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中国的元素故事有哪些

2022-10-29 18:47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博尔赫斯的中国情愫:我要用手抚摸长城宏伟的砖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的元素故事有哪些1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8月31日电 “长城我一定要去。我看不见,但是能感受到。我要用手抚摸那些宏伟的砖石。”1981年12月,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在家中接待来访的中国外交官黄志良时如是说。

在说这席话的几天前,他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首题为《漆手杖》的诗,讲述他的中国情愫。当时82岁的博尔赫斯已经双目失明。一根来自中国的漆手杖陪伴博尔赫斯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博尔赫斯曾多次表示,期待着有一天能拄着这根手杖亲身前往中国游历。

在《漆手杖》中,博尔赫斯从一根手杖出发,畅想了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国度,其中还提到了诸如庄周梦蝶、六十四卦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018年11月16日,在阿根廷阿德罗格,一名游客在博尔赫斯故居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马丁·萨巴拉摄)

“博尔赫斯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梅赛德斯·朱弗雷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视频采访时表示。

朱弗雷说:“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就有很多中国元素。除主人公是中国人之外,故事也在一座‘小径分叉’的中式花园中展开。”在朱弗雷看来,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让博尔赫斯着迷。

视频截图

博尔赫斯也为介绍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他主编了西班牙文《聊斋志异选》,曾在当地媒体上撰写评论称赞《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为西班牙文版《易经》作了序,还将《诗经》中的部分作品翻译成西班牙文。

“毫无疑问,博尔赫斯对中国传统文学在西语世界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鲁文·波塞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据我所知,很多西语国家读者第一次了解《易经》《道德经》《红楼梦》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通过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陆续被译成中文在各类文学期刊上发表。截至目前,博尔赫斯作品的汉译本已经有八十余种。

“博尔赫斯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很大。”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阿根廷作协荣誉会员楼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对许多人说过,我做梦也想去中国……”在40多年前与黄志良的那次会面中,博尔赫斯毫不掩饰心底的激动和热切。

尽管未能用心爱的漆手杖叩响长城的台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博尔赫斯还是用他的文字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和读者。“中国和博尔赫斯的联系存在于文学世界,这是件美妙的事情。”楼宇说。(记者:王钟毅、倪瑞捷、王朝;剪辑:王玉珏;编辑:侯莉萍、丁莹、齐紫剑、梁毅、钱泳文、王科文)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的元素故事有哪些2

中新社北京9月9日电 题:为什么中日动画片里都有孙悟空?

作者 徐文欣 金旭

2022年,中国动画走过百年。这段跨越百年的长篇故事见证着中日动画人互相学习、成长的过往,也记录下两国友好交流、文明互鉴的印迹。

这些印迹中,有孙悟空和阿童木的跨世纪握手,有小哪吒与一休哥的童年记忆,也有中国水墨同日系唯美的交相辉映。

经典动画何以体现中国故事的内核?动画如何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动漫产业发展之路何在?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邀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陈波、东京大学表象文化论博士陈龑、日本孔雀动漫文化传播股份公司(アニチャイナ株式会社)董事长远藤贵司展开对话。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民族风格何以亮相世界?

中新社记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60多年里贡献了500多部作品。为什么这些经典动画能成为时代的记忆?其中有哪些里程碑式作品?

陈波:回顾百年中国动画史,其实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的漫漫成长路。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源地,上海的开放多元为动画创作者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激励一代代动画人实现梦想。

在此期间,上美影贡献了很多“第一”: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神笔》、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这些优秀作品开创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时代。从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来看,老一辈的动画家们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中国民间故事,在美术风格上追根寻源,精益求精,开创出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出更具“中国风”的民族风格,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资料图: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交响电影音乐会《天书奇谭》亮相2018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海交响乐团 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有哪些动画成功出海?这些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陈波:《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鹬蚌相争》《三个和尚》等取材自中国传统故事的动画作品多次在国际上斩获奖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以《大闹天宫》为例,这部动画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再现于银幕之上,被法国《世界报》誉为“美感上不输迪士尼,风格上完美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

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关注,是因为独具特色的戏剧元素和绘画风格,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动画表达方式,这是“民族性”的高度提炼,电影的艺术表达跨越语言、国界和时间,铸就经典。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经典动画背后蕴含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对艺术美学的思考。不论是从表演的细腻程度、剧情结构,抑或是美术功底,优秀作品必定能够历久弥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给人以常看常新之感,为观众带来不同层面的思考。

资料图:《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

中日动画何以牵手百年?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日动画的研究者,您认为中国动画同日本动漫之间有何联系?

