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纪实散文||何龙:寻

2021-12-24 16:01 作者:家乡宁陵 围观:

纪实散文||何龙:寻

纪实散文||何龙:寻

何龙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出生在四川彭县一个贫苦的张姓农家。母亲生了好多孩子,但死掉的死掉、送人的送人、卖掉的卖掉。他是父母的幺儿,父母觉得无论如何得留一个防老,于是他成了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

那年月,乱世如麻,有的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勉强维持活命的日子没过几年,父亲四处举债,来维修摇摇欲坠的房子。然而祸不单行,父亲竟然从房子上掉下来摔死了。修房子借的钱还没法还,母亲又借钱殡埋父亲,这样家里更加拮据了。

债台高筑,债主逼门讨债,言语激烈,母亲对生活彻底绝望。某晚,他一觉醒来,仍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给自己缝补衣服,神情木然,其情甚悲。他问母亲,为何还不睡?答曰:补好最后一个补丁,并叮嘱他:今后一要多加爱惜衣服,娘亲不能老是给你补衣裳了。父母爱子深,为之计深远,可叹幼无知,只留风尘叹。

第二天醒来,他只见一堆缝补好的衣服,却不见母亲踪影。她哭喊着四处找寻,全然不见。

有邻居说,是不是跳井了?他寻遍井口,不见其母;

又有邻居说,是不是跳河了?他又沿河找寻,依然不见。

还有邻居说,是不是上吊了?他又寻遍周遭树林,依然不见。

于是他成了孤儿,只能四处讨饭,再不,就去郊区偷吃别人田里的青瓜梨枣,挨打受气自不必说。

如此乞讨七八个月,一日,舅舅来家告之,据说其母未死,在成都某大户人家当佣人,也只知道这家大户,是在一个带“铜”字的街道上。他大喜过望,思母心切,所谓儿想娘,跑断肠,他从彭县沿路乞讨前往成都。

沿街乞讨的他,一路打听带“铜”字的街道。然而一个城市,带“铜”字的街道多了去,他只得挨家挨户寻问。虽屡遭白眼,饥寒交加,但一想到有望母子相见,亦不觉苦。

所幸苍天有眼,数月后,寻摸到成都北铜大街第二户,赵公馆。门人答曰:有个彭县的妇女在此当佣人。

大喜过望的他,坐门口苦等,未几,遥见母亲从外购物回来。他热泪盈眶,哭奔向前,屡次摔倒又爬起,母子相认,泪横泪,心已碎,肝胆欲破,抱头痛哭,其声甚悲,不忍直视。

问及前情,原来,母亲当晚投河自尽,昏迷之际,被赵家行船路过,搭救上船。后被带回成都,救醒后留作佣人。母亲也想回彭县,又想无力还债,回去亦是枉然。至于他的生存,想来十来岁了,也不至于冻饿而死。就想着挣些钱后,回乡还债,再找寻儿子。

母亲带他哀求主家收留,然时局危艰,又要多张吃饭的嘴,主母不允,母子再三跪地泣号哀求,珠泪簌簌。

这时候,她出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比他大两三岁的光景。人之初,性本善,看他母子痛哭流涕,不忍其母子分离。她遂哀求其母,让他留在赵公馆打杂,端茶送水。

于是母子团聚,小家伙深知留下不易,做事用心,又乖巧伶俐,都喊他张娃儿。全府上下佣人,都对赵家千金极其敬佩,悉数尊称小姐。

她入学接受教育,有次放学归来,喊张娃儿过来,问他可懂数学?可想识文断字?答曰不曾,小姐遂自愿教之。从此开始,他类似于伴学书童,陪她温习功课,间接受她教育,吟诗作对。

闲暇时间,小姐又带他去看电影,与他而言,真乃不可思议,世上竟有如此动漫影像。他童趣大发,每次观影,皆动情投入,哭笑怒骂,喜形于色。

每次看过,小姐又问他观感若何?有何优劣?并要求他写出文字呈上。府中大小事,但凡他有所思所想,均被要求用文字记载,等她放学后批阅。她和他名分上主仆,实则儿时玩伴,他受她厚待,对她尊敬有加。

