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深夜写说说(深夜写论文的心情说说)

2022-10-06 20:52 作者:科研蜗牛 围观:

不搞笑,如何正经地写论文致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科研蜗牛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深夜写说说(深夜写论文的心情说说)1

笑死!导师:致谢别矫情,没屁在那硬编!


之前再网上看到一张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截图,差点把我笑哭~


全文如下:


在论文付梓之际,我要万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会是我往后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了我无尽的启迪。未遇到她之前,我犹如轻尘栖弱草;遇到她之后,我犹如贱妾逢良人。


每思老师对于我的恩情,如山高如海深,我生当衔珠,死当结草,老师若病,我侍药;老师若崩,我当扶棺。来世必作生作马作狗作猪,以报答老师对我的浩荡师恩。


哈哈哈哈哈。。。以为前面写得就很离谱了,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下老师不崩也被你气得差不多了!

回想我当年的论文致谢,本来还想煽情几句,结果我导:致谢别矫情,没屁在那硬编!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的说说论文致谢!比如致谢的目的是什么?向谁致谢?如何撰写?


在你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撰写后,你可能才想到要写致谢了。致谢不代表你的工作,但却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论文的评阅人,或者想要了解你或者你的工作的人,在拿到你的论文的时候,他会选择先看哪一部分?这个时候,致谢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章节。似乎没有人关注致谢,但致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致谢,不仅国内的研究者重视,国外的研究者也同样重视。严重的话,致谢的重要性甚至会影响到你的前程。致谢本身并不那么复杂,但也并不简单,里面包含许多‘说道’,就如同你要写的文章或论文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八股’。依据个人风格和感受,在校学习的经历和过程,致谢会千差万别,有的三言两语,有的千言万语,不一而别。国外一些网站就致谢的话题也专门进行阐述,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谁、在哪里、做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下面是根据一些参考资料整理出来的内容,并有个人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夹杂其中。


致谢的目的


就如同别人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了我们一把,我们张口就会说声‘谢谢’一样。在一个学校和科研部门,当你经历了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了你的论文,你不仅学到了某些知识,还学到了某些专业技巧和本领,乃至思维、创造和如何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而这可能还是你以后要靠它吃饭的活计,你能不感谢那些资助过、帮助过、支持过你的人吗?


当然,还有某部门和组织。致谢不是用来衡量你的工作,但对于阅读你论文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人们对你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看法的过程,或者正面的、或者负面的。


向谁致谢?


致谢是有轻重和顺序的。对于硕士或博士论文,致谢的对象分为两类: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或专业致谢及个性致谢。自然,向专业人士、直接帮助过指导过你的人、或团队的致谢是首要和至关重要的,这是你成长的基点和摇篮。


在你工作中,给过你重要的帮助,而在致谢中,你有意或无意疏漏了他们,不向他们致谢,这无疑是对他们为你所付出的一种否定。简单说,这不仅不公平,甚至涉及到道德层面的问题。严肃地说,某种层面上,这会影响、甚至会危及你未来的合作、工作和前程。专业的致谢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这些人或团体:基金和资金的赞助者,其他教授、研究团队和实验助理,研究的参与者和同事,文章的校对者等。在实验和工作过程中,和某研究人员发生的小插曲等,都是一些致谢中具体的事例和内容,如果愿意写一句两句的话。然后才是非专业人士的致谢,这包括:合作伙伴、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和朋友,在学术之途上鼓励过和影响过你的人,甚至其他支持过你的人等。有些大学有专门的‘致谢政策’规定,如只有那些支持和指导过的导师和教授才能出现在致谢名录中的。


一种情况,我们现在存在一些挂名的导师,实际指导教师是其他人。有些同学认为其导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什么指导性的工作,是否要向他写致谢呢?毋庸置疑,这一定要写的。


如何撰写?


不同于论文中较为刻板的表述,致谢部分还是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来表达抒发情感,比如第一人称的使用,富有情感的话语。大部分情况下,尽管你有很大的自由发挥‘创作’表述空间,但依旧建议还是尽量职业化和正式化一些。这是因为,你的工作和论文的评价者将首先阅读这一部门内容,并将为你的工作和论文定下基调的。


实际上,就是看你是否是真情实感,是严肃的、是认真的、还是浮夸的等等之类。因此,这里面是有印象分的成分在里面。To be ,or not to be , that’s the question。


因此,致谢的结构安排上,开始还是要严肃认真的,然后才是一些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夹叙夹议。导师和教授的名和姓,要写全称和职称,即清晰又严谨,同时又可让本领域同行知晓,也是保证你的工作的可信性。所谓,师出有名。


写多长?


