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我字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10 07:40 作者:仁爱高山愿缘夏邑 围观:

依如:知“字”的故事,就写的非常开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仁爱高山愿缘夏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我字的故事有哪些1

恩师说,出家人自古以来就是抄录行者,没有印刷术之前,一切经典都需要抄录,不管字写的好坏,能誊抄下来,让人看懂就可以了……恩师说,他自幼在尘公和朴老、启老的教导下,开始习写,因为自幼恩师眼睛有疾病,临帖及习小字非常困难,但恩师还是客服困难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没有临写过二王及其他大家之作,仅按朴老言教临摹佛门人边大师、彦琮大师、法悔大师、怀仁大师、慧琳大师、智永大师、宁祥大师、行观大师、伪合大师等古德之作。大师们不见得都是书法家,但他们所书之作的故事及益利难以言表。

恩师临“行观大师”四尺四开的“轮着我多一点福了”

真言历代祖师口传心授,说当时行观大师在洛阳给士大夫等讲述尊胜陀罗尼,总见一位官人无精打采,多日听讲,总坐在大师右前方,也就是正西方兑宫格内,一日,大师课毕,将其留下,走起一看,大师一惊,曰“如此面相,达官贵胄之福……”官人苦笑道“大师也是庸俗之人,并非传之荣名……”大师说“何出此言……”官人言“我非官家,仅一个落魄书生、得好友平章士怜悯让我来亲近,没想到师如此俗誉,吾今日始不再亲近,不再聆听……”说罢就要离去,大师拦住其退路说到“汝之事师岂能不晓,汝往昔福薄业厚,岂能尽如人意?不生忏悔,反生懊恼,又不尊人人,岂能幸福?……”官人听罢连连惭愧,大师言“师与汝缘深,仅教你书写一字,汝常念之、悬之……”言罢,高呼“南无善安乐仏”,然后一气呵成。巧的是提笔就有一点墨落在纸上,书完,此“墨”点恰好在梵文“芏”字右下方,大师开怀大笑,言“汝自今日再无不容易,轮汝多一点福了……”此作品官人依照大师所云,次年高中官拜刺史,一生安享荣华。

恩师临伪合大师二尺“我做真龙、吟唱自在,财亦自在、才也自在,一切自在。”

此作品书写完毕后,需要在作品背面,用新毛笔,蘸空墨认真竖版书写384字财功德仏世自在大陀罗尼。

恩师临写慧琳大师四尺四开“宝荷”

此作品书写完毕后,需要在作品背面,用新毛笔,蘸空墨认真竖版书写415字的“大悲心陀罗尼”。慧琳大师云,年满十周岁未满十八岁青少年开智精进之法,也是书吏、税官、衙役、狱卒、捕头安全、智慧之法。

恩师临人边大师的四尺四开残笔“龙荷”

此作品书写完毕后,需要在作品背面,用新毛笔,蘸空墨认真竖版书写49字的“药师灌顶真言”。“龙荷”当家者的主运之法,人之共用之作。

恩师临法悔大师的“轮着我有福,福长长久久了”

作品中“王+巴”这个字,其实是“峇”字,是武则天诸多造字之一。“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武则天寓意为“自己是唐王之妻上位,以大蛇之王”能震慑一切违缘和魑魅魍魉、鬼怪邪灵、贫苦羸弱。

此副作品中共有十二个“丨”,以次读音为“徒衮徒衮徒衮徒……徒……徒……衮……衮……衮”。在汉字中“丨”有shù、yī、gǔn、tuì四个读音,在梵文中又多了一个“tǔ”的读音。

关于我字的故事有哪些2

【读书者说】

作者:金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到来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我知道的杨振宁》。该书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杨先生相识,八十年代曾多次赴美追随杨先生开展物理学研究,还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杨先生交往40余年,葛院士积累了数百封通信、邮件,千余张照片,大量文件和报刊文章,这些材料确保了《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同时,身为物理科学家、生活中与杨先生接触最多的朋友,葛院士还为该书注入了精到的专业眼光和难得的日常视角。透过他的目光和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精神、有成就,有热情、有品位的“真人”杨振宁。透过书中那些生活点滴,我们也会看到这本书另外的价值——真实记录两位物理学家的经历与交往,从一个特定角度书写了一段物理学科史和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史。

《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口述并审定金鑫整理商务印书馆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

