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说说蔚县话(经典蔚县话)

2022-10-03 18:07 作者:长城网 围观:

看民俗 听故事 河北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长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说蔚县话(经典蔚县话)1

导语: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这个节日里,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不相同,那么在河北相关的春节习俗又有哪些不同的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石家庄——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拉花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她舞姿新颖、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拉花道具繁多,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风调雨顺;包袱——丰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传统井陉拉花表现内容主要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其表演人数多少不等,原为4至11人,现在,少则2人,多则不限,可百人、千人。

民间传说

爱情生活

"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他的歌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就很协调。

"拉花"就是拉花

传说,有一个叫杨名举的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胜地洛阳时,将数簇牡丹带回,在以本村老君庙内以"花王"敬神。从此每到花开季节,总吸引许多男男女女前往观看,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一些民间艺人将其编为舞蹈。因当时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迁移只能用人力拉运,故取名为"拉花"。这样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的无处不花的装束和与拉有密切关系的前倾、落步、撇脚的舞步姿态。因此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说法。

"拉花"是"拉荒"的谐音

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时下,仍可在一些老艺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传说趣闻。因"花"与"荒"为地方谐音,故称"拉花"。

张家口——蔚县打树花

蔚县打树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蔚县打树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关于打树花的由来,当地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城门上有五颗魁星,村里人为了来年能使村子多出几个秀才,便用生铁熔化成铁水,雇民间的艺人,去打树花。铁水全部落在五颗魁星上,才能表示来年中的秀才多。所以对打树花的艺人要求非常高,不仅力气要大,能把6公斤的柳勺带铁水一次又一次地扬到高空,还得要扬的准,扬的艺术漂亮。其实,无论怎样的版本,都是一种祈福的心愿。

邢台——扇鼓舞

扇鼓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扇鼓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邢台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台民间称之为“打扇鼓”,是河北省邢台市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其形状和构造是,直径25--30厘米,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长35厘米,是一根较粗的钢筋棍儿,鼓柄下端用细钢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寄寓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盼。

艺术形式

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牵》、《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余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红祆,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头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委婉,扇花多变。“摇步”走起来两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脚步自然摆动,犹如风摆一般,表演优美、细腻。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如“拉钻”一动作,上扇肩随着鼓点,左右晃动,然后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灵活,柔中有刚。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的动作,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动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谐。扇鼓舞灵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看,有走圆场、老龙摆尾、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看有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

唐山——冀东地秧歌

冀东地秧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冀东地秧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冀东地秧歌广泛流传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据《中国古代舞蹈话》(王克芬著)记载:“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的源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于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场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扭一会儿,唱一段,用锣、鼓、钗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像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

沧州——河间大鼓

河间大鼓表演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间大鼓表演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河间大鼓,又名西河大鼓书,发源于沧州河间市,是河北省民间广为流行的一个地方曲种,它是在木板和弦子书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经历了大约200年孕育、成形、发展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由三弦、板、鼓进行伴奏的说唱形式,并在冀中一带流传开来。

河间大鼓在演唱过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个支系。北口,流行于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代表人物为马三峰、朱大官等;南口,流行于高阳、博野一带,代表人物为马瑞景弟子。经过几代说书艺人的演艺和改进,博采众艺之长,西河大鼓书的结构更加严谨规矩,同时又演化出许多新唱腔,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性和表现力。

河间大鼓内容以民间故事、历史通俗演义、通俗小说为主。在书目上主要有长篇(蔓子活)、中篇(巴绲儿)、短篇鼓词(小段)、书帽(小巴掌),其中长篇和中篇边说边唱,小段只唱不说。传统书目异常丰富,中长篇鼓书有《封神演义》、《薛家将》等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贤》、《兰桥会》等数百个。反映现代题材的中长篇鼓书有《地道战》、《林海雪原》等。

河间的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和十字句组成,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等。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洋琴、铜板、书鼓。唱腔有数十种,起伏多变,深沉细腻。

廊坊——散灯花

点燃的灯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廊坊,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前,要先散灯花。散灯花,灯花是用五色纸剪制的,放到碗里用香油浸透,散时需两个人,一人提灯,一人用筷子夹着灯花在灯上点燃,由屋里墙角、窗台、炕沿往外散,散到院中各个角落,直到院外井台、碾棚、门道,一直往外散,散得越多越好,有的一直散到大道上或河道里。