如此伴读不几年,彭县先于成都解放,老家贫管会稍话,让其母子回家分田地。成都已是风雨飘摇,赵公馆亦是愁云惨雾,赵家人自顾不暇。

他要随母返家,他和她,十来岁的年纪,难违时局,不得分开。烛心有泪还需别,尤为离人照落花,不料,此别终成古,从兹绝绪言。

从成都返家的他,进入当地中学就读。因经历过孤苦悲惨的生活,深受贫困煎熬,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遂发奋攻读。兼有成都伴读之功底,功课总是门门第一。毕业后,他又被推荐参军入伍,立志报效祖国。

期间,成都也回归人民怀抱。他有时也会想起赵家,还有她。然而,远在部队服役,不是说回来就回来的,不是吗?人隔千里无音信,却待遥问终无凭

他成长很快,在部队不久,又晋升军官。他于1956年回家探亲,母亲让他去成都探寻赵家,以谢恩德。

时过境迁,在部队讲究根正苗红的时期,痛恨万恶旧社会的他,觉得自己是军官,正追求进步,而赵家是旧势力的代表,势不同水火。所以不愿前去,被母痛骂:没有赵家相救,咱母子焉能活到今天?

他羞愧满面,顿感赵家恩重如山。到了成都,发现国家改造,赵公馆早已变成了大杂院,而赵家人也不知去向。他站在院中,怅然若失,真乃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故人江海别,几度关山重。此后数年,他屡至成都打探赵家音信,皆未有果。回禀其母,老母也无计可施,只是在无人的时候,偷偷一个人流泪。

未及转业的他,某日陪一军官同事,报考成都电影学院。主考官谈话完毕,回头问他是否有报考意愿?他激动回答:虽梦寐以求,但唯恐达不到报考条件,不敢造次。主考官问及对电影态度若何?遂告之:自幼观感,并有文字记之。考官甚喜,有意考其功底,随手给碗一个,要求表演一幕情景哑剧。

他大窘,呆若木鸡。突然记起在赵公馆的一幕:当时赵氏夫妇在床上吸食鸦片,赶到饭时,忽闻院外有叫卖油茶。让其母买回两碗,母亲让他送去上房,并千叮万嘱,不可大意,莫出差错。油茶碗烫手,他却不敢放下,唯有强忍着、低头咬牙坚持。

主母起身,伸手接碗。他见碗已经接住,就撒手,抽身回转。怎奈主母长期吸食烟土,身体虚弱,又乍然手接热碗。猛一打颤,浑身哆嗦,油茶碗脱手而出,掉在床上。赵氏夫妇被油茶泼身,狼狈不堪。

他吓得赶紧跪伏于地,主母恼怒异常,迁怒于他,用大烟枪猛敲其头,他低头强忍而不敢哭。

近来怕想当年事,泪湿沾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他想起当年被敲头一幕,悲从中来,立马入戏:他低头、进门、献碗、等主考官接碗时故意撒手、随碗落地而碎的同时,他惊吓跪地、想象着下一幕就是烟枪敲头而不敢哭。

他抬头仰望考官,大颗大颗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憋得眼圈都红,可他却依然悲伤得流不出那颗泪滴。看着眼含热泪的他,所有考官皆凄然动容,考官们都认为,他是所有表演者中的佼佼者,于是他由军官直接进入电影学院深造。

后文革暴发,他身世浮沉、如雨打萍,辗转各地谋生。期间,他也曾数次努力寻找赵家,怎奈人生如逆旅,大众亦行人,双方几经迁徙,更是无法找到。他每每与母谈起找寻无果,母子常涕泪双涌,唏嘘不已。

改革开放后,文艺战线如沐春风,才华横溢的他终于崭露头角,连续执导了多部电影,声名鹊起,已是功成名就的他,每次回家面见老母,总被问起可有赵家消息?可叹多年沧桑变换,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每当回首过往,他总是感激于心:因为没有她哀求主母收留,他将流落街头;没有她让他伴读学习,他无法顺利上学,及直后来的参军入伍;没有她带他看电影、写观感和在她家的种种经历,他就不可能进入电影学院深造,更无法执导电影。综上所述,凡此种种,让他深知,没有她就没有自己的辉煌人生,因此他更加想找到她,当面致谢于她。

母亲以九十三岁高龄,于1987年去世,老母弥留之际,临终遗言:“如无赵家搭救,娘早在解放前就命染黄泉,而作为孤儿的你,能否活下来尚未可知,更不会有如此成功。赵家恩德,我这辈子无法报答,而你一定想方设法找到赵家小姐,当面致谢人家。何时找到,给我上坟烧纸时,勿忘告我,娘在那边亦能含笑九泉”!他痛哭流涕,答应老母,有生之年一定替母亲找到赵家后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以后几十年,他工作之余,一直不遗余力地打听赵家踪迹。

即使退了休,他仍是多方托人打听,但依然音信杳无,才顿然醒悟和赵家一别:当时只道是寻常,山高水远未可知!

