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回内地发说说(给别人发信息不回的说说)

2022-10-23 19:4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曾改过”——金庸小说由连载到出版对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启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内地发说说(给别人发信息不回的说说)1

【网络文学纸质出版观察】

作者:李强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书在图书市场表现突出。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虚构类纸质图书中,销量前100位中网络文学作品占据31席,新书销量前100位中网络文学作品更是占了63席。这些数据不禁让人思考,网络文学在纸质图书市场为何如此受欢迎?从线上连载转向纸质出版,作者和出版方应该如何赋予网络文学新价值?梳理此前的类型小说从连载到出版的历程,我们发现,金庸小说由报刊连载到修订出版的经历提供了一些别样的启示。

不同年代出版的金庸作品。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网络文学纸质出版走过的路

事实上,纸质出版一直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20余年来,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主导力量与出版内容的选择上则各有侧重。

1997年至2002年是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的网络文学多为文学爱好者的业余创作,仅有少量知名的小说、散文获得了纸质出版机会。较早被搬到纸上且产生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老榕关于看球经历的《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1997年11月刊登于南方一家报纸。此次“纸质化”始于杂志读者对编辑部的建议,之后这篇散文被600多家纸媒竞相转载。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上火热传播,次年就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此后,一些作家在网上的作品也很快被搬到了纸上。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重要网站“榕树下”,将图书出版作为重要盈利渠道,不仅推出丛书,还与出版社合作编选“年度最佳网络文学作品”。但这些内容在纸质图书市场接受度有限,销量较少,未给网站带来稳定收益。

2003年后,网络文学逐步商业化,纸质出版成为网络文学生产的重要盈利途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左右,构成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第二个阶段。此时出版的作品主要是奇幻、玄幻、言情、仙侠等长篇类型小说。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此阶段的纸质出版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由文学网站主导,比如“龙的天空”网站主打奇幻、玄幻等小说类型,在台湾地区图书市场大受欢迎。大陆地区的图书读者则对这些新兴类型接受度不高,这导致出版销量并不理想。2003年,起点中文网建立在线付费阅读制度,推进了网络小说创作的商业化,同时也保留了纸质出版渠道,还专门成立了主打纸质出版的起点文学网。但总体来看,纸质出版只是在线付费阅读模式的一种补充。第二种模式由书商主导,一些图书公司发掘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后宫·甄嬛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畅销书。相对于文学网站,书商更熟悉纸质图书市场的需求,宣发策略也更有效,他们走通了网络小说的纸质出版之路。

第三个阶段是2015年至今,主导力量是文学网站及其背后的商业资本。2015年被称为“IP元年”,商业资本强势入场,打造文化产业链,纸质出版成为网络文学“IP开发”的一个环节。一些书商和出版社建立文学网站来吸收、培育网络类型小说。虽然前两个阶段也有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漫画等,但规模不大,并未上升到产业层面。此时纸质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像是“读者粉丝”的收藏品,具有“礼品书”的特征。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网络文学纸质出版更加精细化,与影视行业的联系也更密切。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各方争夺的稀缺资源,出版方像以前那样去网上“淘金”,独力打造网络文学“爆款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网络文学“IP开发”的依赖,使当前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热闹景象下潜藏危机。转换观念,摆脱依赖,通过纸质出版赋予网络文学新的价值,是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可能出路。

金庸小说从报刊连载到纸质出版,经历过精心的再创造与再升华,这对当下网络文学由数字出版到纸质出版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图为金庸出生地浙江嘉兴海宁市袁花镇即景。王超英摄/光明图片

对网络作家而言,纸质出版可以修正疏漏、弥补遗憾

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下的创作,直面读者,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在反映大众心理欲求和折射现实生活方面,比传统文学生产机制更直接有效。

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要求连续更新,网络作者每天的写作,就是“按纲施工”,上传之后一般不会再改。虽说网络连载也有随时修订的机会,但正如资深网文评论者weid所说,在要求快速连载更新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下,费时精修是不太现实的,“所有贴上去觉得不好拿来再改的作者,全都被淘汰了”。

另一方面,网文创作需要保持感觉,一气呵成。网络作家猫腻说自己在创作《庆余年》时就“全靠一口气撑下去”,不回头看,也不修改,“我连错字儿都不改,担心一修就错。回头看会修补情节,让它变得更缜密,可第一感觉就没有了,一往直前的锐利感会在修改中消耗殆尽。这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可以等写完了再修嘛,金庸当年就这么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急迫地想让读者们看到,特别得意”。快速连续更新,让作者保留了一种鲜活的感觉,但在具体行文中难免存在疏漏。

