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六年级英语读后感(六年级英语读后感400字)

2022-06-09 09:16 作者:Ellen聊英语 围观:

更多更新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Ellen聊英语(Ellen201215)

“天上有生命,地上有死亡,这个信息之后有这样那样的故事。”1965年12月15日晚上,纽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报了一位作家的死讯。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他,就是毛姆。毛姆生于1874年,去世的时候快91周岁。

毛姆是一位人生阅历极其丰富的传奇人物。传记作家特德·摩根曾这样评价他:“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

同时,他还是一位热爱旅行的作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1920年到访中国,和中国有关的作品有《在中国的屏风上》、《面纱》。

毛姆在40出头时(1915年)发表了《人性的枷锁》,引起了轰动。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在70岁时(1944年)写出了另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刀锋》。他在《刀锋》的开篇说,“许多年以前,我写过一本小说,书名是《月亮和六便士》。我那本书写的是画家保罗*高更的故事。”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毛姆写于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当时他 45岁。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这部作品仍然畅销全球,备受欢迎。这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传记,作家只是从高更的故事中获得了灵感。在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故事中,有那么一小部分和高更的情况相似,原本都是证券经纪人,为了画画而放弃工作,并经历了穷困潦倒,忍受疾病的折磨,都到了塔希提岛生活,并和岛上的土著少女同居。

《月亮和六便士》,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六便士象征着卑微的现实。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比较年轻,吸引我的是故事情节。毛姆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这个评价可以看出他的故事情节构思得多么吸引人。《月亮和六便士》情节跌宕起伏,各种意想不到,读来让人惊叹不已!

二、《月亮和六便士》的主线索

我们先来看书的主线索——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把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斯特里克兰过着正常的平凡的生活。他是一名证券经纪人,收入可观,拥有一个表面上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得体、温柔,两个孩子健康、乖巧,一家人住在伦敦,来往的都是社会地位良好的中上阶层的人士,过着中产阶级的舒适、安逸的生活。

这样岁月静好的生活,在斯特里克兰结婚17年后,戛然而止。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去了巴黎。

刚开始,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出轨了,是和哪个女人私奔了。更加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为了追求画画的理想而做出这样的举动。而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人看出他有任何画画的天赋,更没有人察觉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二阶段,斯特里克兰在巴黎的生活穷困潦倒,甚至差点病死。有一位叫施特勒夫的画家,是唯一认为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画家的人。是他把斯特里克兰接回家中,悉心照料,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他的妻子布兰奇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并离开了他。布兰奇在和斯特里克兰的短暂同居后,不堪内心的折磨,走向了毁灭,自杀了。斯特里克兰也离开了巴黎。

第三阶段,斯特里克兰离开巴黎后,过了一段近乎流浪的生活,最后到了塔希提。(塔希提岛,港台翻译为大溪地,大溪地珍珠是不是听起来更熟悉?对,就是那个大溪地。)

在这里,他和一位岛上的土著少女阿塔生活在一起,并有了两个孩子。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即便他最后得了天花,眼睛瞎了也无法使他停止创作,疾病的摧残并没有使他的精神感到痛苦。

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宁静最幸福的一段生活——这个宁静和幸福不是别人所认为的那样,而是符合他自己的理想的那样,因为在这里他的精神是最自由的,最没有束缚的,因此他也创作出不受羁绊的真正自由奔放的作品——正如他的心灵所领略到的。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三、我对这本书的个人理解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如果我们单单看这样的情节,会觉得不可思议,和我们的认知是如此不同。但如果我们真的认为这是荒唐的,那么只会一笑置之,它就不会真的搅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不安。

我把上述的三个阶段理解为:觉醒,寻找,归属。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我觉得全书最不可思议的部分是在第一阶段。无论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发生了多么离奇的情节,它都是合乎常理,可以解释得过去的,因为斯特里克兰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去过另一种生活,他不断地追寻直到在塔希提得到了身心的归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看到了那个真实的他。但是,在第一阶段,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斯特里克兰是模糊的。最不可思议的,无疑是他的“骤然”的转变。

那么,我们就不禁会去想,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比如说,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往往是婚姻不幸,或者生活困苦的人,才会抛弃家庭出走,如果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怎么会有人愿意舍弃这样幸福的生活呢?

如果你在现实中看到一对一直恩爱和睦的夫妻突然就分手了,这足以让人感到诧异不已,结果原本拥有体面工作的那位男士还流落街头三餐不继,而且他坦然接受这样的生活,这怎么可能呢?这太有悖常理了。

假设他的婚姻生活过得不幸福,那么婚后的17年他是怎样过的?他身边的人,特别是他的妻子,怎么会毫无感知呢?为什么,这种不幸福感是这样毫无前兆地一下子就爆发出来,迫使他决然地和当下的生活决裂?