陈龑:中日两国动画起步时间相近,都属于舶来品,二者虽各具风格,但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互动密切。

日本动漫充满极富东方神韵的中国元素。1926年,日本动画导演大藤信郎创作了日本首部西游记题材漫画——《西游记孙悟空物语》。

一些日本动画师还前往中国创作并生活,持永只仁曾以中文名“方明”在中国定居并创作,其1950年执导的《谢谢小花猫》流传至今,为新中国动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日本首部彩色长篇动画《白蛇传》讲的也是中国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日动画往来愈加密切,典型代表为“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手冢因看了万籁鸣执导的《铁扇公主》入行,一生深受其影响。去世前3个月,手冢仍忍着病痛前往上海拜访万籁鸣。他的第一部动画题材源自西游记,最后一部作品则名为《我的孙悟空》。

这个时期,日本的电视动漫进入中国市场,从《铁臂阿童木》到《哆啦A梦》再到《聪明的一休》,这些作品是几代人的美好童年回忆。

当下,中日动画界的往来愈加频繁,除了共同动画项目的制作,还有创作者的接触以及观众间的互动。

《手冢治虫物语 我的孙悟空》宣传海报

中新社记者: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动画产业如何推动中日人文交流?

远藤贵司:动画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产业,日本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环境,民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中国动画在人物对话、人际关系、世界观、饮食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日本观众通过接触中国动画,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要创造和扩大日中民间交流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寻求新的发展。

陈龑:动画产业的交流多为民间自发行为。因此,加强中日动画创作者的接触交流,使业界涌现出更多优秀作品,让中日观众变成文化相通、爱好相同的朋友,发现彼此文化中的美好,他们自然会找到最佳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可能是一份装扮,也可能是一个角色,这就是动画超越语言的魅力。

动漫市场何以续写传奇?

中新社记者:随着动漫市场的扩大,难免会出现只看票房、不看制作的产品,在您看来,动漫如何实现内容和市场的双赢?

远藤贵司:动漫产业方兴未艾,要实现内容和市场的双赢,首先需要培养原创漫画和小说市场。热门的原创作品改编成动漫的模式不仅使作品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动漫市场也会越来越活跃。其次,成功的动漫作品不仅取决于故事题材的选择,也取决于角色IP的打造。极具魅力的角色是吸引消费者、保证商业利润的关键。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龙猫》,上映之初票房不及预期,但通过各类周边的衍生,成功获利。这个看起来十分适合拥抱的萌物也成了日本的“米老鼠”,可见,周边产品和版权的二次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动漫业的支柱。最后,我认为放眼海外市场非常重要,角色商品在全球大受欢迎,能够为动漫内容和市场带来热度和助力。

中新社记者:国产动画市场如何才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陈龑:在我看来,国产动画产业生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不仅需要有优秀的创作者,还要有优秀的团队和投资方。

《大圣归来》便是一个产业良性循环的例子,观众为优质动画买单,投资者的资金得以回收,于是更多的资金愿意流入动画业,反哺出适宜的创作氛围。在这种环境里,创作者更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投资方发现“黑马”提供可能。

来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官方微博

陈波:中国动画史上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但动画的商业化还处于初期。

动画艺术探索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创作者既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创新,又要对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所涉猎。从业者在保证绘画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构建起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

商业化要为动画创作提供资金支撑,经典IP会带来市场价值,现在中国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如何在IP开发方面进行新的包装,给消费者或品牌方讲好故事,让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反哺动画创作是商业化团队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创作依然是动画市场的核心,只有拥有优秀的作品,才能让动画市场向好发展。(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的元素故事有哪些3

【读书者说】

作者:卜键

很久就期待一部通论中国音乐的书,严谨而不沉闷,条贯而不呆板,宏整而非面面俱到,点评精品而不脱离人物与时代,更重要的是好读耐读,能使人从翻阅到沉浸,获得知识的同时亦身心愉悦。很久就期待田青先生来写这样一部书,因为其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基础、丰厚的学术积淀,还要有打通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力道,要有一手好文字,更要有深切的爱与人文情怀。去年听说他已开始写作本书,却又担心过多的文化活动会影响进展,是以收到他的签赠本,开心中竟夹带一份庆幸。

