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古人关于胸怀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10 04:47 作者:心学敬诚宗 围观:

王阳明欣赏狂者的胸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心学敬诚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人关于胸怀的故事有哪些1

于是终于有人向他请教了,问: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阳明答:“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老实说,我搞了好久才懂。使我想起了惠施和庄子的“人鱼同乐”的辩论,还有佛祖“拈花而笑”的故事。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很精彩,很有意味。阳明先生还是在佛道之间徘徊。

十分的正常,这个时候,朝不保夕,难道还要我们的圣人去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或者去兼济天下苍生?

儒家安身立命,素来有上行下达两条路线,君不行道,乘桴浮于海。孔老夫子已经为他的后继者们指定了一个去路。

阳明进一步发挥了“慎独”“自得”“自乐”的君子内省路线,开始向心灵的无限深处广处高处去进发了。但是,最为可贵的,他认识到了每个人的内心中自然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良知(心即理)。

良知即心学,良知即心学的精髓。

这个需要细细体验才能发现它的妙处。

心学,由心开始,由悟道开始。

良知即是心学的核心,即是心学的诚。

素来,研究者专家们对“龙场悟道”的评价很高。

有人把它当作是中华儒学进入下行的分水岭,也是儒学被注入了新的活水的分界线。是的,进取了两千年的儒者们终于需要自省了。

刘瑾肯定会自取灭亡,这个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几乎大多数的精英们都是预料得到的,就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家对林彪的预料一样。

不久,刘瑾被诛杀,阳明得了个庐陵县令的七品官。很快又升为南京刑部主事,供职于验封司。此后他屡次升迁,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

心通了,官运也通达了,这些还真是不是通过外求得来的。

阳明先生内省更坚决了。

在诚和通之间,阳明后来也经过多次反复。比如对于乡愿,王阳明更欣赏狂狷之士。他说:“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

他后来还补充说:“吾自南京以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狂者胸次是阳明欣赏的行为状态,而他对狂者的定义是限制在依据良知而行,也就是说建立在诚的基础上。一而贯之,就是孔夫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摘录自敬凌先生的《阳明心传》

古人关于胸怀的故事有哪些2

大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题名榜,是科举史上的名榜之一,被后人称为“宰执榜”。所谓“宰”,自然是指宰相。所谓“执”,指副宰相级高官参知政事。宋代的参知政事,简称为 “执政”。称本榜为“宰执榜”,是因为录取人员中,出现了多位担任过宰相、参知政事职务的名人。

先来看看本榜部分上榜考生的从政成绩单:状元王尧臣,参知政事。榜眼韩琦,宰相。探花赵概,尚书左丞,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进士文彦博,宰相。进士吴育,参知政事。在各类宋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出镜露脸率很高的包青天包拯,也是本科进士,并曾担任过枢密副使这样的重要职务。尤为难得的是,这些身居高位之人,还都是心系民众、忠心报国的好官忠臣。

由于本榜名人太多,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讲述宋词(诗)与科举的故事,自然要以诗词为主。在此,选取有较大影响诗词作品的三位,向各位读者做一个简要介绍。

韩琦,乃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氏,祖籍为河北赞皇,出生于福建泉州。金榜题名之时,韩琦只有十九岁,标准的翩翩少年一个。

韩琦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几个哥哥抚养长大。“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史籍如此评价少年韩琦。就是说他少年老成,懂事明理,一门心思读书学习,不像一般孩子那样只知道调皮玩闹。

这样的孩子很有自律性,基本不用大人操心他的学习问题,成才的概率自然就比较高。在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看起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入仕后,韩琦既有比较丰富的地方任职历练,也有多个岗位的京官履历。韩琦担任大宋宰相累计十余载,先后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位皇帝服务过,是个典型的三朝元老。在四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韩琦一心为公、励精图治,在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服务民生、选贤任能、开扩言路等方面,多有建树,官声颇佳。

比方说,韩琦曾与范仲淹、富弼等人一起,力推“庆历新政”。再比方说,韩琦曾奉旨赈灾,拯救无数灾民于水火,灾民感激涕零,称颂其“使者之来,更生我也。”又比方说,韩琦在汲取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范仲淹密切配合,运筹帷幄,应对得当,对西夏形成了强大震慑,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在当时的西北边陲,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足见韩琦、范仲淹的作用和影响。

“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对于韩琦的为官作为,大文豪欧阳修是如此评价的。这样的评价,真是够高。从那些民声民谣来看,欧阳修对韩琦的评价,绝对不是官员之间无原则的相互吹捧。

