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小珊迪的美文

2021-12-26 06:53 作者:小桔灯 围观: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教师曹书明的文章《师范精神永传承,赤诚爱心为师生》。感谢《老师范的故事》一书编委会对我们的转载授权。《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原题:师范精神永传承,赤诚爱心为师生

作者:曹书明

1966-1976年期间,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停办五年。1971年,由于呼和浩特市地区教师严重缺编,为解决困境,决定从下乡知识青年中选调一批高中毕业生,在五七师范(即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培训一年后充实教师队伍,我是第二批参加培训的。第二期五七师范共招收77人,分语文、数学两个班。因中学急需教师,我、赫佳音、张敬尧等九名学生,学了不到三个月,试讲合格后就提前分配到呼和浩特市的几所中学,我有幸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内的二十六中任教。1972年,在公主府内恢复师范学校,后来几经变迁,成为现在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在此期间,我基本没离开公主府。2005年退休,退休后又返聘从事教学工作约五年,一生中近四十年的时光投身到教育事业。整个工作期间,在师范学校时间最长、经历最多、感受最深,上过讲台、任过班主任;也曾担任过教导处副主任、后勤处副主任、电教馆主任,师范学校锻炼了我。师范精神“诚、勤、精、敏”,“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优良传统,严谨求实的师德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成为我一生工作、学习、处人做事的座右铭。

回眸过去,师范故事历历在目。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七八十年代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校门(今公主府博物馆正门)

食堂服务为师生 全心全意办好食堂

1983年学校任命我为后勤处副主任,分管食堂,1985年又因工作需要调我到教导处分管学生工作。

民以食为天,学校伙食办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搞好伙食,首先要明确伙食管理人员和炊事员的工作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我们召开生活班长会,公开征求意见,反馈信息后重新制定了食堂的规章制度。

当时师生反应学校食堂早点花样有些单一,为了满足师生的要求,食堂工作人员一起想办法,创条件。由于当班的炊事员每天早晨五点多就得上班做早点,工作很累,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我们就发动管理员和早晨不值班的炊事员加班加点增加早点花样。在管理员高宝山、蔺润润的带领下,伙食会计于秀芬、刘建清,保管员张玉清、段惠兰和部分炊事员轮流值班做早点,增加了油条、面包、麻花、焙子、点心、豆浆、咖啡、奶茶、鸡蛋汤,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忙碌中的炊事员们

当年的生活条件普遍艰苦,为了让学生的午餐、晚餐吃的好点,增加了主副食品种,重新制定了周食谱,每天变换花样,每桌增加了免费紫菜汤,坚持数年。十几年后,碰到一位当时民办教师班的学生,他感动地说:为了转成正式老师,克服了许多困难,告别了妻子、孩子,来师范上学。自己经费不足,生活比较困难,是师范学校食堂的免费紫菜汤帮助我度过了困难,打消了我退学的念头,坚持到毕业,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

每逢佳节,伙食组的职工们想办法改善学生生活:五月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烙月饼,过元旦老师同学们分班包饺子……每年毕业班会餐,食堂免费提供丰富的饭菜,一桌十几个菜,共贺毕业。遇到学生生病,由炊事员王双喜、陈文等做好手擀面、荷包蛋,亲自送到学生宿舍……这些都受到学生的好评。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学生食堂办得好不好,历来是上级领导关心重视的地方

1983年,市政府决定给师范学校建教职工宿舍。大楼交工时正赶上要过春节,老师们忙于搬家,顾不上做饭。看到这些情况,伙食管理员高宝山、蔺润润组织伙食管理人员和炊事员刘奎奎、陈文、王双喜、王连梅、诸敏、樊丽华、黄焕云、郭桂芝、支艳菊等,利用假期时间给老师蒸馒头,做粉条,义务做烧肉。张景华老师说:“过大年又赶上搬家,正愁没时间准备年货。有了这十斤馒头,十斤粉条和烧肉,给我解决了大问题。”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九十年代呼和浩特师范学校的多功能新食堂(如今已“落伍”被改造成一个报告厅)

