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大象发说说(关于大象的朋友圈说说)

2022-10-20 12:16 作者:柴可斯基兔 围观:

大象很可爱,但记得保持距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柴可斯基兔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象发说说(关于大象的朋友圈说说)1

近日,一群只有17只的象群火遍了世界。


这一家16口的奇幻之旅,其实从去年3月就开始了。


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象”北。


2020年3月,抵达了满是深山幽谷的普洱。


12月,一头小象宝宝在普洱诞生,象群正式变成17口之家。



自去年12月起,他们就离开了自己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迁移。


“断鼻家族”吸引媒体的注意力,是从它们今年4月抵达玉溪开始的。


短短40余天,“一家象”肇事500多起。


不过,对云南本地人来说,野象进城并不算特别新鲜的事儿。


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关于大象行踪的新闻发布,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这件事,也彻底被大象圈粉。


原来小象生下来根本就不会用鼻子。


不会用鼻子喝水,那就扎进去喝。



常常踩到自己的鼻子。



一不小心还会甩鼻子上脸。



睡觉时也会蹬鼻子上脸。



走路不怎么稳当,需要成年象助其“一鼻之力”。



最后只能让象妈妈牵着鼻子走。




小象社交能力贼强,看到小动物,就会冲上去想要和它交朋友。



小象还贼爱撒娇,在外面打不过,就会回家找妈妈哭。



庞然大物的大象对待朋友也是超级真心,心思很细。


怕误伤乌龟,会有意识地放缓鼻子的动作。



会搀扶生病的同伴,给它喂水,帮它寻找食物。



睡觉时,会下意识地把小象圈在中心,再排排睡。



很多场合间,它们的鼻子触碰在一起,就如同它们亲密的友谊。




对此,网友惊呼大象真的太可爱了!


如此和爱的大象,是不是没有一点杀伤力呢?


事实告诉我们‬:可爱的大象,杀伤力比老虎强!


亚洲象拥有高达4米的身躯,重达5吨的体重,长度近2米的鼻子,以及最高50km/h的奔跑速度。



大象也并非现在部分媒体和网络描述的那样,对于人类是一个可爱、温顺的动物。


相反,对于人来说,亚洲象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物种,亚洲象和人类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对于家族生活充满热爱、对于家族成员充满关心……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可以无限接近,或是围观亚洲象的借口,反而应该成为我们远离象群,不打扰,不惊吓的原因。


以“人象冲突”为关键词搜索,我们会发现,在西双版纳一地,近年有不少伤亡事故:

2012年,2人不慎被大象踩踏致死;

2013年1人;

2014年4人;

2015年4人;

2016年6人……


大象进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是每年高达1000万元。


这一次云南的报道中,相关部门也多次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人象安全距离,避免冲突。



对于任何一种野生动物,本能的对于自我安全的防护和对幼崽的保护,都会做出超出我们认知的防护或反抗行为。


如果考虑到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亚洲象活动区域会出现的各类预警安全防范人员和警示标语了。


然而,也有人屡教不改。


6月1日,在云南玉溪红塔区洛河乡,多名网络主播在象群途经地点直播。


在一处投食区域,一名主播甚至‬捡起大象吃剩的菠萝,用脚踩碎并捡起果肉后,直播吃给网友看。



这名主播称:已追随象群四天。


随后,有工作人员对主播进行劝导:提醒注意安全,不要私自到管控区域。



网友们也直呼:为了流量不要命,大可不必。



此外,一部分专家表示人类过度的关注有可能会引起大象的不适。


长期以往,他们的心情会非常狂躁,这有害于他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可以关爱大象,但也要保持距离。


目前,我们尚且不知在何时何地,大象们才能结束流浪,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


但这一场“大象出走”,引发了对亚洲象保护的关注和科普教育,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大象,我想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大象给我们带来“围观”的娱乐之外,我们更应该好好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


希望能对正在“围观”的各位有个提醒:大象固然可爱,但请记住他们依旧充满野性和危险,持足够的距离,保持足够的尊重,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

大象发说说(关于大象的朋友圈说说)2

一头小象死,

群象守不离。

苍天也感动,

泪雨落凄凄。

大象发说说(关于大象的朋友圈说说)3

近段时间,一群大象的迁徙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半年时间里,这群野生大象从自己的家园西双版纳一路向北,行程几百公里,近日抵达了云南的省会昆明近郊。

象群为什么会自发迁徙?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有一个原因大家都比较认可,就是气候变了,引发自然环境的变化,是这次大象迁徙的主要原因。

更简单地说,就是气候普遍变暖了,原本习惯于热带生活的大象也开始向更冷的北方移动,寻找新的家园。

全球气候变暖,是有数据可查且为大家所公认。可能年轻人对这种气候变化体会不深,我今年四十多岁,就在这四十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气候的变化。

我老家是湖南邵阳。记得我小时候,一到冬天,总会下几场大雪,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大地一片苍茫。地上的积雪往往有一两尺厚,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在老家的冬天,即使是不下雪的晴天,清晨起来,我们会发现,池塘和水田的水面上也会结上一层冰,泥泞的道路也会冻得很结实,踩上去吱吱作响。

而现在完全看不到这种景象了,老家的朋友打电话来说,冬天能下一场小雪,他们都很兴奋了,而晴天的冰冻也很少见了。

就是短短的四十年,现在冬天的感觉,就寒冷程度来说,只相当于过去的秋天。

记忆中的冬天已经渐行渐远了。

拿我现在的居住地惠州来说,南海之滨的城市。按理说,雨量应该很充沛,可是,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中旬,整整大半年,愣是没下过一场大雨。许多水库都干涸了,甚至有些乡镇饮水都成难题,这可是海边小城啊。

我翻开《惠州志》,在百年前的咸丰,光绪年间,差不多每十年,惠州还会下一场大雪呢。百年前和现在相比,完全是两种气候。

再看看现在的新闻。

南极科考船居然要开冷空调,因为南极的温度达到20多度历史最高点;

冰川大规模融化,沙漠变成绿洲,可专家说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海平面每年都在上升;

干旱,暴雨,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人类体温越来越低,抵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差。

仿佛一切都在加速度运动,而只有系统的崩溃才会出现加速度运动。

人类还能生存多久?

所以,还操那么多心干嘛?我舒舒服服躺平在沙发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