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青年们 读马克思吧读后感

2022-06-02 06:35 作者:查拉图斯塔拉如是 围观:

马克思离我们很近,却又离我们很远。近者,中国乃当今践行社会主义的代表国家,马克思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就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础;远者,我们的生活似乎跟马克思并无太大瓜葛,那些经典文本早已在消费主义里变得模糊不清,沦为各种画地为牢和孤芳自赏,普通人断然不会自觉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进行研读。

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化景观,我们一直宣称是正统马克思的践行者,现实的文化生态却是经典马克思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我们对待马克思的态度,符号意义似乎大于实质意义,所以出现了马克思的文本式生存,经典未能或者说甚少产生新经典,至少未能与大众生活同步。

反观西方社会,研究马克思的热情却是不曾消减,且成果迭出,站在资本主义体制内为西方社会研究马克思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他们不再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暴政加以拒斥,而以纯粹的文化批判来剖析真正的经典马克思,从中寻找普遍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法兰克福学派即是代表,结构主义、人的异化、权力话语等均建立在马克思论述基础上。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就是这样一种他者视角的马克思阐述作品,当然它不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和再出发,只是对经典的一种布道和诠释,这种布道也远非宏大、厚重,可以说很单薄,出发点很简单,让知道马克思名字而未读过其作品的人,开始认识马克思,直接点说类似于“马克思存在”科普。这些对向来看重文以载道的我们来说,似乎有点戏虐,但正是这种简单至极的思想着力点才显出这本书的高明和可贵来。

马克思在中国已经神坛化和格式化,相关的解读诠释已经被意识形态化,本来开放的马克思被迫因为政治的考量而变得封闭,当思想理论政治化、技术化后,其民间生存空间自然狭小。所以当我们面对政治化后的马克思,本能的选择是敬而远之,所有的观感仅剩下厚重、枯燥。而本书却以轻松的笔调,解构了经典马克思无形中的厚重感,使其变得平易近人,受欢迎可想而知。由此,我想起孔子文化同样的境遇,以杜维明为首的海外大家兴起了新儒学研究,意图复兴儒家新话语,为传统儒家接续现代潮流提供可能,由于过于曲高和寡,民间感知者甚少,相反于丹的场景化的“解读论语”却引得民间一片热潮,瞬间激活了儒家的朝野存在。

读完此书,马克思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空里那个高高在上、不可碰触的隐逸者,而变得有血有肉、和蔼可亲起来,同时更增加了进一步阅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兴趣,另外让人深深明了“怀疑精神”的可贵,没有谁能够创造绝对的真理,如果失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的行为指向的要么是愚昧、要么是暴政。而真正的创造性始点也在于质疑现存的一切,刷新传统的框框角角。

“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感觉到你自己思考的框子(或者说牢笼也可以)从外面被摇晃着,牢笼的墙壁上开始出现裂痕,铁栅栏也开始出现松动,于是你自己就会领悟到原来自己的思想是被关在一个牢笼当中啊!也就是说,马克思并不能把我们从牢笼中拯救出去,但是他能告诉我们是被幽禁在牢笼中的。如果你自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牢笼中,也就不可能想办法从这里出去。马克思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了解到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来解决。”

除了敬仰马克思非凡的社会洞察力、惊人的理论创造力、广博的人性关怀外,我想我们更应该学习其光辉而灿烂的理想,只有理想才能让人行走,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其辩证批判的思想武器,在主体之外创造一种新主体,视自我为客体,从而质疑一切,避免《1984》所描述的“老大哥在看着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