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朋友不信任的说说(朋友对我不信任的说说心情)

2022-08-11 21:41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家长速看!高考期间请不要对孩子唠叨这些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朋友不信任的说说(朋友对我不信任的说说心情)1

高考在即,考生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对于家长而言

也往往忧心忡忡,坐立不安

总想帮帮孩子

如何帮助考生迎接这次人生的大考?

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

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李元琳支招

家长切忌不断叮嘱和唠叨

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李元琳老师建议,家长要学会认真倾听,保持平和心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做好家庭的定海神针,便能给孩子无限的力量。

认真倾听 做孩子喜欢的“大沙发”

李元琳老师表示,高考前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十分正常,作为家长,切忌跟着焦虑,要像一个软软的布艺大沙发一样稳住不动。要做孩子喜欢的“大沙发”,孩子坐上来,会随着他变变形、陷下去,等他起来,又恢复原状。家长不评判,不指责,学会认真地倾听、温暖地注视、积极地回应,给孩子温心和暖心,足矣。

而在平时的相处中,家长切忌不断地叮嘱和唠叨,这样除了增加负担别无他用。可以多说些正向语言,例如:“你最近特别努力,挺好的,尽力而为,我们都相信你。”“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学习安排得很满,考前注意休息,想吃啥跟爸爸妈妈说,我们给你做。”不要说刺激性和绝对化的语句,如“你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你再不好好复习,专科都上不了。”“就你这样,以后连热饭都吃不上一口”等侮辱和贬损孩子的句子。

降低期待值 保持平常心

“高考前,家长还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孩子的现状,甚至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因为高期待会带来高要求,家长便会焦虑、烦躁,这种负面情绪就像一记重拳,打在本来已经很焦虑的高三孩子身上。”李老师说,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让孩子能够安心做自己的平凡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诸多的闪光点、很大的潜力,学会欣赏、学会点赞,更会给孩子无限的力量,让孩子勇往直前。

最后几天,作为家长,除了担当司机、厨师等后勤工作外,保持平常心至关重要,该干啥干啥。家长安安静静、淡淡定定,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做好定海神针。家长往那一站,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信任、鼓励,就是给孩子赋能。家长要分清自己的事儿、孩子的事儿和老天的事儿,尽人事,听天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李老师说,家长还要意识到,跟过去相比,现在的高考就是一次经历,给学习生涯画一个分号,从此走向自主、开放式的终生学习模式。高考就是个仪式和标志,意味着离家,意味着长大。

为此,高考结束,意味着孩子即将开启新的生活,即将长大成人、独立生活。孩子考进了大学,便再也不能每日耳提面命,再也不能日日相见、餐餐相随。成年的他、考上大学的他会逐步扛起肩上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他会变得忙碌、深沉。

此时,家长应该多对孩子讲:“孩子,一转眼你就18岁了,要参加高考了,爸爸妈妈非常欣慰,你看你认真又努力,不管结果怎样,我们已经倍感欣慰。考前能每天陪着你,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

作为家长,可以这么说:“爸爸妈妈当年也是参加过高考,后来一路走来,发现高考带给我的就是经历和经验,就是我的一枚勋章。至于事业上的进步和成果,都是自己工作中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坚持才会胜利,坚持才会有风景!”

最后,李老师建议家长多对孩子微笑,多给家人拥抱,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深圳市心理学会会长李红寄语高三学子

平常心态最重要,自信才有好状态

“高考是对过去学习的一次检验,没有人敢说自己完全准备好了,考生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地专注于准备好每一场考试、做好每一道题,而不要想太多和高考结果有关的问题。每个人生而不同、优势各异,难免成绩参差,尽己所能,就是最好的心态。”

深圳市心理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特聘教授李红在采访时,为高三学子如何自信迎高考,给出了专业指导建议。

保持惯性,争取以最优状态走进高考

“临考前几天建议正常作息,每个人都要保持常态,高考当天也不例外,要‘保持惯性’。”

