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游洞头说说(游洞头的作文400字)

2022-10-16 08:10 作者:古村记 围观:

探村浙江洞头|东岙渔村,人工沙滩古村新颜,还有东海岸最美落日,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古村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游洞头说说(游洞头的作文400字)1



村口的墙画与雕塑,百年劳作的画面➚


东岙渔村,位于温州洞头区。汇集了洞头最美的沙滩和景区。古老的屋舍沿着沙滩呈半圆型延伸。村子,放眼望去便是神州第一屏半屏山和半屏大桥。堪称“蓝色海岸线”的海边栈道,沿着海岸线和岩石而建。


您可闲庭信步至仙叠岩景区,也可穿过沙滩,漫步至国际放生台。晚上还可以去仅沙滩一隔的海鲜排档,凭海临风,聆听潮声,品尝美味海鲜。


渔村新貌,路边粉刷的文艺小句子和村口的墙画石雕,告诉我们小渔村也文艺!政府对沙滩花了巨资改建,细软的沙子让人恍惚到了东南亚海边!


作为洞头区国家级海洋公园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之一,东岙沙滩2017年8月完成沙滩修复工程,修复岸线135米,面积1.84万平方米。整洁白净的沙滩映衬着碧海蓝天,沙滩边一家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渔家民宿环绕点缀。不必飞去南海,即可享受细软的白沙滩。


初放新姿,东岙沙滩➚


一排排的石屋、潮起潮落的沙滩、粼粼波光处点点帆影,在东岙渔村你触摸到百年渔村的脉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来自福建的习俗文化、深浅不一的石头建成的老屋,还有空气中时而飘来的鱼腥味、随处可见晒鳗鲞、鱼干的繁忙景象,都将时光停留!


东岙民俗馆➚




村民们晾晒的鱼鲞鱼干➚


这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每年的七夕节,这里都会迎来上万名游客,来体验扎七星亭、拜七星娘娘、成人礼、七夕福宴、邂逅牛郎织女…


当落日时分,霞霓漫天挥洒、斜晖入舍而来,夕阳在这里用最绚烂的色彩与您道别一天的渔村生活!


红石滩的礁石落潮时奇形怪状的礁石犬牙交错、星罗密布。拍摄红石滩的最好季节是夏秋之交,因为台风天气天空格外清透,夕阳下是红石滩最美的时刻。



红石滩对面即是网红民宿海天左舍也是欣赏夕阳和晚霞的最佳落脚点。海天左舍被称为温州的“圣托里尼”,像一艘白色的渔船,停泊东岙渔村的红石滩上随时准备启航!



蓝色帷幕倒映着蓝天、白云,在一天之中变幻着多彩的画面,白色的外立面与内空间,纯净得犹如不食人间烟火。设计师故意裸露出部分石头屋痕迹,告诉我们这里便是百年渔村的古石厝改建而成。



东岙渔村的港湾里,海浪拍打着礁石、天空在日出、日落间风云变幻着一副副画面!一艘艘渔船停泊在海边,一幢幢海边的石头古厝,三俩渔民出海归来,描绘着海边渔民百年不变的生活画面。



古村记编辑,图、文均原创于古村记特约作者:寻然

欢迎关注古村记头条号(更多全国县市古村古镇关注微信号,请搜微信号:gucunji)

游洞头说说(游洞头的作文400字)2

从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到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洞头城市化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资料图片

记者陈蜜

温州(洞头)半岛通车,洞头与市区的空间距离瞬间拉近。10年来,越来越有都市范儿的洞头,融入主城区的步伐不曾停歇。尤其是近三年,洞头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和公共关系持续改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均名列全市前茅,并于去年夺得全市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从着力提升市民素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到大力挖掘乡风文明强化风尚引领,以及以“六城联创”等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优化城市人居和发展环境,促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内外兼修”之下,文明风尚在新区传扬。

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标志性的穿戴已经让“海霞妈妈”的形象,深入到每一个洞头人的心里。哪里门前“三包”做得不好,去劝劝;哪里邻里纠纷了,去说说;哪里有矫正对象,去帮帮。虽然队员们大多都已是“奶奶级”,但凭借各自的生活阅历和对社区居民的熟悉,各种难题迎刃而解。如今,“海霞妈妈”已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近400人。

海霞精神是洞头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洞头以弘扬海霞精神、培育文明新风为主旋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洞头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先后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五进活动、“十百千万”公民道德系列活动、道德小品大赛、万朵鲜花送雷锋等道德实践品牌活动;开展了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为重点的道德品德宣教活动;开展以“百姓微舞台”、“和谐邻里节”、孝道歌曲大赛等为内容的道德文明传播活动。

在未成年人的文明素质培育上,该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学校和街镇的全覆盖。在103个行政村(不含灵昆街道)和社区(含农村新社区)都开展了“春泥计划”工作,实现了春泥计划在农村和社区的全面覆盖。同时,委托微动力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区“春泥学堂”,全年提供常态化服务。各街道乡镇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服务品牌,如东屏街道以“一社一品”为特色、元觉街道以“孝道元觉”为总抓手、霓屿街道以“假日公益学校”为载体,按照“春泥计划”五大标准,开展“春泥六大行动”5000多场次。2011-2014年,该区连续四年获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乡风文明让新区更雅

踏进大门镇的小荆村,你不仅会赞叹美丽的油菜花、整洁的村容村貌,更会被这里良好民风、村风所打动。小荆村鼓励各家各户提炼自家的家风、家训,通过评选,摘录其中部分选登在村宣传栏上。该村还通过设置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遏制不良风气,弘扬文明新风。去年2月,小荆村创成“全国文明村”。

