;黄鹂是小鸟,声音甜美,嘹亮婉转。大与小,动作和声音的组合,互映协调。王维是画家,应了苏东坡“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例证,真是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图,真是一幅世外桃源图。

对仗工整,从视觉到听觉的,配合得宜,这一联很为后世推崇。

但是,唐人李肇见本朝李嘉祐诗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目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抄袭”李嘉祐。一直到明朝,也没有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此事的真假。到了宋代,著名诗词评论家叶梦得给出了答案。叶梦得这样解释:“漠漠”有广阔之意,只有在广阔的水田中,健朗的白鹭才能不受拘束地翩翩飞舞,才能没有局促的感觉;“阴阴”有幽深之意,只有林木深密,黄鹂的声音从枝叶的缝隙中传出,才会宛转悠扬。添加了两个叠词,画面顿然开阔深邃,增加了境界感,很好地渲染了积雨天气的迷蒙色调和气氛。王维不是抄袭了李嘉祐,而是点化了李嘉祐,使原本普通的诗句变成了警句。就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这是革命性的改革。叶梦得的解释让人接受,这桩公安也算尘埃落定。

首联农家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让诗人很是欣羡,颔联的田野风光又让诗人陶醉不已,这些都是诗人欣赏的景象及感受。那么,诗人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引出颈联,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让诗人陶醉,此时的诗人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是这种生活,具体什么样呢?

幽静的空山中看木槿花开花落,翠绿的松林下采摘带露的的葵菜,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木槿的朝开夕落,让诗人悟出人生的短暂;葵菜在古代时,是一种很常吃的蔬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后来,因为口感差,渐渐就少有人食了。葵从重要蔬菜到少有人吃,昨日荣耀,今时暗淡,不就像那炎凉、无常的事态吗?

人生苦短,荣枯不定,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争呢?还是清斋素食,远离喧嚣,坚守本心,宠辱不惊吧!这是诗人的感悟,也是诗人的人生态度。

对于诗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别人怎么看呢?引出尾联:用了一正一反两个典故——“争食”和“海鸥”的故事,告诉那些人:我已经是与世无争,甘守寂寞,你们为什么还怀疑我呢?这“你们”又是谁呢?

在辋川山庄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不是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去,做一个真正的农人。他还在朝为官,只是不热衷而已,并没有和政治完全斩断。所以,有人质疑王维隐居是假象,不想真心脱离政治。所以,王维用两个典故表明心境:我很享受这种“清斋”和“习静”的生活,已无俗念,还怀疑什么呢?

王维这一阶段还写过“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更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完全是一副全然远离政治的姿态,完全是一副融入田园,与山野村人作伴的姿态,这是王维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首诗前两联写诗人静中所见,后两联写诗人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与幽寂生活相互结合,达到了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风景明丽,生活气息浓厚,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眷爱和超凡脱俗的闲情逸致。

后人有评论:唐人的压卷之作不是崔颢的《黄鹤楼》,不是杜甫的《登高》,而是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称其“空古准今”,还有评论家称:“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是不是压卷之作姑且不论,但说它“意境深邃和风格超迈”,总结的还是到位。

王维写的故事有什么诗2

前言

观王士禛《池北偶谈》,看到一段话《唐诗本六朝》。意思是说,很多唐人著名的诗句,其实并非原创,而是把六朝诗人的成句拿来改编了一下,化用写入自己的诗中。

王士祯还举了不少王维等人的诗例,老街录入几首,与诗友们分享一下。

一、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有诗《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的后两句,一般注释为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不过,如果大家熟悉庾肩吾的诗句,会发现,虽然王维诗句从根源上出自《楚辞·招隐士》,但是更像受到庾信五言诗的直接启发。

庾肩吾的《游甑山诗》写道:

平子去已久,馀风今复追。

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

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

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

西河方阅训,讵得解朝衣 。

平子去已久,馀风今复追。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这四句诗,应该是王维《山中送别》诗的来源。


