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双城说说(双城奔波,说说经典语录)

2022-10-01 10:03 作者:北青网 围观:

宁句城际开通,90后双城通勤族:上班能节省40分钟,可以多睡会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双城说说(双城奔波,说说经典语录)1

现代快报讯天还没亮,镇江句容的小区内,杨爽就摸黑出门了。从电瓶车到公交车,到地铁,再到共享单车,换乘4种交通工具、历时两小时,她终于到达位于南京的公司。90后杨爽和爱人小赵都是双城通勤族,每天奔波在南京和句容之间。每天4小时的通勤时间里,写满双城生活的辛苦,但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追求。随着12月28日宁句城际的开通,杨爽等双城通勤族迎来最幸福的好消息,花在路上的时间将大大缩短,每天可以多睡会儿。

△杨爽

得知宁句城际要开通,90后夫妻从上海“撤回”句容老家

6:20,杨爽骑电瓶车从位于句容的家出发;

6:30,到达公交站台,搭乘D19路公交车;

7:40,公交车到达马群站;

7:50,从公交换乘南京地铁2号线;

8:05,2号线到达西安门地铁站;

8:20,骑共享单车到达公司。

最近的两个月,杨爽每个工作日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她每天换乘4种交通方式(电瓶车+公交车+地铁+共享单车),历时两小时到公司,开启一天的双城生活。她的爱人小赵在西安门地铁站与她分别后,继续坐地铁到新街口站,换乘1号线到软件大道站下车,然后到公司上班。双城生活给这对小夫妻带来了新鲜感,他们拍下每天从句容到南京上班的视频,传到网络上,引起了很多“双城生活”人的共鸣。

△宁句城际列车

对于年轻小夫妻来说,早起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然而,让他俩坚持的动力就是宁句城际。杨爽坦言,她和爱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句容人,此前俩人在上海工作,一个是在保险公司工作,另一个从事IT行业。“从宁句城际开工建设的那天起,我们就盼着它早点通车。”杨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卡在宁句城际开通的前两个月,在上海工作的她便向公司提出申请,调回位于南京的江苏分公司,爱人小赵则是干脆辞职到南京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她说:“宁句城际开通后,我从宁句城际的黄梅站坐到马群站,再换乘2号线到西安门站,最后骑共享单车到公司,这一路要比坐公交车节省40分钟左右。我老公上班也会方便很多。”除了双城生活交通便利了,回到句容老家,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也是小两口选择从上海回句容的原因之一。

宁句城际的开通,让南京不再仅仅是杨爽小夫妻“上班的地方”。杨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D19路公交车末班车在20:10,每天下班后不得不争分夺秒地赶到马群站,然后坐上D19公交车回家。宁句城际开通后就不一样了,下班不用那么赶时间了,而且可以和爱人在南京吃个饭,或者看个电影,再乘坐宁句城际回家。杨爽说,南京有很多机会,可以让他们大展拳脚,为美好的明天奋斗。而且,今后家人到南京来看病也方便了很多。“之前我家人到军区总院看病,都是开车到马群,然后坐地铁2号线到西安门站的。以后可以直接坐宁句城际,再换乘地铁2号线了。”

从每月1000多元到300多元,宁句城际让她大大节省路费

句容到南京不远,很多双城生活人士嫌换乘太折腾,选择自驾到南京上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句容某小区的停车场里,挂着苏A牌照的私家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每天清晨,小区门口的公交站里,也有不少赶早班车前往南京上班的年轻人。

△宁句城际站台层

26岁的小韩也是双城通勤族的一员,她对即将开通的宁句城际充满了期待。小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上班的公司位于南京马群的仙林大道附近,住在句容开发区。平时,她每天需要开车30多分钟去上班,“早高峰有时会堵车,每天往返时间接近一个半小时”。不过,通勤时间长对小韩来说还不算什么,高昂的油费却着实让她有些心疼,“加一箱油也就用一个多星期,每个月光是加油的费就要1000多元,还要交停车费。”

曾经有一段时间,小韩为了节省路费,也尝试过乘坐公交上下班。为准时到岗,她早上7点不到就起了床,先骑10分钟电瓶车从单元楼到小区的正大门,然后乘坐约50分钟公交车到达马群地铁站,再搭乘15分钟公交车,才能到达公司,全程将近一个半小时。若是遇到堵车、雨雪天气,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也要更久。“而且公交的间隔比较长,有时候要在站点等十几分钟车才会来,有一次因为等车还差点迟到。”

△宁句城际列车内的线路显示

宁句城际开通后,小韩上班要方便很多,她家所住的小区正好位于宁句城际黄梅站附近,到时候她只需要乘坐宁句城际到马群站,再骑个共享单车,就能直接到公司,全程只需要45分钟左右,黄梅站到马群站票价6元,这样一个月上班路费300多元,比开车要节省一大半的费用。小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宁句城际开通后,她打算第一时间就去体验一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上班族,在南京上学的句容学生也不少。这样到了周末,学生乘坐宁句城际就能回家了,比乘坐大巴等方便很多。文思杰是三江学院土木工程大三的学生,老家句容。宁句城际开通后,他通过S3号宁和线、2号线、宁句城际,一路换乘到宁句城际华阳站,就到家了。他说:“今后不用再提前买票坐大巴了,还省下不少钱呢。”

实习生付明洁现代快报+记者刘伟娟刘赟/文吉星郑芮/摄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双城说说(双城奔波,说说经典语录)2

原标题:上海市民满怀感恩送别各地援沪医疗队

同心守护 情暖浦江(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5月31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一支援沪医疗队告别上海,来自湖北的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与前来送别的上海同行相拥、握别,“比心!拍‘毕业’照啦!”