未见青山老,昔人已白头,随着年岁渐长,健康状况日益不佳,他深知大去之日不远兮。流年渡口,乱红如雨,多少至亲至爱之人,早已相见无期;多少刻骨铭心的往事,也早已成了泛黄的记忆。然而,望断天涯数流年,待千帆过尽,才发现自己心中念念不忘,不能放下的就是找寻赵家小姐,担心她是否还在人间?强烈找到赵家小姐的念想,竟然成了他余生最大的心愿!

今年看电视,他突然发现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就急切地拨打热线电话,表达了寻亲意愿。不同于其他寻找丢失亲人的线索,一段跨越七十多年的尘封往事,让无数人唏嘘不已。栏目编导更是被这段,比共和国年龄还长的寻亲之旅所感动,全力发动寻亲团队积极寻找,力争满足这位八十多岁的电影导演的心愿。

苦心人天不负,经寻亲志愿者依据当年线索,并全力协调有关部门,逐一查询解放前后的地方档案,终于找到他寻找了大半生的她。

七十年后,两个当年十来岁的主仆玩伴,重新相见,记得当年骑木马,转眼已成白头人。他一见她,第一眼就认出来她就是当年的赵家小姐。

他双膝跪下,痛哭流涕,一边跪着前行,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小姐,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我娘想你,我也想你。今天找到您,我娘泉下有知,也就含笑九泉了。我能找到您,向您当年感谢,我死了,也有脸面去见我娘了。即使我现在死去,我也死而无憾啦!”

知书达理的她,也是慌忙双膝跪地还礼,主仆二人抱头痛哭。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哭跪于地,两颗满头白发的脑袋,随着哭泣时肩膀的耸动,痉挛似的不停颤抖,像两盏白色的探照灯,晃花了所有人的双眼。满场人员无不潸然泪下,整个寻亲现场亦是哭声一片。

她也曾看过他执导的电影,却从没曾想过,他就是那个电影导演,因为当时全府上下,没人知道或者在意他真正的名字,都叫他“张娃儿”。

他寻找她大半生,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为全府上下,当然包括母亲和他,都一直尊称她为“小姐”。

直到这次见面,他还尊称她“小姐”,她还叫他“张娃儿”。

人生如朝露易逝,百年转瞬即前尘,他叫张华勋,今年82岁。上世纪80年代,曾执导过《神秘的大佛》、《武林志》、《侠女奇缘》等多部电影。他导演的每个影片里,都有一个侠肝义胆的人,因为在那个人的身上,他总能隐约看到,有着武侠气息的赵家小姐的身影。

她叫赵延福,今天85岁,大家闺秀的她,因为心底善良,内心喜乐平安,一直健康优雅地生活着。八十多岁的年龄,依然精神矍铄,雍容华贵。

后记:

我是八方香油何龙,观看了大型寻亲栏目《等着我》,心生无限感慨,于是撰写了此文。

我这几年加入了好多商丘的公益组织,更参与了好多公益活动,深深地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价值。

看到这期节目,更知道一个人的心存善念,也许当时是举手之劳,但可能真的就是雪中送炭,真的就可以改变另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不是吗?就如我们文中的这位赵家小姐,她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一把,给他留下生存的空间,让他终身受益。

拳拳之情,铭记于心,70多年念念不忘。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重逢,是善良和感恩的凝聚。

岁月流转,绍华易逝,但善良却从来不会被遗忘,温情总是在延续。

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这份感动,在人生路上彼此之间传递着温暖,走向幸福美好的人生吧。

作者简介

纪实散文||何龙:寻

何龙,老家虞城芒种桥人,大学毕业上班不久,就下岗自谋职业,经营八方香油。磨油之余,爱好写作,现在是梁园区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京九晚报》老年记者。所写作品多次被《京九晚报》、《梁园文摘》、《河南经济报》发表。

纪实散文||何龙: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