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含有善字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10 04:45 作者:至尊故事会 围观:

民间故事:山中破庙,神像显灵,挖出烂宝盒,从此大富大贵,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至尊故事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含有善字的故事有哪些1

故事要从很多年前说起了,昔日南柳村一秀才姓耿,单名一个善字,是村中唯一一个夫子,十六岁那年中了秀才,老耿家心喜地在门口放了半天的鞭炮,原以为不下二年就能金榜题名,可成想,十来年过去了,耿善进京赶考了五次,竟无一次中榜,耿善自己都娶了亲,儿子也有两岁了,在村中的私塾里教书,只是这考取功名的心还是没死。

眼看着今年的秋闱又要开考,耿善跃跃欲试,回家同妻子讨看法,傅氏见丈夫有上进心,典当了当初的一些嫁妆,换了一些盘缠,预备耿善一月后进京。

秋闱开考,耿善进了考场,看了试题只觉两眼发晕,今年的题难怪杂,耿善是一点摸不着头脑,只是凭感觉答题,直达考试结束出了考场,耿善人都是蒙的。

放榜那日,耿善看了,果不其然,落榜了。耿善灰心丧气收拾行礼准备回家,眼看银两不够,耿善只能受客栈小二白眼,带着行囊出来。

天色突变,看苗头,大雨将至,耿善疾步匆匆,想要趁天黑找一处落脚的地方,忽见前方一所破庙,耿善立马冲了进去,见一观音塑像。耿善对着菩萨像拜了几拜,说声:“得罪,得罪。”

抬头时,看见菩萨周身金光一闪,耿善还没看清楚,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声,扭头看时,跑进来一浑身血迹的人,手捧一只匣子,似乎没看见耿善一般,对着菩萨行礼:“还望菩萨保住我崔昊的传家宝,莫落进贼人手中。”

说完将匣子埋在菩萨脚下,转身跑了出去。

一席凉风吹来,耿善打了个激灵醒了过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太累,倒在菩萨脚下睡着了。

正欲起身时,发现自己脚下的土似乎有些松动,耿善想起梦中事,心想:“不会这样巧吧?”于是开始挖掘,果从里面拿出一只匣子,打开一看,是一只成色上好的翡翠玉镯,看来价值不菲。

耿善知晓这是那叫崔昊的物件,于是带上匣子准备一路寻找,归还此物。

才出门,耿善见不远处有一白胡子老头,于是上前问好,询问崔昊居住在何处。那老头打量他说:“此人是我祖父,不知你找他有何贵干?”

耿善大吃一惊,将事情原委告知,老头捋着胡子说:“此事我听家父说过,祖父曾有一件传家玉镯,因得歹徒觊觎,所以藏匿在他处,祖父也因此事被歹徒杀害,只是那宝物至此就没人再见了。”

耿善连忙奉上匣子,只说完璧归赵。

老人打开匣子看了良久道:“终究是是非之物,老朽家中正为生计为难,不如典当了它,换成钱财,一可消灾,二可度日。”

耿善并无意见,归还了匣子。忽然一阵疾风出来,耿善两眼一翻,昏睡了过去。

等到耿善醒来时,入目的是哭泣的妻儿,见他醒来,妻子欢天喜地。

原来在考前半个月,耿善突然发起高烧,且昏睡不醒,妻子急得团团转,大夫来瞧了也摇头叹气,一家人正哭的死去活来时,不想耿善醒来了。

耿善才知,原来自己经历了一场大梦,又细想那梦中故事,十分真切,仿若发生在眼前。再想起那梦中的试题,耿善心道:“不如,试上一试。”

秋闱在即,耿善立马上路,进了考场,见那试题果与梦中所见相同,胸有成竹,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出了考场,成败已在心中。

放榜那日,肯定是皆大欢喜。

含有善字的故事有哪些2

临近年关的一天夜里,刘员外家的一间小房子里,昏暗的油灯下,两个人正在鬼鬼祟祟地商量着什么。

两个人的表情看上去很凝重,他们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开怀畅笑,约莫有半个时辰之后,两个人悄无声息地出了屋子,一人快步走出了院子消失在夜色中,另一人则来到前院进了正屋。

他们走后不久,一个黑影从小房子的房梁上跳了下来,此人黑衣蒙面,只露出一双眼睛。不过从他眼睛里流露出的神色可以看出,这个人显然是被刚才两人的谈话惊呆了。

愣了一会神之后,黑衣人在屋子里翻箱倒柜地找了一番,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他叹了口气随手拿了一个东西揣进怀里后出了屋子,翻过院墙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久之后,黑衣人进了一处院子。来到屋子里后,他轻手轻脚地摸黑上了炕,炕上躺着个老婆婆,尽管黑衣人的动作很轻可还是把老婆婆惊醒了,老婆婆说了一声:“是三儿吗?”黑衣人轻声说道:“娘,是我,没事,你赶紧睡吧。”说完,黑衣人和衣躺下了。

