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西南交大的美文

2021-12-26 18:50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 围观:
杨丹校长在西南交大建校125周年发展大会上的主题报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初夏时节,天府之国万物并秀,蓉城大地生机盎然。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相聚于此,共同庆祝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

回首125年前,甲午战败,国运衰微,交大诞生于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125年来,学校秉承“灌输文化尚交通”“文轨车书郅大同”的历史使命,创雄关、转唐山,经湘潭、迁福泉,驻峨眉、立成都,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深深融入国家自强奋斗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谱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绚丽发展篇章,也为今日之交大奋进新时代、擘画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125载栉风沐雨,应国家发展之所需,交大从未缺席

125年来,西南交大秉持家国情怀,兴学强国、筑路报国。125年的“交大路”,就是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爱国奋斗之路。189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铁路学堂片”,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应运而生。作为第一所官办铁路学堂,学校培养的中国第一批铁路工程人才,即在詹天佑先生带领下投身于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设。抗战岁月中,众多师生、校友奋战在交通生命线上,为夺取抗战胜利顽强奋斗、抛洒热血。新中国建设时期,学校积极参与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新中国开创性重大铁路工程建设,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第一台电力机车,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铁路电气化进程,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扎根西部、面向行业、服务国家,深度参与大秦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标志性交通工程,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腾飞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学校逐步构建起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全国领先、工程学进入ESI世界前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深度参与超级工程——川藏铁路、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建设,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突破新技术、支撑大工程。学校自2000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50项(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高校、院所、企业位列第一),相关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型国家、交通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接续迈出铿锵步伐。

125年来,西南交大坚守初心使命,润心启智、桃秾李郁。二十世纪上半叶,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顾宜孙等5位教授先后来到我校任教,由于他们的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学校集结了一大批良师、名师、大师,这一优秀教师群体也开创了我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125载砥砺求索,一辈又一辈交大贤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言传身教、身躬力行,以师者风范、仁爱之心诠释和践行“双严”传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先后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杨杏佛,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武怀让,革命烈士李特、马增玉,3位“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姚桐斌、吴自良,62位海内外院士,31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轨道交通领域1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大桃李欣荣、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持续彰显,我校在反映学生创新实践综合水平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名列全国第十,在轨道交通各大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始终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有50%以上的交大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留在西部、扎根基层工作,仅2020年就有5位校友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2位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0位交大人荣获“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一代又一代交大人正以实际行动深刻回应着母校肇建之时“自强首在储才”的殷殷期许。

125年来,西南交大塑造大学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191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94分位列71所参展学校之首;同年12月,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亲自书写了“竢实扬华”匾额奖励学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正式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确定为西南交通大学精神。它是百年巍巍学府的精神本元,也是一代代交大人恪守的价值信条,它是交大爱国至上、振兴中华的气质风貌,也是交大人愈挫弥坚、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开枝散叶,一批在全国卓有声誉的系组调出学校,支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的号召,迁址峨眉山下,面对艰苦的办学环境,全校师生爱校如家、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学校在峨眉拔地而起、再续辉煌,造就了人才辈出、万象更新的“峨眉时代”。学校定址成都后,接棒前行的交大人,以自强不息、永不服输的拼劲、韧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铁路科技重要领域做到了世界前列水平,成为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高校之一。今天的西南交大,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持续开展深层次教育变革和创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源源不断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贡献回应国家、社会与行业的时代重托,正以蝶变之势、焕然新生。