小荆村的发展是洞头乡风民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该区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广泛组织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好媳妇”“好邻居”“最美家庭”等评选寻访活动,组织家训家规家风故事征集、“晒好家风好家训”;首创道德示范村创建评选活动,培育“善”“孝”“礼”“和”“勤”“信”等道德建设主题村;同时,大力发展新乡贤,推出道德“红黑榜”、诚信“红黑榜”,评选出十星级(示范)文明户300多户,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草根英雄”300多人,街镇村居推出道德榜、乡贤榜,批丑赞美。目前,全区拥有3个全国文明村,占据全市全国文明村的半壁江山,各级文明村占全区行政村比例高达50%。

近年来,洞头区精心谋划、创新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非遗文化资源,摸索出了既符合省市标准又具有海岛特色的文化礼堂特色主题馆模式,在各社区、村居建成了25家以“勤、和、诚、爱、礼、善、孝、渔”等为特色主题的农村文化礼堂。同时,通过培育“德行洞头”礼堂文化“七个一”建设载体,以礼仪礼节弘扬乡风文明,使农村文化礼堂不断成为夯实群众基础、为民惠民利民的文化交流新平台。

环境优美让新区更靓

洞头是全国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国家4A旅游景区,春暖花开时车行在环岛公路上,犹如在画中游走。绿化小品一处接一处,艳丽的三角梅总是迫不及待跳进视野。“晚上的夜景更美。”洞头人陈晓君指向远处,从新城一期、二期到环“海西湖”亮丽工程,每当华灯初上,绸带般的灯光将新区装扮出另一幅生动模样。

站在都市化的高度,通过规划一体化,洞头打造全域景区化。老城区立足于旧城改造、优化布局、环境整治;新城区着眼于完善配套、提升品位、集聚人口。对“三沿”地带的村庄,以美丽乡村、“五美”乡村等建设为载体,结合村庄整治和文明村、卫生村、生态村创建等工作,狠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综合环境提升整治两大重点。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深化城乡一体化课题研究,以洁化、序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为抓手,采取“点线面结合、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总体步骤,以区域化“一把扫帚”机制,推动管理上的一体化,面上以“一区”为核心,点上以“景区沿线”村庄为主,线上以“五岛沿线、环岛沿线”公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分类管理机制。

同时,洞头还开展“城乡环境清洁”“清障治乱”等行动,每年的环境卫生大整治平均达到80余次,连续三年持续创建“无违建县”,拆除违章违法建筑4461处共计28.63万平方米,先后创成浙江省无违建先进示范县、全省首批基本无违建区。

10年弹指一挥间,文明之路没有终点,尚德之风还将在百岛吹拂。

亲历者说

以前海岛基本处于半封闭,出行就是坐船,到晚上没什么娱乐,家庭妇女凑在一起就是打牌。现在不同了,半岛通车后,眼界的开阔和受新理念的影响,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我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现在各个主要社区都有我们的志愿者分队,服务范围涵盖了扶贫帮困、助学养老、社会服务等。原来很多人说我们吃饱了没事干,自己贴钱还要去做,但现在大家都非常理解,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这就是不同。从孤岛到半岛,再到现在的撤县设区,群众素质和对待公益事业态度也随之变化。

洞头微动力志愿队队长陈素芳

一条水路,曾给海岛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一晃洞头从孤岛到半岛已经十年,百姓也从岛民摇身变为市民,陆岛相连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给大家的思想、行为习惯带来了深刻的冲击。通车之初,一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光,贪小利等不诚信、不文明的行为曾给洞头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之后的这些年,内外交通高速发展,各类公益设施不断完善,四方游客接连来访,催生了洞头文化建设、文明提升的热潮。如今,群众的文明程度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争做“海霞故乡”的文明人成为大家的共识,洞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明馨香。退休干部苏彩标

游洞头说说(游洞头的作文400字)3


很难说,温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它常被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形象缩影,有着遍及四海的商人和商品,说着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也曾坐拥“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文人荟萃,亦有壮阔磅礴的大好山河。

这些是温州印象,但不是温州的全部。了解温州,还是得先了解温州人和他们身上的温州精神。循着这条精神脉络,我们能够厘清这片土地与这座城市的关系,理解温州人永远前行的动力从何而来。

从千年历史中徐徐走出来的温州,很多时候像是一个矛盾体:贫瘠与富有、出走与回归、闯荡与保守、儒雅与草莽,在它身上并存。

而这一切气质的源头,或许就是温州人脚下的这片土地。东南沿海,闽浙交界,一条并不算宽阔的瓯江,从浙南群山中蜿蜒流淌,汇入东海。

古称“东瓯”的温州,是所谓百越之地的一部分。先秦时,这里人口稀少,被视作蛮荒之地,“断发文身,错臂左衽”是《战国策》对它的记载。

秦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在今温州地区设立闽中郡,这是温州纳入中原王朝建置之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很多中原士人来到江南,也给温州注入了延续至今的文脉。

到了唐宋时期,温州成为文人荟萃之地。“闲敲棋子落灯花”就出自永嘉(温州古称)四灵之一的赵师秀之手。南宋时,随着中原文明再次南迁,温州的文气愈发蓬勃起来,有“人物满东瓯”之说。

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的永嘉学派,也随之诞生壮大。从宋元到明清,温州绵延千年的文脉终结出了精致的果实。

永嘉昆曲、青瓷、漆器向我们讲述着彼时温州的雅致气息,被称为“活化石”的温州话,也保留大量原住词汇,记录着宋朝甚至更早时期汉语的特点。

如果历史就这样走下去,温州很可能会成为一座文化之城、历史之城,符合温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的城市性格。

