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求贤反才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10 07:42 作者:时拾史事 围观:

七十岁夺权,八十岁干掉武则天:盘点大器晚成的牛逼历史人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时拾史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求贤反才的故事有哪些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东汉末年,袁绍谋士崔琰有个叫崔林的堂弟,年轻时默默无闻,连亲朋好友都看不起他,觉得小林子给老崔家丢人了。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我堂弟是厚积薄发,迟早有一天,他会崭露头角!果然,崔林最终当上了大官。

“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原话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字面意思是贵重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取得成就的时间往往较晚。每当有朋友接近退休了,仍然一事无成,这个成语常常被用于安慰他们,“老兄啊!我掐指一算,你是大器晚成,再等等吧!”与之相对应的是年少成名,小小年纪,就取得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成就,比如霍去病,二十二岁击败匈奴,当上大司马,威震华夏;孙策,二十五岁占领江东,坐断东南;项羽,二十六岁杀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李世民,二十七岁扫荡天下,问鼎皇位。他们的年轻、业绩令人羡慕,尤其是大器晚成的,让我们看看有哪些老年得志的历史人物。

秦昭王五十一年,列国征战正酣,日后统一中国的嬴政当时只有三岁,他万万不会想到,埋葬秦国基业的人物刚刚出生,还是位普通的平民。后人总是会产生错觉,好像刘邦比秦始皇要小很多,两人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可事实上刘邦只比嬴政小了三岁而已。两人还见过面,有一次,刘邦去咸阳服徭役,远远看到了秦始皇,他是仰望的,感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满满的羡慕之情。秦始皇当然没有注意到刘邦了,他身为皇帝,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刘邦没钱没地位,只是他两千万臣民中很普通一个,根本入不了法眼。

等到秦始皇驾崩,大泽乡起义,四十七岁的刘邦,人生才刚刚开始。三年反秦战争,四年楚汉战争,总算君临天下,登基后,又与诸侯王、匈奴单于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好不热闹。当年仰望的对象,只能在骊山陵里永远地沉睡。翻开《史记·高祖本纪》,全文总共11600多字,介绍刘邦四十七岁之前的篇幅,只有1400多字,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的重要经历发生在人生最后的十五年,如果他身体素质不好,三十多岁就病死了,或者与秦始皇同一年去世了,史书恐怕都不会记载这个人物。刘邦的前半生主要是在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关注社会,又思考社会;秦始皇的驾崩,天下的大乱,萧何、曹参、韩信等人的加盟,为他提供了历史机遇。可见大器晚成也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能够成“大器”,成大器的时间“晚”,都是有原因的。

唐朝名将李靖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在九嵕山脚下的昭陵李靖墓,有两座封土,分别代表着铁山和积石山,这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下旨为李将军修建坟墓时特别关照的:“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为了表彰他对东突厥、吐谷浑的赫赫战功。虽然在南征北战中取得了成绩,那都是李靖五十岁以后玩命换来的,当时的五十岁不比现在,已经是晚年了,如果在这个年龄去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感觉早。

翻开两唐书的《李靖传》,五十岁之前的篇幅只有几句话,最主要的事迹都是从李渊攻入长安写起,当时李靖已经四十七岁了。尽管早年、中年没有特别重大的业绩,官职也不高,仅仅做到了马邑郡丞。但李靖早早体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常常称赞外甥:“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能够讨论孙武、吴起兵法的人,只有这位了!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也十分看好李靖,杨素摸着他的床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你以后肯定可以干到我这个位子的!牛弘身为组织部部长,为国家选拔干部,阅人无数,他看中的人,必然不是等闲之辈。

年轻时,李靖曾前往西岳华山,在庙里向神仙咨询自己的前途,问的时候,声音特别大,周围的人全都听见了。可神仙并没有什么指示,无奈之下,李靖只好转身离去。刚走出庙门几百步,突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话:“李仆射好去!”“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跻身宰相之列了。李靖连忙回头,却发现空无一人,不知道是幻觉,还是神仙真给了指示。

