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消逝的美文

2021-12-26 19:01 作者:中国乡村美文 围观:
乡土散文:消失的农具

在燕山深处冀北农村,人们祖祖辈辈靠下地干活儿,精心侍弄着自己心中的太阳——庄稼。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传统,多少年多少代,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我们的乡下老家,早就流传着“庄稼汉,庄稼汉,种地吃饭”的俗语。

过去人们下地干活儿,一般都离不开如下常用的几样农具:春天种地用的“耥豁子”,夏天用的“板锄”,秋天收秋用的“镰刀”;冬春季刨地用的“铁镐”,这四种农具,不管谁家都是配备齐全的,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算过日子人,会被人笑话的。

除此农具之外还有:耙子、铁锹、粪箕子、背架子、芭篓子、斧头等等。

“耥耠子”俗称“二人类”,开春儿播种时,开垄耠沟儿离不开它。它是唯一必须由两人共同配合使用的一种主要农具。前面的人作为动力使劲用肩膀往前拉,同时还要掌握好方向,不能左右摇摆。起步需猫腰,身子前倾下探,并用力往前拽。后边那人用一侧肩膀抵住耠柱,两手把紧耠头上边的一道横杠,猫下腰,前顶后蹬。两人一前一后,劲儿往一处使,必须配合默契才省力。关键是刚起步和调头的时候,比较费力和难以把握,两人如果配合不好,就豁不出直溜的垄沟。

乡土散文:消失的农具

这种农具只适合于普通山地和小面积耕种时使用,并不适合平原大地块。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使用它的,属于最原始的农具,估计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吧。

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农民为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对于那些坡地和沟塘坝台地全部弃耕栽植上果树了。既完成了国家退耕还林任务,有利于固风防沙,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对大片的耕地已经使用上机耕了。所以“耥耠子”这种农具也逐渐闲起来不再用它了。

夏天锄草,现在人们也不用“薅锄”了,打灭草剂。等庄稼出苗后喷洒一遍灭草剂,完事儿,不需再管它了,只等收秋。

秋季收割庄稼,雇收割机,花钱并不多,一般每亩地也就三五十块钱,全家的耕地半天或一天准搞定,省时省事省受累。

眼瞅着这些使用了上千年的农具靠边站了,恐怕今后会越来越难以见得到的,除非去博物馆参观了。

乡土散文:消失的农具

紧接着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石碾子”、“石磨”,人们早已不用再受那份累了。像我们从小的时候,经常起大早,抱碾杆推碾子,那时候早晨想睡懒觉是绝对不可以的,天不亮就被喊起来,去碾道轧玉米,如今终于全部用上了机器,碾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在农村,终于理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变化是空前的,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此外,全国取消农业税,这又是一大创举,从封建社会开始到现在两千多年,农民种地纳税天经地义,这回在共产党手里,国家不但给免除了,农民种地还给补贴,其功绩永远不会磨灭,将被载入史册。

审阅:韩田梅

简评:作品介绍几个已遗失消失了的农耕工具,翻开历史的旧画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形成对比,讴歌现代农业的大好形势和发展景象。捡起遗失的物品,回忆旧时的岁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终审:严景新

作者:王淮忠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