杨振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回国访问的顶尖科学家,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清华任教,爱国始终是其精神底色。葛墨林说,“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爱国精神。”从设立交流基金支持中国学者去海外学术交流,到将国内学者优秀成果介绍出去、扩大中国物理学的国际影响;从创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所、清华高研院以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到出任三项科技奖励基金评审、亲力亲为;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国物理国际化,到全国各地授课演讲勉励青年学子,为祖国科研、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贯穿了杨振宁的一生,也成为《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的思想主线。

难能可贵的是,葛墨林不仅记录了杨振宁为祖国作出的贡献,作为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还将自己记忆中的很多细节、片段融入书稿,使全书内容更充实,也使杨振宁的爱国精神更生动、可感。

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是在杨振宁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发展方针,成立后不仅邀请世界一流学者到研究室交流、短期任教,还组织了很多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杨先生的鼎力支持。葛墨林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举办的“理论物理中的群论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当时邀请了250余位国际学者参会,那也是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杨先生不仅为这次会议确定议题,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参会,对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让自己的秘书、有丰富举办国际会议经验的黄美芳早早到南开参与会议筹备,并为会议捐赠计算机、打印机和供茶歇时使用的咖啡机。杨先生甚至细致地想到会场窗帘,专门提醒注意窗帘的遮光度,以保证会场有适宜的光线。杨先生还要求统一外国专家和国内专家的餐食补助,自己筹钱补贴差额。会议经费按照面值分成好几沓,其中还有20美元的小面值,因为杨先生怕国内换美元不方便,小额面值便于使用。如果不是葛墨林这位亲历者的记述,我们很难将安排咖啡机、调整窗帘、把经费换成美元零钞这些小事与杨振宁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系起来。但为国出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事,他想得就是这样细致,做得就是这样周到。

1987年,与杨振宁先生(右)在南开大学合影。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做研究,杨先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勿华’”

葛墨林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多年,做出了杰出成绩,他谈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自然更为深入精当,这也成为《我知道的杨振宁》的一大看点。

“杨—米尔斯”场、“杨—巴克斯特”方程是杨振宁最突出的研究成果,葛墨林不仅在物理学发展角度介绍了这些成果的重要价值,还通过他听到的顶尖学者的评价、看到的国际会议上对杨振宁的高规格礼遇,十分直观地呈现出杨振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普通读者对杨振宁物理学成就的认识。

与专深的物理学成就相比,葛墨林谈得更多的是杨振宁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书中有一张插图是杨振宁送给他的题字,“宁拙毋巧,宁朴勿华”。葛墨林认为这八个字最能体现杨振宁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

学界都知道,杨振宁非常善于把握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所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建议未来一段的研究方向和组织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在他的指导下,理论室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葛墨林认为,杨振宁能准确预测物理学发展趋势,不仅源自对物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来自他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据葛墨林回忆,每当大家有好的想法或者新的问题需要请教杨先生,就会和他约着见面交流,讨论中杨先生往往是先认真听大家的发言,随后就让大家到他的研究室找他的演算记录,原来很多新想法新问题他早都认真思考、演算过。很多人只看到杨振宁取得成绩的一刻,以为只是因为他的天分,其实那些预测和成绩来自他不停地思考和反复的演算。一屋子码放整齐的演算记录与伟大的科研成绩,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求真路上“拙”和“朴”的力量。

杨振宁做物理很务实,葛墨林举了一个杨先生晚年的例子。近年来,随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发现了希格斯(Higgs)粒子,中国也出现了建设更高能量加速器、争取发现更多新粒子的声音。对此,杨振宁是反对的。他认为,高能物理已不再是朝阳学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希格斯粒子花了上百亿欧元,中国不宜把钱花在这个领域。他提倡高能物理向国家实际需要的方面发展。这个想法,他曾与我国加速器创始人之一的方守贤院士有过多次深谈,后来方守贤领导建成了基于布拉格散射原理的治疗癌症的质子加速器。杨先生以97岁的高龄,亲自去散裂中子源建成的地下实验室参观,称赞它将成为国家利器。可见,杨振宁做科研,不盲目求新求大,他主张将有限的国家财力和科研人员的精力优先投入国家发展需要的方向。这是一种务实的科研精神。

杨振宁先生给葛墨林的题字图片选自《我知道的杨振宁》

“杨先生帮助过太多人,而且是真心的、不求回报的”