虽然没有字数限制,但一般限制在一页之内,当然长的也有三页。最好是一页之内。过长的致谢会让人有一种浮夸不踏实之感,冲淡了最主要被致谢者的工作和作用。见过最短的致谢只有一行字。


放哪里?


不同学校有不同规定,当然,大部分情况,致谢应该放在摘要后和正文目录前。也有很多是在论文的结尾处。这取决于学校规定。


如何开始?


一些有用的句子可以作为致谢的开场白和相应的描述。如:我非常感谢…..,我愿把最诚挚的谢意献给…….;在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们所给予我无尽的帮助……,他们给我富有洞察力的指导和建议……,他们对我始终如一的支持和信任……。


下面是一篇简短的博士论文致谢,虽有些俗套,但依旧可以从中汲取些有用的成分。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XXX教授和XXX博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所给与我无比重要的建议、不尽的支持和耐心的讨论。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始终如一的鼓舞着我的学术研究,乃至于日常生活。我还要感谢XXX博士在实验方法和模拟计算上对我的支持,他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热情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小组中所有的成员,是他们真诚的支持与帮助才能使我在大学完成学业并度过了我难忘的时光,使我的职业生涯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我要向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致谢,没有他们在过去数年中极大的理解和鼓励,我将无法完成我的学业。”


总结一下


不可避免的是,有时候,写作会带着一种情绪进行的。这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境况,他是否在这个环境位置过得比较舒畅与否。当然,有的人比较含蓄,有的内敛,有的夸张,有的实在,有的则是得过且过。


写作取决于个人的感受、时间长短的限制以及文笔。千言万语,纸短情长。致谢的样式五花八门,写得好就是锦上添花,亦是一个很好的个人工作和学习过程的总结。一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结尾,即兴赋诗一首,可见其对过去和未来期盼的心境。


当然,致谢的写作,是将万千思绪凝练的继往开来的过程。致谢记录了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记录了他所接触过、见识过、经历过的人与事,也记载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人与环境,犹如,阳光土地奔腾水与种子小苗是否能够孕育出硕果累累。


来源:鲍海飞科学网博客及网络

深夜写说说(深夜写论文的心情说说)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 马臻(复旦大学教授)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做科研都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科研论文。科研论文对于开展科研具有参考价值。然而,还有一种“文献”很少被放在台面上去讨论,那就是关于如何读研和做科研的经验介绍资料。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发不出论文、毕不了业成了常见的问题。研究生希望能多从他们的导师那儿得到指导,但导师往往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无暇给课题组研究生系统地讲解读研的方方面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的《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近十多年,国内图书市场上陆续出现一些关于读研和做科研的指导书。有的强调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有的面向文科研究生,有的涉及博士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这些书的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各异——有的严肃认真如同写教科书;有的以第二人称写作,仿佛在和读者说话;还有的把作者发表在个人博客的博文汇编成书。

从书名就可以得知,本书同样聚焦于读研和科研,内容涉及选导师、和导师相处、科研创新、写科研论文、回复审稿人意见、毕业论文答辩等话题。不同的是,它没有以“一本正经”的方法来介绍,也没有“手把手”地教研究生如何修改英文句子,而是展示了作者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作者从一线导师的角度介绍如何写论文、做科研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很多科学家的轶事、作者门下弟子的故事、作者自己的故事。这里,没有短平快的写作,也没有立竿见影的读书效果。读者需进入书中的世界,并把书中的世界和读者面临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思考,从而增加自己对读研和科研的理解。

和本书同题材的,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的《读研究生,你准备好了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该书同样涉及如何与导师相处、选题、写科研论文等话题,但在写作上彭慧胜似乎更强调每一章里面“干货”的浓度,整本书像是方方面面内容都涉及到的教学大纲。而张军平的这本书除了他总结出的“读研秘籍”,还注重“熏陶”。

张军平除了介绍写论文、做科研的方法,还注重把科研界的“上下文”讲清楚,比如导师通过何种途径招生、导师的压力源于什么、与人开展科研合作分为哪几类、申请专利是怎么一回事、公司和大学的区别是什么、学术不端的后果是什么,还介绍了审稿的内幕。这样,写作的话题更加宽广,也接地气,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这些“上下文”之后,对自己如何与导师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准备去企业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应该如何准备自己的稿件等有更好的判断。