淡定平息“米星猪”事件

1985年下半学期开学后,学生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开始上课。

有一天中午,食堂开饭不久,有学生反映说,许多女同学在食堂和宿舍大哭,说食堂炒菜里的猪肉上面有许多小颗粒,疑心自己吃了“米星”(猪绦虫的俗称)猪肉。孩子们从没见过米星猪肉是什么样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引起了恐慌。学生有的哭,有的闹,还有的学生说吃了米星猪肉将来全身都会有米星虫,甚至有生命危险。学生中酝酿着一场罢饭行动。

为了稳定局势,防止扩大事态,妥善处理事件,我们及时与伙食科联系,了解到食堂采购的米面、肉菜都是从正规渠道进的货,把关严格,不可能出错。我们立即召开学生大会,选出学生代表,让大家稳定情绪,注意调查,科学对待。马利老师还克服了民族生活习惯的困难,从食堂拿上做好的菜样,又把没用完的猪肉切了一块,和学生代表一起去有关部门进行了科学鉴定,鉴定后出具了猪肉没问题的证明,回校马上召集学生开会并宣读了鉴定结果,事态才算平息。

通过此事件也教育了学生,今后遇事要多调查,细分析,不盲目冲动。也警示了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细致谨慎周全。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前排右二是马利老师,一位爱生如子热情敬业多才多艺的好老师

我心中的优秀保管员梁继尧

梁继尧老师解放前参加革命,先后在绥远女子师范、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呼和浩特教育学院工作过,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校食堂担任保管、会计期间早出晚归、以校为家,对工作认真负责、账目清楚,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为学校节省了开支。

有一次因为账目不平,少了一分钱。他一连几天加班加点查账,找原因,最后在办公桌的脚下找到了这一分钱。直到财、物、账目无差错,他才肯罢休。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梁老师一生艰苦朴素,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当伙食保管员期间,教师粮食定量每月二十八斤,细粮百分之四十,粗粮百分之六十。按规定,伙食管理人员的口粮可以随便吃,不限量,粗细粮比例也不受限制,可以全吃细粮。可梁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每月伙食标准从不超量,粗细粮比例也不多吃多占,严格按规定执行。

梁老师严格按制度办事,做事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有的老师想自己在家里做饭,到食堂买米,买面。梁老师非常敬业,一丝不苟,称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直到称平平的一点不差才行。当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每人每天是九两粮食的定额,其中白面占定量的40%,师生员工的生活非常艰难。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约760人,每月供应口粮约20,500市斤,每月从粮站买回粮食410袋,其中白面160袋。那时的面袋子是用白布做的,倒完后面会粘在面袋子上一些,如果认真抖一抖,一个袋子会抖下三两面,梁老师每次都要非常认真地把面袋子翻过来抖得干干净净。有人给算过一笔账:410个袋子,每个抖出三两面,一个月就是123斤粮食,一年就是1476斤,是55个人一个月的口粮。这件事充分体现出梁老师身上爱校如家,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文革后,学校从七十年代开始普调工资,梁老师仍然按每月78.50元领取。历次普调超出部分,他一直没要,直到1986年退休,累计金额约16000多元。梁老师不仅在几次调资中让贤,学校发的各种福利他也不要。他说:“党和国家给我发的工资就够了,我要对得起党和国家。”如此种种,充分体现出梁老师的高尚人格魅力和难能可贵的精神。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梁继尧老师

1986年6月,梁老师退休,因他工作认真负责被单位返聘。返聘期间每天早晨他仍然第一个到单位,打扫完卫生后,把送来的菜、鸡蛋等一一过称,验收入库。而且返聘期间不要任何报酬,负责伙食保管及账务,义务工作12年之久。

由于梁老师一贯的工作态度,他在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学雷锋标兵、五讲四美先进个人。

他热爱事业,热爱师范,人格高尚,光明磊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丰富多彩的摄影活动小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学校组织了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开设了书法、绘画、电器维修、电脑打字、打印排版、影视编辑、舞蹈、合唱、排球、足球、体操、演讲、“校园生活”编导、新闻采访制作、摄影等各种兴趣班。每周三下午全校开课,吸引了所有学生参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学校每年要深入农村,拍摄毕业生在农村学校工作、生活的真实故事。校电教馆委派我和韩文忠、杨连根、郭孟奇、恩和门德、郭文仁老师多次下乡拍摄。由韩文忠和郭文仁老师编辑后在全校播放。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文中提到的部分老师们:韩文忠、郭孟奇、杨连根、胡文俊、恩和门德、曹书明、马利、林治娟、齐平