另者,一个人,从小没有受到什么专门的美术训练,很可能稍有难度的画都画不好,怎么会莫名其妙想要当个画家呢?最后还被证实为是一个天才画家呢?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他的高超手法,让我们认可了这种合理性。毛姆如果要给你介绍一位他书中的人物,他决不会给他贴上显而易见的标签——如果有,那也是扔出顽皮的烟雾弹而已,他总是克制地掩饰自己对人物的真实看法。他只给他画了一个简笔画,寥寥几笔,有形有神有态,但当你想细看,却发现又是模糊不清的,你也看不清说不准究竟是怎样的。他让你要去做一个有心的读者,把散落在字里行间,散落在所有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的蛛丝马迹,自己去串一串,让你自己去细细寻味。

毛姆在这本书第七章的时候有两段话描述了他刚开始时对斯特里克兰家庭生活的观察和评价:

“斯特里克兰夫人是个令人喜爱的女人,她很爱她的丈夫。我想象着他们的生活,不受任何意外逆境的干扰,诚实,正派;而且,这两个孩子又规矩又可爱,显然必然会继承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的地位,斯特里克兰夫妇的生活将富于意义。”

“这种生活模式具有一种平凡之美。它使你联想到一条和缓的小河,蜿蜒流过绿油油的牧场,岸边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遮阴,直到最后注入浩瀚的大海;可是大海如此平静,如此沉寂,如此漠然,你会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安。”

第一段话他描写出来的是旁人眼中的斯特里克兰的家庭生活。第二段话,让人自然地联想到,表象和真实之间的迥异。

那么,生活在其中的斯特里克兰是怎么看待他自己的家庭的呢?我试图把书中的“我”和斯特里克兰的一些对话拼在一起——也就是斯特里克兰出走之后,“我”受到斯特里克兰妻子埃米的委托,试图劝说斯特里克兰回归家庭,以期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追问的是书中的“我”,在回答的是斯特里克兰。

“你想到过没有,你的妻子极其痛苦?”

“她会熬过去的。”

“你对她有什么怨言吗?”

“没有。”

“她怎么活下去?”

“我已经养活了她十七年。她怎么就不能换个样,自己养活自己?”

“你心里已经没有她了吗?”

“丝毫没有。”

这里,和前边的铺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击。而让读者忍不住在心里闪过一个作者没有明写出来的问题:他的妻子爱他吗?

我觉得是不爱的,既不爱他,也不了解他的内心。书中有大量的委婉的细节,可以支持这个看法。这里不作展开,留待大家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字里行间去捕捉,非常有意思。其中最大的讽刺,大概是埃米是一个喜欢结交文艺人士的人,但她却丝毫不觉得她丈夫有任何的画画的天赋——直到他被世人公认为天才。我的感受是,埃米需要的只是一位赡养人,能够给她提供舒适安逸的生活,看不出多少真挚的情感在里边。甚至埃米不乏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举动。如果这样去看,那么,斯特里克兰就谈不上无情无义,他是不再爱他的妻子了,同时他也看透了他的妻子。

至于画画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追求,在书中第12章的时候,斯特里克兰说出了“我小时候很想当画家,可是父亲非让我做生意。因为他说搞艺术赚不到钱。一年前我开始画了一点儿。去年我一直在夜校进修。”可以看出来,从小有这个愿望,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念头,而且他有在行动,他起码有一年的时间思考兼顾当下生活和追求画画的可能性——甚至更长时间,最后他觉得他不可能得到理解,他所处的环境,他周遭的人,显然无法接受。随着他内心所受到的召唤越来越强烈,他觉得他不能够再浪费时间,他迫不及待地需要去把心中的理想付诸现实中的追求。书中多处强调了他的不善言辞,他难以清晰地用语言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他对身边虚伪的社交感到愚蠢和多余——同时别人则认为他无聊透顶,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这种格格不入的孤独,也让他可以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心灵的探索,他没有和外界对话,但他一直在和他的内在对话,直至内心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他觉得精神层面的这种召唤,比起他所处的真实的外在世界,意义重要得多。他的心灵得到了启示,如果他是一名作家,他或许会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如果他是一名音乐家,他或许会留下经久不衰的旋律,但他的天赋在画面,他必须去拿起画笔。显然,他从小接受的绘画训练是远远不足以去表达去承载他所要创作的,所以他焦灼不安,他害怕浪费时间以致无法在生命结束之前完成这一宏愿。他最低限度地谋生,好把时间花在绘画的探索上。如果这样去理解,你不是觉得他不仅勇敢,还颇有智慧——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而且不受他人干扰。