张军平在书中聊到了电影、电子游戏、武侠小说、体育锻炼,这很容易拉近作者和研究生读者的距离。他还提到自己高考复读的经历以及本科毕业后到煤气公司当维修工人然后再考研的经历。书中不时穿插网页截屏、照片、图片,就像一个个“证据”,使读者对作者说的事儿有直观的感受。

另一方面,作者时不时地指出研究生的常见问题,比如坐在办公室效率低下、以为自己花少量时间就能毕业、认为自己需要读很多书才能做科研、频繁换课题、投论文时过于自信、花大把时间准备求职面试或实习、写论文时过分夸大或过分贬低。

总之,作者就像是一位“公共导师”,中肯地指出读研的现状,给研究生敲警钟,让他们不要自以为是。

本书的部分章节可以作为研究生专题学习、课堂讨论或组会学习的资料发给学生选读,配以老师的导读和分析。作者还把本书的发行和开设相关讲座、网上直播结合起来,加深读者对这本书和书中话题的认识。

在笔者看来,本书可以为一线导师提供原汁原味的经验,也是留给科研“后浪”的宝贵资料。尤其在目前高教界非常注重“学术GDP”的情况下,一线导师能抽出时间写这样的指导书非常不容易。无他,这类书既不算学术成果,也不被折算成年终考评的“工分”,但是作者写这类书对于研究生教育事业以及作者所在的学校、学院都有意义。

研究生教育并不只是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发论文,还涉及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开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开展课程思政和网络育人等。

研究生导师也可以在报刊发文、接受媒体采访并编写相关书籍。张军平除了授课、做科研,还在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并借助短视频和科普书(《爱犯错的智能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做科普。他写这本关于读研的指导书,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人无我有”、可以展示和借鉴参考的实物。

《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张军平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定价:59.8元 出版社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2-06-24 第3版 读书 原标题为:《如何高质量读研?“秘籍”来了!》)

编辑 | 李芸

排版 | 志海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深夜写说说(深夜写论文的心情说说)3

来源:老踏科研联盟(ID:tarenerxing)/

作者:威宁 /

第一:论文的真正风格是什么?

在辅导的过程中跟很多学员谈过,特别是工作的科研小伙伴,都有一个想法,想把学术和工作结合起来,做一个事情,完成两个任务。但是我会明确告诉他们:不可能!为什么?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如果混在一起。哪个都干不好。

首先,我先来说工作的逻辑,很多报告,不管是调研的还是总结性质的报告。你写的内容是不需要讲逻辑和太学术的措辞的,都是尽可能平实的话,或者有一些所谓的工作话语。其实这样就可以了,因为这主要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比如你写工作总结或者教案,就不需要专家来审查。你只要保证把要说的东西说清楚,就够了。甚至很多报告用的就是一些套话。但是如果你把这种行文风格拿到学术论文当中来,那就完了。

写论文,我先说说没有什么学术味的文章,我们叫它,三拍类的文章:

就是拍脑袋、拍胸脯和拍大腿。

这种文章基本上编辑看一眼题目或者摘要,审稿人看一下文章的前面部分就毙掉了。

拍脑袋,就是突然有一个想法,而且自认为是比较得意的想法,写上去;拍胸脯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报告里的那些话,我们一定会如何如何,我们要怎么怎么样,这类的东西;拍大腿,就是随便一些东西,与论文无关的都拿过来的,这些都不是学术论文。

因为学术论文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是讲逻辑性的。学术论文一般是由论点、论据,并且经过论证(就是逻辑推理)来完成的东西。它不是随便想什么就写上去,而且不是意识流,想到哪写到哪,它是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在里面的

大家可以找到这三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下。

1.《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这是一篇社会学的文章,作者用了近似于读书笔记的形式回顾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看似他有一个论点,就是通过费孝通的著作来推导中国的社会学的路径和未来出路。这就是有论点、论证和论据。

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这是一篇典型的质性研究论文。很多同学会说,不会做访谈,又不会做问卷。怎么做质性研究?推荐你去读一下这篇论文。我们很多人做出来的东西,特别是对访谈资料不整理,往文章里一堆。这样的文章虽然有了论据,但是没有论证,没有说明它跟你研究的关系,就是为了凑材料,这样的文章也不是有学术味道的。

3.《政策驱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后》

这是一篇教育学的论文,也是一篇典型的思辨类文章,我们群里应该很多人都想做思辨类的文章,但是又觉得理论太难了,做不好。两个原因,第一个:你书读的少,没有形成逻辑推理的习惯;第二个:思辨类的文章是把你说不出来的想法用学术推论说出来。

所以这三篇文章都是比较典型的,特别是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都是大牛写的,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我们最忌讳看到的文章是这样的:

