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安藤忠雄论建筑 读后感(安藤忠雄论建筑pdf)

2022-06-09 08:59 作者:一介女书生 围观: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安藤忠雄论建筑》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成长为一名建筑师的全部过程,披露了自己成才的「秘密」。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了自己 20 来岁时的生活经历、苦恼以及如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建筑的全过程。

关键词:

设计理论、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内容亮点:

1.如何寻找目标?

2.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如何找到调和的途径?

3.如何走向成功之路?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第一部分:

我得先讲他转行的故事。在立志成为建筑师之前,安藤忠雄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不得不说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了。他想当拳击手,主要是奔着钱去的,但是当看到当时日本拳击界的明星原田政彦练拳时爆发出的惊人战斗力后,他心里关于「或许能靠拳击维生」的想法就破灭了,因为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道老天爷有没有给你赏饭吃。于是他当下就下定决心放弃拳击事业,那时是他正好临近高中毕业,这下子,才开始认真考虑未来的出路。

我想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既然拳击手不适合自己,那么就必须转移阵地,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从小在关西长大的安藤忠雄,经常会跑去参观一些日本古建筑,无意识地让他亲身感受到日本传统,被关西风土培育出的建筑所打动。除此之外,生长在大阪老街的市井环境之下,其实对安藤忠雄的职业选择也起到了很大影响。附近有很多工厂,大多都是做手工艺活的,一整个街区都沉浸在「物的生产」这样的氛围当中,安藤忠雄不自觉地产生了从事一些跟制作东西相关工作的想法。

而他第一次参与建造房子,是 15 岁的时候与当时的工匠一起进行父母家房子的改建工作,这让他觉得设计是个有意思的工作。不当拳击手了,20 岁的安藤忠雄开始把建筑当做人生的下一个选项来考虑。

真正要理解建筑,光看书不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开始周游日本,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建筑的乐趣,当然也伴随着很多观念的塑造。这些经历和观念,都将对安藤忠雄的建筑道路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次日本之旅中让安藤忠雄特别受启发的,是日本知名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清水混凝土和底部架空的建筑,这种建筑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了与传统的日本形态相近的感觉。熟悉安藤忠雄的人一定知道,清水混凝土日后将成为他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更重要的游历,是 1965 年 24 岁的他去欧洲的那一次。安藤忠雄决定去欧洲,是因为他想亲眼看一看欧洲的建筑,当然他还想去拜见他在建筑领域的第一个引路人、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是在旧书店偶然看到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的,在那一刻,他立马就产生了一种「就是它了」的直觉。像捡到宝了一样,他开始一遍遍临摹柯布西耶的草图和设计图,对它们的熟悉到了几乎把每一张图都记下的程度。

巧的是,柯布西耶也是通过自学进入建筑这一行的,同样半路出家的柯布西耶还开拓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对还在迷茫着不知道从何学起的安藤忠雄来说,他就是一颗启明星,给安藤忠雄指引了新的方向。

虽然跟柯布西耶本人见面的愿望最终落空了,但安藤忠雄见到了他的建筑作品以及许多其他古今著名的建筑。他发现,眼前的欧洲建筑跟日本建筑是那样的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的魅力以及秩序感。

这就是安藤忠雄成为建筑大师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找到了人生这场游击战的第一个目标,那就是当一个建筑师。

1969 年,28 岁的安藤忠雄在家乡大阪开设了一个小小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从此开始了他的个人战斗生涯。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第二部分:

这就是安藤忠雄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考虑的事情逐渐聚焦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那就是在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之间如何找到调和的途径。这场人生的游击战变成了对这个问题进行围剿、最终解决的战斗。

在当时的日本,安藤忠雄目睹很多地方以经济效益为唯一标准盖一座座建筑大楼,时尚而体面,却千篇一律,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异。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从前那些人们认为是好的传统,比如对物的珍惜之心、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慢慢被人丢弃或遗忘,近郊无度开发,自然环境破坏,都市公害等矛盾骤然爆发,商业主义的浪潮来势汹汹。

作为20世纪的一员,安藤忠雄深知这个世界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世界均质化的浪潮向这个时代滚滚而来,他很不情愿地看到,这股浪潮让地域文化逐渐失去特色。这让他开始深思,「现代」具有怎样的意义?追求现代主义又为什么要牺牲地域主义?它们都应该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对它们不能够简单地取此舍彼。

很显然,现代主义是符合社会经济效益的,但它意味着要将所有的要素变换成均质化、抽象化的形式,那在现实中就要否定风土、气候、历史等要素,就好比批量生产同款式的衣服一样。如果建筑只追求现代主义模式的话,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满大街都是一样的建筑物,谈何特色?安藤忠雄内心追求的建筑可不是这样的。

那么,地域主义的建筑可行吗?

