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心理处方说说(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

2022-10-04 21:19 作者:东方明见心理 围观:

精神科医生给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的5个锦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东方明见心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心理处方说说(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1

01. 拉响危机警报,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018年9月,一篇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Mental health for all: a global goal》报告拉响了全球精神健康危机的警报。报告指出,若不对精神疾病加以重视和干预,2010年到2030年,精神健康问题会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16万亿美元的损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亿抑郁症患者,5000万痴呆症患者,23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6000万躁郁症患者。

中国精神障碍现状

2019年2月18日,黄悦勤教授团队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了关于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16.57%。其中最高的为焦虑障碍(4.98%),其余依次为心境障碍(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1.9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61%)。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如此高,现实情况却是,没有任何其他的人类健康问题像精神健康问题一样被忽视,治疗的现状不容乐观。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只存在于中国。

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超过半数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是无法获得治疗。我国精神障碍的患者达到1600万,接受治疗的人群只占全部病人的20%,80%的病人缺乏治疗。

除了经济原因以外,很多精神发育障碍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精神发育障碍的病因,或者是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面对一般的躯体疾病,人们通常积极就诊与治疗。但面对心理疾病,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否认,否认有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

比如,我所接诊的病人中有50%病人首诊不是直接来医院,而是由咨询师转介。面对精神疾病的患者,如果咨询师对精神疾病有识别和判断,会将来访者转介到医院。

针对以上现状,《Mental health for all: a global goal》报告指出后期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会大规模转向精神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采取心理社会疗法,不仅有医院专业的医务人员,而且有社区卫生工作者、同龄人、教师、牧师提供谈话咨询。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基础的治疗,需要更高的精神层面的疏导。

以后越来越多精神病人走向社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会更多。

而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的数量远远不足。

虽然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和处方权,但了解常见精神疾病非常重要。同样,这也对心理咨询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接受精神科的培训,但是从实践需求、后期发展趋势及国外经验来看这些培训是亟需的。

说到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咨询师需要了解与学习,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知识。

02. 精神障碍知多少,专业知识不能少

1.精神障碍的定义

精神障碍是感觉、思维、情感、行为多方面的异常。

起病多见于青壮年,病情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精神疾病的产生是遗传和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精神障碍的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精神障碍分为十大类,七十二小类,精神疾病有400多种。如下图:

常见的精神障碍

在今年发布的ICD-11修订版比ICD-10更加细化,在ICD-10中所有的疾病分类有4000多种,ICD-11的分类增加了十倍不止,达到5万多种疾病。

3. 精神障碍的识别与评估

精神障碍有这么多种,那常见的精神障碍有哪些?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识别精神障碍?它的意义在哪里?

精神障碍识别的意义在于早期的发现,明确的诊断,防止意外,预判疗效,以及评估预后。

当一个来访者过来,我们首先需要做评估,可以借助量表,判断他的症状的类型及严重程度: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以抑郁症为例:

如果是轻度,适合做咨询;

如果是中度以上,这时通过咨询需要的时间更长,风险更高,病人花费更多,病程会拖长。这时,我们需要考虑,仅凭咨询,他的治疗是否会有延误?

所以,我常对我学生说,每次患者来了,首先要详细询问病情,做好评估。

同样以抑郁症为例,询问什么呢?

询问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及治疗的过程。

第一,要了解首次发生时间;

第二,了解抑郁发作的特点;

第三,了解抑郁发作的社会心理因素。除了抑郁之外的症状、有没有躁狂发作、转躁风险、有没有自杀风险、认知功能有没有损伤、有无躯体症状,在社会心理因素中,个体从小的成长经历、家属史,个人史等等。

评估始终在贯穿在治疗当中。

4. 常见的精神症状:幻觉与妄想

要做到对精神疾病的识别与评估,首先要了解最基础的就是症状学。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幻觉和妄想。

幻觉指的是虚幻的知觉。

从五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本体幻觉等等。

按性质可分为完全性幻觉,不完全性幻觉,性因性幻觉、原始性幻觉等等。

面对幻觉,要如何把控?