但在近代,这片土地上星星点点的商业火种,终成燎原之势,把温州推上了全国著名商贸城市的位置。

“白手起家、敢闯敢拼、百折不挠”是外人说起温州时,弹出的高频词汇,浓厚的商业氛围或多或少掩盖了它作为一座古城的文气。而这两种气质的此消彼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温州人身上的矛盾,土地稀少,催生了温州人向外的渴望。

在古代,这种渴望体现在科举的胜利上,今天则依托于遍布四海的温州商人。

东南丘陵,地形封闭,远离中心的温州,即使在最压抑的年代,也没有完全熄灭商业的火苗。所以历史上儒雅的温州人,能在改革开放之初,被一穷二白的草莽之气驱使,瞅准商机,离开家乡寻找财富。

四十年的积累之后,有些人选择定居一线城市甚至海外,温州成为遥远的印记;还有的人选择回到温州,躲进保守的情绪里,对着儿女领来的外地对象上下打量。

温州的历史从来都不是轻快的,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温州人走出漫长的距离,属于他们的精神也逐渐成型。

温州自古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艰山海阻的地形一方面限制了温州与其他地方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让这里得以摆脱官方正统儒家思想中重本抑末、抑制商业的压力。

在大多数叙事里,人们一遍遍诉说着商业文明在温州的崛起,甚至将这种商业精神的起源归结于南宋时的永嘉学派。把“事功”作为核心的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兼有,这一点也常常被认为是温州人务实的源头。

十九世纪,在东西碰撞的历史背景下,温州开埠,昔日中国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再度繁忙起来,这也加速了温州人拥抱商业的进程。

1937年,留学欧洲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柏林,房门被一个拎着手提箱的温州人敲开,尽管费孝通听不懂温州方言,但这个温州人还是热情地打开箱子,向他推荐日用百货。

半个世纪之后,1986年,费孝通到温州考察。灵活的小作坊模式,让费孝通大加赞赏: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倒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凭借着费孝通所描述的温州模式,改革开放初期,这座城市冲在了时代的潮头。指引这个过程的,正是温州人不怕苦和累、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

当地不认温州商品,他们就一点一点推销;国营商场拒绝温州货,他们就包下柜台来自己干;哪个地方没有通温州的航班,当地温州人就租飞机,自己开辟航线;银行贷款难,以熟人关系为担保的民间金融风生水起……

这种野蛮生长的气概,今天读来既让人动容,也让人心忧。比如连环相扣的民间借贷,虽在当时解了很多温州商人的燃眉之急,却也埋下了一个长久的隐患。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温州商人最辉煌的时代,遍布全国的温州商会,把温州村、温州街、温州商城开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温州模式开始向外推广。

与此同时,随着外来的财富增加,温州也愈加繁荣。那时候,全国六千多辆菲亚特车型,有一半多在温州跑出租,老温州习惯把坐出租车叫做“坐菲亚特”,站在街头喊一声“喂,菲亚特”也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记忆。

到了世纪之交,温州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这些手握资金的老板组成炒房团,他们的大手笔让不少人记忆犹新。当时,浩浩荡荡的温州人拿着钞票,涌进上海买房,拿上海户口,上海的开发商甚至跑到温州的报纸上登广告。

那时在一片繁荣之下,恐怕谁也没想到,炒房团之后,下一个让国人记住的温州商业印记,会是一家倒闭的皮革厂。

温州商业活跃,带动了民间金融发达,各种地下钱庄、担保公司层出不穷。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无序和不稳定在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里暴露无遗。

相关统计显示,在2010年前后,整个温州,接近90%的家庭或个人参与民间借贷,60%左右的企业也深陷其中。随着连环还债崩盘,资金链相继断裂,老板们纷纷跑路。

其中偏偏有个叫做黄鹤的人,和他的江南皮革厂一起,成了全国人的笑谈。尽管后来在温州商人的一再要求下,这首恶搞歌曲的作者进行了道歉,但温州经济遭遇挫折,却是不争的事实。

话说回来,在过往的四十年里见惯了生意场上风云变幻的温州人,所见的挫折从来都不少。

1987年夏天,杭州武林广场一把大火,把5000多双劣质温州皮鞋烧成灰烬,此后几年,“温州鞋”几乎成了低质的代名词。

温州人在挫折中学会了品牌意识,抛弃了仿制,一批日后驰名全国的皮鞋品牌,就是从这时候启程的。时间一直回溯到1980年12月11日,那大概是所有温州商人的一个共同起点。

那天,二十岁的温州女孩章华妹,从工商局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位个体户。

那时候谁会知道,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起点?谁又会知道,温州和温州人,在未来的四十年要经历多少曲折,创造怎样的传奇?

但就像从丘陵间蜿蜒入海的瓯江一样,温州人见惯了曲折的路,不管前路有多少阻隔,一直往下走就是了。

今天的温州,似乎不太像一个还能创造奇迹的城市。

从过去走来的温州人,少数像神秘的黄鹤一样远走他乡,跑路之后再无踪迹;还有的像唯品会创始人沈亚一样,闯到一线城市做一番事业;大多数温州人,都像章华妹一般回归平凡,过着安适的日子。

尽管温州的经济总量还能排在浙江第三,常住人口也接近千万,但它身上,渐露疲态,越来越体现出一座传统小城的气质。拼命闯荡、四海为家逐渐退出了这座富足的海滨城市,在温州人的生活里,那种求生存的紧迫感渐渐散去。

吃一碟猪油糕,生活平淡向前,但能吃饱穿好,不正是上一代温州人选择出发的理由吗?忙了四十年的温州人,正好可以拾起先辈的昆曲和诗词,也可以到明秀的山水里走一走,好好赏玩。

