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文笔塔说说(文笔塔是什么意思)

2022-10-20 08:55 作者:人民网 围观:

岿然凌云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民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笔塔说说(文笔塔是什么意思)1

每次回眸秦溪凌云塔,都能升腾出一丝激动和爱恋。它犹如一位红军战士,用百折不挠和坚忍不拔,激励这一方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秦溪凌云塔又名白塔、红军塔,始建于清末,复建于1919年。在凌云塔的两侧建有两座五层小塔,俗称“文笔塔”,两塔相距300余米,与凌云塔形成三角形,遥相呼应。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路过秦溪村时,在凌云塔围墙上写下“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标语,为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塔植入红色基因,闪耀着红色的光芒。为纪念红军,当地人又将凌云塔称为“红军塔”。

和侗族鼓楼不同,凌云塔是一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青石垒砌,塔身为青砖砌筑,整座塔为斗拱式建筑,置葫芦宝顶,上盖小青瓦,翼角高翘,雄伟壮观。

作为黎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组塔式建筑,为何会在秦溪建起来呢?秦溪又名秦洞,是侗、苗、汉杂居的地方,是黎平县七十二洞之一。秦溪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勤劳奋进的秦溪人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至清光绪年间,北至大稼平底、西至罗里上龙八卦、南至高屯八舟,均有万石良田。

当你走进秦溪,至今仍可以找到明、清、民国各个时期民居建筑的遗迹。四合院、封火墙,古井、石板路。这些充满水墨情调的古式民居,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一天井”或“一进两院”,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做到自然贴切。

在勤劳苦干中富起来的秦溪人民逐渐意识到“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自此,“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良好风气在秦溪蔚然成风,也出现了许多科举登第的人物。

据秦溪节孝碑记载,清光绪年间,秦溪学子吴锡华通过科举考试,官至四川酉阳直隶州州判。吴锡华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他看到酉阳地区许多农田因为水位低而无法灌溉,在干旱季节颗粒无收,十分痛心,夜不能寐。吴锡华在家乡父老的建议下,积极引进黎平的“水车”灌溉技术,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增收。吴锡华告老返乡后,当地人制作一把“万民伞”赠送给他。

随着吴锡华等人才纷纷出现,秦溪人民越来越笃信“地灵人杰”的理念,通过乡贤的积极倡议,大家希望建设三座宝塔,以激励本村子弟科举登第、以文报国。就这样,秦溪凌云塔和两座文笔塔应运而生。

凌云古塔,屹立百年,虽经岁月洗礼,依旧岿然不倒。

文笔塔说说(文笔塔是什么意思)2

说起县城境内现存的古建筑,不少人自然会想起魏然屹立于县城东回龙山上的文笔塔。多年前,由于回龙山下有一泓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每当天清月明之时,塔影倒映池中,文人雅士即美其名曰“文笔添砚”,并将其列为“弥渡古十景之一”。数百年来,文笔塔历经风雨沧桑、经历过数次大地震,依然矗立如初,凝重庄严,雄镇弥川,一直作为弥渡川中一个地标性建筑而存在。特别是弥渡一中毕业的学子对文笔塔总会有那么一份特殊的情感,他们美好读书时光就是在文笔塔下度过的,而对文笔塔的历史人们却知之的不多。今日,小弥就为各位小伙伴说道说道。

是怎样的一座塔?

文笔塔,位于县城东的回龙山之巅,故当地人又称回龙塔。文笔塔之名应该是文人雅士起的名。文笔塔为六角十一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通高14米、塔基地面部分高1.8米,条石镶砌;基座底面为正六边形,内边长1.92米,对角线长3.8米,周长11.5米。塔身为密檐式实心砖砌,白灰抹面,共11级。塔刹由铁制抱盖、宝瓶组成,今已锈蚀斑驳。塔体下粗上窄,继承了大理地区传统古塔的样式,但各级出檐较短,以花边青砖出挑为犬牙状,这样可以较好地抗击风暴,保护塔身。整座塔显得庄重、大方,虽然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和数次大地震,依然屹立在回龙山上。

塔何时所建?

