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竹编的说说(纯手工竹编说说)

2022-10-20 12:09 作者:文化产业融媒体 围观:

信宜竹编的文化意蕴初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化产业融媒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竹编的说说(纯手工竹编说说)1

何娇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竹子在信宜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信宜竹编2013年入选广东 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宜竹编不仅在物质上给信宜人带来富足的生活,而且形成了特有的 “以此为生”的竹编文化。

竹子在信宜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 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 竹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信宜竹编于2013年入选为 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1]。信宜竹编不仅影响 了信宜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信宜人的 劳动观,信念,人格素养等精神层面,形成了“以此为 生”的竹编文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信宜竹 编的文化意蕴,对传承和保护信宜竹编有重要意义。

一、竹子:信宜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 角色 信宜市地处粤西山区,全市境内约70%的山地适宜种 植竹子。竹子在信宜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 (一)竹子与中国 竹子,是影响世界的十大中国植物之一,是中国人灵 魂深处的精神图腾,对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 了巨大影响。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2000-3000年文明记载 在竹简上。在纸诞生之前,竹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书写材 料。相较于甲骨金石等材料,竹子富含纤维,材质轻且分 布广泛,制成竹简,相比之下,书写成本较低。竹子可以 制作乐器。竹子中空的结构,是人民制造乐器的良材,如 尺八(尺八曾经是宫廷雅乐的主角)。竹子还是很多生活 用品的主要材料。 (二)竹子与信宜 信宜市祖辈流传着种竹用竹的习惯,烧竹柴,食竹 笋,用竹筷,架竹桥,编竹筐,用竹笼等,生活中的篮、 桌、凳等用具无不取材于竹,连吸烟也用竹制水烟筒。笔 者曾听父母辈说起,家家户户都有自家的竹子,要么自己 亲手栽种,自己种不活的,请人种,种一棵竹子,人工费 是2斤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物支付方式)。近年来, 信宜市利用了竹林优势,推广的脱贫攻坚项目大多与竹子 有关。目前全市竹林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 (三)竹子与信宜人 竹子寓意丰富,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对信宜 人来说,竹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竹子与竹子之间 更像命运共同体。森林里,一棵树就是一个生命,而竹林 里,一片竹林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信宜人在竹子身上学 会了命运相连,更懂得团结。其次是竹子生长的特点。竹 子头四年可能仅仅长了3厘米左右,而后生长迅速。竹子生 长最快的时候,一天最多可以长高2米。这就是竹子是草而 身高如树的原因。信宜人耳濡目染,在竹子身上,他们懂 得了脚踏实地和积极进取。最后是竹子的韧性。随着年龄 的增长,竹子会不断优化体内维管束的强度以增强韧性, 中空的力学结构,竹节及其内部起支撑作用的横梁,则赋 予它们极佳的抗弯能力和强度。竹子今天的至刚至柔,是 几千年来风雨不断磨砺的结果。信宜人在竹子身上,学会 了坚韧。