我上次到一个高校,中心老师说“有个学生出现幻觉,白主任你无论如何来看一下。”我上午门诊结束后,火急火燎赶过去,发现学生确实有一些原始性幻觉。学生说:这段时间睡眠不好,总是感觉耳边有嗡的声音。原始性幻听不是很严重,仔细询问后发现并非为重性精神疾病。

在一些重性的精神疾病中经常出现幻觉,但是并非出现幻觉就是重性精神疾病,正常人在身心状态不好或酒精、药物等的影响下也会出现幻觉。我们要能够区分幻觉的类型及其出现的情况。

临床当中最常见的是幻听,又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非言语性幻听等。在临床中最可怕的是命令性幻听。

1995年,遇到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急救车送到医院来的,手打着绷带,脚打的石膏被抬进来的。

怎么回事?原来他有命令性幻听,听到有人要他把手剁断,把腿锯断。这非常可怕和危险。一旦你们在咨询过程当中发现了这个情况,赶紧转诊,这是最严重的幻觉。

接着我们一起看看妄想。

妄想是一种病理信念,实际客观不存在但病人坚信不疑。

它有三个特点:歪曲事实,甚至荒谬离奇;立即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个人独有,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理解。

妄想的种类有很多,包括: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自罪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关系妄想等等。

如果心理咨询师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不够,咨询师还需要到专科医院进行见习。

03. 给咨询师专业发展的5个锦囊

2003年,我开始带心理咨询方向到医院来实习的研究生。

我的经验告诉我,咨询专业人员在精神科实习是非常必要性的。

下面,我将从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去精神科见习、见习的目的、时长、内容,以及对咨询师的成长建议等方面来说说见习的必要性。

  • 锦囊一:为什么要到精神科见习?

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咨询。这个时候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评估,判断是否需要精神科的医生的介入非常关键。

如果咨询师无法对精神疾病有所把控,不管是对来访者来说,还是咨询师来说都会产生隐患。咨询师一定要对如何区分症状,如何判断精神障碍以及相应的用药和治疗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临床见习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美国心理学会规定,学生必须要积累到1500个小时以上的临床实践才能获得职业资格。德国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关于临床实践部分,要求咨询师至少在精神病院工作600小时,占总培训时间的14.3%

我们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接受精神科的培训。

但是,我国精神病人的患病的人数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数量。很多患者的首诊并不是先考虑到医院,可能他会更倾向于寻求心理的帮助。

所以,这对心理咨询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不能正确、及时甄别精神症状,不能及时转介,可能会导致治疗延误。

  • 锦囊二:心理咨询师到医院临床实习的目的有哪些?

第一,提高和完善心理咨询师的临床评估的一个技能;

第二,熟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三,要了解精神药物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第四,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 锦囊三:临床见习时间需要多久呢?

在临床见习的时间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的学生一般要求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建议最好是6-8周,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精神疾病的症状的理解、状态的把控、疾病的预判。

  • 锦囊四:临床见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首先是进行理论学习,其次是临床实践。

理论学习过程中,首先涉及到的精神科症状学学习。例如前面有提到的幻觉,妄想等等。第二,特别要注意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了解,来访者很多可能是抑郁、焦虑等等。那怎样评估它的情况,包括抑郁的严重程度、自杀风险,用药情况,躯体情况、是否需要转借等等。

临床实践过程中,见习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同时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进入不同的病区进行学习。例如,进入睡眠障碍病区、抑郁症病区、重症病房,危机干预病房等,在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临床的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病例讨论。

具体需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 参加病房查房,观察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了解常用的药物;

2. 掌握精神检查的基本技巧和临床评估,了解并能识别常见的精神症状

3. 对病人进行访谈,完成病史的采集、精神检查和相关信息的收集;

4. 进行个体咨询的观摩学习和咨询体验,明确咨询目标的依据和利弊,掌握制定咨询计划的方法;

5. 观摩临床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团体治疗,了解住院病人团体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学习常见精神科的急症的处理。

  • 锦囊五:关于临床见习,给咨询师的建议

第一,要重专业精神亦重人文情怀。

第二,做到尊重、获益和无害。

尊重来访者,让来访者获益,对来访者没有伤害。

第三,一定要了解处理好精神科环境里的人际关系。

首先,尊重精神病患者的人格,这是建立良好的执行的关系的前提。例如,我们医院是严禁工作人员,在楼道电梯,谈论病人的病情。

其次,要学会处理患者家属的关系。

最后,要尊重带教老师、医生护士,虚心地向精神科里的专业人员学习,仔细观察,认真听讲,勤学好问。

随着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临床心理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这个时候,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知识,参加规范系统的精神科临床见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此文章根据“学院π”系列公开课第三期第四讲《精神科见习:探究人性的奥秘,见证生命的力量》整理而成。

心理处方说说(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2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对朋友说说心里话……

有一部著名的美剧《Lie to me》很多人都看过,当然,这也是心理咨询师热衷追的一部剧,至少当年我很喜欢。它的中文名叫“别对我说谎”,讲述的是一位行为学家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观察,来探测人们是否在撒谎,从而还原各类事件的真相。

心里话:请放心和咨询师做朋友,他们不会窥探你的小秘密

诚然,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不仅要听来访者说了什么,还要观察来访者做了什么(其中,也包括了对一些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语音语调等细节的观察),但这些都只是在咨询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专业技能,这需要全神贯注,需要全心投入。

离开咨询室,心理咨询师就会放下职业角色,做回一个普通人,TA有属于自己的家人、朋友与生活。TA并不希望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处于那种工作的应激状态,那样会十分辛苦!