李红表示,“临考前,考生宜远离难题怪题,只看基础知识,特别是各科教材应仔仔细细看一遍,感受每天扎实‘进步’有助于心态平静、放松,建立自信。此时,最大的任务是争取‘以最优的状态’走进高考,应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合理休息,适当进行一些非对抗、舒缓的体育锻炼,泡泡热水澡,与家人、朋友聊聊天,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饭后散散步,在绿荫下做有氧呼吸等等,以释放自己的情绪。”

李红强调,当人离压力越近时情绪体验会越强烈,而极端情绪会影响个体工作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面对难度较大的任务时更是如此,这就是心理学中常提到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俗语是民间对这一理论的朴素认知,虽然不建议“大玩”,但考生不妨在保证精力、不影响情绪的情况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有助于减压。

积极暗示,学会从紧张焦虑中静下来

针对考生常出现的考前“睡不着、睡不好”问题,李红解释: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因兴奋激动而彻夜难眠,实际上,偶尔的少量睡眠不会影响大脑运转能力——真正影响考试发挥的不是睡眠,而是对失眠的过度担心,很多考生的心路历程是:“这么晚了我怎么还没睡”,“睡不着会不会考砸”,“考砸了怎么办”……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旦失眠,第一,要停止错误暗示,失眠不等于会考砸;第二,暂缓强迫自己睡觉,听听安静音乐、做深呼吸,将大脑从兴奋中解放出来。

“换一个思路,考生也要学会接受‘自己会紧张’这件事情,因为,100个考生可能95个都会紧张。”李红建议,在进校门前、进考场前以及拿到卷子时,做3-5次深呼吸;考试开始答题后,仅仅关注考题本身,紧张情绪会慢慢消退。假如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自己手抖、呼吸急促,或因为一道题突然卡住影响了心情,也不要慌,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考生可以尝试跳过去换做下面的题,也可以暂时停下笔,在心里默念“我很放松”“我很棒”,给自己加油鼓劲,等心情稍微平复一点了再继续答题。请记住:信心孕育着成功,信心能创造奇迹,很多平常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失利,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

和谐氛围,家长平常心营造温馨环境

家长常爱问“复习得咋样了?有没有把握?”可是,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没把握。如果孩子实事求是地说,会加剧内心的不安,增加压力;撒谎,显然压力更大——最好的办法,是家长不问。

李红特别指出,作为高考生的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刻意小心翼翼,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例如,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目标,此时,不宜问孩子“考个××大学,读个什么专业”等问题;在陪考等问题上,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努力创造舒适的备考环境,协助孩子做好考前准备。

此时,家长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和温馨的环境:当孩子想和你聊聊时,做到充分共情;当孩子拼命复习都觉得不够时,你可以说“别累着了”;当孩子担心自己考砸时,你可以说“正常发挥,努力就好”。另外,高考前复习量很大,考生每天用脑很累,建议家长为孩子补充营养,适当准备一些补脑食物。

温馨提示

高考期间,家长请不要对孩子这么说:

1.复习得怎么样?

2.不要紧张,实在不行考上xx大学也行。

3.你坚持了这一年真是不容易,过了这两天咱们就胜利了。

4.考上xx大学没问题吧?咱准备读个什么专业呢?

5.一定要考好给咱家争气,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6.这几天你什么事都不用管了,只管专心考试。

7.快去睡觉,休息好了才能好好考试。

8.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的好消息!

9.今天发挥得怎样?考得好不好?有把握没有?

10.考不好也没事,大不了再考!

11.考好了,想去哪玩都行!

12.我就不相信我家孩子比人家的差。

13.祝你成功!

14.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任何大的疏漏,争取多拿分。

教育部发布2022年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随着2022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时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制造焦虑,实施诈骗,甚至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一 组织高考作弊,属于严重违法

高考期间,常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宣称能为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殊不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等行为,都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案例】2019年高考期间,在校大学生何某豪在网上发布“助攻考试”广告,来自广东、山东、贵州等地的12名考生向其缴纳“报名费”。何某豪在网上联系大学生聂某武、彭某林(何某豪同学),三人分工协作,何某豪负责联系传递试题及解题答案,聂某武负责解题,彭某林负责整理试题,在高考期间为12名考生实施作弊。6月8日,警方接到线索后立即行动,当场将何某豪、聂某武、彭某林抓获。三人以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分别被判处二年至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明确,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零容忍”。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拒绝考试作弊,切勿以身试法。