《中国人的音乐》田青著

中信出版集团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说和历朝典志礼仪的核心内容,音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本书开篇就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谈起,简述那些管乐器的发现过程,并由此设问:“假如把贾湖骨笛的出现看成中华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我们的文明史就不仅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远古微茫,先民的生活形态只可推想。考古发现的实物却告诉人们,那时不光会有歌唱与舞蹈,亦出现了乐器。而由仙鹤尺骨制造的笛子,到距今约2500年的规模宏大的曾侯乙编钟,以及同时出土的编磬、笙、箫、鼓、琴,与时空跨越相匹配的是乐器的极大丰富。作者解说《周礼·春官·小胥》关于乐悬的规定,以及钟磬悬挂方式,证明了乐制与政治的关联。大儒朱熹引用过一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而不管是骨笛的天籁抑或钟磬的“金玉之声”,都曾是先民的陪伴,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由乐器切入,谈雅乐与俗乐、创制与流播、乐种与曲目,演奏者与歌者,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最便于呈现何为中国人的音乐。作者有考有述,从乐器写到乐师。如古琴,孔子以琴歌教化众生,嵇康以《广陵散》告别友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筝,讲秦筝、潮州筝、客家筝,复以一曲《崖山哀》,定格陆秀夫肩扛小皇帝蹈海的悲壮一刻,“充满家国情怀”;琵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后,流行中添加了大量中国元素,裴神符以五指代替拨子形成的“人琴合一”,曹善才、曹刚的演奏技艺,康昆仑与段善本以新曲打擂台的故事,还有那同以项羽为题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在“化凡为圣·二胡与《二泉映月》”一节,作者讲了道士华彦钧如何变为瞎子阿炳,一个底层艺人的生存实录,那也是他的老师(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老师,也正是杨荫浏的寻找与抢救性录音,才留下阿炳的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留下一个音乐传奇。

田青自称保守派,“我的保是保护文化遗产,我的守是守望精神家园”,掷地有声。作为挚交,我知道这绝非空话。他对散落民间的乐种和艺人满含真情,倾力扶助,今日音乐界应无人能及。第二部分“民歌与声乐”,从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开谈,戏说中国最“靠谱”的是宋朝歌曲,一转而推出信天游《黄河船夫曲》,那苍凉高亢的自问自答,推出河曲民歌《走西口》,接着又是《茉莉花》,一段自明代流传至今、自乾隆朝远播欧洲的佳话……着重抉发那种随口随心、情真意切的创作内核,可以是文人独创的,可以是得之众口的,但一定是真诚的。

“情生文欤?文生情欤?”是《牡丹亭》引发的叩问。田青一直坚持到各地考察调研,最令他动情的应是左权的“盲宣队”,一群“向天而歌”的当代阿炳,“他似乎不在意你听不听,或是否喜欢。他只是唱,向着昊昊苍天,唱自己,唱心中事,唱生活。听他歌唱时,你觉得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灵魂在唱,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唱”。本书记述了那个初遇盲艺人的夏夜: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泪流满面的,但我知道我为什么流泪。在艺术中,我最怕两个字:真实。每当我不经意间在艺术中与它邂逅时,我都很难自已……

情境逼真。作者也写了蒙古长调与呼麦、维吾尔族木卡姆、侗族大歌与海菜腔、朝鲜族的《阿里郎》、藏族的“侠盗歌”和“赶马调”……他说:“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完整、生动的心灵史。在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民歌与史诗还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全部历史,记载着这个民族的族源与漫长的迁徙史、奋斗史、血泪史。”这当然也属于“中国人的音乐”,各呈异彩。

本书的第三乐章为“新音乐”,是受西方音乐影响、与新文化运动相伴生的音乐形态,也是近百年来中国音乐的闪亮行迹:如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既有饱含自豪感的《祖国歌》,又有纾缓优美的《送别》;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由一首电影插曲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如光未然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波涛般壮阔的激情”,“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恢宏画卷”;如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那“小军鼓般的节奏”,表现游击健儿穿插敌后、神出鬼没的英姿……犹如一场巡礼,将读者带回热血激荡的岁月,倾听民族魂在危亡之际发出的嘶喊。或可说,田青的书也是一部“中国人的音乐史”,重温了前贤心血与俱的追求与创作,也就明白了音乐的当下意义。

同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田汉、聂耳、冼星海等谱写抗战乐章之际,史学大家钱穆给学生讲授并整理出版了《国史大纲》,“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田青与钱穆先生颇有几分相像,温情和敬意,也可用来形容他的文化求索,以及他所说的“根与魂”。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7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