不仅是猫腻,在许多人眼里,金庸武侠小说都是类型小说的标杆。但人们容易忽略的事实是,金庸小说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也与他的多次修订有关。金庸于1955年至1972年间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当年报刊连载要求作者赶进度、按时交稿,作者没有空闲时间细细雕琢。1970年,金庸开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长达10年的修订,有了日后广为流传的《金庸作品集》。修订版与连载版有很大差异,有不少内容“近乎新作”。据金庸在后记中介绍,《天龙八部》在出版时“曾作了大幅度修改”,《射雕英雄传》“作了不少的改动”,《碧血剑》“增加了五分之一的篇幅”,《雪山飞狐》“原书十分之六七的句子都已改过了”,《书剑恩仇录》“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曾改过”。后来被当作“武侠经典”来研究的金庸小说,采用的多是修订版,而非最初的连载版。

林遥在《香港的“大武侠时代”》中指出,当年香港的武侠小说创作盛况空前,但是,“能够像金庸一样重新校订自己的作品,在武侠小说的写作中实属少见,多数武侠小说作者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甚至连重读自己小说的时间都没有”。这些武侠小说在连载时热闹非凡,但很快被读者遗忘。几十年过去,能够流传下来的武侠小说,只有金庸等寥寥几人的。同样是快速连载更新的创作方式,同样有大量读者追捧,武侠小说的历史境遇,或可给今天的网络小说作者们提供参照。

对网络文学作者而言,纸质出版提供了一个修正疏漏、弥补遗憾的机会。纸质出版时的修改,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节奏。它让作者能够慢下来,仔细打磨作品,同时也能够吸收连载过程中的读者意见。如此一来,最后的纸质版便成为吸收了多种意见后的“综合文本”。对读者来说,网络文学的线上阅读场景极为复杂,与聊天、游戏、影视、新闻等信息混合。纸质书的阅读场景相对单纯,完全依靠文字构建想象世界。此时,阅读文字成为一种古老却又先锋的交流方式。说它“先锋”,是因为在万物趋于直观化的影像时代,文字阅读再次凸显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读者在纸质阅读中可创造的部分反而更多。

纸质出版的意义,不是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结晶带回传统文学生产机制,进行削足适履的“改造”,而是通过两种生产机制的联动,赋予网络文学新的价值。

“经典意识”推动网络作者进行纸质修订

文学乃至所有的艺术形式,本无所谓“纸质”与“数字”之分。单从载体看,未来的文学可能都是“网络文学”。从历史看,一切文学又都将成为“传统文学”。在现实中,新旧媒介之间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而是融合新生的关系。在大众的印象里,网络文学的兴起似乎夺走了传统文学的读者,但事实上,网络文学更主要的作用是吸引了新的阅读人群,反而为纸质书创造了新的读者市场。纸质书不会消失,只是会调整自己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在媒介变革时代,文学阅读的重要问题恐怕不是“怎么读”,而是“读什么”。

“读什么”的问题,关系到文学阅读的价值评判。从常识来看,读甲作品而非乙作品,必然是因为甲有乙无法提供的价值。纸质网络文学作品形成新价值的来源,当然不是纸张,而是作者的修订工作。对于一个有更高追求的网络作者而言,能够推动他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的力量,是他本人的文学价值标准。

这些文学价值标准,包括语言表达、情节逻辑、思想深度等层面,共同塑造了作者的“经典意识”。“经典”没有固定形态和本质,但它在历史发展中有物质载体。经过千年发展,古老的文学传统与纸质媒介捆绑在了一起。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形态相对稳定的纸质文学书,似乎具有了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光环。这种光环及其背后的艺术等级秩序当然是可以消解的,网络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艺术等级秩序。但也应该看到,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正是这种光环吸引着无数作者向“经典”看齐,自觉精益求精,提升作品价值;也是这种光环,推动读者们建构自己的文学评价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学”中的“传统”不应该被理解为“旧的,过时的”,而是古老绵长的经典文学脉络。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目标,不是靠近“传统的纸质文学”,而是靠近具有“经典可能性”的文学传统。

面对这个文学传统,网络作者也不必妄自菲薄,而应该有更大的雄心,要有穿透热闹潮流的历史眼光和为时代存照的写作抱负,自觉弥补短板,提升修为。在修订过程中,网络作者要珍视连载创作时的经验,特别是作者自己的独特感觉和读者的即时反馈意见,在纸质修订时为这些经验寻求合适的呈现方式,而不是将其完全抹除。