近年来,一些较大的集镇村庄常于此夜放烟花、爆竹、耍龙灯,并用麻油浸捻,燃放于村郊野外,仍俗称“散灯花”。男女老少沿街游览,共赏灯月交辉的良宵美景。

(本文中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说说蔚县话(经典蔚县话)2

原标题:河北蔚县:剪纸第一村里的“剪纸”是“刻”出来的

在农村长大的李宝峰心里,腊八就是年味儿开始的标志,一想到作品中的那些画面,心里就高兴

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河北蔚县的剪纸太有名了。在蔚县,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点彩剪纸专业村和加工基地,“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的句子就写在蔚县的村落间。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蔚县的“剪纸”其实是“刻”出来的,对于这里的传统手艺人来说,名气在外的剪纸,在刻刀下也不过是儿时生活的再现,那些旁人未必能懂得的艳丽色彩,也只有手艺人能讲出门道。

蔚县剪纸色彩艳丽,为刀刻而成。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刻在纸上的蔚县剪纸讲究细致

搁在剪纸堆儿里,蔚县剪纸当是最容易被认出的一个,它们精巧细致,纸张上人物、动物的毛发都秋毫毕现;它们也颜色艳丽,最常用的红色和绿色往往能“红到底”,“绿到家”。

这样的特点被蔚县的能工巧匠们传承了五六百年,要是从头讲起蔚县的历史,往往能追溯到明代,但真要说起“开创先河”的时间节点,被人们最多说起的,还数清末光绪年间。这个时期,蔚县剪纸的工具从剪刀变为刻刀。

由此,一百多年前蔚县的手艺人用一把刻刀彻底为蔚县剪纸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将它带入了与中国其他剪纸艺术截然不同的领域。

老王的铺面里摆满了自己的作品。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手艺人老王在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的南张庄村经营着一间百余平方米的铺面,他向新京报记者讲述,蔚县的剪纸通常要经过八道复杂工序,其中刻制和染色算得上是最考验师傅手艺的步骤。

老王说在剪纸师傅刻制前,一般需将数十张宣纸层层叠叠对齐码好,充分压实,真正刻制时,考验的是匠人师傅们手下力透纸背的功夫。这也是蔚县剪纸做到利用手工“批量生产”的唯一法门。

“普通的图案是这样刻,细如龙须的髯口也是如此。”老王说,戏剧文化对于蔚县剪纸的影响很深,在常见的图案中,少不了戏曲舞台上人物常戴的胡须,能将一丝一丝的胡须在纸上“捋”出来并不容易,成熟师傅刀下的胡须,成败在分毫之间。

晋剧文化对于蔚县剪纸有很深的影响,角色髯口的刻制是最考验手艺人功夫的地方。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每根宽度不会超过一毫米,这件事也最讲究‘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面越是要小心。要是这胡须在最后环节被刻断,即使其他细节刻得再好,那这几十张宣纸也就全部前功尽弃,没法要了。”

阳光加持才能看到真正的剪纸

轻轻薄薄的纸张拿在手里,在旁人看来,即使刀工再精细,剪纸的颜色未免过于艳丽。

与国内大多数呈现全红色的剪纸艺术不同,蔚县剪纸中常出现的颜色饱和度都很高,每一张都由剪纸艺人们手工上色,这样的作品在一些人眼中几乎就是年味儿的象征,但也会有人认为它太过乡土化,甚至“不忍直视,看不下去了”。

土生土长的蔚县人李宝峰也是剪纸的艺人,他说蔚县剪纸的艳丽颜色也有讲究。

李宝峰的作品多体现蔚县民俗生活,图为《北方年俗图》之一。李宝峰 供图

“窗花是蔚县剪纸的雏形,在我小的时候,各家各户窗户上贴窗花几乎是标配,这门艺术也是在蔚县老百姓的窗户上发展起来的。而蔚县剪纸之所以艳丽,正是因为当它被贴在窗户上,阳光会因这鲜明的颜色把整幅画面映衬得更加明艳生动。”