二 替考不是捷径,而是一个“绝境”

为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办法,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门路”,甚至找“枪手”给孩子替考。结果人财两空,后果非常严重。

【案例】为让自己学习成绩较差的外甥小陈考上本科,李某和小陈母亲商议,决定花钱找人为小陈替考,并承诺考上“一本”给5万元。最终,某校在读研究生刘某答应为小陈替考。结果在2019年高考当天,刘某就被监考人员当场发现。警方立即立案调查,涉案人员相继到案。李某组织考生作弊,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30000元罚金。“枪手”刘某代替他人考试,构成代替考试罪;学生家长让他人代替自己的子女参加考试,同样构成代替考试罪,分别判处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到10000元不等。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而且,代替考试罪是典型的对向犯,刑法同时处罚考生和“枪手”双方行为人,且定罪和法定刑都相同。

【提醒】家长帮助孩子作弊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到头来鸡飞蛋打一场空,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研究生刘某为了几万元的替考费,充当‘枪手’,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替考行为的危害及法律后果,诚信考试,否则将自食其果。

三 心存侥幸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

现在智能手机使用已非常普遍,一些考生平时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搜题、翻译等功能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但如果在考试中使用手机作弊,却是打错了算盘,聪明反被聪明误。

【案例】2021年高考期间,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避开入场安检,将手机带入考场。考试期间,该生使用手机偷拍试题,发至场外寻求解答,被当场查获。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该生被处取消考试资格、所有成绩无效的处罚,并被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

【法规】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为防范和打击在国家教育考试中利用手机作弊行为,进一步强化考试环境综合治理,2022年,教育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部署各地教育、公安、通信、无线电管理等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开展“打击手机作弊”专项治理。广大考生一定要知法守法,诚信考试,切勿心存侥幸,以免自毁前程。

四 认准官方标识,勿信“小道消息”

每年考前,网上都会有大量涉考信息传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个人或培训机构为吸引眼球,便借机注册“山寨”公众账号,散布传播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并以此谋取利益。

【案例】2020年高考,因疫情影响延期一个月举行。网上不时有自媒体借机散布一些所谓高考安排信息,如有自媒体以“某市2020年高考考场安排”为题,在网上散布传播“2020高考某市考场设置方案”的不实消息,误导社会公众,引发考生和家长焦虑。经该市教育局认定,该消息为虚假信息。

【法规】根据中央网信办《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法依约严肃处置。

【提醒】2022年,教育部会同网信、公安部门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继续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专项行动,以便广大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权威机构高考信息,避免上当受骗。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搜索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权威机构“官方”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五 勿信虚假宣传,谨防上当受骗

考试“包过保过”、双倍提升、XX天速成,或有独家“内部资源”、“命题专家”授课、保证“一次性通过”等等……这样的口号标语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当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实则不同程度存在夸大宣传、虚构师资、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二)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假广告宣传,不但造成财产损失,还会贻误宝贵的复习时间。

六 网络诈骗要辨别,高考答案不可购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通信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案例】2021年3月,黄某通过QQ进入多个聊天群,谎称自己有渠道可以买到高考答案,以每科1.5万元的价格将所谓的“高考试卷答案”出售给家长及考生,诈骗安徽、山东、湖南等五省10余人,骗取钱财10万余元。目前,黄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

【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广大考生及家长务必擦亮眼睛,明辨真假,谨防诈骗!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姚卓文

综合|微言教育公众号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朋友不信任的说说(朋友对我不信任的说说心情)2


前段时间河南“赋红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河南官方也给出了事情缘由和处理结果,谁知没过几天,“赋红码”再现。

网上很多文章开始质疑: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相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河南官方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


信任是个很难得的东西,失去容易,重新得到却难上加难。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可以说全世界尽在手中。而各种信息真假难辨,曾经深信不疑的事情可能一夕之间就反转成另一个样子。于是怀疑越来越多,信任越来越稀缺和珍贵。

不幸的是,负面的东西总是更具有话题性和吸引力。不知从几时起,凡上位者必有背景;凡女性,尤其是美女,提拔也好,走红也罢,必然伴随着潜规则;……难道没有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了吗?至少我是不相信的。

老百姓渴望看到草根逆袭,但当草根真的逆袭,又会去质疑其究竟是不是草根?究竟逆袭的背后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信任的缺失成了普遍存在。

这时候需要什么?

