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天水有啥故事的地方

2022-10-28 06:57 作者:新锐散文 围观:

天水铁堂峡,因杜甫被世人所熟知,姜维也在这留下许多传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锐散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水有啥故事的地方1



铁堂峡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与平南镇的交界处。东北起自平南镇赵家窑,西南至天水镇石滩子村,长十余里,源于西秦岭齐寿山的西汉水从峡中穿流而过,两岸山崖陡峭,空谷一线。它不仅是两类水系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天水由陇入川的驿道和军事关隘。

虽有许多史学和方志对它有过记载,但唐之前铁堂峡却并不出名,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即“安史之乱”后的第四年,诗人杜甫携家眷西行到秦州(今天水),在此居住三个月后,于当年十一月经铁堂峡赴同谷(今成县),写下那首名篇《铁堂峡》后,铁堂峡才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记得曾看过一篇研究杜甫陇右诗作的文章,文中引用了许多史料谈及铁堂峡的位置。如《方御胜览》中说“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以力面。”《通志》“峡有铁堂庄,四山环抱面,有孤冢。”《邵注》铁堂峡在“秦州东南七十里。”《直隶秦州新志》中说“铁堂峡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地名虽说无误,但方位和距离却相差甚远,我揣测那些写地理史学的人许多没有到过原地,他们普遍采用一些传闻加以记录,不够精确自在意料之中。当初杜甫和家人乘坐在由一匹瘦马牵拉的车上,两天之后才到达铁堂峡,尽管那时路况不好,行速不快,又要翻一座高高的山梁,但两天还是要走好多的路,况且有许多是平路和下坡路。在山顶我细看过山南山北的情况,在交通不畅的古代铁堂峡到秦州城少说也要超过七十华里。

杜甫自接到同谷“佳主人”的邀请,便从秦州城的暖和湾出发,然后过官屯岭,穿过铁堂峡,朝西南的天水镇向陇南而去。官屯岭为南北走向,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向北为店镇一带属黄河流域,朝南为铁堂峡河谷,属长江流域。

从诗作来看,杜甫经过时道路崎岖艰险、路况极差。三十年前我去陇南时也是从山梁上经过,公路虽然硬化但还是险象环生。“之”字形的山路回环曲折、依势修建,因碎石多加之坡度倾斜较大,让人感觉如履薄冰。想必杜甫下山时绝对饱受了颠簸之苦,可敏锐的诗人气质,让他早把周围的景物烂熟于心,于是便有了“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的诗句流传千古。

我一直冒昧推测,诗人在寒风中已打下了腹稿,下山后才能一气呵成,要不怎能写得那么细致入微。诗作首四句写了铁堂峡的形势,是诗人在半山腰的所见所感。如蓬草漂泊的一家人,在冬日的凛冽寒风中行走在艰险的路途上,远处铁堂峡内的那块小山如隍台般立起,呈现出斑驳的铁黑色。我以诗为参照物几次观察铁堂峡的风貌,石峡仍在,可颜色却多种多样,让人感觉坚硬的石块也被岁月风化得失去了本色。

诗作中间八句写了铁堂峡半山和河谷众多的景物,前四句为仰视所见,状其山谷峭险幽秀。栈道蜿蜒,怪石嶙峋,修竹无垠,白雪皑皑。后四句写诗人俯视所见,极言铁堂峡深峻阴寒。沟壑纵横,路途艰险,天寒水冻,瘦马受伤。世移物异,入云的栈道已成为过去式,无垠的修竹更不见了其影踪。而一个心“哀壑底”,情“惨不悦”的诗魂却屹立不倒,让人永远缅怀。

