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午餐发圈说说(六一儿童节发圈说说简单)

2022-10-23 06:53 作者:人民日报 围观:

“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少年儿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午餐发圈说说(六一儿童节发圈说说简单)1

“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中小学课堂,回信勉励各族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家访,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殷殷寄语、深切厚望,无不体现出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习爷爷的教诲,我们记住了!”10年来,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鼓励下,新时代少年儿童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从小树立理想信念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今天,看到同学们矫健的步伐,听到同学们庄重的宣誓,脑子里不断闪现着一个词,那就是‘希望’。”仪式结束时,总书记对少先队员们表示:“参加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很受感动,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入队时的情景,感到入队是一件很光荣、很庄严的事情。”

一条红领巾,连起过往与当下;一堂“思政课”,激荡信心与力量。

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北教学楼,总书记鼓励孩子们:“古往今来,大凡很有作为的人,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筑牢少年儿童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对少年儿童寄予殷切希望,指明奋斗方向。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如暖阳,洒进孩子们的心里。

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体现在一封封回信中,纸短情长,寓意深刻——

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时,总书记鼓励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时,总书记嘱咐孩子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时,总书记勉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

…………

一纸飞鸿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收信人”的自觉坚守和行动指南,激发广大少年儿童感恩奋进、成长成才。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体现在对少年儿童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里,谆谆教诲,念兹在兹——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全社会要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支持,为新时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共青团要带领少先队履职尽责、奋发有为,为红领巾增添新时代的光荣。”

鲜艳的党旗、灿烂的阳光与孩子的笑容交相辉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相关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孩子们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精心引导和栽培,一批批少年儿童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树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刻苦学习知识

“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少年儿童文化知识学习,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八一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荣臻子弟学校发展而来,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八一学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母校,他小学和初中都在这里学习。

2016年9月9日,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回到母校看望慰问师生。当天,在学校天工苑通用技术中心,总书记走进科普实验室,听取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共同开发科普小卫星课程情况介绍,察看模型卫星和工程样星实物。

总书记对同学们说:“你们从中学阶段就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打下牢固基础,将来上大学继续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很好。你们的小卫星发射时别忘了通知我一下。”

2016年底,八一学子参与设计研制的科普小卫星即将发射,孩子们第一时间给总书记写信报喜,很快就收到了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们要像习爷爷在回信中说的那样,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收到回信,孩子们的劲头更足了!

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关切,还有许多情景温暖人心,还有许多声音掷地有声。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把教育和孩子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饱含深情、饱含牵挂。

10年来,总书记关心每一个孩子能否接受良好教育,尤其牵挂着贫困地区、农村孩子,希望他们“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孩子有没有学上”“孩子书读得怎么样”“孩子在哪里上学”……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大山深处到草原牧区,习近平总书记冒酷暑、顶风雪、翻山梁,走遍了全国各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常常走村入户家访,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总书记温暖亲切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乡亲们深受感动——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总书记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看望,详细询问他们“小孩上学远不远”等。现在,孩子们统一在镇上寄宿学习,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考察,这里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总书记到特困户王三女家中看望。王三女的丈夫、儿子已经去世,孙子、孙女有残障,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和孙女的特殊教育。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15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总书记首先来到中益乡小学。总书记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总书记走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年仅11岁的陈锐是马培清的孙子,他也歪着小脑袋认真听。在中益乡小学,他已经看到了习爷爷。一放学,又赶上习爷爷来家里做客。和蔼的习爷爷,让他感到特别亲切。

习近平总书记讲起了学校调研的观感:“学校正在盖宿舍楼,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孩子上学远的难题。”“我还注意到一件事,孩子们都说普通话,这说明教学规范了。”小陈锐听着不住地点头。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中看望,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客厅墙上,贴满了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女儿的奖状。总书记指着身边的孩子们,“到他们这一代又不一样了,那就是实现现代化。”

闻讯赶来的村民聚拢在王德利家门口,纷纷向总书记问好。看到人群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知识的一代人,用科学知识托起乡村振兴,托起我们现代化的中国。我们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努力奔向现代化。”

…………

深情嘱托,观照当下、瞩目未来。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使所有少年儿童都成长为栋梁之材,既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等你们长大了,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科技也会取得巨大进步,需要你们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和创造新生活,这样一个民族、人类进步才能生生不息。”总书记的话,已扎根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中,激发信心、增添力量。

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

大山环抱中,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塑胶操场洒满阳光。做完眼保健操,孩子们蹦蹦跳跳来到操场。