需要公信力,需要权威部门的发声,需要真相。

可惜,有些权威人士的辟谣,最后被证实“谣言不是谣言,辟谣才是谣言”,更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


说起信任危机,医疗系统是信任危机的重灾区。

老百姓对医院、对医生的不信任已经旷日持久且愈演愈烈,医院成了榨取老百姓血汗钱的魔窟,医生成了谋财害命的屠夫。

事实呢?

我不想讲体制,我只能说医院很大程度上是自负盈亏,医生并不是高收入人群,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医生是最有道德的群体之一,可能不加“之一”也不为过。

我们看到,有不少医生在网上为“医生”这个群体辩解,即使作用微乎其微。

医疗系统的信任危机大大冲击了医疗行业,辱医、伤医、杀医事件层出不穷。

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权威部门为我们发声。

可是这通常也是缺失的。


有人说这都是大事,和我们无关。好,那我说说小事。

任何单位,员工都希望信任领导,我相信领导也都希望得到员工的信任。

员工信任领导什么?

员工信任在领导的带领下事业能够蒸蒸日上,收入能够不断提高,如果事情越做越多,薪水越来越少,慢慢地,这份信任也就随之打折。

其实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员工评判领导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让大家收入越来越高,毕竟大家都是要养家糊口的。

我觉得这也应该成为上层考核领导的标准之一,很重要的标准之一。

只是,这是标准之一吗?我不知道!


话说回来,大到社会,小到单位,群众的信任重要吗?

群众的信任很重要,不是说了嘛,我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群众的信任也不重要,最多你就不信任呗,最多你就躺平呗,还能咋样?



2022.7.17.19:49

朋友不信任的说说(朋友对我不信任的说说心情)3

作者:闫西 增

日月如梭,俯首拾遗,往事历历。因本人是草民,所经之事虽蝇头草芥,但总是在脑中徘徊,挥之不去。闲暇之余,拾笔赘述,以飨众客。本人郑重声明:所记之事皆属真事,且是亲身经历,如有不实,愿负法律责任。

看电视

那是1972年,我在定陶六中(今黄店中学)上高中,一天,老师突然宣布一个惊雷似的消息:去黄店公社政府看电视。在当时,那可真算得上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因为这是我们黄店公社七万人唯一的一部电视。有关电视的知识,先前我们略有所闻,听说是外形像盒子,里面能出人,能听歌,能看新闻。今天我们这些黄店公社的最高学府的精英们要去看只有公社领导才能有权利看上的电视。我们每个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匆匆吃过晚饭,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激人奋进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在去公社政府的路上。学校离政府有一里多地,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先头部队刚到,就被公社里的什么人给拦在了放电视大会议室的门口之外。老师们急忙跑去交涉,但最终还是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因为我走在了前面,很荣幸地看到了电视的大致轮廓,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14英吋黑白电视机。因此我也成为少数几个目睹电视尊容的人,同时也成了以后炫耀的资本。真的有好几天都有同学跟在我屁股后面问,我也总觉得没白此行。我收获不少,但绝大多数没有这个缘分,只能后队变前队像被打败的日本鬼子一样悻悻而归。