二、 信 宜 竹 编 广 东 省 第 五 批 省 级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 2013年11月,“信宜竹编”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信宜竹编,是传承 和保护信宜竹编的基础和前提[2]。 (一)信宜竹编款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信宜竹编大多数是生活用品的编织,产品主要供本地人使用,从业者占少数。20世纪80年代, 信宜人大多编织的是“篾丝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从业者占大多数。篾丝笠呈椭圆状,底小口宽,有6寸、 7寸、8寸、9寸、10寸等规格,都有模子,称“笠模”。种 老品种一直沿袭到现在,材料都是来源于竹子。目前还有 少量人在编织。 2000年之后,信宜竹编款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新品 种五花八门,有了以“篾片”为主的新品种,就是简单地 把篾丝变成了篾片,相对稳定,长期收购。篾片笠有圆形 的,也有椭圆形的,底小口宽。篾片笠相对篾丝笠,更简 单,用时短。也需要“笠模”。本地的一般木工师傅都会 做“笠模”。 几乎是同一时间,信宜竹编出现了用胶水把篾片粘起 来的笠,称“胶水笠”。胶水笠品种繁多,款式多样,基 本上每年每月都有新款式。都是来样给生产者,根据样板 批量生产。胶水笠的材料出现了竹片和木片的混合,色彩 有单一和多种色彩混合搭配,笠身插蔑方式也发生变化。 胶水笠相对比较复杂,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现在一般人 都生产胶水笠。 (二)信宜竹编使用工具的发展 信宜竹编使用的工具,起初就只有一把蔑刀、一把 锯、一把剪刀及一个锤子。刨竹青,锯竹筒,开竹齿,小 竹片,甚至竹片最后裁成蔑丝都是一把蔑刀、一把锯、一 把剪刀及一个锤子干到底。尽管工具如此简陋,竹笠编织 者都很努力,自家的竹子够年份的,就砍来编织,不够年 份的,直接到集市上买,大把大把采购竹子使用。 大量编织竹笠,家庭收入增加。借助工具,提高编织 效率,成了大多数竹笠从业者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满 足此需求的新工具,如蔑丝机、篾片机、电锯,开竹齿的 圆铁刀,磨笠口的磨砂机等,甚至连最初的工具也有了改 良。新工具的使用和旧工具的改良,大大提高了竹编的编 织效率,尤其是大家庭,收入迅速增长。 随着大量劳动力外流,家庭作坊编织的方式开始发生 变化,各家闲置劳动力不足,难以支撑繁复工序的竹编, 于是竹编企业发展起来,闲置的劳动力集中在竹编工厂工 作。以此对应的就是工厂里的与竹编相关的机器也出现了 新变化。有些机器为了适应大工厂使用的特点,变得更加 先进,如篾片机等,有些为了适用发展需要,又出现了新 的工具,如除毛设备等。 (三)信宜竹编合作方式的发展 家庭内的合作是信宜竹编最初的第一阶段的合作方 式。从拿到竹子,开始刨竹青、锯竹筒、开竹齿,从竹片 到蔑丝,从笠底到笠身,一直到笠口的处理,需要大量劳 动力,“一家之主”综合考虑各个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 和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分工,具体某个或某几个工序由具 体的某个家庭成员承担,有分工有合作。家庭人口多的, 每个人平均承担的工序就少,家庭人口少的,每个人平均 承担的工序自然就多。每个家庭的竹编数量是所有家庭成 员分工合作的结果。所有工序紧密相连,只要任何一道工 序没完成,其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家庭内部一定时间 内竹编数量通常是民主集中商量的结果,定下来就举全家 之力去完成。 以某个家庭为主,多个家庭闲置劳动力合作是信宜 竹编第二阶段的合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出求学 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剩余的劳动力依然大量存在,只 是相对比较分散。以一个家庭为主,多个家庭之间闲置劳 动力以领取某个工序或步骤的方式进行合作,为主的家 庭根据竹编的价格和成本,定下各个工序的劳动成本,大 多数把工作领回自家做,完成之后送回,继续其他的工 序。为主的家庭提供材料,其他家庭的闲置劳动力只提供 劳动。竹编的兴起,丰富了信宜人的生活[3]。三五成群打 麻将的现象极少。目前,信宜市从事竹编的农民多达25万 人,从业农户10多万户,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致富。 生产企业大量出现是信宜竹编第三阶段的合作方式。 信宜市目前已发展竹编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达70多亿 元。大量闲置劳动力进入竹编企业工作,竹编企业根据订 单生产,根据各个劳动力的综合因素进行分工,出现了多 个劳动者长期从事某一个工序的现象,由于长时间从事某 一个工序的劳动,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加上大量的机器设 备投入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信宜竹编产品全部出 口,出口额占全国竹编出口的近三成,目前成为全国最大 的竹编基地。