所以,并不需要担心你的咨询师朋友会否窥探你的内心小秘密,从而小心翼翼,或是刻意与其保持距离(讲真,TA只想和你做朋友间该做的事,轻松地看场电影、高兴地吃顿饭而已)。


心里话:请不要让咨询师朋友,替你做“野蛮分析”

当然,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恰巧与刚才的相反。正因为知道朋友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常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其给出所谓的专业回答。例如:

(1)猜猜我现在心里想什么?(拜托,我是咨询师,不是算命师,没有先知的本领);

(2)听说心理咨询师会催眠,看你有没有本事让我一秒睡着!(不好意思,我不会);

(3)我给你介绍一下新交往男友的家庭背景,帮我分析分析未来我们在一起会幸福吗?(天呐,这样的重任我可承担不起,都没实际接触过的人,要怎么去分析呢,这么做既不科学,也不道德);

(4)我的一个伯伯最近心情低落,他是不是得抑郁症了,你给鉴别一下?(抑郁症有专门的诊断标准,需要由专业的医生做诊断,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的)。

所以,请不要让你的咨询师朋友帮你做类似的分析,简单几句描述并不能作为心理咨询或分析的依据,如此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心里话:你的朋友,不能成为你的心理咨询师

在心理行业里有专门的伦理设置,来访者与咨询师不能拥有除了咨访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换句话说,需要避免“双重关系”。所以,一个来访者与咨询师从陌生到熟悉,也终究不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做朋友间该做的事,例如:吃饭、看电影、互赠生日礼物等等);同样,如果原本就是朋友,那么两人就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咨访关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设置呢?

(1)心理咨询需要保持中立,如果咨询师原本就是你的朋友,对你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甚至有利益上的一些往来,例如:商业合作等),在咨询过程中就没有办法真正保持中立,原本的情感和认知早已先入为主,很难客观地与你进行咨询工作;当咨询师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与来访者面质时,碍于朋友关系也可能欲言又止。

(2)有人或许会说“没关系,我们是朋友,我信任你,愿意把秘密都告诉你听!”但实际上,很多秘密被压抑在人的潜意识里,是当事人也不知道的,这些内心最深处的,不可轻易被触碰的东西有时在咨询过程中(一种特有的安全的咨询环境下)会呈现出来,一旦离开咨询室,两人还有另外的朋友关系,那么,所要面对的尴尬境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假如你有困扰想做心理咨询,不妨从咨询师朋友那里了解一些行业的规范与设置,避免入坑;其次,相信你的咨询师朋友应当乐意为你推荐另外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咨询师给你做咨询,值得注意的是,你的咨询师朋友把你转介后会主动避嫌,请不要对此感到奇怪!


心里话:咨询师也有小情绪,有时会对朋友发脾气

在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师扮演的是专业角色,对于来访者而言会给予积极地关注,无条件地接纳,深度的理解与共情,保持价值中立;在现实生活中,咨询师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看待问题上可能会更客观,在情绪管理上也处理的更妥帖;即便如此,咨询师与朋友相处其实还是和普通人一样的,咨询师难免也会有焦虑、愤怒、悲伤、嫉妒、委屈与恐惧……

请不要对你的咨询师朋友说“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为什么还要发脾气呢?”这或许会让你的咨询师朋友更恼火。还是那句话——心理咨询是工作,不是生活;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的角色是不断转换的,咨询师也需要朋友的理解和关心,毕竟他们把太多的正能量已然投入到了来访者身上,若始终如一对所有人和事都保持“好情绪”,恐怕会憋出内伤来呢。


结语

抛开心理咨询,让我简单做你的好朋友吧!

#青云计划#

#清风计划#

心理处方说说(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应晓燕

“医生,我女儿没救了,她只要手机,不要读书。”一位焦虑的母亲拉着女儿小黄(化名)走进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

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博士指出,来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中,有一半以上被家长“控诉”沉迷网络游戏或玩手机不受控制。但是,在孩子沉迷游戏原因的背后,像家庭环境这些诱因被忽略了。

因为玩游戏时间被限制,她变得格外暴躁

“你们才是没救了呢!成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只看我成绩,我是你们炫耀的工具人吗!?” 小黄被母亲带到诊室后,第一时间生气地回怼道。

从去年因新冠疫情上网课之后,小黄开始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因为中考成绩还不错家人奖励了她智能手机。可自那以后,她有事没事都捧着手机,家人问她在干嘛,小黄都回答说要和同学联系或者完成学校的作业。