在这方面,金庸也提供了一个“教训”。1999年至2006年,金庸对修订本再次进行修订,出版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然而,不少读者对“新修版”的评价并不高。这背后有读者恋旧情结的因素,也与金庸再次修订时过度“提纯”,剥离了作品诞生时的鲜活经验有关。毕竟,他初次修订是在连载结束不久,一切感觉都是鲜活的,再修订时已过去四五十年,离连载的现场越来越远了。

网络文学的纸质图书策划与编辑们,应该尊重作者和读者的意见,探索合适的方式,尽可能地留存网络文学特性。如果固守旧观念,完全按照纸质作品的习惯简单地修改网络文学作品,只会得不偿失。但只做“文字搬运工”,校对、排版后等着“收割读者”,那也不是有价值的“IP开发”。“开发”应该是有探索性的,需要以新的方式赋予作品新价值。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1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回内地发说说(给别人发信息不回的说说)2

最近,一位网友分享了她向从前关系一般的同事要回份子钱的故事,引起了热烈讨论。这位楼主说,她之前参加同事婚礼和生娃宴时,送出了两份300元、一份500元和一份1000元的礼金。现在考虑到自己尚不确定何时才能成婚,和前同事们也没有什么联系,于是决定要回自己的“血汗钱”。

对于这位楼主的分享,网友们纷纷表示,面对普通朋友和关系没那么好的同事,随份子钱真的没必要。一些网友还晒出了自家所在省份的份子钱金额。

份子钱对大家来说一定不陌生,每次去参加婚礼都少不了要随份子钱。在岭南地区,份子钱红包被称作“利是”或“利事”,即好运连连、诸事皆宜的意思。

Traditionally, guests will give red envelopes with money inside to the couple as wedding gifts. The red envelope is called "hong bao"or "li shi", in Chinese, which represents "good fortune"

Photo/Pexels

The stuffed red envelope is the most common and feasible Chinese wedding gift because it helps the newlyweds pay for the wedding costs and begin to establish their life together.份子钱是中国婚礼中最常见的礼物,对于新人们来说,份子钱不仅能够弥补婚礼的花销,还可以为成家后的生活做准备。

其实,国内各地对随份子钱都有不同的风俗和要求。一般随礼从200元到2000元不等,很多地区也热衷于“吉祥数字”,如888和1314。据网友分享,最吓人的份子钱要数温州,8888都算是平常事。相比之下,广东地区则被视为“一股清流”,据说最多不过三五百,一些地区还会将份子钱折角后原封返回。

那么外国文化环境里也有份子钱的说法吗?有一点,但是不多。在国外,参加婚礼时要送新婚礼物(wedding gift),也会有人直接将现金作为礼物送给新人,如果一定要说,“份子钱”相当于“cash as a wedding gift”。英语国家一般没有约定俗成的礼金,但与之对应的是一份由新娘列出的清单,其中包括一些家具、装饰品、日常用品等,让朋友们按照清单送礼。这份清单,就叫做“新娘登记单”(bridal registry)或“婚礼清单”(wedding list)。

A bridal registry is a gift list created by engaged couples that indicates to wedding guests which presents the couple would like to receive for their big day. Once completed, this wish list is sent out to friends and family, helping them decide what to buy while avoiding duplicate wedding gifts

但这不是说在国外参加婚礼就可以少花钱了。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美国女子坦妮娅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时和男友一同随礼了100美元,但没过几天这位朋友就通过社交网站发私信抱怨她的随礼太少。

而据统计,英国人参加一次婚礼的平均花费是440英镑。不过,这笔钱大部分都用于服装打扮,只有100多英镑是赠送给新婚夫妇的礼金。

近日《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指出,国外越来越多的年轻新人(newlywed)希望在婚礼中收到现金作为礼物,原因之一是“缺钱”:成家买房度蜜月,都需要花钱。

Though money has long been an acceptable wedding gift, asking for it outright hasn’t always been viewed as proper etiquette. But attitudes have shifted, as long as requests for money are made tactfully, they are now perfectly fine.虽然很多人都能接受把现金作为新婚礼物,但直接要钱总是有些不合礼仪。不过,现在大家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只要说得委婉一些,要钱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迎合这一风潮,国外知名婚礼策划和礼单登记网站the Knot也在清单礼物中添加了“现金基金”(cash fund)这一选项。

On the wedding planning and registry website the Knot, the number of couples requesting cash on registries created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2 increased by 10 percent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in 2021.在the Knot上,2022年第一季度在婚礼清单中表示想要现金的夫妻同比增加了10%。