尽管此时已经是半夜三更,可黑衣人却毫无睡意,自从无意中听到刘员外的谈话后,他的心里就泛起了嘀咕。

他怎么也想不到,人们口中的“刘大善人”是这样一个人。

刘员外又称“刘大善人”,今年五十多岁,胖嘟嘟的脸上始终挂着和善的微笑,让人一见就如沐春风。

刘员外是汾东县里的首富,祖上曾经做过官,再加上父辈的苦心经营,刘家把当地的茶叶生意全部垄断了。

有了钱之后,刘员外便开始做起了“善事”:他在城外找了块地方盖了几间房子,专门收留流浪的年轻人。为了凸显自己的善良,刘员外为这个地方特意取名“再生堂”,意味着来到这里即是重新为人之意。

“再生堂”门口那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还是知县大人亲笔题写,有了县太爷这层关系,刘员外的“再生堂”越办越红火。

年轻人来到这里后,先是检查身体,有病的及时给予医治;然后就是好吃好喝待上十天半个月,待到身体完全恢复后,刘员外就把这些人分散开充实到自己的生意当中。

用刘员外的话来讲那就是:“不仅要给流浪的年轻人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而且还要教会他们一条谋生的技巧。”

凭着这个“金字招牌”,刘员外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人们每每说起他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有了这份荣耀,刘员外的茶叶生意是越做越大,自然而然,金银财宝也就多了起来。

这不,刘家巨大的财富便吸引了“黑衣人”的目光,“黑衣人”本名崔三,今年二十出头,父亲死后便和年老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因为从小就顽劣,长大后,没人管教的崔三更是变得无法无天,慢慢地他就干起了小偷小摸的勾当。

这些天,母亲又病了,身无分文的他便打起了刘员外的主意。于是,趁着月黑风高,他悄悄地溜进了刘员外家的“藏宝阁”,本来打算狠狠地摸上一笔,谁知东西没偷成,却无意中发现了刘员外的秘密。而正是这个意外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刘员外和崔三两个人的命运。

偷听了刘员外的秘密后,崔三一夜也没有睡着,第二天早上,他早早地就起床了,因为对于接下来的举动毫无头绪,崔三便计划找个朋友商量商量。

清晨的大街上,尽管寒意料峭,但因为临近年关,人们还是早早地都出来了,有的急匆匆地赶路,有的忙着陈设摊点,随处可见忙碌的人。

刘三要找的这个朋友在城外,离“再生堂”并不远。很快,崔三就出了城。

路过“再生堂”时,崔三特意多看了几眼。“再生堂”门口,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叫喊着,两个打扮得十分得体的仆人正在和老汉说着什么。

因为有了昨天晚上的事情,崔三便多了个心眼,躲在门口不远的一棵大树后偷听了起来。

只听老者说道:“你们就让我进去吧,别看我老头一把年纪,可我这身体还很硬朗,干什么活都不在话下。”

其中一个仆人说道:“老人家,不是我不让你进去,这是我们掌柜的定的规矩,年龄大了的就不要了。为了照顾你们,刘掌柜还特意嘱咐进不去的人要给几个馒头,这不,拿上这几个馒头你走吧。”

说完,仆人往老汉的手里塞了几个大馒头,老汉一脸无奈地走了。

“再生堂”这个地方,崔三只是听说过,可详细情况他却并不知情,为了弄清里面的真实状况,崔三决定先问问老汉再做打算。

拿着几个馒头,老汉朝着城外走了,崔三赶紧跟了上去。走了不远,崔三叫道:“老伯,你等一下。”

听到叫声后,老汉停下了脚步朝身后看了看随后说道:“年轻人,是你叫我吗?”

崔三点了点头。老汉又说:“你找我干什么?”

崔三看了看老汉,老汉虽说年纪大了,可身体看上去十分硬朗,特别是他的一双眼睛,精光四射。

崔三问道:“老伯,你刚才是要去再生堂吗?为什么没有进去?”

老汉说:“人家要的是年轻人,我这么大岁数了人家不让进,真搞不懂,既然是做善事为什么只要年轻人呢?”

崔三笑着说道:“老伯,亏得你没进去,进去的话说不定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听崔三说完,老汉疑惑地问道:“年轻人,此话怎么讲?”