位于温州东北部的雁荡山,以仙风道骨闻名,素有中国“东南第一山”的美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优美的诗篇。与常规的赏景线路不同,在东南地区的户外圈,流行着一条沿着雁荡山脊线行走的路线。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这段文字出自徐霞客之《游雁宕山日记》,当年的雁宕山即如今的雁荡山。

在浙江的东南沿海,从北向南横亘着四明山脉、天台山脉、括苍山脉和雁荡山脉。雁荡山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通常所说的雁荡山主要是指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从高处看,雁荡山像个精致的盆景,以峰险、嶂奇、洞幽、瀑绝、潭深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自古文人墨客攀缘其间,无不叹息:此山不可记也。

此山不可记也,并非此山无甚可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5000余首诗词,便是摩崖石刻,也有400处之多。一处风景,被人穷尽了溢美之词,再从文字上绞尽脑汁寻找赞美的话,确是鲜有新意,所以,“此山不可记也”是有道理的。

在这些咏叹雁荡山的古人中,唯有徐霞客是真正的行者,他没有像文弱书生仅止步于“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流连忘返,而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精神,三进雁荡,爬遍大小山峦,先是登百岗尖边峰,后是登雁湖尖、百岗尖,以亲历所见,得出“大龙湫之水非雁湖而来”的结论。

常言道,无限风光在险峰。雁荡山的“险峰”从东向西一字排开,有四座,分别是乌岩尖、百岗尖、凌云尖、雁湖尖,雁荡“四尖”便是指这四座山峰。当年徐霞客并没有“四尖”的概念,他是从“四尖”的中部杀入,直取大龙湫瀑布,从大龙湫背攀登绝壁而上,仅登峰雁湖尖与百岗尖。徐霞客为何登高望远?他就是想亲自考证“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求证大龙湫瀑布的水源之谜。

四百多年过去了,如今,“雁荡四尖”俨然已成驴友探险的圣地,在四座山峰的山脊间穿行,成为浙闽沪户外圈中最受欢迎的探险线路。登高望远,极目天地,会产生征服山峰的快意,但对“雁荡四尖”来说,攀缘于四尖之脊,深渊薄冰,柳暗花明,更能体会人生得意。

走这条线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冬季冰雪路滑,夏季酷暑难耐,密林之中多蛇虫,都为挑战之行带来许多不确定性。通常,驴友的穿行线路都是从乌岩尖起,至百岗尖、凌云尖,雁湖尖出山。

从雁荡最高峰的百岗尖到乌岩尖,两山相连的山脊犹如一条游走的蛇,若隐若现,山脊上长满了树和灌丛。百岗尖分东尖西尖,从东尖往上,是一条60度的斜坡,碎石浮动,土质疏松,双手双脚爬行还不一定牢靠。但翻过百岗东尖,一条最美的山脊线展现在眼前,远望,往百岗顶的山脊薄如鲫鱼背;行之,如徐霞客所说,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山脊西侧偶起大雾,只一会儿,雾就散漫开来,流水般翻过山脊流淌向东。站在百岗尖极目乐清湾,水天一色,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徐霞客所说的,玉环一抹,正是远方的玉环诸岛,在雾气中隐约可见。

从百岗尖去凌云尖的路更不易,先是下坡的路,正如徐霞客所言,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显然,徐霞客是从凌云尖方向爬往百岗尖的,那片石坡,从下往上是攀缘,自然所见是“石片棱棱怒起”,而驴友通常是下坡,需手脚并用,与满坡的片石争夺落脚之地。

同样是山脊,这条路走的人少,灌丛和杂草长得茂盛。当翻过两座山,登顶的路全埋在比人还高的树丛中。经过漫长的林下穿行,真站上凌云顶时,内心就有了凌云壮志的豪情,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四顾山色又不同,奇峰绝壁在眼前。

今人早已把雁荡山成因分析了个透彻,我国著名火山地质学家陶奎元先生曾多次考察雁荡山,他在论文中写道: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一火山就喷发了。在经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过程后,岩浆覆盖在原始地貌上,岩浆中的流纹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地质。所以,假如有心,你走近雁荡山体,能清晰分辨层级分明的流纹岩、凝灰岩。

但山脊之美是不需要这么多理性分析的。向雁湖尖进发,凌云尖至雁湖尖的山脊之路渐与古道重叠,蜿蜒的古道两边,尽是遍野的茶树和次生林,人烟已近。实际上,因雁湖之远,茶山、林木疏于管理,几近荒芜。

冲顶雁湖尖时,太阳往往已挂在西边,把装备留在半山的林场守护点,轻装上阵。在落日之时大概能抵达雁湖尖。站在驴友捡拾的玛尼堆前,数十个小时的连续攀爬,让闯入者收获了最后一份喜悦——太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余晖把大山镀上了一层金色。

雁湖尖是雁荡山的第二高峰,雁湖云海和雁湖日落为雁荡胜景。远山如黛,山脊一抹,一天的跋涉艰辛也就随着太阳落下,清风荡起,挥散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雁荡之魅了。

地处温州最北端的楠溪江同样具有传奇色彩。华夏大地虽盛产名山大川,诸条诗路亦千古流芳,可孕育出中国最初山水诗的,却是这条低调质朴的江河,楠溪江的山水基因亦从此汇入中国诗歌史的辉煌之中。