在《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的序言中,葛墨林说,“我是一个从事物理教学、研究的教师,没有什么背景,研究水平也不算高,却深受杨先生的恩惠,而杨先生一向施恩不图报,其实杨先生还关怀帮助过很多有才干的能人,他们的回忆录中一定都会有对杨先生的回忆”。这段话道出了葛墨林要出版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总结出杨振宁真诚交往、乐于助人的品质。葛墨林书中回忆了很多受杨振宁帮助的事例:比如,帮他联系赴美,在石溪期间给予他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支持,在重要的职业节点给予他指点和提携……其中很多细节是非常感人的。

帮助北京大学高崇寿在美补办医疗保险;为身患重病的好友邓稼先寻找最新抗癌药;替被蒙骗的王淦昌在海外媒体发声以正视听;支持经历坎坷的杨建邺写书并给予鼓励……葛墨林在书中还记录了很多自己亲见的杨振宁助人的事迹。这些人里有杨振宁的好友,有他敬重的学界前辈,也有后结识的晚辈和本不相识的普通人。无论什么人,与自己是什么关系,只要杨振宁知道他们做有意义的事而遇到困难,都会主动施以援手,过后自己绝不再提,更不求任何回报。所以,书中记录的很多事、很多细节都是首次公之于众,这些内容无疑会使我们眼中的杨振宁更立体、更丰满。

“杨先生就读于西南联大,人文素养方面是很高的”

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他的童年在清华园度过,后又就读西南联大,受到过很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勤于学习,有着很高的人文素养。葛墨林对此深有体会,在《我知道的杨振宁》中也有很多记述。

杨振宁不善于打理自己的生活,吃穿用都很简单;但简单的物质生活背后,是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喜欢看艺术展、看戏剧演出,喜欢钢琴和音乐。除了这些爱好,杨振宁的文化素养还体现在他的文字上。葛墨林在书中插入了很多杨振宁的信件,无论是写给前辈科学家、后辈新人,还是写给官方媒体、个人挚友,书信的语言都非常得体,既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谈问题、想办法。准确、得体、真诚,是杨振宁书信的共同点,是其文化素养在语言修辞方面的体现。

书中有一封1997年杨振宁写给西南联大同窗许渊冲的信,当时二人已多年未联系,杨振宁从读到许渊冲《追忆似水年华》和《回忆录》中的段落谈起,再说到希望可以读到全文,最后相约北京见面。以有共同回忆的文章起笔,以认可老同学的作品接续,最后相约见面,既化解了久未联系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又迅速建立起同窗的共情,寥寥几笔,智慧和素养都体现出来。

除了联大同窗,杨振宁还与很多知名作家、文化名人有交往。书中收录了一封巴金写给读者郭高岱女士的信,其中谈到“昨天杨振宁先生又来看我,谈得融洽,我把《探索集》送给他。我主张对知识分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他也同意。”与《巴金日记》对照可知,这封信写于1981年,杨振宁借回国机会专程到上海看望正在写作《随想录》的巴金,还带去了两瓶法国葡萄酒作为礼物。杨振宁后来在演讲中曾多次提到现代文学馆、谈到巴金的《家》,也会说到与巴金的这次会面。

葛墨林说,“杨先生就读于西南联大,文化素养方面是很高的”。除了上述这些,本书还记录了很多杨振宁与作家、文化名人的交往和书信唱和,其智慧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葛墨林与杨振宁交往40余载,在思想、科研、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都有颇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我知道的杨振宁》,在回忆录中是非常难得的,其中既有深刻的认识,又有细节的感受,既把握住特点,又涵盖多个方面。这些优长汇集一书,呈现出一个“真人”杨振宁。对于杨振宁先生这样一位科学巨人的寿辰,无疑是一份很好的礼物。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我字的故事有哪些3

陆游的诗词,我一贯是爱不释手的。特别喜欢陆游的这首《寒夜读书》: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风。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读来诵去,感觉特别契合我这书呆子的心意。

多年前,曾经买过陆游的一本笔记体小书《老学庵笔记》。那段时间我偏爱阅读古典笔记、笔记小说、小品文之类的书籍,在书店里只要遇见,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据为己有。虽然自认为古典文学尤其是文言文功底还不差,说实话《老学庵笔记》里面的文字我只看懂了七八层意思。原以为是相隔时代太远影响了自己阅读理解的缘故,可是与他同时代的沈括的《梦溪笔谈》,我却读得畅通无阻。但从《老学庵笔记》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陆游饱读诗书,那些典故等等,随手拈来。有阅读量便会有对书籍的购买量,说起来,我们亲爱的陆游先生也算是骨灰级的书虫了。后来留意有关陆游的资料,呵,原来陆游还是宋代的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而且是祖孙三代好藏书!诗词文章上的成就且不说,陆游对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也做出很大的贡献,可惜文名太盛,以致掩盖了藏书家的声名。

静夜乱翻书,看到王了一写的关于“书呆子”的一段文字:“依我们看来,‘呆’的意义范围尽可以看得更大些。凡是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者,都可认为书呆子。”不禁欣欣然对号入座了:想想自己,不也是这样的书呆子吗?