末四句,饱经忧患的诗人面对居无定所的生活,发出了忧乱之感,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驻足铁堂峡时,我设想了许多种诗人经过时的情景,寒冷饥饿,流离失所,哪一样不是急需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事?当初诗人到达秦州时,就有许多吐蕃的军队在城里驻扎,他们为非作歹无所不掠,诗人本想寻一方净土,无奈却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入铁堂峡后的公路都建在河床上,沿河的方向,山的走势斗折蛇行。附近的山大多为浑圆形,既不像黄土高原的沟梁卯壑,也不像丘陵山地的斜坡缓地,它们大多由砂砾堆砌而成,雨多时易滑坡,无雨时易干透,因此山上很少有高大的树木,植物以蒿草类居多。

铁堂峡里有一个如胳膊弯的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对面有一个小山包斜插而来,最低处和西汉水相接,形状像一只向左微斜的小老鼠把头伸进河里喝水。当地人说关于那只小老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石匠从那儿经过,忽觉得脚底有些硌人,他脱下鞋子从中倒出一粒石子,然后继续上路。谁知那粒石子却不断疯长,最后挡住了流水,动用了好多人开挖不通,眼见附近庄园要被毁掉,村民们急得大哭,不料哭声惊动了玉皇大帝,他便施法把石匠叫来,石匠知道原委后,便在对岸石壁上画了一只猫,鼠见猫后乖乖低下了头,从此水便恢复了原样。

传说往往是人们由此及彼的想象,可现在的河水却是很浅很小的,这与西汉水这个名称极不相称。山上的土地再没有人耕种,而整个河谷却被伺弄得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种类繁多的庄稼长势普遍良好,平旷的土地看不到任何石块和杂草,不论旱涝都能保证丰收。而半圆形的河湾绵延两三里,周围人造的良田也有一二十亩。

铁堂峡还有一个出名的事件,就是姜维坚守天水关以及诸葛亮智收姜维的故事,姜维还未成蜀将时就在那一带活动,附近的村庄留有很多有关他的传说,铁堂峡还有诸多如“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遗址,据说附近村落过去有许多石碑,后被战火或村民所毁,现在看到的大多为近年所立。姜维归属蜀汉后,曾在铁堂峡几次设下埋伏打败魏军,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地人说姜维先祖就埋在那一带,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刻着“姜维墓”的石碑,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姜维是冀县(今甘谷)人,他不可能把先祖埋在领兵作战的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何况诸葛亮收姜维时还是从冀县把他的老母接走的,虽没有人做过考证,但我认为姜维把自己母亲埋在老家冀县姜家庄的可能性最大。

如今铁堂峡隧道已经贯通,再也不用从山梁上绕道而行。十余里的隧道几分钟便可通过,而且路面宽广笔直,现在从秦州城到铁堂峡最多也就三十多里路。我想一直渴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知晓此情也会十分欣慰了。

作者简介:杨建增,甘肃天水人,中学教师,曾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

天水有啥故事的地方2

天水放马滩景区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一镢头挖出三个中国第一”,这个形象的说法,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难以置信,却是被考古学家证实的事实。这一奇迹发生在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的放马滩。

1986年4月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小陇山林业局放马滩工区的职工清理宿舍后墙淤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古墓洞穴。上报后,经过钻探、发掘,发现了百余座秦汉墓葬的古墓群,分布在秦岭山前平地,依东西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现已部分发掘,共出土文物四百余件。

放马滩遗址(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秦人先祖牧马于放马滩

放马滩西距仙人崖5公里,距麦积山15公里。它深入秦岭腹地,山林密布,草地宽广,宜林宜牧。早在西周孝王时期,秦人的先祖非子在这一带牧马有名气,被周孝王召见,令他在汧河、渭河之间为国家主持牧马,放马滩就在汧、渭地区的西首。从商末周初开始,秦嬴的先人就世代居住在西犬丘(在今甘肃礼县东北),与西犬丘相距不远的放马滩,当属于秦人活动、非子牧马的范围。清乾隆《甘肃通志》卷6记载,这里还有一处同今天水清水县“秦亭”同名的地方,可能是清水秦亭的延伸:

“秦亭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左有永丰山,中则东柯谷。山亘四十里,上有秦亭,下为秦谷,非子所封邑,盖附庸也。傍有紫金山,下有马房山。”

