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新邵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8 07:00 作者:新湖南 围观:

“刘磨王”六十大几老来俏——新邵县小河村刘颂华的幸福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湖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邵著名的故事有哪些1

9月24日,刘颂华展示自己的养蜂成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霄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霄

通讯员 胡金国 陈燕

【小康指数】

刘颂华,67岁,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村民。母亲瘫痪,他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一对儿女在外地工作。2017年,他开始养蜜蜂,几经波折,养殖规模从最初20箱扩大到88箱,如今年养蜂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家中有一栋修葺一新的15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

【圆梦故事】

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金龙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中。村庄平均海拔约800米,一条山间小河穿村而过,原生态的风景格外秀丽。

国庆节将至,来小河村的游客一波接一波,给这个静谧的山村增添了欢声笑语。这段时间,村民刘颂华又开始忙起来。

“每天养蜂酿蜜,收入稳定,现在已过上不愁吃穿、偶尔还能奢侈两回的生活咯。”刘颂华开心地说。

打响“刘磨王”土蜂蜜名号

9月24日,记者见到刘颂华时,他正在家中包装蜂蜜,装瓶、上胶、贴标、打包,一气呵成。

“上周有几位冷水江的游客微信预约,中秋节过后要来取蜂蜜,一次下单25公斤,有好一阵忙呢。”刘颂华笑着说。

这样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对于几年前的刘颂华来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

刘颂华和妻子均患有慢性病,需要不间断服药。因长期劳累,刘颂华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无法干重活,平时只能靠打散工谋生,日子过得拮据。

2017年上半年,刘颂华开始琢磨新的出路。“养蜂不用花很多力气,成本也不高。顺利的话,一年下来收入会很可观。”刘颂华买了20个蜂箱,在屋后空坪上捣鼓起来。

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残酷地给刘颂华浇了一大盆冷水。

“村里没人养过蜂,我也不懂技术,到了8月份左右,我养的蜂不是得病了就是变成野蜂跑了。到年底,总共只产了几十斤蜂蜜,收入太少,不想继续养了。”刘颂华说。

2018年3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小河村。刘颂华向驻村帮扶工作队提出想重操旧业,继续养蜂。工作队邀请养蜂专家来现场指导,并帮助给蜂蜜做检测、打造品牌、设计包装。

这一年,有了底气的刘颂华发展养蜂60箱,产蜂蜜400多公斤,收入6万多元。

受消费扶贫创新理念影响,小河村建立了直播电商基地。看到村里抖音号粉丝量突破30万,当地农产品越来越俏销,刘颂华也跃跃欲试。

“老刘主动跟村里年轻人学习拍视频、开直播。为了更好地解说产品,他还参加了‘村播带货’培训,现在已成直播基地的驻点网红,他自创的‘刘磨王’土蜂蜜的名号逐渐打响。”村支书刘冠华说。

“老铁们喝了我家的蜂蜜,爱情上甜甜蜜蜜,事业上一帆风顺……”刘颂华不时录制一些养蜂视频发布在直播平台,凭借自己独特的“土味”讲解风格,收获不少粉丝,订单络绎不绝。

巧用心思吸引回头客

这两年,小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来到金龙山品茶观景,体验农家生活。爱动脑筋的刘颂华有了一个“小心思”。

“大家来村里肯定要休息一晚,我家正好有4个空房间,只要买2公斤以上的蜂蜜就免费提供住宿。”刘颂华将自己的条件说给游客们听,大家都十分乐意。

一时间,刘颂华家里热闹起来。“我家里人少,客人住宿期间还可以搭伙做饭,一来二往熟悉了,他们来村里还会给我带水果。”刘颂华说。

“这个叫‘小康’的游客来自冷水江,我们是去年加好友的。她经常帮我在朋友圈宣传,还帮朋友代购蜂蜜。”刘颂华将微信聊天记录拿给记者看,不无自豪地说,“现在我的微信里已有30多个回头客,蜂蜜很受欢迎。”

刘颂华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今年晴天多,漫山都是花。蜂蜜产量已达到500多公斤,品质也更好。”刘颂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9月底,他通过直播和微信预约销售蜂蜜450多公斤,收入7万多元。

