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俄罗斯套娃的说说

2022-06-02 06:48 作者:角度解读 围观:

第一次读九零后新锐作家三三的小说,最大的感受是没有“小说气”。我们都被年轻的小说作者们搞的刻板印象了,总以为他们都喜欢独辟蹊径、主题炸裂、情节狗血的现代小说写法。

读这本《俄罗斯套娃》还真是与众不同,十二篇短篇小说灵动极简,大多取材现代家庭生活,聚焦在社区、弄堂、房间里。纵然作者年纪轻轻,却缠绕着各种回忆和梦境,弄堂里的烟火气,轻轻盈盈地描摹出十二个家庭中的故事线,每一段故事都住这一条时光隧道,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时光流转,抖落出来弄堂的真相。

《俄罗斯套娃》: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蜕掉勇敢的壳

三三小说集的名字《俄罗斯套娃》取自其中一篇同名短篇小说,其实和俄罗斯套娃关系不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为了安慰男孩,提到了俄罗斯套娃的隐喻:“我们起初都是最外那一层的大套娃,继而会受到失望、落败一次次磨损,但没关系,里面还有许多一模一样的套娃,只不过小一点。”

男孩从另外一个层面理解套娃:“从大到小,所有套娃都长得一样,这意味着我们本质上也不会有长进——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痛苦地无尽的循环。”

男孩是个数学天才,和父亲一样痴迷研究黎曼函数,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天才与疯子,经常只有一线之隔。

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是有精神疾病的,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有着超人般的智慧,也有着古怪的性格和行为。

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数学家,他在21岁时,发表了一篇只有27页的论文,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就是根据他的故事而改编的。

男孩给“我”的数学笔记里,记录了大量的天才数学家的暂短命运,结合男孩对俄罗斯套娃的解读大概就是小说的主旨:天才用智慧在试图改造人类命运,但对世界是悲观的,有凌驾于普罗大众之上的悲悯,而普通人对他们充满了无知的嘲笑。

精神疾病贯穿在这本小说集的很多故事中,《唯余荒野》中的用恶意守住哥哥的智障的早娘,《凤凰于飞》杀死丈夫的包外婆,《补天》中热衷补天计划的一藏......这些看起来很怪的人,在做着一些执念于心的事情,那些事的重要性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努力争取,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庸人)却不停地为现实而妥协,毫无目的艰难地攀爬。

另一个母命题是不幸的童年。《疯鱼》最为典型,类似电影《狗十三》,只是把矛盾聚焦在一次家庭聚会上。

《俄罗斯套娃》: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蜕掉勇敢的壳

母亲对父亲和自己恨铁不成钢,邀请有钱的舅舅一家来寒舍吃个饭,平日凶悍的母亲,为了让舅舅给下岗父亲找个工作,呈现了一个虚伪的、卑微的、变形母亲,让十一岁的“我”剥下了耻辱的尊严,谄媚表妹,母亲豪爽地把“我”的宝贝金鱼让给表妹,那一刻,“我”彻底炸裂,把金鱼扔进了油锅中,用一种变态的残忍去摧毁报复无处宣泄的愤怒。

《俄罗斯套娃》: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蜕掉勇敢的壳

《恶有恶报》里一群熊孩子对善与恶的追问。愤怒的孩子、疑惑的孩子出现在多部小说中。《悲伤岛屿》的男主在幼儿园时母亲离开,父亲去远方工作,孤独地跟着奶奶和偶尔来的舅舅生活,家庭变故中掺杂着死亡的气息和逃离的遗弃。

成年后的个体是一种精神桎梏,沉重而复杂,需要边成长边找到脱卸枷锁的钥匙。而中间放弃的,取舍的,需要多年的思考辩证,有时候需要孩子一天天破茧成蝶的毅力,有时候需要成年后的孩子依旧咬牙坚持,一边成长一边丢弃梦想。

《补天》中三十岁的“我”,因为父母的病症放弃考研,放弃梦想,常年奔跑在医院走廊里,冷漠的常态,流水线的木讷,形如枯槁的日子,没有指望的人生美好。疾病对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毁掉一个家庭?失去意味空白部分触目惊心,信仰正在落为现实......

三三的这十二篇小说,色调略带灰涩,不同于其它现代小说成年人接受社会毒打的百态,更多的表现稚气未脱中青年与原生家庭、童年梦想的自我分离,被现实蜕掉一层躯壳,露出鲜活的又小了一圈的那个“俄罗斯套娃”,决定直面赤裸裸的成长与自我核心的接近。

十二个故事,标明了十二个月份。而现在正是年末十二月,似乎正符合阅读《俄罗斯套娃》的心境:一种接近尾声的伤感,同时又有对新年一月的翘首企盼,到底哪一个月才是结束?哪一个月才是开始?生命就是无限循环,无限递归。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