李靖有军事才华,缺乏对外征战的机会,隋朝末年的群雄逐鹿,武德、贞观年间的少数民族入侵,为李靖运用平生所学提供了宝贵机会。如果没有萧铣、辅公祏、颉利可汗这些对手,李将军又怎么可能名扬青史?对手重要,居庙堂之高的皇帝同样重要,李靖很早便看出李渊有谋反意图,他决定去江都向隋炀帝举报,可惜兵荒马乱,滞留在长安,最终被李渊抓获。正常情况下,李靖必死无疑,李渊也是这样想的,临刑前,李靖大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话音刚落,李渊、李世民深受打动,赞赏他的言论,决定释放并为大唐所用。后来征讨萧铣,李靖的部队进展缓慢,李渊秘令硖州都督许绍将其斩首,许绍爱惜李靖才华,向高祖进谏,才免一死。两次经历,无论哪次李渊下定了决心,李靖都得死于非命,更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这也是他的机遇。李靖的身体也非常好,活到了七十九岁,他的弟弟李客师也有长寿基因,活到了九十多岁。正因为持久,他才能熬到天下大乱的时候,才能在凶险艰苦的战场存活。

征讨完吐谷浑,六十四岁的李靖被人告发造反,经过调查取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年老的李靖转入幕后,不再驰骋疆场。

同样是六十四岁,张柬之的“春天”才刚刚到来。从出生到花甲之年,史书对他的记载可以用只言片语来形容:“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便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很小便涉猎经史,当过太学生,中过进士,被令狐德棻评价前途无量,但仕途上并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

张柬之第一次展现才华是在永昌元年,当时朝廷召集了许多贤人到京城考试,老张已经六十四岁了,考了个第一名,被封为监察御史、凤阁舍人,这是他第一个机遇。狄仁杰和姚崇了解张柬之的能力,都向武则天大力推荐,这是第二个机遇。长安年间,女皇向狄仁杰求贤:“安得一奇士用之?”狄仁杰回答说:“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于是把老张提拔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再次求贤,狄仁杰说我之前推荐的人都没用到位,明明是当宰相的料,现在只让人家做司马。姚崇也推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七十多岁的人了,再不用,恐怕没机会了!

老张的一生,最光辉的事情就是发动神龙政变,把武则天赶下了台,李唐的江山社稷得以恢复。每当提及这段历史,张柬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也因此被封为汉阳郡王。一个与皇族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得到王爵,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八十多岁的张柬之抓住了历史机遇,总算取得了重大业绩,一方面,武则天病势沉重,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张易之兄弟与李唐皇室关系恶化,剑拔弩张,政变是解决问题干净利落的手段。但他的行为没有改变武则天的部署,人家本来就是要把皇位还给李家的,老张发动政变只是把结果提前了。

大器晚成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姜子牙,七十多岁终于在渭水边“钓”到了周文王,最终辅助周室打败殷商,他本人也分封于齐地。

百里奚七十多岁遇见明主,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司马懿七十岁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曹魏大权,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基础。他以过人的身体素质,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主公;他以过人的才能,击退诸葛亮,平定公孙渊;最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曹爽谒陵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成功。此前与吴、蜀的战争中,虽然也取得过成就,但远远没有高平陵之变那样重大。做了一辈子曹家的下属,总算等到反客为主的一天。

当然,不同人对于“大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范进认为中举就是大器,那张柬之早就成大器了,不存在晚成的问题。本文的标准是直接推动历史进程,并且获得成功,很多人其实具备成大器的能力,只是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机遇。“大器”不是一两个人主观评价出来的,要通过客观、过硬的成绩予以证明。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求贤反才的故事有哪些2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建安十二年(207),荆州。

刘备寄寓于此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人生又有多少个7年可以虚度呢?

这是刘备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之一。

一次,刘备前往襄阳的刘表那里做客,席间去上厕所,宽衣解带,“见髀里肉生”,不禁慨然流涕。

返回座位,刘表见刘备闷闷不乐,询问原因。

刘备有些伤感地说:“我常常身不离鞍,所以大腿内侧的肉都没了。现在好久不骑马,这里的肉又生了出来。时光流水,日月如梭,我眼看快老了,却没有什么功业,所以悲伤啊。

这时的刘备已40多岁,人生壮年,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好时候,却寄居在别人那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想想走过的路也可谓波澜壮阔,但看看前途却一片渺茫,所以才会有“髀肉复生”的慨叹。

对之前的坎坎坷坷,想必刘备也在认真地反思,他的身边不缺一流的猛将,缺少的是一流的谋士,目前这是他事业最大的短板。

为此,刘备四处寻贤,也有不少人慕名而至,但在刘备心中堪称当世最顶尖谋士的人才还没有。

最近不断有人向他提到一个人:诸葛亮。

《襄阳记》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他们都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亲自前往诸葛亮隐居地隆中拜访求贤。