在地图上寻找楠溪江,会在浙东南发现一个优美的树状水系,它植根于瓯江之上,在雁荡山脉、括苍山脉等崇山峻岭的包围中舒展着它的枝繁叶茂。

这条写满传奇的江全长三百多里,在瓯北茂密的山林间百转千回,一路逶迤南下,涌入瓯江后奔向东海。东晋始设永嘉郡,永者,水长也,嘉者,美善也,这方大地终因山水明媚而得名。在传说中,永嘉城刚刚筑城完工时,曾有一只白鹿嘴衔鲜花从城中穿过,所到之处天空出现五色祥云,故永嘉又名白鹿城。由于三面环山,既非通衢要道,又非兵家要地。在漫长的时间里,楠溪江都深藏于浙东南的山野水泽之中,少为人知。

直到约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楠溪江上漂来一叶扁舟,打破了这里的平静。船首立一人,长袍飘逸,以兴奋和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方古朴秀美的山水,胸中激荡起万千涟漪。他便是从京都建康跋山涉水而来的谢灵运。

这是一场神奇的相遇。谢灵运还不知道,他将在这里写下中国第一批山水诗,光耀千古;而楠溪江也未曾意识到,其水清、岩奇、瀑多的自然之美,将从此融入中国古代诗歌的血脉和基因之中,源远流长。

在这场动人的相遇过去一千多年后,游客纷纷来到楠溪江,怀着难以释怀的疑惑,打量着这条江河每一次的晨雾暮岚——中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山水诗为何选择在楠溪江呱呱落地?

实际上,楠溪江带给他的灵感和激荡,很可能远远超出了谢灵运的预想。在此之前,虽然他也有一些涉及山水的诗歌,但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山水诗。可来到楠溪江畔之后,他深藏于内心的山水基因便被神奇地激活了,仿佛他乡遇故知,尽情倾诉。谢灵运在永嘉只待了一年有余,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其现存的山水诗约有40余首,永嘉时期的便有20余首。

在楠溪江大桥桥头,那尊高大的谢灵运塑像,他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握书,眺望远方。当年,他正是从这里进入了楠溪江。江河交汇处,江涛拍岸,乱石崩云。绿嶂山中,涧流蜿蜒,清澈见底。石室山群峰峥嵘,古洞幽深……

楠溪江从上到下,三十六湾、七十二滩。上游江水奔腾跌扑,多瀑布深谷;中游河谷渐阔,遍布浅滩深潭;再向下游,田园之美尽收眼底。百闻不如一见,可以想象,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人般的楠溪江是如何让谢灵运一见倾心的。在这山青水碧、岚羞云幻的景色中,诸多诗句便喷薄而出了——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时而,他还纵横捭阖,一句写山一句写水——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除了山水形胜,楠溪江之美还在于变幻的色彩,谢灵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微妙的灵光,留下了诸如“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的美妙诗句。很快,这些渗透着楠溪江之美的、鲜丽清新的诗句冲破了晦涩古板的玄言诗的樊篱,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如同萧瑟冬日后盛开的春花,即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与此相呼应,楠溪江两岸的古村落大多朴实无华,许多建筑中,不加錾凿的蛮石墙矗立在卵石地面上,天然原木亦不加斧斤,随弯就曲,与庭前翠绿的树木彼此唱和着,给楠溪江渲染出一层遗世而隐的色彩。

当地村民多养鸬鹚捕香鱼,第二天早上到乡镇去卖,以补贴家用。虽谈不上丰衣足食,但江上往来,倒也自得其乐。晚上的楠溪江有了凉意,三三两两舴艋舟上,鸬鹚上下翻飞捕捉香鱼。渔火点点,繁星闪烁,江畔村庄灯火阑珊,构成了亦真亦幻的山水世界。

原来楠溪之魅,不只是水光山色,山野之朴实无华,比之那些浮光掠影更为动人心弦。或许当年谢灵运在深入楠溪江之时,也曾如深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般,陶然忘归。隐藏在美景之后的恬淡、淳朴、清新和温情,才真正抚慰了他的寂寞和彷徨,愈合了他心中的伤痛吧。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无数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追寻谢公的足迹而来,他们乘舟溯溪而上,越过高山,承继着谢灵运山水诗之衣钵,留下无数灿若星河的诗篇。或许可以这样说,楠溪江的悠远光芒在穿过了千山万水和漫长的岁月后,如同当年温暖地照亮了谢灵运的心灵那般,也同样照耀在这条中国文学史的星光大道上。

延绵的中国东海岸,浙闽沿岸流冒着寒气,一路向南。它不知道的是,气势汹汹的台湾暖流正迎面而来。北纬28°附近,它们相遇了。南与北的交汇、冰与火的交融,碰撞出著名的舟山渔场,也碰撞出一座充满魅力的“贝藻王国”——南麂岛。

位于温州市平阳县东部的南麂列岛由52个岛屿组成,南麂岛是其间主岛,也是岛群中最大的岛屿。这片总面积 200 平方公里的海域,生长着百余种藻类、四百余种贝类,贝藻的种类数占全国20%以上,居各海域之首,被誉为“贝藻王国”。国务院批建南麂列岛为中国首批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贝藻类海洋自然保护区。

众多头衔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只用一条,便足以让人明白它的贝类资源有多丰富——连这里的沙滩,都是贝壳做的。南麂岛上宽800米、长600米的大沙岙海滩,是国内十分罕见的贝壳砂质海滩。