“抱拳!”一招漂亮的亮相。武术操开始,“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殷殷嘱托,铭记于心……”一招一式,虎虎生风,稚嫩的嗓音在山谷间回荡。

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老县镇中心小学,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2020年9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讲到孩子们的体质,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的一些孩子体质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这些年我们推行免费营养餐,贫困地区孩子们体质增强了,个头也长高了,这个现象很普遍。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城里孩子,缺的不是营养,缺的是运动。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体育锻炼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城市孩子的体育锻炼要搞上去。”

一蔬一饭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营养健康,是关乎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基础性工作。

这些年,每每走进农村学校和家庭,习近平总书记时常牵挂着娃娃们的小饭盒:在陕西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关切询问“孩子们营养午餐落实得怎么样”;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在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询问村民“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还要把体育锻炼搞上去。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在德国柏林训练的中国少年足球运动员。场上,小球员们积极跑动,激烈攻防,一招一式,非常认真。总书记带头鼓掌、点头赞许,并对小球员们说:“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中国足球事业。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我希望将来你们能够成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

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推广冰雪运动,为青少年强健体魄打下坚实基础,更是总书记近年来牵挂的事。

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张家口市崇礼云顶滑雪场考察。在一群正在这里参加滑雪冬令营的少年儿童中间,总书记俯下身子,问他们多大了、从哪里来、练滑雪难不难,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在滑雪练习中既勇于挑战,又注意安全。

一个月后,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青少年冰球训练和队列滑表演。一个个可爱的小家伙,勾起了总书记年少的回忆,说起自己小学时在什刹海滑冰的往事,谈起家里购买冰鞋的场景。总书记不由感慨孩子们的“幸福”:“你们不仅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还有这么好的锻炼条件,既增强体质,也培养勇敢合作精神。希望你们珍惜机遇、继续努力。”

总书记亲切地拉起一位小冰球队员的手,俯下身,与他肩碰肩,做了一个运动“对抗”的姿势,笑着说,小伙子块头要再长大一点,中国冰雪运动寄希望于你们。

光阴流转。如今,不负总书记的期待,广大青少年已成为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生力军,自觉将体育锻炼作为成长的“必修课”。

身心健康,离不开身体强健,也需要有美好的心灵。

“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育对于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在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小朋友们的回信中,总书记赞扬“你们画的彩笔画很好”;在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小学,总书记走进音乐教室,认真观看正在进行的音乐课教学;在青海西宁市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看着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孩子们制作的纸龙舟和香包,总书记直夸“孩子们手艺好”……细致入微的关怀,印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10年来,围绕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广大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自觉遵循: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一次次重要指示,一句句悉心叮嘱。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今天与明天,为广大少年儿童送去关怀、寄予期待。从中,我们能看到广大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身姿,以及一个值得期许的光明的未来。

磨练坚强意志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少年儿童交流时常常提及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2013年5月29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

植物园农作物区,一畦畦番茄、芥蓝、芹菜等长势喜人,少年儿童正在从事整地、播种、移栽、松土、蔬菜采收等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走过去,观看孩子们劳动,并蹲下身子同移栽人参果苗的两个孩子交谈,询问人参果主要产自哪里、生长期多长、适合什么样的水土,孩子们一一作答。

习近平总书记对孩子们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总书记的嘱托,已在广大少年儿童心中播撒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

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大陈岛上,海风习习,涛声阵阵,一座花岗岩砌筑的垦荒纪念碑静静矗立。1956年,浙江省467名青年志愿者曾经奔赴大陈岛参与垦荒建设。如今,这里常常迎来参加研学劳动的学生们。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大陈岛视察,看望岛上的老垦荒队员。2010年4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以“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的名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好少年的决心。

“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孩子们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如今,椒江区已成为响当当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10年来,在总书记的嘱托里,孩子们找到了收获幸福的真谛——

“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

10年来,在总书记的嘱托里,广大教师懂得了劳动教育的深刻含义——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重要要求。而今,劳动的意义,已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

10年来,在总书记亲自上的“劳动课”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孩子们接受了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启蒙——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总书记接连种下油松、碧桃、白玉兰、海棠、小叶白蜡等多棵树苗。总书记一边劳动,一边询问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要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

一棵棵小树苗,见证着“大朋友”习爷爷与孩子们的深厚友谊,也见证着一代代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21年植树结束后,一群红领巾围拢过来,依依不舍。习近平总书记笑着望着一双双满怀憧憬的眼睛,殷殷嘱咐道:“我们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三十年。你们现在十岁,到时候四十岁。国家栋梁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广大少年儿童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大少年儿童如小树苗般茁壮成长,努力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