仔细看,这里的“秦亭”是一座山和山上一个亭子名,不同于清水县西周时作为行政地域名的秦亭。但它至少说明,非子牧马的地域延展到这里;反过来说,这一带属于非子牧马的地方。

秦人的先祖本是商朝的臣子,周武王灭商时,将秦先祖蜚廉及其子恶来杀死。此后在周朝政权下,恶来的子孙有几代人沉沦于世,声名不彰。倒是蜚廉的另一子季胜之子孟增,得到周成王的信任。周成王在皋狼(今山西方山县西南)给孟增建了宅邸,让他在那里居住。孟增在皋狼生下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其家传善于养马驾车的长技,得到周穆王的重用。穆王喜欢巡游。造父为其选得骥、温(一作盗,浅青色)、骊(黑色)、骅(有红色花纹)等骏马,远到昆仑丘(在今河湟、河西一带),会见西王母(西戎首领),乐而忘归。这时候,正好遇上位于今江苏泗洪县东南的徐国首领徐偃王起兵作乱。造父为穆王驾车,一日千里地赶回来,平息了叛乱。周穆王论功行赏,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封给造父。赢姓造父一族由此为赵氏。于是恶来的子孙们都借造父的政治光环,自称为赵氏,以光大门楣。事实上,他们虽然自托于赵氏,但都并未离开陇右搬到赵城去住。他们仍然居住在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活动于陇东南。直到非子时代,其家族的政治地位才有了明显的变化。

非子仍然居住在犬丘。他喜欢养马和其他牲畜,养马技术很有一套,马匹繁殖得又快又健壮。犬丘人将这件事报告给周孝王,周孝王乃召见非子,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间为国家牧养马匹,国马很快地得到发展。周孝王为了奖励非子,准备以他作为其父大骆的嫡子。然而大骆的嫡妻是戎人首领申侯的姑娘,生下名叫成的儿子,并已经立为嫡子。申侯听到周孝王的打算后,赶去求见孝王,对孝王威胁说:“我的先人是骊山氏之女,骊山氏又嫁女给您的先人戎胥轩,生子名叫中潏。中潏正是因其父亲同骊山氏有亲戚关系,才弃商归周,保聚西垂,西垂地区因此民族关系和睦,社会安定。现在我又嫁女给大骆,生下嫡子成。正是申、骆两族的联姻令西戎各族俯首听命,您才得以安坐王位——换嫡子的事您就掂量着办吧。”周孝王听了,心生疑虑,不敢违意于申侯。乃改变主意,给非子另给了一块地,封到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使他为“附庸”,承续嬴姓的祀典,号为秦嬴。“附庸”是没有资格直接朝见天子的小臣,只能拜托大国的国君,在朝觐时向天子通报姓名而已;但万丈高楼平地起,非子一族毕竟是再次获得了天子的封赐和一定的政治地位。

非子的儿子名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就死了,生子名公伯。公伯即位三年又死,其子乃历史上有名的秦仲。秦仲继立以后,周厉王荒淫无道,许多诸侯叛周,西戎也乘机反叛王室,屠灭西犬丘即今甘肃礼县的大骆一族。周宣王即位(前827年),为了抵御西戎的进攻,乃提拔居住在今甘肃清水县的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令他讨伐西戎。结果,秦仲弱不敌强,又被西戎杀死。

秦仲虽然政治军事业绩不彰,但他在秦人发展史上的客观作用却很显著。周宣王封秦仲为大夫,其政治地位一下提高到伯爵——按周礼,“天子之大夫视伯”,就是说,秦仲为宣王的大夫,地位相当于伯爵。爵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根据臣子对国家的功劳封给的荣誉称号,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伯是第三等,那已经是中级爵位了。同时,按照周制,伯爵的封地为70平方公里,这同非子的地不足50里相比,又是很大的拓展。