崔三低声说道:“赶紧离开这里吧,或许再生堂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好。”

听崔三说起了“再生堂”,老汉顿时来了精神,他打量了一番崔三,开口问道:“你这人怎么说话?刘员外是个大善人,他办的再生堂能有什么名堂?你可别乱说。”

崔三笑了笑没有说话,老者又问:“怎么?你都知道些什么?能不能对老汉我说说?”

崔三的心里也是藏不住事情,见老汉不像是本地人,崔三便把昨天夜里偷听来的事情简单说了一点。

崔三说完后,老汉围着崔三转了一圈,上下左右又仔细地把崔三看了个够,边看还边说:“不错,不错,看来就是你了。”

老头的这个举动把崔三弄得云里雾里,他赶紧说道:“老伯,你这是怎么了?我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老汉笑着说道:“你确实与众不同,因为你发现了刘员外的秘密,但你本心不坏,这件事只能靠你来办。”

就在他疑惑之际,老汉又开口了:“年轻人,想不想解开这个谜团?”

崔三想了想说道:“老伯,我就是一个小偷,刘员外可是大人物,我怎么敢拿鸡蛋碰石头呢?”

老汉又摇了摇头说道:“你虽然是个小偷,可本心却并不坏,你心眼活泛又机灵,干这种事最合适不过了。难道你就打算这样过一辈子吗?”

崔三无奈地笑了笑,说道:“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那些事情轮不到我去插手。”

老汉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包裹,把他递给了崔三,说道:“你现在也不要着急做决定,一旦做了决定要揭开这个秘密,等到遇到危险时,包裹里的东西说不定会救你一命。”说完,老汉走了。

刘员外到底有什么秘密?

原来,刘员外表面上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大善人,其实背地里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年轻力壮的流浪汉进了“再生堂”,在“再生堂”养好身子之后,这些人明面上会被安排到刘员外的产业中做伙计,可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踪。

没有人知道这些人去了哪里,因为是流浪汉,没有人关注,也就没人在意这些人的死活。那这些人到底去了哪里?从那天崔三偷听的谈话中,崔三似乎听出了一些端倪:这些人全部被刘员外悄悄地送进了汾东县城外的一座大山里,在那里,刘员外有几个烧木炭的场子。

这些人来到这里后,就像是进了监狱,住的是黑屋子,吃的是狗食还不如的东西。失去了人身自由不说,每天被逼着没日没夜地干活,直到被压榨尽最后一滴血。死后就被埋到一个深坑里,就像是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说了半天,用通俗的话来讲,这些秘密场子就是古代版的“黑砖窑”。

以“行善事”为幌子,背地里干的却是丧尽天良的勾当,刘员外这人真是缺德了!

那天夜里,一个亲信前来和刘员外汇报“再生堂”的事情,手下名叫张六,明面上他是其中一个茶庄的掌柜,实际上他却是负责往木炭场运送苦力的骨干。

看到张有礼进来后,刘员外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为了不让外人知晓,刘员外特意把张有礼带到了后院的小屋子里。

来到屋里后,两人商量了一些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这些流浪汉俨然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因为正值年关,木炭的需求量增加,急需人手,尽管“再生堂”还有几个生病的人,但刘员外已经顾不得其他了,计划三天后就把这些人手直接送进山里的木炭场,虽说这样做的风险无疑大了很多,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刘员外还是屈服了。

从他们的谈话中,崔三了解到了一些事情,“再生堂”肯定有猫腻!而刘员外也并不像人们口中的那样是个“善人。”

这个谜底要不要揭开?

刘员外的势力如日中天,整个汾东县城能撼动他地位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别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就是县里的一些实权人物都不敢动他的分毫。

想到这里,崔三把自己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离开老头后,崔三返回了家中睡起觉来。不久之后一阵哭声把他惊醒了。他赶紧起了身,只见母亲正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焦急地说道:“三儿呀,你快出去看看吧,不知道是谁在咱家门口哭了有一阵子了。”

崔三赶紧出了屋子来到门口,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他家门口哭着。老婆婆的年纪和崔三母亲的年纪差不多,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写满了沧桑。

别看崔三干的是偷鸡摸狗的勾当,可却是个大孝子,看到老婆婆哭得撕心裂肺的样子,崔三赶紧问道:“大娘,你这是怎么了?”

老婆婆哭着说道:“我要找我的儿子,我要找我的儿子!”