二、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应该化用了谢灵运的:洪波不可极,安知大壑东”,出自《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王士禛《池北偶谈》中的版本是“洪波不可极,安知大壑东”。


三、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五绝中的名篇《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出自冯淑妃的《感琵琶弦诗 》: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

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

冯小怜是个很传奇的女人,他原是北齐后主高纬的嫔妃,北齐灭亡后,冯小怜与高纬被押解到长安。高纬被杀,冯小怜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赐给代王宇文达,北周外戚杨坚(唐高祖)杀害宇文达后,又把冯小怜赐给李询,李询母亲知道冯小怜曾迫害过自己的女儿,就令她自杀而死。

冯小怜侍奉代王宇文达,弹琵琶是断弦,于是作了这首诗。

王维很巧妙地把前两句化为己用,写入自己的五绝《息夫人》中。传说这首诗也有个感人的故事。

《本事诗》记载,宁王府附近,住着一户卖饼人家。宁王看上了卖饼人的妻子,于是花钱把这个女人买了回来。宁王非常宠爱这个女人。后来宁王问她是否想念自己的前夫,并让二人相见,见面时女人泪流满面。当时宁王府有不少文人在场,宁王叫大家赋诗。王维的诗最先做好,吟咏后,其他人不再敢出手了。王维的这首诗就是《息夫人》,宁王受到感动,于是将女人还给了卖饼人。

可见,灵机一动的王维,并不是自生灵感,而是学问大、读书多,一下子想起了冯小怜的这首诗,直接拿来改一下用在了自己的诗中。



四、飒飒秋雨中,潺潺石溜泻

王维的《辋川集》大家都很熟悉,其中《 栾家濑》写道: ·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在六朝诗中也能找到影子,出席谢朓的《和何议曹郊游诗》:

江皋倦游客,薄暮怀归者。

扬舲浮大川,惆怅至日下。

靃靡青莎被,潺湲石溜泻。

寄语持笙簧,舒忧愿自假。

归途岂难涉,翻同江上夏 。

谢朓的“潺湲石溜泻”,在同时期诗人的笔下也能看到,王融《移席琴室应司徒教诗》:

雪崖似留月,萝径若披云。

潺湲石溜写,绵蛮山雨闻 。

王维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几乎是王融的“潺湲石溜写,绵蛮山雨闻”的倒装句。


五、其他诗人的化用

除了王维,王士祯还举例孟浩然的名篇《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首句即警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诗,在六朝诗中也能找到原版,出自鲍照的

《登黄鹤矶诗 》的前两句: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是明显古体诗五言诗,孟浩然将其改编成了律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郎士元有名篇《送别钱起 》: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出自南梁吴均的《赠鲍舂陵别诗》首联:

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

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

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

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结束语


前人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我们熟悉的自然是唐诗和宋词。对于宋朝人来说,最熟悉的自然是唐诗,因此很多词人喜欢化用唐朝的诗句。

而唐朝人最熟悉的,自然唐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还有短命的隋朝)。因此唐朝人化用六朝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不知道很多唐诗化用六朝诗,是因为读书少的原因。现代社会,诗词早就不是主流了。不熟悉当然很正常。

@老街味道

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时,这些基础的律诗知识,您未必清楚

王维写的故事有什么诗3

作者:李沐子,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唐朝本就是一个诗歌最盛的时代,唐朝的诗人很多,流传于世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与武则天、上官婉儿、李隆基等人对诗文的真心喜爱与倾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从而市井流行,人人爱诗,口口相传。


王维恰恰就生在了这个朝代,以他优雅、从容的盛唐特质,留给我们一个清逸空灵的诗意世界。


如果单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来看王维是远远不够的,他还精通书法和绘画,深谙音律,古琴弹得好,琵琶弹得也好,称得上是位全才。


盛唐时期,王维就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加之他自幼受父母家庭影响,参悟禅理,因而他的诗歌、书法、绘画以及音韵都融入了深厚的禅宗佛学。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维拥有了这诗意的世界,似一股清流,以明澈的内心和不染尘埃的禅心,活出了风清云淡,拥有了适意人生。