李宝峰说,要说为什么蔚县剪纸能够在中国剪纸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就要说起剪纸的类型,“在我国,从制作方法上,剪纸工艺被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剪纸,另一种是以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刻制。而从色彩上分,我国的剪纸也分为彩色和单色。而蔚县剪纸作品都是刻制出来的彩色剪纸。”

在李宝峰眼里,色彩艳丽并非是蔚县剪纸的“减分项”,反而就是因为这抹艳丽的色彩,才成就了蔚县剪纸。

剪纸是小时候生活的重现

除了蔚县剪纸,近几年来,蔚县的传统节目“打树花”也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融化的滚烫铁水在被泼洒到古城墙的一瞬,会在夜空中溅起万朵炫目的火花,这一瞬被游客看在眼里,也被李宝峰刻在纸上。

李宝峰创作的北方年俗剪纸。李宝峰供图

铁水激荡城墙留下数不清的金色花束,在李宝峰的刻刀下,这幅名为《打树花》的作品好似图画,细看之下才会注意到根根分明的火花细节,这幅作品被收录到李宝峰创作的《北方年俗图》中。24幅作品,李宝峰创作了11年,描绘了中国北方从头年腊月初八到第二年正月初六的年俗活动。

在2010年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依靠这套组图,李宝峰拿到了金奖。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街面上,如果有人留意,由中央文明办印发的讲文明树新风平面工艺广告中,过大年系列的八幅剪纸作品就是出自李宝峰之手,也是《北方年俗图》的一部分。

李宝峰的作品曾被中央文明办选中。李宝峰供图

为了使得作品更具价值感,许多蔚县剪纸的名家都不会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复刻。李宝峰的这幅年俗图,最初刻下20套,如今还留在手上的已经寥寥无几。再有人上门来买,李宝峰也难轻易出售。

可尽管如此,获得殊荣的作品内容在李宝峰眼里依然平淡,“这只是我小时候生活的重现。”

组图讲述的年俗故事,从腊八粥说起,应了那句“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老话。

剪纸蹬着板凳挂彩灯。李宝峰供图

在农村长大的李宝峰心里,腊八就是年味儿开始的标志。此后,蹬着板凳挂彩灯、全家围在一起煨旺火、迎接想象中踏马而来的喜神,一幕一幕都是李宝峰的少年记忆,也承载了年味带给他的期盼和喜悦。

直到现在,李宝峰也会说,“一想到作品中的那些画面,我的心里就高兴。”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渭南政法网编辑:王倩

说说蔚县话(经典蔚县话)3

也来说说我们蔚县

实话说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真的好大,煤矿没了,搞起了旅游。。

著名的暖泉打树花表演,180的门票,这门票确实不低啊。。。

春节看的人还比较多

这个表演除了打树花还有蔚县晋剧团的演出,都是县剧团的演员,在我们蔚县也算是名人了,王佳、刘丽丽、郝建英等等。。。

现代舞台剧

正月十五上苏庄的“拜灯山”

拜灯山、唱大戏、民间艺人表演,上苏庄村的传统已经好多年了,小的时候姑姑就是这个村的,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看红火。现在年过半百了,开始不喜欢凑热闹。。。。

听说拜灯山现在过年的时候开始收费了,今年没有去 不知道真的假的??

先看看灯山楼,拜灯山是上苏庄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艺人们召集村民一边清洁灯山楼,一边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的灯捻、灯盏、麻油等。

民间艺人在布置灯山楼

点灯山的艺人将数百个灯盏摆好,夜幕降临,艺人们点亮灯山,一百多盏灯,最后一个点亮开始的都不会灭,一起点亮一起灭掉,这也是灯山艺人的秘密

灯山楼点起来了,五谷丰登

上苏庄唱大戏

上苏庄的大戏,每年必唱,印象里应该是没有停止过,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村民自发捐款,请戏剧团来表演

这是唱的啥

蔚县城的社火表演

县城的社火表演之前在正月十五开始,小时候正月十六走路也要去看一看,因为正月十六要出门游百病,走动走动,病不缠身。。。高跷、大头人、地秧歌、跑驴、独杆跷、有一年我还去参加了表演。。。

高跷艺人

锣鼓

舞狮

抬阁

表演还有很多很多,只写了几种,我们这儿还有很多小吃,改天抽时间我和大家说道说道。。。

走了,下午的活开工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