下乡深入农村学校后发现,学校老师们搞活动想留下些影像资料很困难,农村学校很少有照相机,即使有也没人会用。学生照毕业相要集体坐上班车到几十里外的乡、县里拍照。为了省钱,学生们还得自己带上吃的。村里的老乡想照个全家福,也要全家出动,抱上小的带上老的到乡里、县里拍照,很不方便。

我从小爱好摄影,并在市文化馆举办的摄影班系统学习过,农村及学校的现状促使我回校后就想方设法开设了摄影班。没有教材,查资料、找笔记自己编写,没有设备大家凑,终于开课了。

1994年以来,共举办了17期摄影班,每期学生报名踊跃,最多一期超过七十人,每周上两节摄影课,学程一学期。

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对相机一无所知,我就从基础知识教起,把相机分类,然后从相机的五大要素:照相机及其附件、摄影构图、暗室操作、冲洗胶卷、放大影像讲起,从理论到技能详细讲给学生,手把手教给学生。每期摄影班结业前组织实践拍摄活动,带他们进行实景拍摄。去呼钢拍摄工人工作场景,用多次曝光拍摄出钢、轧钢的场面;到农村拍摄农民劳动场面和田园风光;到部队拍摄战士们刻苦训练和整齐的内务;到青城公园和公主府公园拍摄风景。为了拍日出,和学生天不亮就出发,到城外找开阔地带等待拍摄……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曹书明老师(中间指导者)的摄影班

有一次,为了在公主府公园拍摄信鸽放飞场面,向我校张和平老师借了50多只鸽子。同学们手持20多台相机,站好位置,准备拍照。机位在南,鸽子在北,一声令下“放”!只见鸽子呼啦呼啦径直向北飞走。结果一只鸽子也没拍到,拍摄失败。经分析找到原因,是因为鸽子的家在北面的府兴营,放开笼子后,鸽子回家心切,直向北飞。接受教训,隔周后再次向张和平老师借上鸽子,这次机位在北,鸽子在南,放飞后学生抢拍出了很好的作品。

每期摄影班理论讲完后,都要进行持机操作,学生们自己拍照,自己冲胶卷,自己印相,自己放大,兴趣很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格外高兴。

在暗室里冲洗放大照片时,有时伸手看不见五指。普师89班学生李伟华同学裁相纸时,不小心把西服裁了个大口子,这是他省吃俭用,攒了一年多的钱才买的,真是心疼啊。前几年见到李伟华时他还提起这事,开玩笑说:“曹老师,赔我的西服。”

为了让同学们开阔眼界,我请来了内蒙古艺术摄影家协会的杨宝林会长和车光照副会长到学校给学生们办讲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摄影的兴趣。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当年,学校凡有大型活动,必有曹书明老师的摄影班出场

每期摄影班结业后,正好是假期,就让学生把相机带回家,给朋友和家人照相,既练习拍照技术又解决了农村照相难的问题。张科灵同学回忆说:“那时背上相机回家真自豪,村里的孩子们看见我身背相机非常羡慕。”他利用假期给家人和小伙伴照了许多像,并都给冲洗出来,大家看到自己的相片,都夸张科灵真了不起。

每期摄影班结业时还要举办一次摄影大赛,评奖后举办一期摄影作品展,在学校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受到师生好评,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摄影的积极性。

摄影班的同学们还活跃在学校组织的各个大型活动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国检期间,在运动会上,在艺术节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中,摄影班的同学们出动二十多部相机进行现场抓拍,场面宏伟,蔚为壮观,给学校的活动增添了不少的亮点。

张志强、张科灵、梁世伟、王红燕、李伟华、索跃龙、李岩峰等同学毕业后常与我联系,互相切磋研讨,他们的许多摄影作品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奖励,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学生们的成果,我很是欣慰。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曹书明老师的摄影班又在炫耀

推行微格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是从美国引进的一门教法实践课,是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受训老师或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技能的好方法。

一九九四年以来,在校领导王庭奇校长、齐平校长、崔葆芬、林治娟主任的支持下,我校在普、幼师毕业班开设了《微格教学》课,同时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实践证明,经过微格教学训练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从事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之后,都能较快地进入角色。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陪同教育部领导的王庭奇校长(右)

