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桃花扇的美文

2021-12-31 10:03 作者:善本古籍 围观:
张一民:“桃花扇”真迹考

孔尚任《桃花扇》,是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出南明一代的“兴亡之感”。

该剧以弘光王朝的覆灭为背景,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一把扇子来引针密线,穿插剧情。这把扇子原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定情信物,由于他们拒绝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的笼络而遭到迫害,以致侯仓皇避祸,逃离南京,李因拒绝与阮大铖一党的抚臣田仰逼婚,而倒地撞头,血溅扇面。名士杨龙友在扇面上用血迹钩染成折枝桃花。因而取名为“桃花扇”。李香君即托人寄此扇给参与抗清活动的侯方域,以表心迹。清兵南下,南明覆亡,侯方域闻讯香君逃出宫中,即持扇相寻、二人在栖霞白云庵重逢,但国破无以为家,他们撕裂桃花扇,一个入葆贞观为尼,一个去采真观学道。作者将剧名即题为《桃花扇》,可见是别具匠心,十分贴切。

张一民:“桃花扇”真迹考

据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该剧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那么,在历史现实中,真的有这把“桃花扇”吗?以前,笔者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作者的艺术创作,虚构的成分较多。最近我在数据库里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透露出在历史现实中确存有“桃花扇”实物的信息。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碎,但经过一番梳理,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明清遗书五种》收有清人陈重《花著龛诗存》,里面有一首题为《阅桃花扇传奇》的诗:

一卷乌丝格,千秋胜国悲。

金轮罗织狱,元祐党人碑。

曲比清芬诵,名同青史垂(书中有先七世祖处士公入狱事。)

板桥留合壁,扇底记曾窥。(原扇存振斋从兄处,并另有一扇画香君小像。香君母贞丽,有为先处士公画扇一柄,远山一角,绝似云林,款书:“定生词宗”。字亦淡雅有致。下署“贞丽”二字,盖一小印,印泥鲜艳如新,存可斋从兄处。)

燕都离乱後,江左又期年。

呜咽秦淮水,风流燕子笺。

尚书工顾曲,天子梦游仙。

一代兴亡事,收来付管弦。

按:该诗作者陈重,字小蕃(或称“筱帆”),商丘县人。咸丰二年举人,官天津海防同知。他是《桃花扇》剧中人物陈贞慧的七世孙。陈贞慧字定生,江苏宜兴人。明代万历间廪生,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因与“复社”名士吴应箕等草《留都防乱揭》攻击阮大铖而名振一时,大铖假他事陷陈贞慧入狱。大铖败,始脱归。明亡后,隐居不出,足不入城者十余年,其表扬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陈贞慧生有五子,其第四子陈宗石、字子万,与长兄维崧才名相埒,一时名公卿皆折节下交。顾连蹇不得志,就试于京兆,援例选黎城县丞,后升安平知县、户部主事。由于陈贞慧与侯方域有患难之交,双方为子女订下婚约。陈宗石十四岁即奉父令入赘侯府,其子孙遂占籍商丘,得以收藏侯方域、李香君留存下来的遗物,其中就有两件画扇:一件是杨龙友钩染的“桃花扇”、一件是绘有“香君小像”的扇子,曾保存在陈重的从兄陈振斋处。还有一件是陈家自己流传下来的香君养母李贞丽为陈贞慧绘的山水画扇,则保存在陈重的另一从兄陈可斋处。陈重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这三把扇子虽未经他保管,但曾亲眼所见,所谓“板桥留合璧,扇底记曾窥”,留给他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陈重的诗注也不是一家之说,清乾隆时著名诗人王文治有《题薛素素自写小照为陈伯恭太史二首》:

一、

清箫画里欲黄昏,风景依稀认白门。

休话当年金粉事,板桥秋雨没苔痕。

二、

香君小像断纨存,扇上桃花若有魂。(伯恭令叔澂道人藏有李香自写小照)