三、信宜竹编以此为“生”的文化意蕴 挖掘信宜竹编的文化意蕴,对于传承和保护信宜竹编 有重要意义。信宜人以此为“生”的实践,形成了以此为 “生”的竹编文化[4]。 (一)以此为“生”的劳动观 信宜竹编造就了信宜人以此为“生”的劳动观。此处 “生”为“谋生”之意。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 于竹编,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宜地区大多数家庭 添置物品,小到一张纸,大到适龄孩童的学费,大家电等 用品开销,基本上都来源于竹编。家长鼓励小孩的话语通 常是“等我们积笠攒够钱了,我们就买××”,包括想吃的、想玩的、想用的,似乎只要努力编织,时间长了,目 标总是能实现的。 劳动的积累,在勤。同一款式单个价格相对稳定,竹 编织得越多,家庭收入就越多。竹编家庭逐渐形成了“要 什么,编织竹笠”“想干啥,编织竹笠”的氛围,竹编中 蕴含着美好生活,或者竹编中蕴含着实现美好生活的力 量。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进行比较,谁家编织得多,谁家 编织收入高,谁家添置了物品,谁家购买了美味佳肴,谁 家干成了某件大事等等,都是得益于竹编。 (二)以此为“生”的家庭观念 信宜竹编造就了信宜人以此为“生”的家庭观念。 以此为“生”,“生”为生存之意。编织竹编,工序繁 复,家庭人口基数大的占优势,家庭人口基数小的不占 优势。竹编劳动者在长期编织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各个家 庭成员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从 而形成了信宜人重家庭、重合作、自觉主动承担责任的 精神。 家庭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中每 个成员根据“一家之主”的分工合作参与劳动,完成劳动 任务,家庭收入得到保障。家庭收入得到保障,家庭成员 的生存和发展就得到保障[5]。这种保障的良性循环,反过 来又强化了家庭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重要性。重视家庭,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深入信宜人的骨髓。家庭是每个人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以此为“生”的理想信念 信宜竹编造就了信宜人以此为“生”的理想信念。以 此为“生”,“生”为成长之意。竹编劳动者,亲自经历 和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生活一天天变好,感受到劳 动蕴含的巨大的力量,感受到勤奋努力的力量,从而产生 这样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 好的未来,相信努力奋斗的力量,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竹编中感悟的理想信念,同样会移用到其他领域, 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竹编劳动者年龄跨 度大,从几岁儿童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能从事[6]竹编。 那些在竹编劳动中表现出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劳动,善于 利用工具改变生产效率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也同 样表现出类似的特质。他们自信,生活有清晰而坚定的目 标;他们擅长管理时间,制订计划并细化工作。 (四)以此为“生”的人格素养 信宜竹编造就了信宜人以此为“生”的人格素养。以 此为“生”,“生”此处为滋养之意。信宜人耳濡目染竹 子的成长,竹子长时间积蓄能量,待到根系发达,日长2 米,今日的积蓄能量和耐心等待,是为了他日迅速成长。 信宜人感受着竹子一节一节地长,积极进取,步步高。信 宜人感受竹编的过程,工序繁多,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非一己之力可以量产,必须分工合作,团结一致,才能最 大限度地完成竹编任务。 那些在竹编环境中长大的信宜人,是勤劳的、默默工 作的信宜人,是团结的、和睦共处的信宜人,是诚信的、 一诺千金的信宜人。这些人外出务工也特别受到青睐和赏 识。竹子和竹编对他们的滋养是长期的,即便他们不再编 织竹笠,那些编织的记忆还在,那些编织的故事还在,那 种编织的情怀还在,那种精神还在。那些进入各行各业的 信宜人,深受竹子和竹编文化滋养的信宜人,同时也传承 和弘扬着信宜竹编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信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信宜县志[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1993:12.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五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EB/OL]. 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0/142/ post_142523.html#7,2013-12-06. [3] 罗朋非,谭余娟.信宜特色民俗及特色工艺考究[J].南 方论刊,2019,31(1):81-83. [4] 钟周,潘婷.粤西“年例”器物的研究价值分析[J].艺 术科技,2018,31(11):165+221. [5] 孙丽华,黄丽娟.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 权保护研究——以茂名地区为例[J].南方论刊,2014,26(9): 58-59+71. [6] 柯晓颖.精析细辨因类施护——茂名市非物质文化 遗产调查分析[J].南方论刊,2015,27(2):96-98.

