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金奖茶说说(茶台的经典说说)

2022-10-04 21:40 作者:新华网 围观:

陶痴 一一记巴蜀汉陶非遗传承人王武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奖茶说说(茶台的经典说说)1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陶痴

一一记巴蜀汉陶非遗传承人王武先生

文/ 戴镇谦

陶,乃是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寻觅到火之后的产物,故而,陶之物,从史前到如今,一直都充满着一种神秘和神奇,一直都代表着无上的崇高和神圣!

随着漫长岁月的不断重叠和消逝,在祖先们不断探索的眸子里,那些初始的陶艺,也慢慢地、慢慢地,靠近着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到了商代,从那些刻在陶灌上的鱼踪、兽形和男人女人的眼睛中,又诞生了另一种新型的产物一一瓷。初始的瓷,生于陶。而陶,又因瓷的诞生而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当汉月从秦关升起的时候,随着各种釉陶(黑釉、白釉、青釉、灰釉)的相继诞生,让两汉的陶,就像后来的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了一座矗立于华夏大地的陶艺的高峰。与中原同一时期的巴蜀之陶,也在北陶的影响下,不断高升并溶入了汉陶艺术的高峰之中。

自两汉之后,整个华夏的陶瓷和陶瓷文化,都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因袭之路而趋而行而延伸的!纵观如今的陶界,虽然陶品万千,陶者千万,从众多的陶者中,也涌现岀了很多优秀的大师们,但所行之路,却很少有人步出前人的辙迹,除了陶品的样式及外形的变化有所增加、拓展外,基本没有重大的突破和重大的变革。

前不久,在彭州市上阶美术馆的展场上,我有幸认识了巴蜀汉陶艺术馆馆长的王武先生。王武先生出生于天彭陶乡之一的军乐镇,少小的时候,他就受父辈的影响而迷于陶,年仅十六岁的他,就拜在了蜀中陶艺大师一一四川轻工研究院教授姚开伟门下,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陶的釉色中遐想,他就一直在陶的脉纹里探索,他就一直在陶的凸面上眺望,他就一直在陶的风光外徘徊。同时,他也就一直在泥土与火焰的绚幻里,不停地,把自己的梦一次次涅槃。

日月如梭,昔日,为陶而迷的少年王武,如今,已是为陶而痴的中年王武了!他每天,总是喜欢站在红红的火焰前,去感受泥土在火焰中的绚烂;他每天,总是喜欢坐在各种釉色的陶器中,去化解心中那些五颜六色的遐想。一有闲暇,他就会独自去找寻一个寂静的地方,或看流水,或望蓝天,或凝树影。他让飞鸟,在他的陶灌上落脚;他让柳蝉,在他的陶杯上鸣叫;他让风竹,在他的陶瓶上摇曵;他让彩莲,在他的陶盆中绽放;他把蓝天和白云,嵌入他的陶碗;他把绿水和青山,搬进他的陶盘。

三十多年的灵魂叩问,终于在2018的那个秋天,一个崭新的砂陶形象应呼而出了一一这就是王武先生后来的专利和获奖产品砂陶茶台。砂陶茶台的外形设计和表面装饰是多种多样的,有长方形平面彩色仕女图茶台,有长方形平面彩色山水画茶台,有长方形平面彩色花鸟画茶台,有异形凸凹面浮雕式素色莲荷茶台,有异形立体式素色小景茶台等等……

砂陶茶台,是陶痴王武先生,将传统的巴蜀制陶技艺和个人的原创新技术科学相融后的产物。是天府交化和巴蜀元素相互吸收后的全新巨作。是一款永远散发着氤氲之气的华夏国宝。王武先生的这款发明,是属于“会呼吸”的干泡式的陶艺作品,它可以瞬间吸水,自然挥水,(一次吸水,可达5公斤以上),开启了茶台直接吸水而不用其它设备分流的全新方式,避免了水渍散洒,频繁擦抹的麻烦,让茶艺展示更加优美、典雅。王武先生的这款发明,是他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他以巴蜀汉陶的制陶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制陶技术为准则,採用纯天然矿物材料,经1280度高温烧制而成,使其遇热遇冷不变形,不开裂,不生异味。

因此,王武先生的这款发明,必将在巴蜀汉陶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何一门艺术的传承,都关乎到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生活品质。王武先生深谙此理,于是,他把自己的《巴蜀汉陶艺术馆》,设置成了,集展示、教学、体验为一体的研发、传承基地,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前来参观汉陶,了解汉陶,学习汉陶的制作理论,实践汉陶的制作过程,感受火焰的绚烂和汉陶的伟大,进而成为新一代的制陶者。

屈原在巜离骚》中写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是所有的艺术大师们,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抵达巅峰的必由之路。王武先生,已在这条漫漫的路上,行走了很久很久了!相信他的巴蜀汉陶艺术,或迟或早,定能登上当代陶艺的巅峰!