不苟言笑的韩琦,威仪十足,令那些贪官庸官望而生畏。但是这并不妨碍,韩琦拥有一颗敏感的诗人之心。在从政之余,韩琦创作了不少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水准较高之作。名臣韩琦,也无愧于诗人称号。从韩琦的诗词作品看,他极富悲天悯人之情怀。为官之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纵然是清官能吏,也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官。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的这首《九日水阁》,是为宋诗名作。虽然生长在荒凉破败的庭院苗圃之中,但盛开在重阳之时的金色菊花,依然发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所谓诗如其人。以菊花喻晚节,韩琦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文彦博,乃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氏。进士及第之时,文彦博二十有一,也属少年成名。少年时的文彦博,曾跟从一个名叫史照的人学习经术。史照的母亲见到文彦博之后,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一般,不禁惊叹道:“这孩子不得了,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贵人!”

少年时代的文彦博,就极有自律意识。他准备了两个罐子,一个用来装黑豆,一个用来装红豆。每当他认为自己做了错事,就往装黑豆的罐子里放一颗黑豆。反之,则放红豆。文彦博可不是一放了之,只等着盖棺论定时算总账,而是过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检视,改正错的,发扬好的。如果不是这样,黑豆红豆除了简单计数,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思检视之下,罐子里的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也有些资料把这件事安在了本科探花赵概身上,是张冠李戴,还是两人都做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了。

从政后,文彦博做过多个地方的知府知州这样的行政主官,也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并且两度出任大宋宰相。文彦博为人宽厚,同情弱势,崇德乐善,待人谦逊。在众人眼中,文彦博既是德高望重一长者,又是谦谦一君子。“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史籍如此评价文彦博。

有意思的是,著名奸相蔡京的儿子蔡绦,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回忆,少时跟小伙伴玩耍,只要谈到文彦博和韩琦,家中长辈立马就会变色制止:“那么德高望重的人物,你们小孩子怎么可以说三道四!”这些长辈之中,是否包括蔡京,不得而知。但是就连奸臣家人都奉文彦博为神明,足见其人格之高洁。

文彦博也有不少诗词作品传世,其人其作完全配得上诗人之头衔。“销磨岁月功名内,检束身心礼法中。除却高阳诗酒伴,人间谁解惜春风。”文彦博的这首《追和》,明志与劝世兼具,是说无论求取科举功名,还是从政为官,都必须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身心言行,遵纪守法,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看,自己一以贯之,无怨无悔。

“浅水深山一径通,樵夫涉水出林中。可怜画笔多情思,写在霜纨一扇风。”文彦博的这首《题郭熙画樵夫渡水扇》,从题目上看虽然是为友人所画扇面而写,但是也表现出了文彦博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在文彦博的诗作中,以山林田园为题材的为数不少,其中可见陶渊明之遗风,说明他是个宁静安然、淡泊名利之人。

因为心性淡然,胸襟开阔,文彦博是个长寿之人。有一年,大辽国派代表团出访大宋。大辽代表团长见了古稀之年的文彦博之后,同负责接待的苏轼说,“文大丞相年龄那么大,身体精神还那么好,真不简单。”苏轼说,“你只是见了他一面,对他还不够了解。如果你同他深入交谈一番,就会明白那简直就是大神级的存在。他头脑清楚、逻辑严密,远远超过年轻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间万事。跟他探讨任何专业问题,他的见解都远远高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大辽代表团长听罢,不由肃然起敬。能被大才子苏轼如此崇拜敬佩的人物,委实不多。

耄耋之年的文彦博,依然精神矍铄、体魄康健。宋神宗很好奇,就向文彦博讨教养生长寿之道。文彦博说,自己还真没有刻意去搞什么养生,只不过是顺其自然、自得其乐,遇事想得开,不因身外之物伤心劳神,不做过分的事情罢了。文彦博此说,被宋神宗视为至理名言。文彦博是在告诫人们,非分之想,实为伤身之利刃。

包拯,乃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氏。金榜题名之时,包拯二十有八,比韩琦、文彦博大了不少。进士及第后,包拯做过一些地方的主官,比如人所共知的权知开封府,还担任过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

包拯包青天,在中国堪称一位“三高”人物。所谓“三高”,并非医学术语,乃历史知名度高、民间知名度高、文学作品出镜率高是也。根据包拯事迹创作改编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以包青天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多数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不一定是真人真事。比如老幼皆知的戏剧《铡美案》,包公是个嫉恶如仇、主持正义的好官没错,但是剧中故事压根儿就是虚构的。在北宋,也根本没有一个叫做陈世美的状元驸马。纵然是这样,也不影响包拯以好官、清官的形象流芳百世。