秦仲有五个儿子。其长子是秦庄公。秦仲战死后,周宣王召见庄公兄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就是调给7000军队,让他们兄弟率领去打西戎。这一次,庄公兄弟大败戎兵。于是周宣王令秦庄公继承秦仲的封地,又将其先祖大骆的封地犬丘也交给秦庄公所有,提任他为西垂大夫。至此,秦的辖地已经奄有今甘肃天水的清水、张家川、秦安、甘谷、武山数县,秦州、麦积两区以及陇南的西和、礼县等地了,其国势如日中天,影响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在放马滩一带发现战国秦汉墓是完全有可能的。

放马滩秦简

第一篇志怪故事

放马滩秦墓出土的首个“中国第一”,是考古学家从放马滩战国秦墓发掘整理出的《志怪故事》。它虽然很简疏,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具有志怪小说性质的第一篇奇文。放马滩秦简的内容包括文字学,甲、乙两种《日书》和《志怪故事》等几方面成果,而这篇《志怪故事》的意义更为特殊。

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的大意是说,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年)八月己巳日,邸(一作邽)丞名赤,向御史报告说:大梁人、现居秦国都城中一个人名叫丹,当今国君在位的第七年,丹在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南)的基层管理机构“里”中,将人刺伤,随即自刺而死。被丢弃到市上三日,又埋在雍城南门外。过了三年,丹又复活了。他之所以能够复活,是由于丹曾作过审判官犀武的门客。犀武审议这位门客的命案,而让其复活的原因,是因为丹罪不当死,就向主管人命的上司公孙强祈告。于是,公孙强就叫白狗把丹从地下掏出来,在墓地上停放三天,然后随公孙强向北行走,经过“赵氏”地方,到了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庆城县西南)一个长满柏树的山丘。四年后,他才能恢复神智,能听见狗叫鸡鸣,吃人间的饭食。其状貌特征是喉部有疤,眉毛稀落,肤色黑,四肢不能动转。复活之后的丹说:死去的人不愿多穿衣服。人间认为祭品用白茅衬包是富的表现,而鬼则只要有所得于他人就认为是富。丹说:举行墓祭的人千万不要呕吐。一呕吐,鬼就吓跑了,不敢前来享用祭品。祭饭撤下后一下子就吃掉,这样……丹说:祭祀时必须细心扫除,不要将……洒到祭祀的地上。不要把羹汤浇在祭饭上,不然鬼是不肯吃的。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考证,这篇文字是战国晚期写成的,它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嚆矢。《天水放马滩秦简》的释读者则认为,它可能是根据放马滩秦墓一号墓主人的特殊经历编创。因而有一定写实因素。“文中提到的邽丞、地名、职官都可以找到依据,故可以确认此纪事及其历朔当为实录。”文中所写“丹死而复活的故事,明显有志怪性质,与后世《搜神记》等一类书籍颇相似。但时代早了四百年”。文学史料价值极高。

放马滩一号秦墓木板地图

第一幅地图

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的第二个“中国第一”,是画在木板上的地图。它反映的地域范围较小,可能只包含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人打败和赶走邽戎,在当地建立的邽县(这是秦国历史上首建的两个县之一。另一个是冀县,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东)。从地图学的角度看,它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第一幅地图。

据考古学家研究,这幅地图可由画在四块木板上的七幅图拼接起来。原来四块松质木板,其中只有一块是单面简单作图,其余三块正反两面都有图。考古学家根据各图之间的联系,将它们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反映邽县部分区域的图版。上面有山脉、水系、沟溪、关隘以及对地名的注释等。邽县治所在图上用显著的大方框标为“邽丘”,县级以下地名用小方框标示。整幅图所反映的“范围大致位于现今天水市麦积区之位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第五章第五节)。这就说明,早在距今23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反映今麦积区的地图了,而且它上面至今还可以看到六七十个地名。这些地名,如“故西山”,它与《史记·秦本纪》中说的秦文公死后“葬西山”的那个西山有无联系?“故东谷”,与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流寓过的东柯谷有无联系?类此都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进一步研究考证。

它的出土不仅在地图学上有标志性的意义,而且在历史学、地方志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叹为国宝,殆不为过。