微格教学课由韩文忠老师、杨连根老师和我主讲。没有教材,我们就从国内外有关资料中选择,自编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在工作间的韩文忠老师(坐者)

为充实教学案例,利用学生到小学实习、见习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听课时注意收集教学中三个正面例子,三个反面例子,从中选出典型案例,充实到教材中,有不少案例生动形象,极有说服力。

例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小学生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知识面广、爱提问,如不认真备课很容易被小学生问住。一次学生见习中,听一位老师讲小学语文《落花生》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花生就是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大概老师备课时没注意这一点,结果回答不上来。这也难怪,我们内蒙古地区不产花生,谁也没有见过花生生长的过程。回学校后学生带着问题找了生物组和语文组的老师们求教,在老师们的大力协助下,查找了很多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花生是“低矮分枝的一年生草本作物,羽状复叶,花色鲜黄,初开时无花梗,但其隐头花序以后伸长,并弯屈伸入土中结果,果实成熟时表面有网纹,是缩缢不开裂的莢果,内含1-3粒可食的种子...”果实成熟后再从土里把挖出来,所以叫落花生。因此也有人误以为花生是从根上长出来的。弄清楚花生的生长过程,问题迎刃而解。这个案例也极好地教育学生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实习中的中师生

还有一个学生发现的案例,很有意义。

实习期间,学生听小学语文《小珊迪》一课,老师按照备好的课进行导入,问学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欢迎不欢迎?”

学生齐回答:“不欢迎。”

出乎老师的意料,又问:“为什么不欢迎?”

学生:“我们班已经六十多人了,坐都坐不下了。”

老师不知所措,说:“不欢迎也得欢迎,今天我们讲《小珊迪》一课。”

因备课没考虑到小学生的现状,造成了导入失败。这个案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中师生和小学生课间交流

微格教学过程中,有个环节是模拟课堂教学,学生在微格教室模拟课堂教学时,其他同学们模拟小学生听课回答问题,他们积极配合对答如流,超常发挥。但到了小学,遇到真正的小学生,情况就不同了,把握不好就会出错。因此运用好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效果很好。有一些真实的案例,经常在教学中放录像给学生看,避免他们再犯类似的错误。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中师生实习期间组织参加小学校升旗仪式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形成了多种训练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面示范和反面案例相结合,大课堂和小课堂相结合,微格教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集中授课和分散教学指导相结合,教学和实习相结合,校内学习和深入小学参与活动相结合,角色扮演和真实学生相结合,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微格教学中,我们和数学教法课的霍志新老师、陈玉梅老师,语文教法课的胡文俊老师,英语的王思成老师互相配合,还邀请了幼儿教法课的张玉兰老师、王慧玲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讲课实况认真听、反复看、仔细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讲课水平。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霍志新老师(后排右二)、陈玉梅老师(前排右二)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张玉兰老师(中)和学生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文中提到的曹书明、胡文俊、杨连根、霍志新、齐平、林治娟、崔葆芬等老师和毕业多年重返母校的学生欢聚一堂

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是开设“微格教学”比较早的一所学校。从最初用一台摄像机拍摄,发展到有三个正规的微格教室,设备齐全,还建立了控制室、听课室、评估室、观摩室、模拟教室、音像反馈室。可以有三个班的学生同时开展微格教学课的活动。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我们除在本校师生中开展微格教学培训外,还多次到赛罕区及边老山区为在职教师进行微格教学培训,受到内蒙古教育厅的好评。成为全内蒙古自治区微格教学的楷模。

百年师范、精彩故事,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师范精神成为我多年教学工作的宝贵财富,故事中的辛劳和欢乐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师范精神不仅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宗旨,也是我做人的规范,历久弥新,终身受益,师范精神永存。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作者简介:

曹书明,高级讲师。1964年于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下乡插队,1971年选调呼和浩特市五七师范培训班学习,后分配到呼和浩特市26中、31中、师范学校工作,院校合并后在呼市职业学院任教直至退休。

我在中师学校工作40年

朗读者简介:

朱蓉,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营养管理师,家庭教育讲师,正面管教学校讲师、家长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内蒙古人社厅企事业单位招聘命题及面试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学前教育学院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1995年-1998年就读于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幼师22班,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工业大学幼儿园工作,先后担任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城校区幼儿园副园长,金川校区幼儿园园长,现在内蒙古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训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