午餐发圈说说(六一儿童节发圈说说简单)2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编者按:威廉斯家的房子前后有宽阔的绿地,屋内铺着厚厚的地毯。他们的孩子亚历山大在周末会去参加钢琴课、大学唱诗班排练,以及棒球和足球训练。妈妈经常强调孩子“接触”各种经历的重要性,在饭后,父母会和他在聊天时讨论专业问题,比如“剽窃”和“版权”的概念、南部非裔美国人教堂发生的破坏性火灾等。麦卡利斯特一家住在单元楼里,房间灯光昏暗,院子里很多地方都没有草,上面散乱着废纸、包装和玻璃碴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多,穿插着成年人的指令性话语,孩子往往无言地完成任务,比起父母,孩子更常和同龄伙伴沟通。

安妮特·拉鲁是研究社会分层和教育的社会学家,在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的时间中,她跟踪记录了12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他们平均分布在中产、工人和贫困三个阶层,写下了《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她发现,不同阶级的教养脚本有很大区别,中产阶级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协作培养”,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孩子因此学会和成年权威者平等对话。然而,他们也可能会过早世故,情感麻木。劳工阶层的“自然成就”模式则强调服从父母命令,孩子在家庭中很少能提出要求,他们更可能在未来产生“局促感”与“面对大社会缺乏对话的自信”。但这种模式也让孩子更活泼更童真,在同伴面前轻松自如,与家人也有很深的亲情纽带。不同阶级地位采取的教养方式的差别,影响了孩子日后面对世界时的应对方式。

拉鲁认为,这两种教养方式并没有本质的优劣之分,但“协作培养”的孩子很早就学会表达自己,知道如何与权威和机构打交道,相比之下更能在日后获得社会利润,而劳工阶级孩子的天真与活泼在现实中却少有价值。“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母亲可能多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反映出类似‘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理念,但她们的具体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当他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机构的世界里,他们发现这些文化惯性并未被赋予同等价值。”

纵使拉鲁研究的是20年前的美国社会,对于我们的当下生活仍有参考意义——教育的焦虑源自越来越难以超越的起跑线距离,源自慢一些的孩子未来面对的巨大生活差距。儿童节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摘录了《不平等的童年》中对比两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不同惯习的章节,当我们看到个体困境背后更大的运作系统,会发现弱势家庭的教养困境是全社会共同造成的。然而,所有孩子都值得一个平等的童年,诚如教育学者蓝佩嘉所说:“我们的教养目标不应该只是私人的成功,而是社会的共好;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只是竞争,同时也有相互的支持,有社会的凝聚。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你爱自己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够爱别人的孩子?事实上,我们爱别人的孩子,反过来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帮助。”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节选)

撰文 | [美] 安妮特·拉鲁 翻译 | 宋爽

形成中的优越信号

威廉斯夫妇与调研中的一些其他中产阶级家长一样,在与专业人员的互动中显得轻松又健谈。他们希望亚历克斯也能有同样的感觉,因此他们教他如何成为一名见多识广自信果断的“客户”。夏日一个炎热的午后,威廉斯女士把看医生当成一次机会来指导儿子。在开车去医生办公室的路上,调研人员听到威廉斯女士教亚历山大如何在常规检查中自信地面对医生:

车子驶入帕克巷,[威廉斯女士]低声对亚历克斯说:“亚历山大,你得想想要问医生什么问题了。你什么都可以问他的。别不好意思,你真的什么都能问。”亚历克斯想了一分钟,“我用了除臭剂腋下就长了几个肿块。”“真的吗?你是说用了新的除臭剂后?”“是呀。”“那你是该问问医生。”

亚历克斯的母亲正在教导儿子,他有权利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别不好意思”“你真的什么都能问”)。最重要的是,她在为他示范如何通过提前理清思路做好准备去面对一个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在诊所看医生时,母亲和儿子都有机会去激活他们在车中谈话时明确的这些社会地位资源。

医生约莫40岁上下,是个快活的白人男子。他走进检查室,宣布他将从“一些常规问题”开始。当他说到亚历山大的身高在第九十五个百分点时,亚历克斯打断了他。

亚历克斯:我在什么?