爱书、买书,读书,与不少朋友的交往也是书来书往,乐此不疲。有时,自己也纳闷,究竟因为何种机缘,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而且还因缘殊胜,年近四十仍书痴一个。自己小小的家里,也总是书多成患、成灾,却依然不知餍足,看见心仪的美书,总是欣欣然掏钱买回家去。而且这么多年来,逛商场买衣服的时间,远没有逛书店、书摊,买新书淘旧书的时间多。从事的是编辑职业,工作时间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与阅读有关的。文学的书是最爱,自不必说;书法绘画理论的书,乐于去读;工作需要,与行业有关的书要读,建筑、园林设计等等。

近年来爱看散文随笔笔记小品。这类文字,我觉得古一些的好。国外的像日本的《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等,法国蒙田的《蒙田随笔》等。中国古典的更是数不胜数:《庄子》、《道德经》、《易经》、《论语》、《孟子》……这些古老的书籍,我爱她们的本真、醇厚、质朴,爱她们的沉静、丰茂、自然,越读下去越觉得滋味深长,气象万千。叔本华对古人的名著情有独钟,他倡言“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并津津乐道阅读古人的名著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那天,为查证一个资料找一本书,却是怎么也找不到。记得就是放在中间的这个书橱里的,怎么会没有了?被谁拿走了?家里平时来人是很有限的啊。那么是我误放到一边被爱整洁的他当作废品给卖掉了?一边找一边胡思乱想。可把书橱里上上下下都翻查了一遍就是没找到,不禁感觉心里惶惶的。坐到电脑前,安慰自己:算了,别找了,也许哪一天说不定她自己就会冒出来呢?可是不行,自己就是坐卧不安,失魂落魄,那本书是我多么喜欢的书啊!索性放下手头正写的文章,再翻查……终于还是找到了,是在床头,一摞书的下面,也恍惚忆起,有一天晚上从书橱里取出,和另一本对照一个典故的。这样的事,在不少爱书的人身上,总要发生几次的吧。

我生也晚,没有赶上买线装书、珍稀初版书的盛世,但也可以庆幸,没有遭遇到自己亲手烧书毁书的混乱年代。自己亲手焚毁掉心爱的书籍,那会是种什么滋味?那不仅仅是剜肉剜心的疼痛,还是精神上、灵魂上的深痛!读曹聚仁、黄裳、姜德明等诸先生写的关于书人书事的文章,我总是不愿读到那些关于烧书毁书的章节。书有六厄。兵燹、火灾、洪灾等灾害毁坏书籍也就罢了,人为的焚书、毁书,实在是书的真正灾难。

一个人面对满室书籍,有时也乱想,这些书买时花费自己多少心血、银两与热情?百年后不知道要散落何处?……想到这些,不免让人怅惘。但,再想想,自己与书橱中的多少本书都有着相遇时的惊奇与欢喜,买回家后的踏实与满足,阅读时的快意与自在,相守着时的安心与欣悦……这些多美好,难道还抵不过那几十元的书价?书,原本因为爱,才买,买的过程、阅读与品味、抚摩的过程,都是美好的享受,是精神与心灵的愉悦。不觉释然。

老死爱书心不厌?文化老人吴藕汀爱书的事,正好也是陆游诗句的一个完美注脚。吴藕汀老人一生命途多舛,于书画、诗词、金石、戏曲等无所不精,品位不俗。老人也一生嗜书,著述宏富,晚年,曾对秀州书局的范笑我说,我死后,你们有了好书,帮我留着,放在我的书架上。

陆游老先生说的,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当然,他这是幽默与自嘲。想想,来生堕入蠹鱼中,也不坏,至少,可以日日夜夜与书为伴,那可是真正以书为食粮了。

也罢,老死爱书心不厌,那就来生欣堕蠹鱼中。书,将是我一生的佳侣、良师。

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