贝壳砂是贝壳受外力研磨粉碎形成的颗粒物,海中的贝壳颗粒在潮汐或水流的作用下,会被推到特定位置的沙滩沉积下来。贝类越丰富的海域,贝壳砂的含量一般也越高。除此之外,每天海潮还会把一些小贝类冲上大沙岙海滩,它们就此“埋伏”在沙滩里。看似荒漠一片的沙滩,其实在沙粒表层的间隙分布着相当丰富的硅藻和微小型藻类,可以为贝类生长提供充足饵料,为贝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各种贝类埋栖的深度各不相同,如等边浅蛤、巧楔形蛤离沙表只有十几厘米,大竹蛏埋栖深度可达一米,而伶鼬榧螺顶着烈日却在沙面上活动......这些贝类死后留下残骸,渐渐化为沙粒,日久天长便形成这片沙滩。更可贵的是,据评测,大沙岙的水质、沙质皆属上乘。“贝藻王国”的美誉,看来并非浪得虚名。

除了丰富的贝藻资源,南麂海域还分布着397种鱼类、180种虾蟹类生物和数百种陆域动物。完美的洋流环境、适宜的气候、东海大陆架广阔的光照区域、众多岛礁提供的多样栖息环境也共同打造了南麂岛这一海洋生物资源宝库。

初到南麂岛,你会发觉它似乎比印象中的度假海岛更为凌冽一些。因为这里更多的不是常规景区的阳光沙滩,而是海浪拍击下的陡崖峭壁。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蚀和冲击,南麂岛基岩裸露,岩壁耸秀,怪石竦峙。岛上的主体岩石是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钾长花岗岩,以花岗岩为主。这种高硬度的火成岩,给整个海岛涂上了一层野性的底色。

大沙岙、火炬岙、马祖岙、国姓岙,四大海湾分置于两个方向,以致南麂岛形似一只头朝西北、尾朝东南的野麂。这匹南方之麂,在东海奔腾了数万年,贝壳是它的毛发,悬崖是它的犄角,柔和与野性在它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

在温州蜿蜒的海岸边,状若连珠的岛屿不止有南麂。洞头列岛位于瓯江口外,散布于东海大陆架上。西北距温州市区约53公里,南与瑞安市的北麂、大北列岛隔海相望,西与龙湾区的永强、灵昆隔海相对,北望乐清、玉环两县级市,离大陆最近点为5.7公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你如果有幸受人之托,写一个如“浙江省洞头县洞头乡洞头村某某收”这样的收信人地址,不知你会有何想法?是不是委托人记错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地址?但事实就这样,这就是洞头列岛上的一个小细节。将一个称谓“洞头”,在一个地域的县、乡、村三级行政区划贯穿到底。这样的事,估计在浙江全省也不多见。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拥有103个岛屿、以“洞头”命名的百岛县,至今无人能确切回答当年缘何以此命名的真正理由。 

在洞头列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绝大多数岛民都讲闽南语。在洞头街头巷尾,听着耳边的闽南语,看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欣赏港湾里桅杆如林的渔船,你恍惚会觉得自己是置身于闽南的渔村之中。实际上,随着历史上闽南渔民不断北迁洞头,闽南语、闽南“妈祖信俗”乃至闽南文化,都在洞头列岛上不间断地传承了下来。不大的洞头列岛上,有妈祖庙共计9处,霓屿、元觉、北沙、东屏、大瞿、大门等岛屿之上都有分布。 

在洞头北岙东沙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众多来自洞头本岛以及其他地方的善男信女,都会来此举行隆重的妈祖祭典。届时,游客可亲历一场祭典,会场就设在妈祖庙下的石滩上,一群信众,不管年纪大小,不管性别男女,他们毫不顾忌地跪在碎石地上,那个瞬间,忽然明悟了妈祖信俗在洞头坊间传承的力量,也体验到洞头渔民对于来自闽南的妈祖信俗的虔诚。

在洞头列岛上,时常能感受到这样浓郁的闽南风情,也因此,有人称洞头是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汇地。

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这句话是当时受忽必烈派遣的马可·波罗在看到中国廊桥后的感慨。

一座叫“廊桥”的桥梁,像长龙一样游荡在数百米宽的江面上,褐红色的廊屋瓦顶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桥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桥下是穿梭往来的船只。华丽的木拱廊桥,不经意间便彰显了城市的富饶和繁荣。这位旅行家对廊桥终身难忘,最终把这次见闻写入了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

所谓廊桥,是在桥面以上立柱构顶,桥面形成长廊式的走道的桥梁。中国廊桥的美,是巧夺天工的,是古色古香的,更是精雕细琢的。它们就犹如一座座水上宫殿,静静伫立,成为建筑史上的传奇。而人们一说起廊桥,就想到了泰顺。

泰顺县位于浙江南部,隶属温州市,为浙南闽东山区。明景泰三年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从此泰顺便将国泰民安的祈愿写进了岁月的长河,也将风调雨顺的吉祥镌刻在青山秀水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孕育一世吉祥。

在“中国吉祥地”的廊桥时光里,听风、说雨、等花开。时间是永远的旁观者,廊桥却是岁月山河的见证者,更是大山深处吉祥人文的守护者。山水烟雨,吉祥岁月,廊桥至美,闪耀着璀璨的历史人文光芒,泽佑子孙吉祥到老。一山一廊桥,一桥一风采。最美、最多、最奇、最高、最固、最吉祥,细数泰顺廊桥的中国之最,真是“最”的太任性了。

中国最美廊桥——泗溪姐妹桥。溪东桥,建于明隆庆四年;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姐妹桥以“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的动人姿态,阅尽于世繁华。

中国最孤独的桥——三条桥。这是泰顺现存最古老的廊桥,也是地处深山、远离人烟的一座廊桥。遗世幽居于山谷中的三条桥,它的孤独和多情就如桥板上的《点绛唇》所写的一样: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清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盈盈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桥,生幽谷,已然万人迷。