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残片

第一片纸

放马滩考古发掘出来的第三个“中国第一”,是西汉初期的书写纸。它是中国造纸技术,尤其是书写纸发明年代不容置疑的铁证。

古籍上多记载说,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历代学人引以为据,无可置疑。20世纪以来,考古学兴起以后,考古学家从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玉门关,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金关,新疆罗布淖尔,陕西西安的灞桥、扶风县的中颜村,广州南越王墓,四川绵阳等地都发现了西汉纸。其中年代最早的是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墓出土的纸图残片。放马滩五号墓是汉文帝、汉景帝时(前179—前141年)的墓葬,残纸上可见有墨线标识的山川道路图。经鉴定,纸的质地是“麻类植物纤维”“是可用于书写的早期麻纸”。(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90年8月9日提供:《放马滩纸化验报告》,见《天水放马滩秦简》附录)它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书写纸实物。放马滩纸的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期就已经有纸出现,而且证明这些纸已用于绘画或书写。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比蔡伦造纸的记载至少提前了近300年。

天水有啥故事的地方3

【天水在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

李宁民与杨家楼的不解情缘

(胡氏古民居南宅子全景)

(南宅子大门)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天水,散布着许多古民居建筑,其以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而以南北宅子为代表的明清民居院落群,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曾赞叹它是“甘肃省惟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走近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的南宅子,三开间的正大门上悬挂明代榜书“副宪第”门匾,显得威严宏伟。漫步其间,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巧妙,青砖和五色卵石铺就的南北通道将院落分为东西两区,沿走廊穿行,庭院方阔、花木井然,各种门廊、天井和四合院掩映在茂林修竹间,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易景”。过园林假山池塘不觉已到曲径通幽处,蓦然,一座高高矗立的二层木楼乍入眼帘,宛如芳华绝代的女子让人一见倾心,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杨家楼,也是整个南宅子乃至天水仅存的明清时期单体两层木质建筑。其构建古朴典雅,用材精良,花板雕工细腻,檐下装饰工艺考究,二楼栏杆透雕梅兰竹菊等图案,透露出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经风雨洗礼的张三丰书“跡驻黄鹤”匾额泛出岁月的斑驳,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它的过往历史。天水现存100余座古代木楼,杨家楼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精品,如此珍贵的古建瑰宝今生能够遇见,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们所知的情缘故事。

(杨家楼搬迁前原貌)

(保护维修后的杨家楼)

那是2005年的夏天,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像往常一样下午回家。当走到龙城广场重新街时,巷口传来轰隆隆的嘈杂声,如同一种不可名状的呼唤吸引他去一探究竟。近前李宁民馆长看到工人们正在拆除一座二层木楼,经询问得知是地产开发商要将这座杨家楼拆除售卖,所以他们要连夜赶工拆除。凭借文博专业知识和经验,李宁民一眼看出这是天水幸存下来的珍贵古建筑遗产,不能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当即上前劝阻,要求工人们马上停止拆毁行为,并辗转找到杨姓楼主,晓以大义,说服对方由天水民俗博物馆收藏保护杨家楼并最终达成了协议。然而,开发商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其野蛮行径,在交涉无果而杨家楼即将遭遇厄运的危急关头,李宁民果断请示市长出面协调解决。经过多部门十多天的积极争取,终使杨家楼得以幸存。为了避免意外,李宁民馆长随后派人及时守护,并迅速组织人员实施异地搬迁保护,对构建全部进行了编号登记和拍照,终于将杨家楼整体搬迁到南宅子妥善保护。