蜂蜜需求量在增加,刘颂华早早准备了几个空蜂箱,待合适的时间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

“如果11月份天气持续晴朗,山上将有一大片野菊花盛开,估计还能产蜜150多公斤,今年养蜂收入超过10万元不成问题。”刘颂华自信满满。

养蜂事业红红火火,刘颂华一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他感叹:“以前鞋子只买10块钱的,现在我穿300块一双的,日子过得比蜂蜜还要甜呢。”

圆梦感言

好日子是“磨”出来的

刘颂华

当初我琢磨了很久,最终认为养蜂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产业。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多亏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大力帮助,我才坚持到了现在。

有了技术和销路,我就敢去干,一次性发展养蜂60箱,现在已经到了88箱。现在我一心一意养蜂,蜂蜜销路不愁,小康梦早已实现了。

只要肯动脑筋,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好日子是“磨”出来的,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下一步,我打算再扩大养蜂规模,利用村里的旅游热,进一步拓宽销路,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肖霄 整理)

[责编:陈龙]

[来源:湖南日报]

新邵著名的故事有哪些2

红网时刻1月19日讯(通讯员 刘丈国)“小刚,最近新闻上讲国家紧急调集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用于救治河北的重症患者,可见血液对我们的健康有多么重要。现在我虽然不能再献血了,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去。”1月18日,新邵县新田铺镇长冲铺中学退休教师毕勇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

毕勇向儿子讲述义务献血的故事

现年62岁的毕勇,从2003年开始,坚持16年无偿献血共78次,总献血量达到253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5次多。最近,毕勇再次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09年,毕勇还在新邵县红十字会签下了捐赠器官同意书。

毕勇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科研人员,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的熏陶下,毕勇努力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毕勇第一次献血,是在2003年1月2日,那天他路过邵阳市人民广场,看到一辆献血车停靠在路边。当时的他心里想:到车上验个血,既可以查验自己的血型,还能够免费体检,何乐而不为!就这样,毕勇第一次走进献血车,献了300毫升血,且从此与义务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过这次献血,毕勇了解到适量献血不仅对自己身体有益,还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做一名献血志愿者。

邵阳市中心血站医务人员为毕勇免费体检

2017年7月前,毕勇都是献全血,一年只能献两次。得知到血小板可以帮助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后,毕勇又开始每月两次血小板的捐献。“每次血站电话联系我,我都会去献血,每献一次血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自己感觉蛮高兴的。”毕勇说。

为了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务献血队伍中来,毕勇经常在学校、医院中发动志愿者,先后发展了50多名志愿者成为献血积极分子。

毕勇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拉入到献血队伍中来。大儿子目前在深圳工作,每年两次献血已成常态。小儿子毕志刚也受父亲的影响,在他18周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他来到市中心血站,用献血400毫升庆祝自己的“成人礼”。才21岁的他,已共献血10次、2700毫升。

毕勇在整理自己的义务献血获奖证书

天长日久,毕勇成了市中心血站的常客,工作人员都认识他。“毕老师的举动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用定期为他进行免费体检来感谢他。希望毕老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来。”邵阳市中心血站站长向芳说。

“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我申请献到了60周岁。虽然现在已不能继续献血,心中有点遗憾,但我将继续积极参加与献血有关的公益事业。”毕勇表示。

新邵著名的故事有哪些3

新湖南客户端3月16日讯(通讯员 吴珺 刘纪新)3月7日,在新邵县酿溪镇第一完小二年级2003班安静的课堂上,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谢翠花正在上课,伴随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将课文像故事般娓娓道来,深深地吸引了讲台下的听课的同学们。像讲故事一样讲课,让人如身临其境,这是谢翠花最擅长的授课方式。

学霸追梦无悔 踏上教书育人路

谢翠花的人生有很多个“第一”,不仅在学生年代,她小学、初中成绩多次都是全校第一;走上教师的职业生涯后,她带教的班级单科成绩每年都稳居全镇第一,代表全县参加全省教学比武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县教师选调考试又是第一名......