中国坡度最大、结构最稳定的廊桥——薛宅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桥头坡度30多米,为廊桥中坡度最大;桥身一如初建桥时的模样,为廊桥中结构最稳定。以最为陡斜的桥面、至为兀立的拱弧,述说着人类世界与自然周旋的张力状态。

中国样式最奇特的廊桥——文兴桥。建于清咸丰七年,其拱架和廊屋西高东低的造型被誉为样式最独特。文兴桥是泰顺现存木拱廊桥里唯一位于田园之中,散发出浓厚桑梓气息的经典之作,是一座从骨子里、在细节中,结结实实烙印了农业聚落劳动作息的生活之桥。

中国最吉祥的桥——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是泰顺唯一曾有官方多次主持修建的廊桥,既深具政治意义,也是温州大道上一座风水之桥,官员升迁、商贾经商、学子登科均需从此桥上过,而踏过此桥,往往功成名就,因此仙居桥也被称为最吉祥的桥,更以弧拱如虹的形态而引发了羽化登仙的诸多遐想。

几百年来,泰顺人将木拱廊桥称为“蜈蚣桥”,因为桥拱在结构、外形上与蜈蚣相似。木拱廊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于宽阔的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泰顺是拥有国宝级廊桥最多的县,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泰顺廊桥的工艺之巧、造型之美,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人们总以为温州布满了皮革厂,这里的人都在炒房,却不知温州人经商不过数十年,而温州建城已有两千余年,对吃的研究也有千年历史。

追求海鲜本来的鲜味,是温州人的倔强,一只个大体肥的蝤蠓可以自成一菜。灵昆的蝤蠓是温州的“天选之蟹”,用酱油水蒸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它的鲜美,丝滑的蟹肉入口,配着放入其中蒸得软烂的地瓜片,蟹钳互刮,吃得干干净净,除了鲜,就剩下甜!

温州人绝对是鮸鱼的噩梦。二者常常并列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标题的画风往往是这样的:温州人的鮸鱼情结、温州人去年每天吃掉6.3万斤海鲜,鮸鱼排第一。有传言称,全国有70%的鮸鱼供应了温州市场,而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做成了温州鱼圆。

温州鱼圆虽叫鱼圆,却是个不规则的条状物。它更像是鱼滑或是鱼肉羹——鮸鱼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与酒、盐进行短时间的交融,再加入姜丝和番薯淀粉,温州人把它们慢慢揉捏、摔打上劲。鱼泥并不会被挤成丸,而是被揪着下进滚汤中捞熟,大小和形状都不那么重要,看着一副清清淡淡的模样,尝起来却生猛至极。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山货和渔货都容易获得,轻油轻芡、口味清鲜的温州菜就被孕育了出来。这其中,鱼圆是温州小吃的佼佼者。温州菜市场就可以买到鱼圆,摊主还会赠送一把小葱和一小袋胡椒粉,你自己带回家用开水直接煮着吃就可以。若是自己再加一点醋,会更地道。

温州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做鱼圆的店摊,即点即吃。由于成本的提高,温州鱼圆的分量并不像十几年前那么足,在全国各地美食的冲击下,鱼圆也不是温州人唯一的宵夜选择。但它就像老朋友一样,陪伴过温州人长大,也不介意守在原地,等温州人回家。

温州咸货在外地人眼里绝对是黑暗料理,光是味道就足够吓跑一大批吃货。而在诸多咸货“妖魔鬼怪“中,生吃才是精髓。鱼生、江蟹生、乌贼卵、蟹良酱、虾酱,随便拎出一个,都够让外地人用一壶水来冲淡咸鲜。

爱鱼生的人觉得它是人间美味,而怕它的人则在闻到它腐败的味道后便自退三尺,绝不肯尝。温州吃的鱼生是幼带鱼,渔民先把一尾不超过一、二两的小带鱼鱼鳞洗干净,加盐拌匀,装在不漏水的容器中腌上几天。捞出并沥干水,与盐、红曲、糯米和大量白萝卜丝一起装进陶器中发酵3个月,鱼生就做成了。

红彤彤的一片,还都是生的,怎么吃?就像腐乳的用途一样,吃粥的时候,夹一点鱼生,咸鲜味混合白粥的清淡,这样的早饭吃起来很舒服。在物资匮乏的年岁,温州一家子人围着一盘菜吃饭,那这盘菜非常可能是鱼生或是虾酱等咸货。白萝卜丝的形状像小带鱼,长久发酵,沁入了海鲜的味道,吃起来很鲜。以至于到了富足的今天,出门在外的温州人几个月不吃点生,舌头会觉得没味道,不得劲。

一个蟹良酱,可以配三厨饭。蟹良酱的吃法,多种多样。有的人喜欢直接嚼碎了拌着饭下咽,有人吃得就比较精细:先将蟹腿一根根掰下,吮吸光滑圆润的蟹身,等到滋味全无,再将壳咬碎嚼食。那齁咸的滋味怎么配着鲜香挑逗味蕾,你我无从得知,只猜想嚼食蟹壳时一定很爽。

依着温州朋友的喜好,糯米饭是可以单独拎出来讴歌3000字的温州美食代表。每日现炊糯米,晶莹剔透粒粒分明,温州人最懂得把控水分,让糯米有嚼劲但又不会过分生硬。

口味有甜有咸,甜的是白糖+芝麻+糯米+油条碎,咸的则是油条碎+肉汤+糯米+葱花,可能还有各家自备的配料。负责丰富口感的油条,传统温州人用的是松软有韧性的常见油条,而更受年轻一代宠爱的则是重泡油条。