包拯一身正气,铁面无私。他从政最著名的政绩,就是直言敢谏,为民伸冤。无论和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有不法行为,包拯一概无情弹劾没商量,使之不受惩处不罢休。为此,朝野送其雅号“包弹”。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人们会这样议论:“就让他去作死吧,有个‘包弹’在等着他呢。”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是包拯恪守终生的座右铭。因为两袖清风、不徇私情,当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行贿送礼这招儿不灵的人,阴间有阎王爷,阳间有包老头。”包拯以高尚的人格和不凡的作为,赢得了朝野的一致拥戴和敬重。史载,包拯去世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的诗词作品,存世很少。翻来查去很是费了一番功夫,笔者只是查到了一首,这便是著名的《题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应为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所作。此诗语言明白易懂,无需再做解析。

包拯的这首诗,意在明志,浩然正气、铁肩担当跃然纸上。表里如一的包拯,既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比方说,端州特产端砚,历来为文人墨客珍爱之物,也曾是朝廷贡品。在端州任职的一些地方官,不免使用多制多收等手段中饱私囊。为了扭转这一陋习,减轻民众负担,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始终坚持按进贡数额组织制作端砚,而自己从不使用端砚,离任时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在广东肇庆附近,有个地方叫做“砚洲”。这个地名的由来,源自于关于包拯的一个故事传说。包拯在端州任满北返途中,乘船渡过一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包拯不由大为不解,自己为官清正廉明,没做什么亏心事,何以离任之际天公不满,江河不平?细问之下,原来是一个随从偷偷携带了一方端砚。包拯勃然大怒,拿起那方端砚狠狠投入江中,江面立时风平浪静。而那方端砚落水之处,后来竟变成了一片沙洲。为了赞美并纪念包拯一尘不染的高洁品行,人们将这片沙洲命名为“砚洲”。这个故事传说,就是“包公掷砚成洲”。

包拯的存世诗作虽然很少,但只此一首,便足以流传千古。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古人关于胸怀的故事有哪些3

古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诗文: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卧冰解衣不惧寒,冰化鱼跃供母前。求鲤成双德报怨,鲤载孝圣遨世间。

王祥卧冰求鲤的孝道故事,以德报怨,感天动地,令人叹服。圣人孔子以直报怨为标准,我们以为是比较合乎社会常理的了,而王祥以德报怨,以行孝道,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此比较一下,圣人以直报怨,以社会的人为基准面;而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中,以德报怨,以孝道于父母,这是一个家庭内部矛盾。正如芦衣顺母的闵子骞,为了全家的大局,而自己愿意穿芦衣,而不告知父亲一样。为了一个家庭的和睦和温度,需要我们做出个人局部的牺牲,换取更多的温暖和温度。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失爱于父母而自己卧冰求鲤,天寒地冻,不顾自己的虚弱的身体,以表孝敬父母真诚心志,难能可贵今天我们看来,一个小家庭,一个大家庭,一个社会团体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向团队里奉献力量,贡献热量,这样团队里才能出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将团队凝聚起来。

对于我们的小家庭,当社会中,年青人结婚前以利益为纽带,事事计较,婚前婚中婚后,各算精确,好像没有家庭的感觉,而是合同性质的同居罢了。

人的本性中自私表现没有想到具有不可估计的力量,越是丰富物质的社会,一般的人们更具有个人的占有欲望。人人都有了一定的物质,人人更想拥有更多的物质。这使我们想起40年前的未改革开放的时间,大家都是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生产资料,大家幸福感,好像还不错。现今,人人更加富裕了,人人的幸福感,好像是减少了。

当然,社会的发展是前进的进步的,只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目的更高更多更丰富罢了。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孝道故事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中,我们应该是先是理解家庭成员,而不是记得对方的不是。因为前提是一个家庭中,我们大可不必记得怨恨,其实家庭成员对成员的出发点,估计都是好的方向,不是想让对方处在不好的位置。

如年青的老婆管着年青老公少出门喝酒的事,老婆担心老公的身体,老公却认为老婆管得严格了,不能与朋友一起耍。其实,老婆的出发点是正常的。但是过于严格,长期让老公不与社会上的朋友的交流,这就限制了老公的社会活动性。这就造成一定的矛盾了。相互理解,相互从良好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家庭可以得到一定的维系。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以尽孝道,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境与意境。古人之心,今天不可乱为的猜测,但有一条可以想象。古之家庭,不和睦家庭应该不少,但唯一有王祥的故事流传,可见王祥的心性心境心胸非常一般,使得他能在普通的家庭里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来,并且这种行为是非常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古之圣贤,非先天而生,而后天生活自己锻炼而成。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他为什么这样做呢?留名?获利,好像没有。身后人们故事的传说,第三条有一定的道理,但为什么会传颂王祥呢,说明他的故事有一定的原型,并在当时的人们中具有一定的良好社会示范作用。