安藤忠雄的结论是可行的。他观察到,气候风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对建筑形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住宅的色彩和材料等。在日本,大多建筑会使用比较接近自然的色彩,就是用土、木、草等自然色调的材料进行建筑。这不就体现了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吗?

说起与自然共生,不得不提到安藤忠雄的建筑处女作,那就是住吉长屋。让人惊讶的是,安藤忠雄的起步并不一帆风顺,那居然是个饱受批评的处女作。

简单描述一下住吉长屋吧,这是安藤忠雄针对狭小基地上不到 4 米宽的长屋进行改建的。从外表上看,它就像一个立起来的水泥箱子,外面看不到窗户,容易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里外两面都是清水混凝土,没有用隔热材料。二楼的两间卧室只用一条露天走廊连接,也就是说,下雨的时候要想从卧室走到楼下,就得撑伞,还要走下没有扶手的楼梯……大家想象一下吧。

如果要从常识上的功能主义观点来评价的话,它也许是不及格的,因为住着多不方便啊。有人就说了,房子造出来就是要给人住的,安藤忠雄你自己想搞创意创作,也不能完全不考虑房子的功能性啊。

为什么要建造出这样看起来不好用的住宅?对于这点,安藤忠雄反驳道,房子虽然居住质量不是最佳,但却能满足自然的通风和采光要求,住在里面的人能真切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在面积很小的基地上,还划分出部分区域建造了一个小庭院,所以从外面看虽然封闭,但里面却十分明亮。

直到今天,对住吉长屋的批评仍然没有完全消失,更不用说四十多年前了。你可以想象安藤忠雄经受了多大的舆论压力。也许给予他最大支持和安慰的,是委托他进行设计的屋主原封不动地继续在屋子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是和这座房子最亲密的人,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

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大多数表现地域主义的建筑仅仅停留在表层形态的引用上。就像我们中国八十年代流行的所谓复古风,给建筑顶盖加个亭子就以为是继承传统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

在安藤忠雄还没有成为建筑师之前,以丹下健三为首的日本建筑界就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建筑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是日本的传统形式应该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得到继承。交锋的是两个方向,一是因袭传统形式,二是继承非形态的传统精神。丹下健三赞同的是前者,他认为必须要把传统形式继承下来,让它和未来相结合。

一直思考传统如何继承的安藤忠雄,当然会赞成第二种观点。是的,他反对旧日偶像的意见。他认为,继承传统不应该是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精神风格的继承才能让传统在时间的流逝中屹立不倒。

也就是说,材料是土是木是草不是关键,如果你在一座建筑之中,把建筑所在地的地理、文化、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都调动出根植于风土的特质,那么就算你是用日本传统从来没有过的清水混凝土做材料,你设计出来的建筑也能够被人看做是日本式的东西——安藤忠雄本人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精髓在于对光线的使用,在于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观、材料观、韵律感以及对美的意识,在于建筑并非与自然形成对抗,而是与自然融合的观念。

内心把这一层想得明明白白之后,他开始大展身手了。游击战式的人生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

一个偶然的机会,安藤忠雄得到一个在京都设计建筑的工作,这也是他第一个在京都的建筑作品,叫 TIME’S。那其实只是一座非常乏味的旧楼,业主原本的意思是将它随便改造一下,能用来卖时装就好了。但作为一个建筑师,他想的是要重新赋予这座建筑新的生命,最后他说服了业主拆掉旧楼,重新建造。构思的时候,他运用文化性的观点去解读以庭院为中心的京都建筑,并想着如何将京都沿街建筑的传统做法融入这座旧楼之中。年轻时他在京都、奈良考察的东西终于派上用场了。

在古代,京都就有很多将自然的河水引入住宅庭园中的水池,然后再将其引回到河里的做法,安藤忠雄也想尝试一下,将高濑川的水引入建筑内部。但很快就遭到了政府规划部门的强烈反对,因为法律规定不能在河岸上开口子;那如果直接把建筑方进河里呢?规划部门又反对了,他们说即使水深只有 10 厘米,可如果儿童溺水了谁负责?