【作者简介】戴镇谦,蜀人,当代诗人、油画家、书法家。作品有散文诗集:巜月照黄昏》、《悠远的回声》。旧体诗词集《蓬荜集》、《镇谦的诗词》(一、二、三部)。新诗集有:《镇谦的诗》。待出版的有:《镇谦的诗》(二、三部)。巜镇谦的散文诗》,《镇谦的散文》等。一九九六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集《悠远的回声》,曾在散文诗界引起强烈反响,其典雅、丰沛、流畅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至今,仍影响着无数的后来者。

出品单位:知见诗社

投稿邮箱:834498775@qq.com

金奖茶说说(茶台的经典说说)2

日常生活中,吃茶者越来越普遍,但把饮茶作为文化来关注的人仍然不多,我便是其中一个。

在我看来,吃茶与其他种种饮水、喝饮料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都是将一种液体盛在杯具中往嘴里倒,但茶文化却把吃茶的讲究演绎到了极致,使其“博大精深”,以至成了一门学问,成了一种职业,成了一门专业课程。不过,不理解的人也用不着感到惊讶,它本来就是发源于闲散时光、也适用于闲散时光的,就是一种“闲文化”。当然,当今不少人借茶馆言商谈情,当属一种社会变迁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在日本却叫“茶道”,自然也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也就是说,所谓茶道,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将一种常见的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发展成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活动去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道德观念。不过,尽管我们与日本称谓有别,礼仪和内涵却大致相距不远。

据说,在茶文化上修炼得比较深的人,能够迅速到达禅宗境界,一杯清茶,一缕暗香,一曲佛音,一片清凉,就是他们“禅修茶道”的感悟和收获。这样的彻悟,对于饮茶的大众阶层来说,未免玄妙了一些。大家容易理解的,可能是那些比较浅显的茶艺过程。比如,将茶叶装进茶壶,叫作“马龙入宫”;悬起开水壶往茶壶里冲沏,名曰“高山流水”;第一道开水将茶叶进行冲洗,美名曰“玉女沐浴”;用壶盖拂去壶口的茶末儿,称为“春风拂面”,等等。

虽然我很多次经历过这样的场合,那些姿态各异的巨树根蔸制作的茶台,那些身着唐装汉服的妙龄女子和形形色色的紫砂茶具,也并不陌生,但由于我心不在“茶”,也不在意那些繁复的程序和学问,所以至今进了茶馆,仍然是个“土老帽”。我走进那种地方,多半是随着别人的雅意而去的,那种还不及“牛眼睛”大的小小茶杯,有时喝起来并不解渴,所以顾不了种种讲究。

十多年前,一个老友请我去他家里吃茶,还特意请来了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和一位年轻貌美的优秀茶艺师,其仪式甚为庄重,主持者在沏茶之前虔诚地净手焚香。司机小何后来告诉我,那会儿他被弄得“大气不敢喘”。

当时我看那阵势,暗自咬了咬牙,只好搭进了整个上午。此后,朋友凡是约我去出席类似活动,我都谢绝。朋友虽然是一片诚意,不仅管茶,还要管酒管饭,可我实在进入不了那种境界,也不愿意去那里枯坐,如果让我仅仅去领略那种氛围,我感到是一种白白的时间消耗。

我“爱茶”,只是停留在止渴解乏、醒目提神的初级水准上,或者说仅仅停留在一种生理需求上。可是,吃茶只有到达了“茶文化”的高度,才能够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层面。

吃茶很享受,看人家采茶也很美,很有诗意。可我们通常看到的采茶画面,都是表演性质的,可能是为了做广告,从学校或者文工团挑选一群长像好的,用眼前的说法叫“颜值高”的女孩子,换上采茶服装,装模作样地拍一通照片就算完事了。你在网上搜寻“采茶”,竟然没有一个条目是介绍采茶的,尽是些“采茶舞曲”“采茶歌”之类的词条,有个“采茶扑蝶”,还是一种与采茶相关的地方山歌。