惆怅南都风月稿,只今收拾付梁园。

按: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官侍读。擅书法,精鉴赏,工诗词,著有《梦楼诗集》。这两首诗收在《诗集》卷十四。诗是写给陈伯恭的,陈伯恭名崇本,号榕园,为乾隆四十年进士。曾官宗人府府丞,署副都御史。他是陈宗石的重孙。陈宗石有两个儿子:长子履中(字执夫),次子履平(字勉夫),俱官科道京卿。陈伯恭为履中孙,江西巡抚陈淮(字望之,号药洲)子。因其善书画,精楷法,深于唐人碑版,收藏图籍甚富,与爱好书画的王文治交往甚密,王诗所题第一首《薛素素自写小照》应该是他的藏品。但第二首题《李香君小像》则是其“令叔澂道人”的藏品。所谓“澂道人”名陈濂,字澂之。为陈履平子,陈淮从弟。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官编修,未馆选时与王文治同居京师,互为师友,关系非同一般。王文治将其女儿许配给陈濂的第三子陈杲(嘉庆六年进士,官编修)。因此,他曾多次到商丘,在陈府看到过陈于庭、陈贞慧、侯朝宗、吴次尾、冒辟疆等诸先民的遗迹。又得以鉴赏到李香君、薛素素等人的自写小照,即留下题诗。据诗中 “香君小像断纨存,扇上桃花若有魂”等句分析,王文治看到的“李香君自写小照”,是画在纨扇上的,应当就是陈重《阅桃花扇传奇》诗注中所提到的画有“香君小像”的那把扇子。这就证实了陈重所言不虚,“桃花扇”真迹当与此扇并存在商丘陈氏家中。

清道光年间,浙江钱塘名士陈文述在金陵游秦淮,访李香故居,题《桃花扇乐府》七言绝句十六首,辑入《颐道堂外集》卷九,其第二首曰:

血泪分明染竹枝,梁园暮雪竟题诗。

桃花宫扇今犹在,谁续兰陵绝妙词。

诗后有注:“桃花扇在中州陈氏,兰陵刘芙初曾见之”。按:刘芙初名嗣绾,江苏阳湖人,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进士,官编修,在翰林十馀年,归主东林书院,著有《尚?2?9堂诗集》。是集卷十五题为《雪苑集》,作于壬子年,即道光五十七年(1792)。卷首有记:“新正由武昌取道襄阳赴豫,仍馆商丘陈氏。”他与陈药洲(即陈淮)交往甚多,相互唱酬,在诗集中多有反映。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芙初得见陈氏珍藏的“桃花扇”真迹。要说明的是陈文述诗中称“桃花扇”为“宫扇”,并非是人们所说的“团扇”。依据《桃花扇》表现男女主人公离合聚散的寓意和剧中最后一幕“裂扇”的情节,我认为此扇还应当是折叠扇。所谓“宫扇”,应是指从皇宫里流传出来的扇子,因为贵重,才成为侯李、李二人的定情物。如果是“团扇”,那么陈文述诗中也不会有“血泪分明染竹枝”的描述,所谓“竹枝”,指的是竹制的折叠扇扇骨。

又有晚晴桐城人张祖翼撰《清代野记》,在《雁门冯先生纪略》一章中透露出项城袁文诚曾向同僚出示过“桃花扇”。文曰:

项城袁文诚过临淮,遣人以卷子索勤恪(乔松年)题咏,乃明季李湘君桃花扇真迹也。扇作聚头式,但余枝梗而已,血点桃花,久已澌灭,仅余鉤廊。后幅长二丈余,历顺治至同治八朝名人题咏迨遍。勤恪命公(冯志沂)咏之,公曰,“言为前人所尽,”但署观款以归之。予时年尚幼,宝物在前不知玩览,可惜也。侯与袁世为婚姻,故此卷藏袁氏,今不知存否?

按:袁文诚名保恒,字小午。河南项城人。原漕运总督袁甲三之子。道光末年进士。曾随父镇压太平军,参加毫州、怀远诸役,后从左宗棠镇襄办转饷事宜。历官至内阁学士,户部、吏部、刑部侍郎。光绪三年治赈河南,卒於任上,谥文诚。“桃花扇”何以能到袁保恒手里?张祖翼说是“侯与袁世为婚姻”故,而实际上袁宝恒的继母为商丘陈氏女。在《项城袁氏家集·母德録》中,有袁宝恒、袁保龄泣血敬述的《陈太夫人行述》,称:“先继慈姓陈氏,商丘太学生赠翰林院编修讳□公女,生长名门,博稽群书,识大体,明大义。”可惜的是,《行述》中于陈太夫人父讳没有刊印出来。但依据袁保恒的行年,和陈氏子孙的履历,大致可推测陈太夫人的父亲(也就是袁保恒的继外祖)为陈宗石的来孙陈坛。坛字晴宇,号约斋。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散馆授编修,任礼科掌印给事中、福建道御史。道光间,任顺天同考官,会试同考官,湖南学政。工书。其祖陈杲,为嘉庆六年进士,其父陈焯,为嘉庆十六年进士。其曾祖即陈濂也。陈坛的女儿为父母所钟爱,一直慎选良匹,待字二十四年才嫁给袁甲三。有了这层关系,袁宝恒才得以将“桃花扇”真迹拿出来示人,安徽巡抚乔松年和按察使冯志沂也幸成为目睹者。张祖翼年幼时曾随出任安徽巡抚幕的父亲赴皖,并受业于冯志沂,他在冯的公署住了二年,亦有幸成为旁观者,虽然他不知玩览,但却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清代野记》才有了这段趣闻。