医生:这个的意思是说,在包括你在内的一百个男孩子中,你比九十五个小男子汉在10岁时都要高。

亚历克斯:我还不到10岁。

医生:他们作图时把你算成了10岁。你有9岁零10个月。他们通常会选最接近的年龄来作图。

中断一个人的权威是优越感的表现。同时也显示了中产阶级教养孩子的优先事宜:打断别人讲话这一缺乏礼貌的行为被忽略了,父母更愿意鼓励孩子感到自己作为个体的重要,并肯定他们有权利对大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亚历山大更正医生时(“我还不到10岁”)的轻松随意,更进一步表明他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有权利这样做。最后一个信号是亚历克斯听到医生在电话里教怎样对因眼伤而入院治疗的患儿进行急救后对医生发出的一个明确指令。“可别动我眼皮!”亚历克斯半开玩笑地命令道。

当话锋转到亚历山大的饮食上时,与专业人士交流中这种自如感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威廉斯女士欣然承认,他们并不总是遵从营养方略:

医生:你吃水果和蔬菜吗?

亚历克斯:吃呀。

威廉斯女士(尖声地):噢……?

医生:我看到不同意见了哦。(笑)

亚历克斯(提高了嗓门):你每天午餐都给我吃香蕉什么的。昨晚我吃了卷心菜。

医生:你每天都至少会吃一到两种水果和一到两种蔬菜吗?

亚历克斯:是呀。

医生:将将够,是吧?

威廉斯女士:大多数时候他吃得都还算不错。

医生:好吧,我觉得还凑合。

这种诚实是一种资本形式,因为这样他们就给了医生确切的(而非模棱两可、不完整或不正确)的信息。当威廉斯女士透漏自己对一种药物“停用了”时,社会地位资源再次被激活。医生很和蔼愉快但又清楚明了地建议她要再坚持服用此药一段时间。医生在给威廉斯女士指出一个不同的方向时,把他的回答设计成自己在“赞成这个观点”,而没有直接命令她去执行一个必要的医学举措,从而承认了威廉斯女士拥有相对的权利。反过来,威廉斯女士也接受了他对药效的解释,并表示愿意让儿子坚持服药到建议的时间段结束为止。

亚历克斯和***妈一样也在与医生的谈话间进行着这种交换互让。而且像妈妈一样,亚历山大也在努力“定制”自己和医生在一起的时间。当他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问医生自己腋下的那个肿块时,他得到了医生全心的关注,进而也就得到了暗含的承认;这说明他的身体状况是个正当话题,值得在检查中考虑到:

医生: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在做检查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亚历克斯:嗯……只有一个问题。我腋下长了一些肿块,就在这儿[指着腋]。

医生:下面?

亚历克斯:对。

医生:好的,我需要在做进一步检查时仔细看看。我会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再看看我能怎么治疗。那些肿块是疼还是痒?

亚历克斯:不疼也不痒,只是有这样的肿块。

医生:好的,我会给你治好的。

在结束时,医生转向亚历克斯的妈妈,“您有什么问题或疑虑吗?”威廉斯女士回答说:“没有……他表现不错,很有进步。”这句话简洁地捕捉到了她对儿子的看法:儿子是一个进行得很好的项目。这段对话还强调了威廉斯女士与医生之间相对平等的地位——谈话的语调暗示他们是同等的(有孩子作为合理合法的参与者),而不是一段权威人士与下属之间的交流。

在这次与医生的会面中,亚历克斯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了自己众多的语言技能。在他记得问自己事先准备的问题时,他得到了医生的全面关注,从而把他选择的问题作为了焦点。这样他就成功地转换了权力平衡,把权力从医生那里转到了自己一边。这一转换进行得很平稳。亚历克斯习惯了被人尊重。他被视为是个很特别的人,一个值得得到成年人注意和关心的人。这些都是协作培养策略的关键特征。在检查中亚历山大并没有“ 炫耀”自己。他的表现和在自己父母面前大致是一样的——他同样轻松自如地说理、磋商、开玩笑。不过就像下一节所解释的,教孩子为自己“定制”情境也有一定的缺点(至少对家长来说是这样)。中产阶级孩子有时会利用他们获得的技能技巧,去为自己设定父母的惩戒方略。

形成中的局促感

麦卡利斯特一家与其他贫困家庭和工人阶级家庭一样,对在统治机构中处于权威地位的人表现出警觉有时则是不信任的态度。这种处理方式造成了其家庭成员与组织机构代表人之间的互动,跟中产阶级家庭所经历的截然不同。

比如,在一次家长会上,麦卡利斯特女士(她高中毕业)显得很屈从柔顺。她在家里那种合群又外向的天性在这种场合下都隐没了。她弓着背坐在椅子上,夹克衫的拉锁拉得严严实实。她很安静。当老师说哈罗德没交作业时,麦卡利斯特女士大吃一惊,但她却只说了句“他在家里做作业了”。她既没有追问老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没有替哈罗德说话。在她看来,管教她的儿子是老师的责任范畴。那是他们的工作职责,而不是她的。因此,当孩子抱怨老师时,她并不询问详情。哈罗德形容他的新(五年级)老师“很坏”,引得***妈想起了另一个更招人喜欢的老师——但却并没有引出她任何其他反应。