有一次应邀去考察本省的一个茶场,听说他们每年都要从安徽等地招来大批乡村妇女参加采茶。他们的万亩茶园处于深山老林,很难想象那么多人挤在狭窄简陋的临时工棚里是怎样一种滋味,每天还有漫长而辛苦的劳动,并且报酬也不高。

所以说到茶文化,我总感到它的内涵与这个称谓有很大差别,似乎称作“饮茶文化”更恰当一些,就如烹饪文化一样,仅仅涵括如何消费食物的一种过程。

日本人早就制造出了采茶机,我们也引进了。一部机器每天可割收两千多公斤茶叶,相当于近百个采茶工的工作量,但那种“一刀切”与手工采摘相距甚远,割下的粗茶或许只能用来压制茶砖,实际上采茶机在日本也没有完全取代人工劳作。我通过图片看到日本茶农采茶的情景,全身穿戴严实,估计是为了防止阳光照晒,看来也不轻松。

有人描绘茶文化现场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可我总是没法走进那种境界。我知道,愈是味道香醇的好茶,就愈是茶农精心培育和采制的产品。我想,也许忘掉这些种茶和采茶的艰辛情节,就能够感触到杯中飘出的“仙气”,就能够随着茶香进入仙界,可我做不到。无论茶艺师的动作如何优雅,无论现场的古筝如何悠远,我坐在那儿就是品茶,就像我坐在办公桌前端起玻璃茶杯一样,甚至还带点儿当年夏日我在地头抄起葫芦瓢舀水痛饮的影子,可别笑话呵。

我还想,茶文化的那些哲理、禅意、精神升华等等,都是与种茶、采茶、制茶没有什么关联的,所以在阳光下劳作的茶农和茶工与“茶境界”也不相干。

作家简介:任蒙,中国作协会员,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湖北警官学院、武汉商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有诗歌、散文、杂文、文艺理论等专集25部,作品《诗廊漫步》多次再版和重印,曾获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金奖。

来源:检察日报

金奖茶说说(茶台的经典说说)3


视频加载中...

茶醉武夷山

祁河

周日一大早从大王峰脚下的宾馆起身,直奔九曲溪码头准备坐竹筏漂流。谁知景区突然通知上游大雨因故停筏,导游说:看来你们“漂”(piáo)不成了,只能“喝”了。

昨天中午她在南平高铁站接站讲,到武夷山须作四件事:“吃、喝、嫖、赌”。先带去青瓦食府吃闽北美食,下午攀天游峰,晚上冒雨睹《印象大红袍》。今天天公不作美,只能留下“漂”的遗憾,去“喝”茶了。

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末位。随着生活改善与文化传承,茶似乎地位攀升,在家庭花销中开始增加。比如50岁前我基本不喝茶,之后慢慢喝起了潽耳、茯茶及红茶。

十多年前来过武夷山,知晓尧帝时,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这里。那时洪水泛滥,彭祖两个儿子彭武、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为纪念二人,人们就将堆起的山脉叫做“武夷”了。

茶能医病、康体、长寿,因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武夷山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A级旅游景区。

但那会儿我还不大喝茶,甚至分不清什么是绿茶红茶,更搞不清这岩茶中还有什么名枞、肉桂、水仙、奇种等分类。所以没品茶也没买茶,只是上了天游峰,瞅了眼大红袍母树,同样没乘竹筏,倒是买了个红木茶台运回长安。

走过“岩韵”摩崖石刻,进入大峡谷“九龙窠”内。其谷地深切,两侧高耸、高低起伏,导游小彭选人迹少见的道走。右面紧靠黑乎乎的岩壁,不停有水珠滴下;左面为一垄垄茶园或一窝窝茶树,标有老君眉、佛手、白鸡冠、肉桂、黄玫瑰、半天腰、铁罗汉、水金龟、金毛猴等品名,说是从大红袍母树上繁植的。

约二十多分钟,走至举世闻名的大红袍前。它生于北面的悬崖峭壁之上。只见丛生六株并不起眼的茶树,介绍已有340多年。过去有武警把守,现已不允许采摘,亦不准取根茎繁植。坊间有“尼克松访华,主席送其三两大红袍。总统嫌少,周总理说,年产量就六七两,已予你半壁江山!”的故事,可见珍贵。

岩茶核心区,为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的范围,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高达2000毫米左右。其地质属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