竹编的说说(纯手工竹编说说)2

中国有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自古就被文人墨客及劳动人民的喜爱,竹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寓意有气节君子的作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才子郑板桥一首《竹石》写出了对竹子的最高赞扬。

竹子的魅力,首先源于他们独特的实用价值,古人的智慧在用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竹筏、筷子、毛笔、桌椅等日用品。

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竹子的用法更是五花八门;竹房、竹子床、背箩、竹子杯、还有竹席……竹子不仅可以用来做家具,还可以用竹子来做乐器;有竹笛、有笙、还有葫芦丝……

竹子,更是美德的载体,中国最早的咏竹情节要溯源到魏晋时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竹子的美好寓意吧:

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竹子中空,则寓意虚心、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格;

同时竹子中通,不偏不歪,则代表正直、坦荡的气格;竹子生而又节,节节高升,高风亮节。


竹子,更是有着厚积薄发的韧性,这是有典故的,竹子在发芽的时候,生长地极为缓慢,几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一旦破土而出,便势不可挡,一场雨就能长到十多米。

在民间,常常喜欢以鸟和竹子入画,便是“竹报平安”图,悬挂于家中,不但秀雅,还非常吉祥。

新中式 禅意 手工竹编 艺术台灯

有竹子的地方,就有生机,我们现在生活的是一个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城市,最缺少的就是田园风味,唯有竹子不偏不倚,充满着本色。

家中摆放些许竹子,能给人心灵上很大的治愈,让索然无味的城市生活回归自然。

——编辑 芊苑

新中式 禅意 手工竹编 艺术台灯

如果你想购买此物,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竹编的说说(纯手工竹编说说)3

作者:阴汉武

昨天是母亲节,下午五点三十分左右,途径成都市金牛区同善横街路口时,碰到了一对骑着助残三轮车正在兜售自己编织的竹箩工艺品和其它手工品的老夫妻。

在炎炎夏日里,我观察了一番 ,路人对那竹箩筐工艺品不屑一顾 ,出于记者职业的习惯,我蹲下来开始仔细欣赏他们编织的各式各样的竹编工艺品。

交谈中,我得知腿脚不便的于大爷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从事竹箩工艺品编织几十年了。于师傅是四川乐山编织竹箩筐工艺品的手工艺人。于师傅的那辆助残三轮车,挂了满满一车手工工艺品。

于大爷编了几十年年的竹编手工艺品,可是现在越来越不行了。前两年,他和老伴在成都的竹编手工纸店被拆除,老俩口只能到成都的街头巷尾兜售自己辛苦编织的心爱的手工产品。

于大爷和老伴的每个箩筐卖个20到30,于大爷说,现在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他准备把这点全部出手了,以后再也不编箩筐了,满脸的无奈。

深聊之后,老于像遇到了故友一样,他老伴接上话茬说,我家老于是画画的,他的画价格挺贵,以前每年总有些收入,但这几年也不行了。

看着老于两口子他们精致的手工艺品,我由衷地表示佩服。但老于却对我摇头叹了叹气,对我诉起了苦:手艺人,现在不中用了,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没人需要这些老古董了。

老于还说,编筐这门手艺的确挺古老,太累了,一天才编两个,一个卖35块,顾客都觉得贵,可是算算一个月最多才卖十来个,能有几个钱?老祖宗一代代传下这个手艺,想的就是要子子孙孙有个养家糊口的路子,唉!现在早已不行了。

我理解,由于受塑料制品和铝制品的冲击,现在,手工编织的一些竹制用品,这些环保的竹箩竹筐之类的,是越来越没人要了。我想劝劝老于老俩口不要将这手艺失传了,看着老于夫妻俩满脸满大的汗水,我真的知道了他们的无奈,我又该说什么好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