再有就是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曾以以笔名“丛碧”在《春游纪梦》中发表《崔莺莺墓志铭与李香君桃花扇》一文,称:

余二十余岁时,即闻岳武穆书《出师表》与杨龙友画李香君之桃花扇,同在项城袁氏家(为袁保恒之嫡支,非袁世凯之一支)。后知武穆书《出师表》确在袁氏家,与《满江红》词皆明人所伪,是以书体近祝允明。桃花扇则不在袁氏家,仍藏壮悔后人手,曾持至北京,故友陶伯铭见之。扇为折叠扇,依血痕点画数笔。扇正背,清初人题咏无隙地。以紫檀为盒,内白绫装裱。绫上题亦遍。伯铭极欲购藏,而索价五千,无以应,持去。再访之,人已不在,扇迄今无消息,恐此二尤物,已均流入日本矣。

按:如张伯驹所说,“桃花扇”虽未藏在项城袁氏家,但曾袁保恒手上出现过,正因为他曾经向同僚征索过题咏,社会上才会有“桃花扇”在项城袁氏家的传闻。但张伯驹称其“仍藏壮悔后人家”的说法却不够严谨,实际上还是藏在商丘陈氏家。1986年5月5日《中国书画报》发表了赵前的《张伯驹目睹桃花扇》说:“明末‘桃花扇’,由钱壮悔后人收藏,民国初年曾携北京。”尚起兴在《商丘文史资料》第三期上发表文章说:“钱壮悔”是个化名,其实为商丘陈实铭。陈实铭之子在1949年前夕也曾说过:“那把桃花扇还在俺陈家,只是桃花已经变成黑色了。”考陈实铭字葆孙,号踽公,光绪丁酉(1897)拔贡,曾任山东费县、临朐县知事、直隶同知。他是陈重的次子,收藏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清钞本《花著龛诗存》内署“商丘陈重小藩著”撰,后有“次男实铭”识语。又陈重写的最后一首《追往行八十韵》诗下有陈实铭补注:“此先大夫绝笔也。是诗作於光绪庚寅冬闲,辛卯正月遂弃诸孤。宣统二年正月,次男实铭泣志。”陈实铭之所以化名钱壮悔,目的是为了遮人耳目,以保护“桃花扇”这件珍贵文物不至于流失。既然陈实铭保存过“桃花扇”,那么“桃花扇”应当是由他父亲传存下来的,为什么陈重在诗中说是“扇底记曾窥”?又在诗注中强调原扇存两位从兄(当是陈杲、陈焯的子孙)处,但后来此扇怎么又会到了他的手里?我想这与商丘陈氏所遭一场劫难有关。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入河南,归德不守,陈氏阖门殉难,惟有陈重在京城为官就免,待事态平息后,陈重回商丘重建陈氏家业,继承了陈氏全部家产,“桃花扇”真迹也就自然而然地到了他的手里。另,樊增祥有[菩萨蛮]《梁髯属题叶南雪所摹李香君小像》,词中有注:“桃花扇旧藏阳羡陈氏。粤匪之乱委於兵火。”指得就是这场劫难,而“委於兵火”之说不实,或是陈氏家人为保护此扇故意放出风来遮人耳目,张伯驹后来听闻扇已“流入日本”的传言亦是如此。

从以上对几则有关“桃花扇”实物的诗文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从表面上看,这些材料很零碎,出现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之手,但有内在联系,可以互为补证,形成证据链。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桃花扇”实物一直存放在商丘陈氏家族中,曾在陈宗石、陈履平、陈濂、陈坛、陈振斋、陈重、陈实铭等人的手里出现过。它虽然时隐时现,但传存脉络有序,递藏痕迹清晰,它客观地存在于历史现实中。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9.

[2]陈重. 花著龛诗存(明清遗书五种)[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王文治.梦楼诗集[M].食旧堂藏版.乾隆乙卯刻印

[4]张祖翼.清代野记[M].成都:巴蜀书社.1988

[5]丁振铎. 项城袁氏家集[M].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宣统辛亥年清芬阁刻本

[6]陈文述.颐道堂外集[M]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7]刘嗣绾.尚?2?9堂诗集[M]清道光六年大树园刻本

[8] 张伯驹. 春游纪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8

[9]尚起兴. 桃花扇轶闻与电视连续剧《香君恨》[J].商丘文史资料 ,1989,11(3)

[10]樊增祥著.樊樊山诗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原载《淮阴师院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6期,今有所增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