四月正值采茶制茶之季,昨天今日一路,景区内遇见不少挑着茶青的茶农,一闪一闪地下来,问有百二十多斤。 小彭言她家也是茶农,丈夫这些天正忙着制茶,不过她家的为外山茶,就便宜了许多,并让我们看她老公做茶的照片。

由于昨天走了一万八千步,看完“大红袍”,走水帘洞还有2.7公里,我欲从原路返回。同行的老寇鼓动沿流香涧问茶,果不然找到几片老枞,从根枝上看布满青苔,说树龄亦有百年。虽是老树枝头仍是郁郁葱葱、叶肥芽嫩,油光晶莹。彭导说,采这种茶要搭人字架采,爬高下低得很是辛苦。

邂逅北京来茶会的三位美女,撵着咸阳电视台的陈波学说陕西话,交流茶经,很快就到了景区北大门,刚上车雨大如柱,众人皆感幸运。怱忙午餐,又尝了武夷黄酒,小彭带我们去八行窠茶业品茶。

主人余慧珍眉眼清秀,粉衫蝉衣与小彭姐妹相称。先领我们看了车间摇青、晾晒毛茶及包装工艺,在一挂图前介绍岩茶核心产区及地理标志。其中三坑两涧即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悟源涧、流香涧最为著名。言她家茶出自牛栏坑、流香间、水帘洞一带,正是我们刚走过的路线。

说罢请我们上二楼品茶,她一边沏水洗杯,一边介绍武夷岩茶为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属半发酵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因此兼具绿茶之清香和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最著名的就是大红袍了。然后问我们是否来过武夷山,感兴趣想哪一款茶?

同行金总亦是茶博士,与主家探讨凤凰单枞与武夷山单枞的区别,讲岩茶的形态特征为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知我喜爱金俊眉,茶娘即从高山野茶、正山小种沏茶。渐次为我们冲泡了大红袍、肉桂、金奖水仙、“马肉”,其中最好的“牛肉”,一泡要价三百,合1.8万元一斤,果真一岩一味各有千秋,也让我们大开眼界。

喝着聊着,便有了醉意,老寇讲喝岩茶需来点茶点,不然会醉的。接下来陈波、金总等轮番上阵与茶娘搞起价来,磨叽了一个多时辰,肉桂、大红袍、金奖水仙分别以600、400、1500元成交,五人共买了20多斤茶叶。顶级的马与牛肉,我等实在消费不起,不过这次幸运,口福不浅,咥了茶中极品,总算没白来武夷。

午饭就近,新识京城茶友爽约,众人讥讽陈波魅力不够。众人似乎意未犹尽,寻至民宿村找到成志友处。盛媛媛与张笔军,亦是一边泡茶,一边介绍茶因生长环境、工艺、方法、水质、年份不同而品质不同,甚至一棵茶树上的茶叶,能制作出不同款的茶品来。说是他们为土生土长桐木关人,为正宗红茶原产地。

金总又与两位种茶人讨论起红茶与乌龙茶的区别,在于发酵和半发酵,正山小种和金俊眉是发酵茶可存放。什么红茶女性,不烈,肉桂霸气;老枞、单枞,武夷岩茶与大红袍可划等号,我听了个半眯,只顾喝盛美女泡的小种及金俊眉。吃了几盅后,终于品出了熏肉的味道。

媛媛讲张老师家在海拔1200的麻栗村,是正宗小种、金俊眉产地。张老师是红茶大师,为正山小种的传承人并著有专著。他们的小种和金俊眉全是野茶,期中有30棵3-4百年的老枞,高三米,树冠6米,单株采摘,制作。传统的小种要用马尾松熏烤,即传到英国的红茶,所以才有特殊的烟熏味。现在生态保护,改用茅竹熏蒸。只有少部分用馬尾松烤,你可仔细品味,正宗小种除有薰肉味还有桂圆香。让我体会盖香、水香、碗底香。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张大师留我们晚餐,这时北京的林辣等三位美女来电,说已在青瓦食府订了位子。众人笑陈波陈导,终于挽回面子。临行大师送我他的《我看麻栗》,尽管与三美女杠开了米酒,但思绪已飘至了桐木关麻栗村。来年一定还要来武夷山,一定要去趟麻栗村,去看看那30棵百年老枞,还有三层木屋与红茶的烤制过程。

祁河

郝小奇,笔名、 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西安日报社长。高级编辑职称,现任黄土画派艺术报执行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