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综合物资保障组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护理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刚刚关舱的临港方舱医院院长马昕通了电话——这两位在2020年武汉保卫战结识的战友互道珍重,马昕说:“感谢!一定常来上海!”王荣说:“感恩!咱们互为战友,互保家乡!”

“党中央一声令下,你们就迅速集结精锐医护力量驰援,这份情谊上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前来送别的上海市有关负责同志说。

6月1日,上海全市将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近两个月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倾力驰援,同心守“沪”,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再次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你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上海人民心怀感恩,永远铭记!”“我要告诉儿孙,你们的守‘沪’之恩。”前来送别的人们,话语间满怀感恩。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5月26日下午,伴随歌声,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方舱队2000多名队员返程。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赶到临港送别,赠予锦旗:“星夜援沪情暖浦江,杏林济世义高云天”。

江西省援沪第二医疗队5月26日离沪。医疗队副队长、南昌大学二附院护理部副主任涂惠说:“很多上海市民送来卡片、锦旗,还有人邀请我们去东方明珠游玩。参加大上海保卫战,我们终生难忘。”

随着上海实现社会面清零,很多方舱医院休舱,各地援沪医疗队陆续返回。5月18日,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一批队员离沪;22日、23日,山东省、陕西省、海南省等地援沪医疗队相继返回……

5月25日,重庆市援沪医疗队1500多名队员,在摩托车骑警礼送下奔向机场。数百封感谢信和视频,诠释着“共饮长江水,沪渝情谊深”。

“一声声感谢,也温暖了我们。”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长、省立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吕涌涛说,医疗队在徐汇区石龙路方舱医院收治的许多小学生送来亲手绘制的画作和信件表达感谢。

在机场车站、居民小区、酒店住地、网络平台……上海市民对援沪医疗队真诚“表白”——

“我曾因感染而辗转无眠,是你们安抚了我。辛苦了!”市民郭晓飞说。

“援沪‘大白’舍小家为大家,汗水浸透了你们的衣服,泪水则湿润了我们的眼眶——你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市民黄圆香说。

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在上海人民心中,援沪医务人员是逆行出征的勇士,是雪中送炭的亲人。全体援沪医疗队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上海将永远铭记兄弟省份的深情厚谊,永远感恩援沪人员的奉献。

携手攻坚克难,全情投入付出

各地尽锐出战,助力上海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定点医院患者相继康复,众多感染者顺利出舱,核酸采样“应检尽检”……

安徽实践“沪皖一家亲、抗疫一体化”,援沪医疗队累计收治感染者超过1万人。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1700余名队员,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约2万人。浙江还派出一支88人的血透医疗队,与上海医务人员共同开展血透服务1.5万多人次。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方舱队除了奋战方舱,还支援了4家定点医院,发挥老年医学和多学科团队优势,坚持“一人一策”,精心治疗危重症患者。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采用常驻和机动往返两种方式,支援上海核酸采样。江苏采样队1.1万多人,累计采样7000多万人次;浙江省7000余人,累计采样4000余万人次;安徽省4530人,累计采样1619万人次。

安徽涡阳距离上海600多公里,往返极为辛苦——当晚9点出发,通宵赶路,次日早7点到指定地点穿上防护服,8点采样,完成后下午便返回。来回1300公里,涡阳核酸采样队于4月4日、9日两次急赴上海,采样68321人次。

“一日双城奔波,路上辛苦一点,但减轻了上海的压力,值得。”江苏连云港医疗分队领队赵成说,他们往返13次,每次都是半夜出发,次日早上抵沪,累计采样308万人次。浙江省核酸采样队驻扎湖州、嘉兴等地,全情投入,无怨无悔。

近两个月,陕西省援沪医疗队累计收治1.5万余人,检测核酸样本247.28万管。陕西省卫健委副主任、援沪医疗队领队杨联昌说,大家践行“讲奉献、讲包容、讲友爱、讲实干”优良作风,干劲足、拼劲强。

江西省援沪第二医疗队副队长、南昌大学二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杨人强说,医疗队完成核酸采样、进驻方舱医院、参与定点医院救治多项任务,“与上海人民一起攻坚克难,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很欣慰。”

“我们带着满腔热情支援上海。”海南省卫健委副主任、援沪医疗队领队李文秀说,上海长期帮扶海南卫生健康事业,两地结下深厚友谊。一名海南医生说:“从上海的专家和医生身上,我们也学到很多。”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奥密克戎尽管猖狂,但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扭转局面,战而胜之。”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方舱队领队鲁翔说。