01

《新唐书·王维传》记载:“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不难看出,王维自幼就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父母、爱护弟弟的宽厚善良之人。


先天的好条件,还有一个懂得对他因材施教的母亲。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位非常开明又有见地的女人,不仅成全了王维自幼对诗文的喜爱,还发现王维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于是为他请名师来培养。


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从小接受的是全面素质教育,又赶上盛唐时期的文化大繁荣,王维吟诗作赋,能书善画,通晓音律的才能样样都显示了出来。


这么有才华就算了,偏偏颜值还高,《集异记》中记载,“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这可是才华颜值都在线了。


钟灵方可毓秀,地灵乃育人杰。


王维的母亲一心向佛,常年清修《维摩诘经》,终身以维摩诘为榜样,给王维取名字摩诘,连起来便是“维摩诘”,有“洁净,没有尘污”之意,告诉王维要以清净平静之心,去达成自己的人生境界。


9岁时,王维父亲暴病去世,面对母亲以及五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曾经衣食无忧的他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家庭的变故也让他过早地成为一家之主,少年老成,也注定了他日后性格中的坚韧与仁忍。


伴着滔滔的黄河水,王维闻鸡起舞,发奋苦读,短短几年的时间在诸子百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学习滋养,在古乐谱、古画册、古书法字帖中深深涉猎。



本就是纯良一派的少年王维,凭着刻苦的攻读和天资的聪慧,十五岁游学长安城,写下了英雄出少年豪气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重阳节孤身在外,思乡之切的他凭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打动了全天下的烟火凡人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奔走尘世,若能将生活过出烟火气,也算是对一颗漂泊在外的灵魂最大的慰籍了。而这一年,王维年仅十七岁。


二十岁时,王维做了大唐右丞,写的文章早已名闻天下,被坊间众人传咏。王维的爷爷王胄是朝廷的乐官,擅琵琶和各种古琴,幼时受爷爷的影响和调教,王维自然也是弹得一手好琵琶和古琴。


《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大家都猜不出《按乐图》中众乐工吹奏的画面是何题名,王维看了一眼便说画中人弹奏的曲子是《霓裳羽衣曲》,于是请来乐师演奏,竟然与画中人物表现不差分毫。


公元721年,大唐长安岐王府内,妙年洁白,风姿英挺的王维大秀才艺,一曲《郁轮袍》让玉真公主听后惊为天人,如此好听的琵琶曲,公主之前竟从未听过,在得知很多喜欢的诗文也出自这个年轻人后,便力荐王维科举,后来王维一举登第,得了头名进士。



02


王维中了状元后,又通过吏部例行的选试,等这一切都顺利通过后,谋得了太乐丞的官职,掌管朝廷的乐典籍薄,这对王维来说是很满意的差事了,既有一份固定的俸禄,还可以施展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时常与李龟年等乐工一起切磋音律,相谈甚欢。后安史之乱,李龟年流落江南,时常唱起王维写给他的《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重情至深,用红豆寄托对友人的思念,真水无香却可以品出至真至纯,如返璞归真于自然之美,不染纷华,修美于内。


王维的才华尽显,他的前半生春风得意,收获了人生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可是万千烦恼与坎坷也随之而来,就仿佛注定了老天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一样。


正是那次岐王宴饮中酒醉,借着酒意看了不该他们这些臣子看的黄狮子舞,要知道在当朝这“黄”可是犯忌讳的,王维也在场,于是一起连带被贬流放出京,去济州当了粮仓保管员。


这无疑是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王维当头一击,也让王维终至顿悟,官场也许本就是不属于他的。