今年9月份起,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限制在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每天1小时之后。小黄想要更多的时间玩游戏,需要家长实名认证才可以。

因为不能玩游戏,小黄的脾气变得格外的暴躁,要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和家长大吵大闹。在一次和爸爸争执手机的过程中,小黄被爸爸打了一记耳光,她开始拒绝去上学,更闹着要离家出走。

通过调整亲子关系,小黄的情况变好了

“他们都不理解我,尤其是我爸,以前我学习好的时候对我很好,现在只知道训我,反正他们只看重成绩。”小黄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诊室里向心理医生倾诉。小黄的爸爸是一名企业高管,事业有成,对独女也是宠爱有加。但面对着她不愿去上学的现状却束手无策,因而极为恼怒。

“她现在不愿意和我们说话,问她就是说烦。我们安排家庭活动出去玩,她也不要参加。医生你说说看,我们要怎么办啊?”小黄的妈妈告诉心理医生,孩子现在变得情绪不稳定,特别容易发脾气,对其他的事情兴趣也减少,还不愿意和朋友出去玩,与家人的交流变少了。

心理医生分析:“小黄因为学习压力大,自我管理能力弱,情绪不良,存在一些网络成瘾的症状,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首先需要做一些心理评估,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经过心理评估后,小黄存在轻度抑郁情绪,也存在一些网络成瘾症状,亲子关系不太好,因此心理医生开出了“家庭治疗”处方,建议一家人一起过来做心理治疗。

在家庭治疗中,小黄和爸妈敞开心扉谈了彼此的感受,爸妈也能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玩游戏的原因。经过一个系列的家庭治疗,小黄的情绪好多了,亲子关系也比之前融洽,也可以有控制地使用手机。

10岁孩子20多天不去上学,宅家玩游戏

同一周,10岁的小曾也被家人带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咨询他玩网络游戏上瘾的问题。小曾是打网络游戏的“高手”,刚开始父母还觉得,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还能基本保证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那就让他玩吧。

发展到后来,学习成绩有明显下降,家人觉察到问题后对其游戏时间进行控制。但小曾感觉这个时间远远不够,某次偷了亲戚的钱又买了一部手机,藏起来玩。三个月后,终于被家长发现,他和家人产生了很大的亲子冲突。

来源:视觉中国

此后,虽然父母和小曾重新约定了玩游戏的时间,但是由于经常无法遵守约定,时常发生家庭冲突,小曾逐渐发展到不愿意去学校上学。最长的一次有20多天没去学校,每天都在家里玩手机游戏。之后,小曾虽然在爸爸的打骂逼迫下重回学校,但无法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不懂上课内容,也不做作业。这样维持了一个月之后,小曾又开始不去学校,天天在家里玩手机,如果不让玩,就大发脾气,甚至会打骂家人。

据妈妈所说,孩子以前一直成绩优异,但爸爸对他要求严格,平时管教以打骂为主,经常长时间打骂,或者在学校里当着同学的面直接打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一般,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打架,和班主任关系也不好。

心理专家:孩子的家庭环境与网络成瘾有密切关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方忠博士分析,小黄和小曾均存在典型的网络成瘾症状,过度沉迷于手机及网络游戏,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断延长,当使用时间被限制时,情绪非常不稳定,易激惹、发脾气、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对网络的沉迷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社交。

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因为上网行为失控、过度使用互联网从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种心理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网络使用管理等家庭因素都与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密切相关。如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疏离冷漠、缺乏关心和沟通的家庭氛围,冲突的家庭关系,都容易导致孩子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中,以获取未从父母处满足的心理需求。亲子关系尤其是不良的父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家长自身不合理的网络使用行为、家庭缺乏行为规范、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有效管理等,有可能让孩子意识不到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缺少网络使用相关的行为规范意识,都会增加孩子网络成瘾的风险。

来源:视觉中国

繁重的课业负担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倾向通过网络来排解压力,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轻松与满足。人际关系不良的儿童青少年将增加网络的使用时间,增加成瘾的风险,继而又使其与现实社交隔离开,加重孤独感。个体若存在同伴问题例如遭孤立、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者施暴者可能都是网络成瘾的高风险人群。

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具有易感性人格特质,包括高冲动、自卑、低责任心、高害羞、高神经质。而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被视为与网络成瘾有关。此类儿童青少年更容易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他们在网络空间内可以更自由、自主地和他人交往,获得支持和安慰;而网络游戏中的虚拟成功也可以帮助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的儿童青少年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沉迷于其中。逃避现实和沉浸游戏中,可能被作为一种自我毁灭的应对策略来逃避现实生活中令人不愉快的问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