看电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看书只有浩然的<金光大道>,戏剧也只有那几部样板戏,放电影则成了我们农村人的奢望。放电影每月一次。一到该放电影的日子,′男女老少都像过年一样,早早拿上板凳,选上一个好位置放在那里,尤其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更是高兴得不可名状。下午放了学就往放电影处跑去。我们在一块跑啊,跳啊,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但所看内容总是那么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尤其是《南征北战》看的次数最多,我记得曾连续四五次都是这部影片,以至于演员还未说出台词,我们就知道该说什么了。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放电影的次数这是一月一次,但内容有所改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开始上影的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地点在黄店集上的大收麦场上,吃过晚饭,我和几个小伙伴步行5华里到达放影地点时,彻底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山人海。电影还没开始,大家为了抢占一个有利地形,使出了吃奶的劲往里挤,没到里面的想到里面去,进了里面的就由不得自己了。挤南挤北,忽东忽西,不时有因此而拳头相加。开始放影了,大家稍有平静,随即又挤了起来,几次差点没把放影车挤倒。没办法,不得不停止放影,三打白骨精只看了一打白骨精,人们等了许久,挤了许久,只到放影员三番五次地说不演了,又亲眼见影布被放了下来,才一路骂骂咧咧地走了。据说,第二天在放电影的广场上光挤掉的鞋就有几十只。

随着改革窗口的增大,文化禁区逐渐减少,像《朝阳沟》这样的有点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电影也逐渐多了起来。说起《朝阳沟》还出了一些故事,我村一个小青年,只要听说放这部电影,十里八乡逢场必到,他被银环那漂亮的脸蛋和甜美的歌喉所迷倒,后来得了相思病,花了不少钱才治好。

背语录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人都会背语录,人人都必须背语录。所谓语录,就是伟人毛主席写的文章?中的一些片段,或者平时说的话因为需要被选录成一本小册子。自从林彪在接见红卫兵时手拿语录跟在毛主席后边,所以很快风靡全国,几乎人手一册。不但人人有语录,还必须人人会背语录,如不会背,有好多事就不能办。如每次开批判地、富、反、坏、右的大会上必须齐背毛主席语录,如不会背上几条,不但受到别人的蔑视,就连自已也觉得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平时农民干一天活,到了晚上,要到纪念毛主席的地方去记工分(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毛主席纪念堂)。记分员站在纪念堂旁边,每位白天参加劳动的人都要站在纪念堂前,向毛主席汇报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活,干得如何,然后记分员给你记上工分。

有时候上供销社买东西(那时买东西必须到供销社,个人不准买卖)。每次购买东西前,售货员先问你一条语录才能卖给你东西。如售货员问:“加强纪律性”,买方就要答:“革命无不胜”。就像战争年代地下党对暗号一样,否则,你是买不到东西的。也有时因此闹出过一些笑话:如售货员为了省事,把一条语录拆开问。如“要斗私批修”,售货员问:“要斗私……”,买方一脸惊讶“要什么豆丝,难道不要钱吗?”。

我那时是初中生,每个星期学校都要求我们去路上检查背语录的情况。看见那边来了人,我们就说上句,让他们答下句,如果答不上来,是不会让他们过去的,非要让他们背下来为止。一次,从对面来了个骑自行车的,我们几个立即围上去让他背语录,不知是不会背,还是怕碰倒我们,竟歪歪扭扭的连人带车骑到了路旁边的水沟里。我们几个一看事情不妙,撒丫子跑了。

计划生育

说起当年的计划生育,那可真叫骇人听闻。一开始是“一对夫妇两个孩,中间相隔四五年”。后来改为“一对夫妻一个孩”。再后来一对夫妻一个孩也不能随便生,也要有计划,让你什么时候生就得什么时候生,不然就要受处罚。处罚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罚款。一般是二胎一万多,三胎罚三万多。再者是抓人,如抓到本人最好,若抓不到本人就抓近亲,如:父母、哥嫂、岳父母,因此我们黄店公社地下室常年不断人,有时人满为患。如果人跑了,就没收粮食,猪、羊等。没有东西就拆房子。曹县在计划生育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提出了一些激进的口号:喝药不夺瓶,上吊不夺绳等。由于计划生育做得好,县委书记升到了市里,后来又因贪污从市里被赶了下来。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力度大,群众觉悟高,尤其是全体干部抓得紧,也确确实实把此项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虽然人是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争先恐后。一次我村说好明天上午去医院做结扎手术,拖拉机从村西头到村东头,很快都上满了人,来慢了都没有上到车上。

今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原因,只把现象凭记忆写下来,聊以自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