同样,麦卡利斯特女士为了让儿子参加圣经营地而带他去诊所体检,他们在诊所的经历也和威廉斯一家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里, 通常很喧闹的麦卡利斯特女士也十分安静,说话声音很小,有时都很难听清她在讲什么。她回答医生的问题都很困难。有时她还不太明白医生说的意思(例如,她问:“破伤风针是什么?”);另一些时候,她的言辞又很含糊:

医生:他每天都吃些什么——鱼,肉,还是鸡蛋?

简(她的回答声音很低又很微弱):是。

医生(试图进行眼神交流但没成功,因为简正盯着检查表):黄色的蔬菜?

简(仍然没有眼神交流,朝下看着):对。

医生:绿色的蔬菜?

简(看着医生):不总吃。

医生:不常吃。那水果和果汁呢?

简(声音很低,没有眼神交流,眼睛盯着医生在体检表上填写的潦草字迹):嗯,嗯。

医生:他每天喝牛奶吗?

简(很唐突地忽然用很大的声音):喝。

医生:麦片粥,面包,大米,土豆,或者类似的东西?

简(摇摇头,看着医生):有,当然也吃。

哈罗德也很缄默。医生问他:“你上几年级了?”他用很安静很低的声音说:“四年级。”但当话题转到体育运动上时,他的声音就会变得大一些,他变得自信又热情。哈罗德宣布说他在橄榄球赛中能打所有位置,当医生对此表现出惊讶和难以置信之态时,哈罗德坚持说他可以。当医生想通过列举位置(“后卫?前锋?”)来澄清时,他打断了医生,重复道:“所有位置。”

在诊所里麦卡利斯特女士也并不总是被动屈从的。比如,医生到候诊室来喊他们的名字时,她招呼朗纳阔一起过来,但只是在招呼之后才想起来问医生能否让她侄子也一起跟着。麦卡利斯特女士还要求医生检查哈罗德的听力和体重。她并不满足于单纯地去信任医生,遂让朗纳阔到走廊那边去看看他们有没有给哈罗德量体重并回来向她汇报测量结果。

麦卡利斯特女士跟医生的互动,与威廉斯女士跟医生的互动有着重要的区别。哈罗德和***妈都没有亚历山大那么自在,亚历山大在家里就习惯了长篇大论的对话。和他们两个不同,亚历山大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都很轻松自如。哈罗德在家里习惯了听令行事,所以他回答了医生提出的问题,但自己却没有问任何问题。与威廉斯女士不同,麦卡利斯特女士既没有训练儿子在权威人士面前表现出自信,也没有帮儿子准备见到医生后要说什么。最后,这两家人对医生怀有的信任度也不同。由于信任度不同,加上他们透露给医生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区别,就有可能给其中的一家带来不平等的受益;在当前这一历史时刻,专业人士确定的恰当的教子方法就包括培养孩子的果敢自信,被动服从则遭到唾弃,被认为是不恰当的。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较原文有删改,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午餐发圈说说(六一儿童节发圈说说简单)3

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淄博新闻网讯 俗话说的好: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一个因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演变来的节日,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不仅成为亲朋团聚,叙述亲情友情的代名词,更是成为晚辈孝敬长辈的好时节。孝,是一种爱,是一种回报,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百善之道。

今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适逢六一儿童节,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养成尊老敬老为老人献孝心的良好美德,并且把这种美德传统发扬下去,同时也为了让老人们过一个温馨快乐的端午节,北一村组织开展了“快乐儿童节,端午节献孝心”的活动。

村集体出资统一购买了制作粽子的各种食材(糯米、红枣、红豆等),食堂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少年儿童分工合作,认真地制作每一个粽子。特别是孩子们,虽然从没包过粽子,但是他们都非常认真仔细地向叔叔阿姨们请教学习,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地包着每一个充满孝心、爱心的粽子。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忙碌,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制作出了外观精致而又美味可口的“孝心粽”。

午饭时间到了,当老人们手捧热乎乎的粽子,剥开青绿色的粽叶时,醉人的粽香飘满了整个餐厅。老人们吃着可口的粽子,脸上溢满了幸福温馨与甜蜜,纷纷对参与人员特别是少年儿童们伸出大拇指。在场的孩子们也深受感动,称这是过得最快乐、最完美、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个儿童节,今后将利用一切机会参与到尊老敬老的活动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继续发扬光大。

编辑:王磊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