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地方戏曲的美文

2022-02-13 23:56 作者:中国乡村美文 围观:
乡土散文:家乡戏

家乡柳琴戏因柳叶琴伴奏而得名,其唱腔有摄魂动魄的魅力,在民间被百姓称作“拉魂腔”。柳琴戏虽然没有京剧、昆剧、黄梅戏、豫剧那么有名气,在戏曲舞台也算不上高、大、上,但因其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半大孩子时,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下设黄沙副业组和草包编织组,父亲带着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们一边掏黄沙、打草包,一边编排文艺节目。没事时,我总爱朝宣传队跑,蹲在舞台边看着人家排练节目,一待就是大半天。一场节目花样繁多,既要有表演唱、快板书,还得要有压轴戏——柳琴戏。也只有这个压轴戏最能检验一台节目的水准!

往往一台小戏要翻过来调过去,经过无数次的排练、磨合,才能打造成精品。最初看人排戏,纯粹是看个热闹,图个新奇,去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被那时而粗犷时而婉转的旋律吸引,以至于后来每次听到锣鼓家伙震天响,看到光彩照人的演员在舞台上倾情演唱,我都会热血沸腾。

乡土散文:家乡戏

那个年代,公社有剧团,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节,也能凑在一起组建个宣传队,置办些乐器,编排几个柳琴戏节目,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到周边乡村去演出,而外地也常有剧团过来演出。在生活清贫,物资匮乏的年月里,时不时地看一场柳琴戏演出,乡亲们感到知足。每有柳琴戏演出,家家闭门合户,千人空巷。遇有苦情戏演出,台下唏嘘一片,家庭主妇们泪流满面,让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记得演得最多的剧目要数《喝面叶》《小姑贤》《墙头记》《姊妹易嫁》了,看的、听得多了,男女老少对于剧目里的台词烂熟于心,大老爷们不由自主地也能喊上“大路上走来我陈士铎,赶会我赶了三天多......”女同志也能哼出“石榴开花红似火,翠娥的头上戴一朵,十七、八的闺女把花来带,小媳妇带花人笑我......”的曲调来。曾几何时,曲调悠扬婉转、有着浓郁乡音的家乡小戏让多少城乡人为之着迷,如痴如醉。

那些年,父亲带着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一场场柳琴小戏让乡亲们过足了戏瘾。

在民间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顺口溜,足见老百姓对家乡柳琴戏的喜爱程度。邻村有位戏迷村民,附近十里八村只要有演出,管它天多黑,路多难走,都要步行赶去观看。这位老哥痴迷柳琴戏,一些传统剧目的串词都能倒背如流,对于舞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也能说个子丑寅卯。因为一天到晚把柳琴戏挂在嘴上,左邻右舍都把他看成个不务正业的主儿,所以二十七八也没说上个媳妇。爱保媒拉纤的看小伙子除了喜欢柳琴戏没有其他不良嗜好,便使出看家本事,硬是把五里外村快近三十的姑娘说给了他,婚后才知道,姑娘也是柳琴戏的铁杆粉丝,真真应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句老话。

八十年代,县柳琴剧团排练演出《红桃图》《步步高》《十八相送》《泪洒相思地》等现代、古装戏,让老百姓记住了李兴亚等众多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字。

乡土散文:家乡戏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段时间,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音乐随身听”风靡民间,满足了一些中老年人渴望戏曲艺术的需求。在乡间田头、农家院舍、集镇市场,或收种庄稼的农活间隙,走亲访友的美味餐桌,接送孩子的途中,到处可以听到柳琴戏那悠扬婉转的伴奏,高亢激昂的唱腔。

市柳琴剧团在传承、弘扬地方戏曲艺术方面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现代柳琴戏《桥头村的爷们》《银杏湖畔》等剧目下乡巡演,更多的百姓受到柳琴戏剧艺术的熏染,尽情享受小戏优美韵律带来的快感。一些表演艺术家利用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为柳琴戏鼓与呼,通过潜移默化,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喜爱家乡的戏曲,让柳琴戏——百花园中的这朵艺术奇葩开得更艳。

审阅:胡常珍

简评:朴实的文字,绵绵的真情,道出了“柳琴戏”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是瑰宝,文学是灵魂,作者用灵魂在阐述对柳琴戏的痴迷与喜爱,也对柳琴戏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终审:严景新

作者:沙正宏,江苏邳州人,家居运河岸边的基层群文工作者。早年服役于海军某部,文学爱好者。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