125年来,西南交大推动教育开放,贯通中外、交通成和。国际视野、开放办学,是学校一以贯之的独特气质。创校之初,交大即施行《铁路学堂章程》,参照欧美高校模式办学,聘请外籍教师,采用康奈尔大学原版教材,用英语讲授课程,传播现代科技鸿声、开中国现代大学发展之先河。1950年,学校贯彻党中央要求,在全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中美正式建交后的第二年,康奈尔大学校长弗兰克·罗德斯到访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西南交大,学校与欧美名校双向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国际声誉不断提升。新的发展时期,依托轨道交通办学特色与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学校全方位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构建全球合作伙伴体系,不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建设西南交大-利兹学院,进入“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发起成立天佑铁道学院,援建非洲四所铁道大学,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中,不断贡献交大智慧、发出交大声音。就在昨天,成都市与学校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正式在东部新区动工建设,这一面向“国际化、智能化、城市化”的新型学院必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全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风雨兼程,天下交通。125年来,学校牢牢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彩答卷。借此机会,我们要由衷地感谢各级领导、社会贤达,长期以来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同时,也要向为创业立校付出毕生努力与辛勤汗水的交大先贤、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老领导、老同志,向奋进与坚守的全校教职员工,向爱校如家、饮水思源的万千海内外校友校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100年红色传承,为民族振兴之所向,交大从“新”出发

作为一所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背景下诞生的高等学府,学校拥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优良的革命传统。1922年,学校学生田玉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抗日烽火里,学校辗转数省、颠沛流离,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师生党员树起教育抗战大旗;1949年7月18日,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建国之初,根据党中央指示,作为全国唯一奉命参战高校,1951年到1953年,学校师生共181人次先后三次组建抗美援朝工程队奔赴朝鲜战场,参与修建了朝鲜境内的顺川机场、价川机场和开城机场。100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长期伟大实践中,始终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学科转型升级、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合作、国际化办学以及校园综合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冲击正排山倒海、扑面而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能+”的呈现方式向各行各业渗透,加速与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对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快、更新的要求。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世界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更多非传统行业高校参与其中,行业场景成为多学科竞相发展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交通强国战略纵深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位崛起效应开始彰显;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西部陆海大通道、成渝中线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成都“三城三都”战略、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等也为西南交大提供了新机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百年学府的特色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上,要围绕“努力打造轨道交通领域领先的全球学术重镇,致力于成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奋力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 ’”的“十四五”阶段性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智能引领”两大优先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动学校整体实力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不断增强对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撑与牵引能力,加快形成新时代行业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交大模式”。

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建设一流大学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学校将牢牢坚持“四为”方针,全面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奋力打造一流人才方阵和师资队伍,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交大风格的一流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根本质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不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一段时期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总投资5.8亿元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获批加入国际能源署“仿星器-螺旋器”大科学工程技术合作项目;国家级轨道交通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学校原创技术的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正不断推进工程化实现,力争创造在大气环境下陆地交通的速度新纪录。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准确把握世界轨道交通科技前沿和未来交通发展关键领域,主动拥抱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统筹推进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高层次科研团队和人才培育计划、基础研究培育支持计划、“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高水平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计划、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有力支撑中国铁路科技在全球持续“领跑”,不断强化学校在交通强国、川藏铁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融合研究,通过“智能+”“+智能”为学校交通特色赋能,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方面军”,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能力,助力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我们要主动思变谋远,矢志奋进世界一流。2020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全面超额达成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既是一项长周期的学科建设工程,也是促进学校变革发展,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以“双一流”建设为总揽,根据“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智能引领、交叉融合”的发展思路,统筹做好“交通+”和“智能+”两篇文章,夯实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智能交通、交通大数据、重大交通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学科增长点,积极探索构建学科可持续发展、韧性发展生态,并同步推动管理、评价、要素资源等体制机制的系统创新,加快形成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我们要笃定价值追求,不断彰显大学之光。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圣地、知识传承的殿堂、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125年来,西南交大勇担时代使命、厚植教育情怀,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了卓尔不凡的交大力量。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创新行动,不断增进全体交大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汇聚支撑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以交通之治持续丰富对“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注解,努力开创包容、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的新风尚和新格局。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125载沧桑巨变,125载岁月荣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交通大学”定名100周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等,做出了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竢实扬华、致新致远,继往开来、砥砺一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洪流中,百年交大定将不负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跃迁发展、跨越发展,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刘宇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