隆中在襄阳城西郊,此时的刘备已由新野移驻于樊城,襄阳与樊城虽只有一条汉水之隔,但也毕竟分属两城,不是抬腿就能到的地方,刘备得出趟远门。

樊城不是前线,可这年头什么事不会发生呢?刘备离开军营,安全起见应该留下一个可靠的人守城,鉴于张飞当年弄丢过下邳,让关羽看家最合适。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世有关“三顾茅庐”的描述都提到,刘备是特意让关羽、张飞同去的,分析起来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这样的安排不仅出于安全的需要或为了显示更隆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去了,而且“凡三往,乃见”。

放下手里一大堆事,三次上门求贤,不仅让刘备访得真正的贤才,而且给刘备留下了求贤若渴的好名声,三赴隆中不虚此行。

关羽、张飞大概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悦”,发了不少牢骚,经刘备劝阻后“乃止”。

既然关羽、张飞有情绪,刘备为什么还要带着他们同去呢?

这是一次上门求贤,反过来说其实也是一次“新人面试”,尽管之前已听了不少诸葛亮的好话,但这些话里有没有水分还不敢下断言,刘备得亲自看看再做决定。而既然是面试,那就干脆来一场“集体面试”,让关羽、张飞也当“面试官”。

刘备起家之初就与关羽、张飞二人结下特殊情谊,一路走来历尽风风雨雨,三人始终不离不弃,史书上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但也说到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刘备没有把事业看成自己一人独有,而是把它当成了兄弟三人共同的事业。现在要聘请一位“首席智囊”,刘备不愿意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所以这个重要场合关羽、张飞必须在场,不仅是为了让寻贤之旅看起来更隆重,也不仅是对关羽、张飞的尊重,更是为了统一内部意见、保证今后大家在一起共事更顺畅。

但这场“集体面试”的效果看起来不太好,刘备与关羽、张飞二人的“面试意见”不太统一。

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

不用多余的话,这是最高评价。但关羽、张飞不高兴,显然对诸葛亮这个人不满意。面对分歧,刘备该如何决策呢?

刘备没有搞“少数服从多数”,那样虽照顾了关羽、张飞的情绪,但却失去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梦寐以求的人才。

刘备也没有武断拍板,他一方面留请诸葛亮出山,另一方面耐心地给关羽、张飞做了思想工作:“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

以后,随着诸葛亮才能的一步步展示,关羽、张飞自然越来越服气了。如果之前刘备是独自一个人去隆中“面试”的诸葛亮,那关羽、张飞的情绪可能会更大,思想工作更不好做。

刘备的突出特长是情商高,作为一名领导,他考虑问题总是比较细致,细节上的安排也很周到。重大事情决策既讲民主又讲统一,同时又能及时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这些是值得学习地方。

曹操的人头值多少钱?袁绍给出过令人咋舌的答案

《虎啸龙吟》版诸葛亮好评如潮,到底历史上的诸葛亮长什么样?

求贤反才的故事有哪些3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有求贤之举,求贤令不绝于史。说起古代君王求贤若渴的事例,刘备三顾茅庐、曹操赤足迎许攸、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周文王访姜子牙,及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等等著名的求贤故事跃然纸上。

通过招贤纳士笼络大批优秀人才,是华夏文明得以绵延不息、兴盛至今的原因之一。古人招纳贤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后来伊尹助汤灭掉夏桀。到了周代,招贤已经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八方人才。此后,我国历代都有具体的人才招聘的政策、形式与方法,下面,谈一谈那些不拘一格的古代人才招聘方式。

三顾茅庐

一、筑巢引凤。筑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是古代帝王招贤纳士的一种常用手段。《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千金买骨的故事:燕国国君燕昭王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 此时,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昭王即为其筑宫室而敬之如师,并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县东南)筑台招贤,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燕昭王礼贤下士名声不胫而走,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于是乐毅、邹衍、剧辛、苏代等相继而至,使燕国日益强盛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首唐诗曾赞道:“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士”。

二、发布求贤令。汉高祖曾发布“招贤诏令”遍于天下,还规定凡发现的人才,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不为者罢官。三国时,曹操曾三下“求贤令”,聚集了众多人才,形成“猛将如云”的局面。朱元璋率义军征战,所到之处皆布有招贤榜。

三、举贤任能。历史上许多朝代实行过荐举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荐,朝廷治罪。春秋时,施伯向鲁庄公推荐曹刿,长勺一战大败齐军。汉武帝下荐贤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杨士奇,一生以荐贤为己任。

四、实地寻访。曹操一向重视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风雪之夜私行查访,发现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刘备三顾茅庐,访得诸葛亮,从而三分天下。朱元璋非常重视到隐处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毛遂自荐

五、“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汉名士东方朔写信自荐,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引起汉武帝注意,最终被招入宫中。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