书中第50章的最后一段,毛姆借助了对另外一个人——亚伯拉罕的人生选择的评价,道出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这段话是这样说的“我怀疑亚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你最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自得其乐,这就是糟蹋自己?而当上著名的外科医生,拥有万镑年薪和漂亮妻子,就是成功了?我认为,答案取决于你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社会义务的承担,以及个人追求如何。”

那么,斯特里克兰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小说总是离不开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但是这部小说里,爱情显然不是主题,他的艺术追求才是。他追求的是美,他要创造美。

关于美,书里通过五个人物讲出了对美的理解, 这里我们讲讲其中的三位,这些片段我是反复阅读的,特别震撼。

第一个是施特勒夫,他是在斯特里克兰生前唯一一个看到他的天才的人。在19章的末尾,施特勒夫讲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见解,“你为什么以为美——这种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就像水边的石子一样,任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意拾起?美是一种美妙而奇异的事物,要由艺术家饱受灵魂的折磨,从世上的混沌中塑造出来。美被艺术家造就之后,也不是给所有人知道的。要想认出它,你就得重复艺术家所经历的一番冒险。它是艺术家唱给你的一段旋律,要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到,你就需要知识、敏感和想象力。”

第二个是布吕诺船长,他认为他和斯特里克兰都在寻求同样的东西——美,他是这样理解斯特里克兰的追求的“主宰了斯特里克兰的激情是创造美的激情。这种激情让他不得安宁,使他四处求索。他就是个永远的朝圣者,寻觅着一块圣地,而躯遣他的心魔冷酷无情。有些人对真理的需求如此强烈,为了得到它,他们不惜毁掉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斯特里克兰就是这一样一个人,只不过对于他,美取代了真理。对于他,我只能感到深深的怜悯。” 偏一下题,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情感就是布吕诺船长夫妇之间的情感,我认为这是书中所有露过面的夫妇、情侣之间最接近爱的那一对。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前面两位都是有艺术修养的人。第三个是库特拉医生,他一开口就坦率承认“我是个物质主义者,我是个粗俗肥胖的人,抒情诗的腔调不适合我”,即便如此,他还是受到了斯特里克兰所创作的美的震撼“可我从没看过给我留下这么深印象的画。令人入迷……而在一所土著人的小木屋里,远离文明世界,在塔拉沃所处山区的谷地中,我丝毫没料到这些画的巨大震撼力。……而在斯特里克兰这里,美则美矣,又使人心神不宁。我不清楚它是什么。它使我不安……”他试图阻止阿塔烧毁这些壁画,他说“因为我知道房子里有天才的作品,而且我认为,我们没有权利让世界失去它。”读到这段话,我想到的词——“人类瑰宝”,这真是精妙的注解。

书中还有一处,提到施特勒夫见到斯特里克兰给布兰奇画的裸体画,他的反应是愤怒,但是很快就被这幅画的美所震撼,“它是一幅非凡的、精彩的画作,我被镇住了。我差一点儿就犯下了滔天大罪。我往前挪了挪,想看得更仔细些,脚碰到刮刀上。我打了个冷战。”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它让看到的人忘却了仇恨,忘却了自身的不幸,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以致产生近乎崇拜的敬畏——这是不是更近乎对待神的态度?天才可能更接近于神,而非人类。

如果你没有读过这本书,希望你会有兴趣去打开。如果你在很久以前读过,也希望你在闲暇的时候不妨再翻一翻,再读读那些美妙的文字,结合自身对人生的理解,读到更多的细节,捕捉到作家的意图,和理解故事情节背后的人性。

最后,撇开情节,撇开人物,毛姆的风景描写是会让人情不自禁逐字逐句阅读的。我想借着毛姆对美的居所环境的描写来作为今天分享的结尾。

书中第52章,这样描写了斯特里克兰和阿塔居住的地方“阿塔的房子与环岛公路的距离有八公里,到那里去需要走一条羊肠小道,穿过热带树木的浓荫。它是一所本色的木头平房……游廊上放着一把摇椅。香蕉树接近房子生长,巨大的叶子是撕裂的,仿佛落魄女王的褴褛衣衫。紧挨房后有一颗鳄梨树,上面挂满了果实。房子四周遍布椰子树。阿塔的父亲曾经围着地产种了一圈变叶木,如今它们枝叶扶疏,颜色艳丽,像多彩的火焰一样环绕着土地。在房子前面长着一棵芒果树。空地边上还有两颗凤凰木,是姊妹树,猩红的花朵与金黄的椰果争奇斗艳。”请你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这些植物的样貌,经过作家指定的排列,共同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而在第53章时,借着布吕诺船长之口,再次说出了这个地方的美“一个环状珊瑚岛,一个低矮的小岛,一圈陆地环抱着潟湖,它的美是大海长天之美,是潟湖的多彩和椰子树的优雅之美。而斯特里克兰住的地方所具有的是伊甸园之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