把工作总结或者教案放在文章中,既不像工作报告,又不像学术论文。举个例子,我们有位学员写了篇文章,让我审稿,是《@#&%*队伍建设的研究》。

首先这个题目,一看就是报告。人才队伍,这种话是带有军队话语的,经管政府报告或者公文里用的多,你可能也看到很多人在用,但是一旦烂大街之后,里面的内容你都能猜出来。大体来说,写的还是某某单位不重视人才,人才自己不努力和相关管理机制不配套这些内容。而这些,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了,你不调研你写一个东西,也可以用这几个原因,很多的话都太泛、太空。

如果说,你写了一篇文章,把题目中的关键词换掉,比如把“人才队伍”换成“学生工作”,或者其他什么的,替换掉关键词也可以用,那你这个文章肯定是不合格的。

为什么一篇文章一个题目只能对应一种论证方式?因为方法可以是固定的但是结论、过程和原因一定是有差别的,如果这些东西你换个文章一样能用,你这个就属于工作报告的变体,不能叫学术论文。

第二很多老师把教案弄到文章里,这类文章可谓写的很详细,每个部分设计什么题目,如何在课堂中展开,以及如何在学生中调研等等。但是这依然不是学术论文。

如果你研究课程或者教学,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有最特殊的地方。换句话说,你研究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定都是特殊的,不是一个用宽泛的结论或原因概括的了的。而这个原因或者结论是你一个人调研出来的或者推断出来的,你不能说别人怎么写了,我为什么就不能写。那其实编辑也可以说别人的文章能发,但你的就发不了。因为学术性的文章是需要独创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想法,把工作和学术分开,不要什么都想得。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你能做好一点就够了。

第二:论文中的几个部分怎么体现学术性?

我们有很多学员也常问,说怎么能写出具有学术味道的论文。这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你读的文献不够。第二个,你在写作中套用了工作中的一些报告话语的使用,这样自然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伦不类。

这里我要区分一下政策研究和政策引用

不少人写文章,特别是在交代背景的时候,喜欢引用政策。这里我要说,除非你这个文章是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否则,你引用政策没有任何意义,审稿人也不喜欢。

因为政策是全民皆知的东西,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党代会报告,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是正确的重要的,拼命引用这两类的政策,其实这就是废话,你研究的东西是因为不自信才引用政策的。

第二个很多人也说,我读了不少文献,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原因可能就是你读的不对。特别是一些翻译的文献,翻译的比较差的话,会影响你的母语,写出来的东西不中不西,没有什么条理。

第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其实,从开始到现在,我强调的最多的是——学术逻辑。什么是论文的学术逻辑呢?它主要是包含这几个方面:

01

论文的整体语言

学术论文,你每一段必须要突出观点,交代你对这个问题的学术观点。那么,这个句子一般就放在段首或者段尾,而你其他的话,都必须紧紧围绕这句话来写,并且仔细考虑转折词的使用。

每一句话要紧紧咬住前一句,每一段跟前一段的关系也是这样的。说的是一个事情,不是东拉西扯的,学术论文最忌讳的就是意识流或者流水账。

从题目、前言背景、问题假设、到论证、再到结果。它都是一个具备逻辑的东西,由前一个部分引出下一个部分,或者这几个部分同等重要,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你题目中的问题。

所以,它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与部分紧密联系的关系。

02

论文题目的学术性

不建议大家写“浅谈”“浅议”这样的题目。因为这都是比较低端的词汇,更何况学术论文是演进的深入的论证的过程,不是一个“浅”就能说完的。

题目怎么起呢?一般是“化熟为生”和“化生为熟”两种风格。

一个是化生为熟。这是最常用的,你比如说《自由教育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重构》;《承认的社会构成》这两类题目研究的是陌生的问题,特别是第一个题目“重构”这个词,就是比较有学术味道。一般人们看到会说,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关系是什么,又为什么要重构,你这个题目会引发他看下去的兴趣。

另一个是化熟为生就是一个原本大家认为约定俗称的东西,你通过学理论证让大家发现哇哦,原来不是这样。

你比如这个题目,《财大气粗?*——私营企业规模与行政纠纷解决的策略选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熟为生的题目。特别是它那个问号,会让你接着去想、去看。

03

文献综述

一般来说,各个学科不一样。社会学的文章,小论文也必须要有文献综述,大家可以去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它都有文献回顾和文献综述的内容。大论文、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不必说了。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对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提出目前的研究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自身对于文献的观点和建议,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等对文献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内容浓缩化、系统化和集中化等特点。