面对凌乱散落的杨家楼木构件,难题摆在了面前。民居的保护维修在国内的案例尚不多,尤其是异地整体迁建,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怎样合理选址以及确保保护维修的科学化,充分体现古建筑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达到修旧如旧的要求呢?面对诸多困难,天水市博物馆把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作为出发点,按照保护和最少干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原地调查、测绘、取证,用老旧照片辅助以精确测取楼房结构数据,补充完善方案中的不足。施工中在新建位置根据实际,将原来坐北向南的杨家楼调整为坐南向北,以达到与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具体细节上清洗原木构件尘土、烟垢,重做条形基础,修补墩接柱子和寻杖栏杆,补配绦环板、椽檩和梁柱枋,更换博风板,补齐勾头滴水及破损屋面筒板瓦,安装吻兽等。在此过程中,李宁民馆长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先后编制了质量管理程序,从方案实施、变更设计、施工质量、工艺流程、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监管,确保了修建质量和效率。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2006年完成了杨家楼迁建工程,使这座清代建筑重现昔日风采。

(2004年天水市四大组织领导到南宅子调研)

(2006年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典礼暨天水民俗博物馆开馆仪式)

2002年11月,李宁民出任天水市文化局副局长、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全面负责博物馆工作。当时,南宅子由于年久失修,病害程度相当严重,许多房屋门窗丢失,内外漏雨,院中乱搭乱建,屋檐封堵不见其貌,文物古建筑不堪负重。2003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被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2004年5 月12日,天水市政府研究决定,秦州区政府将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馆管理,随后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保护维修工程和筹建天水民俗博物馆工作,6月16日举行了正式的开工仪式。面对百废待兴局面,李宁民馆长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多方争取资金,全力开展古建筑保护维修工作。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和乡愁,彰显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同时让民俗博物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带领职工四处奔走,抢救收购了2000多件民俗文物,如各种脊兽砖瓦、条石柱础、椽檩门窗以及杨家楼整体构件等,最大程度的抢救恢复天水古民居原有面貌。2006年7月2日,胡氏古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一期工程完工,天水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杨家楼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天水民俗的重要载体再现辉煌。2011年12月,天水民俗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以杨家楼为代表的一批古建筑纳入了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的保护管理范围。

2001年6月25日,南宅子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长期的保护修缮,现南宅子由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4421.93平方米,维修古建筑2560.12平方米,展示收藏文物3000余件套。2018年8月,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馆管理,隔街相望数十年的南北宅子终于合二为一,深度融合发展的胡氏古民居将真正成为民居民俗文化博览园。

(2018年8月13日,王军市长到南宅子现场办公。)

近年来,在李宁民馆长的带领下,天水市博物馆和天水民俗博物馆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文物保护修复、古建筑修缮、陈列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成绩斐然。2008年,国家出台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的政策,李宁民馆长经过积极协调争取,使天水市博物馆被国家列入免费开放名单,2009年10月实现了免费开放,2011年12月天水民俗博物馆也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2017年1月,天水市博物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2017年,天水市博物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获得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10月,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10月,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在第五届全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中文组第一名和外文组第二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他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他个人也因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物档案备案工作先进个人和中国当代文博专家,2009年被授予“改革30年——感动中国十大旅游领军人物”,2010年被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011年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201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文化遗产的守望)

守望是一种责任。李宁民同志从2002年进入天水市博物馆工作,已然有十六个春秋,他以极大的热情忘我工作,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文博事业的发展上,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呵护备至,在展示保护利用上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并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润物细无声的坚守,辛勤浇灌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它们焕发出璀璨的光芒。青丝虽已华发,杨家楼们却愈发光彩动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芳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李宁民与杨家楼的不解情缘,是他对文物保护工作和文化遗产事业的不舍情怀。大浪逐新,砥砺奋进,一批批文博守护者在李宁民馆长的薪火相传下,不忘初心、激扬青春,继续谱写新时代文博人的壮美诗篇。

备注: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成立于1965年的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2006年6月21日公布了2006年世界100处濒危历史遗迹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6处历史遗迹,天水市秦州区的古民居赫然名列其中。文中称“天水以保存有许多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名人故居和古典院落而闻名于世,但现在许多古民居成了多户家庭共住的大杂院,其他古民居则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损毁。现在,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古民居)最大的威胁,许多古民居因为道路拓宽和修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物而被轻率地拆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