被贬三年期满,又苦等两年仍等不来朝廷的任用,索性一纸辞书,做个自由人,从此读书、赋诗、写字、画画、弹琴,周游世界,隐居山水田园间。


王维想到了母亲一直教他背诵的《维摩诘所说经》,明白“世事间不可过于执着,随缘而动,无可无不可,只求问心无愧”。


看开一切苦乐,看淡是非成败。正是自幼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还在诗书画中增加了禅意与空灵,纵然是看尽繁华绚烂,遍尝人间至痛,王维也可心如止水,于山水田园间悟透生命的真谛,于尘世间活出一副恬淡安详般的飘然物外。


注:王维《袁安卧雪图》已亡佚失传,图为冯超然作


这个时期王维创造了一幅山水画《袁安卧雪图》,王维特意在画中画了一株翠绿怡人的芭蕉树,傲然于大雪中。而这雪中芭蕉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说法,仿佛在以禅理说尽王维此生对适意人生的执着追求,以袁安为自勉,内蕴高洁之志,清贫却不失操守的意愿。


画中王维巧妙撷取了《维摩经》中的“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意为万物缘空而无,因空而弥坚,一空可敌万千惊怵。正是如此高尚的境界,“雪中芭蕉”成为了绘画艺术史上的千古绝唱和艺术化身。


后期王维画了《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卷》等多幅雪山雪景图,王维对雪景山水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恰恰象征了他那高洁的品格和幽远安定的心灵,这其间也是内藏无限禅机。


王维《雪溪图》


03


王维将他的禅宗理念深深渗透进他的诗书画中,无疑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是一个用情至深之人,是一个感情专一的人。


王维与他的妻子青梅竹马,想必那女子应是优雅且美丽到极致的,同时也是离尘脱俗懂得禅修之道之人,是王维的红颜知己,灵魂伴侣,令其一往情深。


然幸福的时光太过短暂,王维的妻子因难产不幸而亡,王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而当时王维才三十一岁,却终身保持了“居常蔬食,不茹荤血”的生活习惯。未曾有写给妻子的只言片语,却用自己孤独的一生给了妻子最深沉的爱。


经历过人生四大喜,同样也遍尝人生的四大悲苦。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无子,官场不顺,看空一切是最好的选择。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妻子的离去,王维对自己完全是放空了,半隐于山水田园中写诗、作画、弹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于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大概就是王维内心最平静的写照,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山穷水尽,还可以柳荫花晴,人生有此境界,夫复何求了。


在终南山辋川,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一年四季,空旷的山谷,清新恬静的时光刚好应了王维的随意挥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诗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优美抒情的乐曲,恰如王维心中的桃花源,如此诗意的栖居生活也真是令人向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仿若有三千空灵般见声不见影,空谷传声,愈见谷空,日影偏移,落照斜晖,青苔落寞,愈显岑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光透过竹林叶隙,抚琴的王维如置身仙境,而王维正是此仙境中的天人。


王维在辋川编写了《辋川集》,并且把诗中所描写的风物绘制在一面大墙上,那是母亲生前时常诵经的地方。《辋川图》是王维一生对田园生活的最好纪念,完美展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质。“山谷郁郁盘盘,云飞水劲,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辋川图》开启的是诗画并重的先河,“《辋川图》,古今人品,为画家最上乘”,“辋川为摩诘养志之所,其诗其图,艳称千古”。


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也是奉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倚”



04


761年上元二年,六十三岁的王维端坐桌前,写下了几封给亲友的书信之后,带着微笑从容而逝,“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王维在田园山水中疗愈了自己的伤痛,用他的诗书画赋予了山水间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长盛不竭的。


他的一生恰似一缕清风,优雅而来,从容而去。给了我们一个空灵淡远的山水世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放慢奔走于红尘之中的脚步,在拈花微笑中达成自己的大境界,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机中去参悟,在面对人生的困顿时去收获内心的安然。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需要这份坦然,这份内心的平静与温和。


经历了世间繁华,一无所有,孓然一人,不慕荣华,不求富贵,获得心灵的安宁,“生命从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他的才情,他的深情,他的痴情,让他活成了一股清流。

-作者-

李沐子,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读书写文,书画摄影,记录生活之美,品悟内心之静。个人公众号:墨韵逸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