如何评价文献综述:

1收集文献全面、客观。

2材料与评论协调、致。

3.针对性强。

4.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统计数据或图表。

以上是对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多数人写文献综述,就是罗列观点,并没有对学者的风格、文献的历史以及彼此的观点做对比,更没有评价,所以这类文献综述都是不合格的。

文献综述的三个层次:

1.强调对相关主题已有研究成果的概括或叙述。仅仅停留在综与述的层面。

2.除了要概括、陈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外还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3.在对文献综述进行概括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要进行研究的课题及方向。

文献综述在结构上应该包括:

1.引言:简要阐述要研究问题的性质解释为什么研究以及研究的意义。

2主体部分:研究报告他人的观点。

3.总结部分:给出迄今为止有关研究已有的知识点。

4结论:在文献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5参考文献。

以上是文献综述的一些问题。各个学科不一样,大家可以参考着看。

04

文章摘要

除了题目,其实就是摘要了。基本上,编辑看文章第一眼看题目,题目不行毙掉。第二眼看摘要,摘要不行,继续毙掉。因为人家一天很多稿件,没工夫细看。所以摘要有一些也算是套路的东西。

摘要有这样五个要件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结论预期效果。

基本上,摘要都是由以上这几个部分构成的。这里切记,摘要别写意义。就是你这个文章的意义不要写在摘要里,写在前言(开篇)部分。

论又篇的组成部分:

意义理论认识目的与针对性问题来源分析思路。

对,就是写在这里。

所以说,什么叫文章的逻辑,就是从每个部分的,甚至每个句子入手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要点,这才是有学术风格的。当然这个过程你得慢慢去磨,从模仿你中意的一些学者的文章开始。

一般我们都是模仿自己导师的,去推敲他们的语句,文章结构,以及找出他们文章的观点。观点也是体现学术性的一方面,你不必要每次一定是笔者认为我认为等等这种话。但观点一定是在段中的句子,在文章的小标题里面体现出来的。一个事情,你不能光赞成或者光批判,你得说出确定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学理的,它不是常识。

我们前面说的那些没有学术味道的文章,多数就是论证常识或者解释常识,用常识的方法解释常识,也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举例子,你叫什么名字?你说你叫张三。人家问,这是哪几个字?你说,张三的张,张三的三,这就是循环论证。

05

文章框架

写一篇文章,你一定要想好自己要解决什么,或者是要回答什么、要解释什么?但是我们多数人,都有效的避开了这两点。把写文章的重点放在怎么提意见上面去了。

学术论文,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一篇文章,你只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够了。甚至回答第一个是什么,完全够。不需要最后还要一个什么结论和建议。

关于框架,有这么几点请大家注意:

论文框架的特点:

一是有层次感。层次感表现为论文的各论点在文中能够得到分层次、有步骤地论证和阐述,主次关系清楚明了。要使论文有层次感,在动笔之前,要认真研究论文的主题及其表达方式,围绕主题有多少论点,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孰先孰屚,都要慎重考虑、精心设计。

二是有逻辑感。逻辑感表现为论文的各部分、各段落之间起承转合自然、有规律。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论文各论点、各部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在起承转合上下功夫,使上下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

三是有平衡感。平衡感表现为论文布局合理,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各得其所,论文的内在结构平衡,各部分的分量和篇幅相得益彰、和谐、妥帖。要使论文有平衡感,在写作中要重视材料的取舍,材料服务于论点,服务于需要,材料的运用服务于写作,服务于论文形式美的要求。

好,本次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样一些,让我们敲黑板,总结一下:

1.读的书不够,怎么都出不来学术味。

2.没有大量的强化的读书训练,什么都写不出来。

3.读文献要分清主次,并不是每个字都读到的就是聪明的读书法,读书也不需要太多的去猜测作者,关注重点和观点,就够了。

/作者简介/

威宁,高等教育学博士,东部某省属重点高校讲师、硕士生导师,擅长高等教育和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硕士阶段曾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及相关项目5项,同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省社科联研究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高等教育学会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现指导研究生数名,本科生创新项目1项。

/公众号简介/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个人微信laota0909。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推荐阅读』

1. 导师发了条妖娆的朋友圈问学生:你们是不是把为师屏蔽了?

2. 人民日报点赞高校10种“老实人”,有你吗?

3. 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4. 终于撤消了对这个老师的处罚!人民日报一句话振聋发聩…

5. 25年教龄的杭州大学副教授转行做快递:学生上课睡觉,没有成就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