“各地驰援上海,再次体现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江西省援沪第二医疗队队长、南昌大学二附院副院长胡辉说。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河南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高社干说,一到上海,医疗队就成立临时党委,“900多名党员拧成一股绳,迅速形成战斗力。”

22个省份的中医医疗机构派出了近1万名医务人员,其中有4支医疗队是整建制接管方舱医院。5月23日,湖南省援沪中医医疗队606名队员返程,38天里,他们整建制接管古丹路方舱医院,对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分类施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

吕涌涛说,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控、高龄患者救治等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对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江苏、浙江还为上海密接人员提供了约6万间隔离房。相关地市成立专班,为隔离点做好生活保障,指导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心理援助。

截至5月31日,各地和军队援沪医疗队绝大部分圆满完成任务离开上海,仍有655名医护人员留守,与上海医务工作者一道奋力救治重症患者。

双城说说(双城奔波,说说经典语录)3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这类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有的人是从北京高校毕业后,没有去所分配的外地而在北京找到工作,有的人则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离开最初的工作单位而前来北京寻得岗位。尽管他们实现了就业,但是,从就业所在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这种视角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漂"的一族。

"北漂"一词,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指那些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迁移"应是"漂"的第一层含义),在北京生活但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群,他们或已经有职业,或正在寻找发展机遇("未扎根"应是"漂"的第二层含义)。

“ 每个人都有一条生活道路。千万人,千万条,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但是并不是好人都有一条好路,坏人都有一坏路。有的时候却恰恰相反。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客观社会存在的。今天咱们说的这部书是发生在当代,一些不同的程序员所走的不同的生活道路的故事。一句话就回到了北京,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白公子。”

作为北漂一族,最难过的是拼搏了那么多年,依然搞不定那一纸户口页。也许落户天津,是我在北京最后的“挣扎”。

去年天津的落户政策刺激了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放宽后的海河计划更是让人趋之若鹜。

之前,看到一则故事,一位父亲为了落户让孩子有学上,和其他人在一个起跑线上,一步一步将自己逼到绝路,像陀螺一样穷尽一切却只能在锁死的格局里摇摆。

要不要落户天津,这真的让我陷入深思......

1

作为北漂,也许孩子一出生,就输了。

虽然北漂十几年,我和妻子也摸爬滚打在北京郊县攒了套房子,但并不是买了房就是本地人,也并不是有了房了就多牛逼多有钱。

北京就是一座门槛林立的城市,办各种事,都需要跨门槛找门路,跨过一个还有另一个更高的。

有房难,有户口更难,眼看女儿儿子要上幼儿园了,户口依然没有着落。

作为父母,我们都像那则故事里的老父亲,希望给孩子最好的, 在教育上更不敢懈怠。可能百分之60的人选择落户天津,看重的都是天津的教育资源吧。

抢人大战开始,落户政策放宽,天津市引进人才落户之“海河计划”出台了。

这简直就像生命中的一科救命稻草,如果真能在天津落户,不仅能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也能保证我和妻子继续在北京工作。

更吸引我的是,天津的高考政策仅次于北京,从长远考虑,孩子未来考大学也能享受到不少福利。

还有京津冀一体化提了很多年,最近这几年也逐步落地,雄安新区确立后,天津到雄安的高铁也在建设中,所以天津的发展趋势受政策的影响,最起码是稳步上升的,而且天津除了市内均价四五万的和平河西南开,周边的一些均价1-2万的地点也不失是一种选择。

考虑了很多,又联系了自己在天津当老师的朋友,才决定直接选择人才引进的方式来到天津。

2

关于落户天津值不值得,我想说的是目前的形式是早落早好。

天津的人才引进,归根结底还是想要留住人才,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包括房产,教育,创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升作用。

虽然目前抢人的效果从数量上看很明显,但这些人能不能留住、今后能不能用好,仍然有待市场检验,对于未来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高考红利会不会消失?

比如我另外的一个朋友,已经在北京工作近10年了,他对天津的政策研究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津的高考分数低,他自己的户口在老家山东,孩子如今在北京上学,以后回山东高考肯定没问题,但他不希望出现那样的事情,因为作为高考大省“高考太难太难了”。

在了解到天津的落户政策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着手办理,这对他来说,这个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毕竟同样的分数,在天津就能上个一本或者重点啊。

但是,外来人口的涌入,势必加重教育资源的占有率,那么升学的压力便会接踵而至。

比如,天津的房价会不会虚高?

落户天津,如果没有房子只能落集体户口,那孩子的上学问题依然无解。只有把户口落在自己的房子上,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资源。

所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刺激房价了,当然如果能早落户,说不定,房价还会再涨。

比如,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会不会被叫停?

人口越来越多,总会有饱和的那一天。待未来人口饱和,天津是否会再次疏散,难保两三年之后政策不会收紧,没买房的人又成了户口的清退对象。

这个可以参考几年前的上海!!

3

目前已经落到天津了,环境很宜居,孩子上学也方便,虽然买的房子在外环郊区,但能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很知足了,还是那句话,能落就早落,谁又能预见很多年后的发展呢?

好坏功过,任由他人评说吧,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好好教育ta长大成人,毕竟人生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奋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