正如以前我们说过,社会之所以在发展在进步在文明在不断地更替为更高级的社会,这主要需要我们人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向社会少索取一点点,社会舆论引导正方向多一点点,人们认识深刻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我们就可以聚集更多的力量能量,社会就前进一点点。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每个人认识是不一样的,社会上不少的朋友认为,以怨报怨,以直报直,以德报德。这种观念没有问题,甚至可以奉为圭臬,甚至有人说,对付魔鬼咱们必须比魔鬼更可怕,对待敌人,我们必须比敌人更凶狠。

正是人类意识的认识上的差别,所以我们才有是非对错,这些社会化的人类化的,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某种意义上说,意识的对错,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正确的意识,因为意识的因人而异。所以造成当前我们认识的上偏差。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还有网上的不少朋友,认为孝道没有今天的现实意义。咱们正方不便表达,反问之,何以为真实的现实的意义?大家认为孝道于父母,这是传统的,以前的,过时的。愚见是人不知来处,何以归去?

王祥卧冰求鲤,以德报怨,正是孝道于父母,以正自己的来处,记得父母的恩情。虽然在父母的养育过程中,有些不高兴的事件发生,而王祥以为这是对他的一种锻炼,是生活对他的考验,社会活动对自己的考试。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正如站在高山看平原,一望无边,尽是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不再拘泥眼前的小事,而更远的目标更是诱人前行。

我们每个人的社会作用各有不同,但目标一个,为他人服务,他人服务于他人,人人相互的服务,于是我们共同存在并生活着。每个人一辈子都追求目的,都在追求意义,都在思想并探索。

以前愚见是生活就是一种追求过程,没有目标。今天看来,有些偏差,我们人人都在追求,但都没有很好地锁定目标,正如狙击手一生都在寻找猎物,但没有打过一枪,TA不配做狙击手,只是观光者罢了。今天,愚见人生目标,就是在家庭中,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中服务于别人,奉献给别人。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看起来,很多人觉得很好笑,很幼稚,很天真,很是说教。正如道者光明,道路康庄,平坦如原,人却视而不见。不知者笑之,略知者不言,深知者行之。


扩展:“卧冰求鲤”是一个传承千年的感人故事。王祥用孝心感动了后母,得到了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同样的,有关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扇枕温席”就是其中一个。“扇枕温席”即说黄香孝顺父亲的故事,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他先钻进被子温热被子让父亲睡。“扇枕温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哭竹生笋”即说孟宗孝顺母亲的故事,孟宗得知新鲜的竹笋能医治母亲的病,可冬天没有鲜笋,抱竹而哭,感动身边的竹子,长出了许多嫩笋。这里也是形容对父母极其孝顺。“卧冰求鲤”与“扇枕温席”“哭竹生笋”都是子女对父母表达孝心的经典故事。

扩展查阅网上资料:王祥是晋朝时候的人,距今近二千年。年纪小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续弦了,娶的是朱氏,自此之后王祥就步上了极其坎坷的旅程。因为后母凶悍跋扈,不仅常在父亲跟前造谣生非,也经常制造不实的坏事嫁祸于他,让他的父亲误解他,不爱他。而只要王祥表现不顺母意时,一定换来后母的毒打与责备,甚至无理的要求逼他于死地,我们想想这种日子对一个小孩言,情何以堪,然而一切的苦,王祥不仅默默承受,而且并没有因此而顶撞父母,或怀恨后母,只是希望能有那么一天后母能接纳他。而从正史的记载,后母对待他的残酷并不亚于舜王。一直到王祥娶妻生子后,后母仍旧不放过他,还会照常打他,甚至他的妻子也一并处罚;所幸,他有一个非常敬爱他,又暗中掩护照顾他的后母所亲生弟弟,名叫王覧。