业主这边也经常和他意见相左,比如说不喜欢他用混凝土砌块来做围墙,安藤忠雄不得不硬着头皮一个个去解决,方案改了又改,奋力探索新的做法,你不是不喜欢有砖缝吗,那我就采用一种没有砖缝的混凝土砌块。结果呈现出带着粗糙感的效果,反而更接近于日本传统的土墙和木质柱子,有一种独特的触觉。

从年轻时开始,安藤忠雄就一直有这样的信念:设计工作首先要独立思考,然后将其制作出来,如果只是对业主的要求进行梳理,就很难做出有意思的设计方案。如果一个建筑师没有自己坚持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是很难建造出一个有艺术特色的建筑作品的,也会很容易掉进随波逐流的漩涡当中。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安藤忠雄最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构思,TIME’S 完成了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设计,并且从任何一层都可以看到河水。而且,TIME’S 后面还留有一些巷子的空间,这是安藤忠雄在发现京都小胡同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特地留下的。他的人文情怀又再一次得以展现。

其实安藤忠雄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只解决眼前碰到的问题,是无法设计出好建筑的。最重要的是,在构思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确立自己的意志,并把这种意志贯穿在建造过程的始终。尽管只是一个商业建筑,也要想办法让它具备 24 小时对外开放的公共性,这才不辜负建筑存在的价值。

到了这一阶段,你可以看得出,安藤忠雄不仅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利用自己的建筑事业来思考社会、改变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有力的行动。这来源于他在自己二十几岁的 60 年代就培养起来的批判意识和对压迫采取的反抗行为,而这一点,不仅是他建筑思想的内核,也是他「游击战式人生观」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第三部分:

他的另一个成功代表作、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重要案例——六甲集合住宅,也将他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来,安藤忠雄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在斜坡上建造建筑,并且做过很多尝试,也设计出过各种同类方案,但是最终都没有实现。所以当他收到业主关于六甲山的委托,并看到那块用地的时候,之前在山坡斜面上设计住宅的构思和积累顿时就涌了上来。

一般来说,60 度那么陡峭的坡面是不能作为建设用地的,要通过法规规定这关就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征得政府同意了吧,进入施工阶段,又出现了大型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的问题,理由是容易出现山体滑坡,工程太危险。最后只有一个小公司肯承接这个项目,但施工人员少得连安藤忠雄也成了半个员工。这个几乎是以命相搏的工程从开始到竣工,足足花了 5 年的时间,而这还只是六甲集合住宅工程 4 期中的第一期。

六甲集合住宅的出发点就是为平民大众兴建的住宅。这个活,柯布西耶也干过,安藤忠雄在首次欧洲之旅中就曾经造访他在马赛建造的第一号集合住宅作品,那是一个「都市中的都市」,所展现出的是群居整体一同相处的和谐氛围,令安藤忠雄印象十分深刻。他认为那才是一个建筑家应有的姿态——思考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的建筑又能为社会带去什么?

六甲集合住宅项目能这么成功并带来了无限的荣誉,是安藤忠雄没有想到的。他深知做建筑并不是简单的事,交出去的设计方案被人否定,被人说幼稚异想天开,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安藤忠雄始终坚信,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会不同,现在不被人认可的东西,不代表以后没机会实现,关键是,不能放弃思考,要保持精神上的创造力以及挑战的勇气。

一个充满斗志的人生,是要及早立志的。安藤忠雄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 20 岁出头,就开始追求’居住’的真正意义,开始向社会进行挑战,思考着将建筑从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的思考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在,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简单与复杂等相反的概念中动荡徘徊。」他还很诚恳地说过,二十来岁时如果不认真面对生活,刻苦学习,想要在 40 岁以后的人生中取胜,就会比较艰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结语:

而立志只是第一步,随后而来的几十年漫漫人生路,也应该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课本上的学习,还包括课外的任何知识,需要自己抓住机会去自学,不管是做建筑还是从事其他任何职业,都是一样的。安藤忠雄坦承,他就是通过旅行去学习的,一个人在旅行中去思考,去反思,跟自己对话。不仅仅是思考建筑的问题,历史、风土、社会等各种事情都要同时思考,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去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又重塑新的价值观。

在这种人生观的鼓舞下,安藤忠雄走过了他的二十几岁,一直走到了今天。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金句:

1.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出发,然后逐步向局部展开。

2.平衡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建筑设计最基本的东西,只是用局部的堆积来设计建筑是很不好的方法。

3.既然选择了建筑这么一个“造物”职业,若是过于倾斜于抽象的思想游戏,忘掉建筑本来作为“物”的性质的话,我想那就是本末倒置。因此,通常我尽可能地避开语言先行的做法。

4.最重要的是不能被既成的概念所束缚,模糊了自己的理念,要具有自己的意志,具有反抗旧观念的强烈愿望。

5.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就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