国外的“份子钱”风潮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一些人认为给钱和买礼物是一样的,既然都要花钱反而是直接给比较方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形式的份子钱非常不合适。

“我就是觉得向朋友要钱来买房或者度蜜月不合适!如果你想和父母要钱,那勉强可以,但让大学室友来资助你的梦想?想都别想。”

“其他文化里也有很多给现金的传统啊。你想想中国的份子钱,大家把钱放进红包里然后在婚礼上送给新人。在我丈夫的文化里,大家族的生日聚会都要在民族餐厅里举行,而我们也不送礼物,而是给现金来抵消聚会的花销。剩下的钱寿星也可以拿来给自己买点东西。”

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份子钱,还是外国的现金礼物,都会引起诸多争论。其实,除了送实用礼物和送钱,还有很多婚礼风俗既花不了多少钱,还能表达美好的祝愿。

①扔捧花

bouquet toss

扔捧花的传统来源于中世纪的英国。最初,这一习俗还需要伴娘们一起拥抱新娘并撕掉她衣服的一角。现在扔捧花已经简化为新娘伴随音乐扔出手中的花束,但捧花一直都象征着幸福的传递,抢到花的人则被认为会桃花运满满。看起来好像和抛绣球有异曲同工之处?

The tradition of bouquet toss is said to have originated in England. This tradition required everyone to touch the bride or grab a piece of her clothing. This act was said to bring good luck to the wedding guests, especially in aspects of suitors and marriage.

②旧的,新的,借来的,蓝色的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这句话原本是英国一首押韵诗中的句子,后来慢慢转变为了西方的婚礼习俗。人们相信,如果新娘结婚时身上穿着了新的、旧的、借来的、蓝色的东西,就会带来好运和幸福。一些小伙伴可能知道,《老友记》中Monica和Chandler结婚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桥段。

Something old represents continuity and protection for a bride's future child.

“旧的”代表了对新娘未来孩子的保护。

Something new represents optimism for the future.

“新的”代表了对外来好运的期望。

Something borrowed represents borrowed happiness from another happily married couple or bride.

“借来的”代表从已经结婚的夫妻那里借来幸福。

Something blue represents purity, love, and fidelity.

“蓝色的”代表从纯洁、爱和矢志不渝。

③各国独特的新婚礼物

法国传统的新婚礼物是亚麻,这可以被看作是为传统的新娘嫁妆添砖加瓦。一般新娘会带一个装着传家宝的柜子搬进新家,而客人们就可以在婚礼上赠送亚麻布。

德国有时会将布谷鸟钟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人。这些布谷鸟钟在德国黑森林生产,雕工细致,里面还藏着一只木制布谷鸟。

在韩国传统婚礼中,新郎会送给丈母娘鹅代表自己对婚姻的忠诚。而后,客人们会在婚礼上送给新人一对木制的鸳鸯(mandarin duck)。

你家那边份子钱要给多少?你听说过什么有趣的婚礼传统吗?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 编辑:商桢、实习生李睿)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

回内地发说说(给别人发信息不回的说说)3

现代词话(三)

喀喇昆仑。

几个月过去了,那次冲突的气息好似还未散去,在脸庞上,在眼神里。

脸庞上依然残留着悲愤,眼神里充满着坚毅和杀气。

带队巡逻过后,排长小李随意坐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一口一口地抽着烟,眼睛望着蔚蓝的天际,脑中浮现着远去战友的音容。

他眼睁睁地看着小陈冲上去趴在营长的背上,眼睁睁地看着无情的棍棒落在年轻的身上。

想冲过去,却被人群阻挡,不得自由。

自由,想到这,他想起之前为着诗与远方的自由,多次向组织要求调回内地或者退伍,年轻的脸庞上满是未经世事的冲动与愤懑。

“小李,想家呢?”指导员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指导员,你来了。”

“嗯,过来看看。情况怎么样?”

“那边没什么动静。”小李抬手往西一指。

“嗯,也该老实了。对了,有个选调的通知,我看了一下,有符合你的,在南京的岗位,戍边军人优先,要不要报?”

犹豫仅仅一瞬,“算了,不走了。”他抬眼看了下陵园的方向,好似那里有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选择。

“那好,回头跟战士们说说,要保持戒备,巡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对他的选择,指导员好似一点都不惊讶。

“嗯,知道了。”


南京,那是他的家乡,之前梦寐以求调回的地方,现在有机会回去,怎么一点都不眷恋了呢。

抬眼又望了望西边,狠狠地吐出一口痰,“草,这帮狗娘养的!”群山无声。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