王覧生性善良淳厚,他在德育故事中,友爱兄长王祥的手足情义,千百年来不知感动多少人,而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每每看到哥哥被母亲毒打,不但会跑过来哀求母亲,同时也会跪在跟前,让母亲打他或争着代哥哥罪罚,就这样经常地帮着哥哥,所以兄弟俩的感情特别好,不知是否老天有眼,特别照顾王祥,抑或王祥的孝行感动了弟弟,到了长大的时候,王祥的孝行已经传遍了乡党邻里,孝行感动了朝廷,于是被推举为孝廉,而这时候的后母更是气愤,很想用法子给王祥毒死,不料却给弟弟发觉了,就在千钧一发间,弟弟抢夺了已经要喝下的毒酒,就要喝下的霎那,后母打掉了那杯毒酒,良心发现了的后母,抱着亲生儿子,痛哭失声,对自己一生袒护王覧的私心,无所不用其极的想加害王祥,最后想不到差点将自己骨肉毒死,自己这么狠毒,儿子却又这么善良愿意代兄死,这种共患难共死生的手足情,任凭铁石心肠看到这一幕,没有不落泪,这是人间的温暖又是人间的遗憾!怎不叫后母震撼,而悔恨交加呢!三人抱在一起痛哭,也化去了一家的阴霾。此后,两兄弟的感情更加深厚,后母也待王祥如同己出。

王祥与王覧两兄弟,都非常长寿,活到八九十;一生当中,一路走来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相互安慰、相互提携。尤其是王祥一生的孝行,不仅德高望重,风范国内,后来也出仕为官;初任官时,一位权位极高的朝廷老臣非常赏识王祥,肯定他的德范,赠送一把追随多年的镇家宝剑给王祥,并告它将带来一家无比的吉祥与兴旺,并深深的期勉他。王祥知道它是无价之宝的吉祥宝剑后,并没有留给自己珍藏,赶紧转送给弟弟王覧,并将老者的期许转告了弟弟,这种手足之情两人一直维系到终老。后来弟弟也当了官,二人在朝中也甚有建树,权位殊高。兄弟俩的后裔子孙也非常贤能有德,几代兴盛不衰,且皆为朝廷栋梁。深入的看王祥二兄弟的一生,真的是应验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训。

人的善心孝行莫不出自天性,尤其是童年最为纯洁,丝毫无半点污染。王祥在失去母爱之后,父亲为照料王祥,不得不续弦来照顾他,焉知后母生性不善,视之如眼中钉肉中刺,当然就不免要百般挑剔与虐待王祥了。可想而知,失去母爱的孩子自然要比一般孩子来得长大成熟些,同时也会比较懂事善体人意,所以尽管王祥在这么小的年纪里遭到这样艰困,但他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孝顺。而后母对他每件事的无理要求,王祥也竟然皆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有道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他的后母要在冰寒的冬天里吃新鲜的活鱼,这简直是无理的要求,王祥在这样冰冷的天气里来到了已经结冻的冰河中,眼见一片的雪白大地,何处能捕捉到鱼呢?而不能得到鱼就不能回家的情形下,可怜的王祥只能卧在冰天雪地里,淌着泪水呼唤着母亲,无语问苍天,静静地等待奇迹的到来!真的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突然听到一阵阵的声响,曙光乍现,一看真的出现了奇迹了,冰河中迸裂了一条小缝,渐渐地愈来愈大,突然两条鲤鱼给跳了出来,仿佛是自动送上来的,终于王祥完成了任务。

刻薄的后母寒冬要求吃鲜鱼,园中的果树也要求王祥要照顾好,挂在果树上的果子不仅要照顾好,而且更不可让果子给掉了,这种不可能做的事,后母却一再的强迫他要做到,否则当然又要换来处罚。因此,每当风雨交加的时侯,可怜的王祥就会跑到果树下,抱着大树痛哭,哀求果子千万别掉光光,否则他还要遭受严厉的处罚,在风雨中的王祥是这般可怜的度过,比起别人家的小孩躲在家中,这不同境遇,怎不令人为王祥鼻酸呢?而这样纯洁的孝心,王祥没有怀恨后母,反而还尽心尽力去达到要求,这种孝行怎不感动天地,老天怎不于冥冥中保护他呢?于是说也奇怪,结实累累的果子竟然没掉几个。

当读这么感人的故事时,千万别以为那只是一个历史故事而已;因为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美满的。在迎接幸福之前,往往可能要是接受极大的风雨洗礼,才能锻炼体会出人生幸福的真滋味,那就是爱与感恩。而这种良善的本质是人人本具的,如果现在失去了,那也是极其短暂,因为自私自利与嫉妒、嗔恨心尚未去除,所以良知才因而不能唤醒,但是透过古圣先贤的垂范教诲与那种坚毅的耐心实地体现,正是值得学习忍耐与勤奋的最好榜样!

[孝]不是难事,就从自身开始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开始吧!因为人能感恩,才能知道什么叫爱,能明白爱的真义后,自然就能落实于点滴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