“成为一名老师”是谢翠花早就定下的梦想和追求。1998年谢翠花凭借优异的成绩从邵阳师范毕业,分配到坪上镇洪溪中学任教,而当时谢翠花年仅17岁。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就这样开始她的执教生涯。

她永远记得,上的第一堂公开课是杜甫的《石壕吏》,为了上好这节加上标题和标点在内共147字的公开课,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她硬是在半个月内把学校图书馆相关的书籍全都看了一遍,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她都联系典故进行理解,当遇到困难时,她就跟在前辈教师的后面一直追问。一堂课下来,她的手心里全都是汗,她不动声色的打量着台下所有人,不仅学生深深地被课文中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打动,其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也得到领导和资深教师的一致肯定。 此后,谢翠花经常被要求上公开课,一节45分钟的公开课,用别的老师的原话说,才刚听得入神,时间就到了,一点都不过瘾。

其实,不仅是语文、历史还是地理,只要是领导交给她的教学任务,她总是能很好的完成。当她临时接到任务,担任一个班级的地理教学时,一堂课上,她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了一张中国地图,谢翠花无意中露的这一手,深深的“震撼了”台下的学生。

笔划勾勒初心 诗情画意最语文

“一笔一划写好字,一字一句读好书。”这是2010年谢翠花以全县选调考试总分第一的成绩,来到新邵县酿溪镇第一完全小学时,当时的校长也是县优秀语文老师的曾纪校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在接下来十余年的教学中,她将其作为座右铭铭记在心。

这句话里其实有两个关键词:“写”和“读”,它们看起来相对独立却又相辅相成。首先是写,要训练出学生好的写字习惯,平常谢翠花总是不耐其烦地提醒孩子们注意正确的坐姿,注意一点一撇一勾一捺的走向,每写完一个字都会进行点评;其次是读,这里的读又分为朗读和阅读两个层面,朗读从认准字、读熟文到富有感情读;而阅读则不仅要带着感情读,更要创造情景引导孩子想象画面,对于规定阅读的课外书,谢翠花也总是能从这个故事中总结的道理,再衍生到另一则故事上去,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比较,并谈体会,这样长久以往,孩子的语感越来越好,最后,再落到写作上来,她会让学生将周记以写信的方式去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她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前不久,在长沙一所名校读初二的黄籽宜的母亲,给谢翠花发来孩子在全校的作文演讲会上取得第一名的照片,黄籽宜的作文不仅得到现场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还纷纷来询问作文写得这么好的秘诀是什么,石智峰骄傲地告诉他们,是因为孩子小学时期写作基础打得结实,所以现在写作很轻松。

半生桃李芬芳 前行路上“摆渡人”

在谢翠花心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源于各自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她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

谢翠花深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关爱学生,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24年教学生涯,谢翠花担任班主任就有16年。这些年来,她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她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都坚持和学生们谈心谈话,帮他们规划、解他们困惑、助他们成长,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对于她的学生们而言,她似慈母良友,注重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当接到一个新的班级,谢翠花首先向学生宣布“班规”。让每个学生必须知道班风是什么、学风是什么。她会告诉学生,必须要把勤奋学习放在首位,在学习上必须付出努力;同时也要遵守上课、路队、就餐、做操等方面的纪律。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她每天给学生树立榜样,每天坚持早到校,做好每一样应做好的本职工作。凭着一颗爱心,她常常是迎着朝霞进教室,伴着晚霞出校门,夏迎酷暑,冬御严寒,学生们也如夏葵般向上向善。

从教24年,谢翠花获得了了从国家级到县级很多奖项,在厚厚的一叠奖状、证书中,谢翠花最看重的却是她的学生得的奖:全国征文活动二等奖、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湖南省决赛一等奖、指导作品获市一等奖、市国际跳棋邀请赛中获市一等奖......更可喜的是,她班上的学生一个个阳光自信,谈吐不凡,痴心阅读,思维活跃。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谢翠花用二十四年的时光守望着她心中的那一缕阳光;她用二十四年的汗水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丰富内涵;她用二十四年的心血塑造了一位班主任的光辉形象。从青葱少年到不惑之年,孩子眼里的她,已变了模样,而始终未变的,是谢翠花对教书育人发自内心的挚爱,让她在教学之路上痴心不改,不断向上。

[责编:王德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