初炸过的油条,切段复炸一遍,变得酥脆、香气四溢,吃到嘴里嘎嘣作响,是温州朋友跟笔者描述糯米饭时最先想起的记忆。

咸糯米饭的美味灵魂在于每日现熬的浓郁肉汤,猪肉燥+香菇+各种调味,熬得咸鲜适中肥而不腻。舀一勺糯米饭堆到碗底,撒上油条碎,浇上肉汤,点缀些葱花,就完成了。吃之前一定要搅拌,当地人在外就餐时就特意关照要多一点汤,让每一粒米都水盈盈,浸透肉香。糯米的香糯加上油条的酥脆,真的让人上瘾。

灵魂伴侣豆浆必不可少。咸饭甜浆、咸饭成浆、甜饭甜浆、甜饭咸浆四种搭配随你喜欢,但横行早餐界的一定是“咸饭甜浆”,当然有的人也偏爱来一碗嫩滑的豆腐脑。

卖糯米饭的店许多也会兼卖饭团,大概就是将糯米饭捏成饭团,只是有的店还会抹上秘制酱料,让饭团反而成为人气一番。饭团界最受欢迎的是甜口的。因为咸口的要浇一勺肉汤,拿到手里饭团散开了,不懂行的游客第一次买咸口饭团,大多特别狼狈地一路自己捏紧一路吃。

说起糯米饭,温州人农历二月二必吃的芥菜饭也得说两句。提前蒸熟的糯米饭和、芥菜、猪油一起翻炒。每粒米都泛着油光,芥菜无敌鲜嫩、爽口清甜,配一碗紫菜虾米汤,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糯米塌,虽然只有瑞安有,但迫于友情还是简单安利一下。传统糯米塌做法,糯米蒸熟,压成方形,放上虾皮和小葱点缀,用猪油双面煎,表皮发焦的时候,浇一点老酒提味。吃到嘴里,糯米紧实有嚼劲,醇厚猪油的增添油脂香。表层的虾皮和小葱让味道不会单调,浓郁的焦香味是杀手锏。

许多地方都有的油炸糯米团,温州人叫它油卵。最好吃的时刻一定是刚出锅的时候,外层满满的芝麻喷香,外脆里糯,咬下去还能听到声响,内里糖馅流心,给你满嘴的香甜。

温州人的日常也离不开汤圆。最经典的三样:麻芯、鲜肉、擂沙。前两种不用过多介绍,今天就来说说擂沙。麻芯的汤圆煮出沥干,在黄豆粉里滚一圈。趁热吃,黄豆粉喷香,中和了麻芯的甜,让你吃汤圆的实力突飞猛涨。

搜索温州美食攻略,“矮人松糕”100%会出现。糯米粉,和猪臀肥肉丁、上等桂花、白糖/红糖拌匀,炊熟成板。松软但绵糯有嚼劲,甜中有咸。肥肉油脂渗透,米香、肉香、桂花香交融,越嚼越回味。

顺应市场变化,让矮人松糕陆续推出了多种口味,比如咸肉核桃、芝麻红枣、葡萄咸肉等等。不能吃肥肉的也可以选无肉哦。因为用料扎实,一般胃口买个小排(小份)品尝足够了。

清代就出名的猪油糕,传统做法,糯米面团裹上黑芝麻馅和肥猪肉,切片两面粘糖,下油锅煎。煎的过程中白糖溶化,在外层包了一层焦脆的糖衣;肥肉融化浸润整块膏体,让麻芯也变得顺滑。一出锅就用箬叶包裹,吃起来还能多一点植物的清香。

不过传统的越来越少,现在街上常见的猪油糕只是在猪油里煎出,然后撒一层糖粉。中间也不会夹肥肉,不过也挺香。

说到猪油,就不得不提猪油渣。或许因为过去的温州是贫瘠闭塞的,所以他们需要尽可能地用有限的食物去创造无限的可能。在庞大的温州小食品届一直流传着“四大金刚”,它们就是:乡巴佬的腿、萨啦咪的翅、初旭的鸭舌和金恩凡提的猪油渣,是它们让温州食品人发家致富,也是它们承包了童年的肉制品零食库。前三个广为人知,而猪油渣是唯一在温州本土消化、还未出圈的零食。

因为它的猪油渣和任何地方的都不一样:别的地方猪油渣是配角,是馄饨里的汤头,而温州猪油渣是熟食档一角;别的地方猪油渣细细小小,而温州猪油渣厚实有嚼劲儿;别的地方的猪油渣本身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后期加盐,温州猪油渣本身就带有酱香味儿……

在温州,猪油渣还分为两种吃法:一种是菜市场大排档卖的现炸款,通常选择带少许瘦肉的三层肉,切成大块薄片,用酱油等调料腌制过后再入油锅炸透,酥脆鲜香,可谓下老酒良品。

还有一种就是金恩凡提的猪油渣条,用大量的现炸款压制后,厚切成片,真空包装而成。厚实的猪油渣虽然其貌不扬,但一入嘴就会惊艳这是何等神仙味道。看电视的时候可作为零嘴,或者吃饭时切成薄片加个菜准能下去一碗饭。

“东方犹太人”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再糟粕再家常再不出圈,他们都可以加工后卖出去,发挥出120%的价值。

温州人会做生意全国人民都是领教过的。虽然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农民周万顺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艰辛创业的历史不再复现。但没有那段传奇的奋斗史,没有千年积淀的温州精神,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温州生活里,平淡而舒适的朝朝暮暮。

有媒体曾用“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来概括温州人的发家史,没有这样的过去,也就没有这样的今天。从这个角度来看,温州精神,从未远去。

参考丨地道风物、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丨腿毛幽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