小弥翻阅史料得知,建塔具体时间历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据考证,文笔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重修,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塔身以白灰粉饰,故而万历《赵州志》称之为白塔。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九日,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从蒙化(今巍山)出发,经隆庆关进入弥渡。当日,正是秋阳高照的下午,最先映入他眼帘的就是文笔塔,绕过文笔塔一里,投宿于上海子村。夜晚,他写下当天的游记:“买米于城,出北门,随墙东转一里,有支峰自东南绕而北,有小浮屠在其上”。徐霞客笔下的“小浮屠”就是今天保存完好的文笔塔。

为何要建塔?

从塔宝顶铭文“永镇大尸山鬼”字样来看,文笔塔为文风水塔,以祈镇瘟疫,求倡文风。

据传,万历年间,弥渡士绅见回龙山东峙,毗雄南流,而县境北高南低,元气南逝,“弥城若舟,建塔以绾之”,“以壮一方之形胜,张扬文气,祈祷文运天开、进士及第,借佛法灵力佑助科第隆兴、考场得意,把对佛德的虔诚尊崇与对世俗功名利禄的向往融于一塔。堪舆家预测,尔后弥渡将元气聚敛,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果然,文笔塔如一支竖起的冲天巨笔,以其兴化人文,振文教风气而蔚为壮观,迄明以至清,弥渡文风大盛,一方边陲之地呈现“六科六解亚”盛况,人才辈出,“人文与州城并盛”。直到今天,文笔塔下改为弥渡一中,莘莘学子依然孜孜不倦求学于此。

文笔塔说说(文笔塔是什么意思)3

原创作者/阳光球

安仁神农文塔


文塔,又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等,盛行于明朝中叶至清代,由于当时风水学说深入人心,各地建塔之风高潮迭起。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本用来供奉或收藏佛骨的佛塔,与我国传统风水学说融合,衍生出了风水塔,文塔就是其一。风水学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地气外溢,难出栋梁之才,需建塔镇之,方能文运昌盛。


文塔按照风水观念修建,可弥补山川形势,以培植文运,改善科举风水,使当地多出士子。为补全风水,以期镇邪祈福,保境安民,达到“地脉兴,人文焕”,许多地方不惜一切代价集资建塔。它也是当地文风炽盛的标志,以祈求当地学子文运兴盛。


古时候,一个人要成就功名,无非通过两条途径,即“文人走笔安天下,武士上马定乾坤”。因此,但凡设有学堂的郡县,几乎都建有文塔,寓意人才辈出、科举通达。


文塔供奉魁星(又称文星、文曲星、文昌帝君),掌握士子文人功名前程。民间传说,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金榜题名。所以,文塔的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有些地方讲究气派,将文塔变为文昌阁、魁星楼。所以,文塔也是“功名塔”,是执卷拈笔之人的富贵塔。


湘南之隅的安仁县有座熊峰山,山顶就有一座文塔,俗称“三柱塔”。史载,明代万历年间,安仁县令赖霖建文塔于此。清乾隆年间,本邑贡生欧阳熊倡众重修,后因“风雨剥落,半就倾颓”。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欧阳熊之后裔欧阳厚均侍御省亲在籍,捐资再修,在原址扩建文塔,规模如前。后来,本邑进士卢桐坡和耆民林添瑞增建二塔于左右。三塔均为砖石建造,分别座落在三个峰头,彼此相距约一百米。塔身中空,各六角七层,第二层起,每层设有卷门和假窗。至此,“三塔俱成,屹然鼎峙”,从此就有了“熊峰三塔,秀才多发”之说。2012年,安仁县在原址上重建文塔,并更名为神农文塔。


许是沾了文塔的光,安仁自古人文蔚起。据统计,从唐至清,安仁共中进士28人,举人107人,贡生366人,涌现了诸如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台湾知府侯材骥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考,衡州府一共考了六个进士,而其中安仁就考了四个,陈亿孙、李龙金、陈庚雷、刘应祥“同榜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一甲头名陈文龙以“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其四”,特撰《进士题名碑记》以记之。


文塔,是一个地方科举兴衰史的见证,也成为当地今日的人文地标建筑。




郑重声明: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及出处,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作者简介:阳光球,曾用名阳冠秋,网名象牙居士,湖南安仁人,生于70年代末,公务员,在诗歌、散文等领域略有涉猎,文笔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作品散见各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