说完,老婆婆一把抓住崔三,瘦骨嶙峋的双手在崔三的脸上摸了起来,边摸口中边说:儿啊,你可回来了,娘想死你了。

原来,老婆婆可能是思念儿子过度把崔三当成了他的儿子了,看到老婆婆的这幅样子,崔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赶紧把老婆婆扶回了房间里。

缓了一会过后,老婆婆冷静了下来,从老婆婆口中崔三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老婆婆的儿子叫马有德,和崔三的年纪差不多,是从离汾东县三百多里来要饭的。昨天来到县城时天已经快黑了,把老娘安顿在一个地方后,马有德便出去寻找吃的了,可至今都没有任何消息。

听老婆婆说完,崔三问道:“你们是从哪里进城的?”

老婆婆想了一会说道:“我老婆子早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只记得城门附近有所大宅子,门口写着几个字,看到我们后,那门口看门的看上去很是热情。”

又是“再生堂”!莫非马有德的失踪和“再生堂”有关系吗?

看着老婆婆可怜的样子,崔三不再淡定,随后,他把老婆婆安顿好后,便出门了。

临出门时,崔三把老者交给他的那个包裹特意带在了身上用来以防万一。

因为在同一个县城里住着,难免会有所交集,为了防止意外,崔三特意把自己装扮了一番。

快天黑时,一个叫花子来到了位于城外的“再生堂”门口,来到门口后,叫花子先在门口探了探,正要离去之时,“再生堂”的门突然开了,一个仆人走了出来。

仆人看了看叫花子,见他二十多岁的年纪身体看起来还算健康,便一把把他拉住说道:“哎,你不是叫花子吗?”

叫花子点了点头,仆人又说:“我们这里就是专门安顿叫花子的,这里面有吃的,只要你进来管饱吃。”

听了仆人的话,叫花子寻思了一会,便进了门。叫花子不是别人,正是崔三。

进了“再生堂”后,仆人随即把门关上了。崔三向四周看去,只见,“再生堂”里面有好几排房子,奇怪的是,虽然房子很多,但都没有点着灯,只有最里面的一间房子里亮着灯。

崔三还在观望,仆人从后面推了他一把说道:“别看了,你不是饿了吗?我这就带你去吃。”

在仆人的推搡下,崔三来到了点着灯的那个房间,房间里,一个尖嘴猴腮的男子在那里坐着,在他身后是几个样貌凶狠的彪形大汉。看到这些面露凶色的人,崔三赶紧低下了头。

仆人说道:“六爷,刚才有个叫花子在门口游荡,我看他身体还行就把他带回来了。”

那个叫六爷的男子看了看崔三说道:“看样子还行,赶紧让他吃点东西,明天一早就带出去。”

听到这个声音,崔三的心里不由得紧了一下:这个声音非常熟悉,就像是在哪里听过似的,他努力地回想着,瞬间他有了答案:这个声音正是那天他在房梁上听到的其中一个!

就在他低头寻思之际,仆人又在身后推了他一把把他推出了房间。

就在这时,一阵喊声从一个房间里传了出来,声音很大,寂静的夜里突然传来这叫声崔三被吓了一跳。喊声过后,一个男子从一间屋子里闯了出来,他边跑边喊:“我要出去!我要找我娘!”

话音未落,从屋子里冲出来几个彪形大汉,一把抓住叫喊的男子,顺手就给了他几个巴掌,随后把男子拖回了房间。

看到这一幕,崔三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仆人又在身后推了他一下:“快走!”

来到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后,仆人抹黑从房间里给崔三找出了一个馒头塞在他手里说道:“赶紧吃,吃完睡觉。”

为了避免意外,崔三赶紧接过馒头一把塞在嘴里狼吞虎咽了起来,几口下去,一个馒头不见了踪影,仆人见他吃完,就把他带进了另一间屋子。

屋子里是一个大通铺,铺上已经睡了好几个人,崔三随便找了个没人的地方便躺下了,仆人随后便出了屋子。

躺在铺上,崔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地方是狼窝还是“再生”?明天又有什么在等着他?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崔三等人便被叫了起来,屋子里除了几个叫花子还有几个仆人。见叫花子们醒来了,仆人随即上前先把每个人的手都反绑了起来,然后在每个人的口上塞了块布子,随后又把每个人的眼睛蒙了起来。

有的叫花子见势不妙试图反抗,迎接他的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不久之后,叫花子们被带出了房间,随后他们又被带上了马车,从“再生堂”的后门走了。经过大概有三个多时辰的颠簸,马车停下来了。随后,叫花子们被赶下了马车。

下车后,崔三嘴里和眼睛上蒙着的布子被取了下来。

揉了揉发胀的眼睛,崔三向四周看了看,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几天前下的一场大雪至今还未完全消融,四面全是高山,山腰中间开凿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洞。

崔三还要仔细看,身后又被人推了一下,只听一个恶狠狠的声音传了过来:“看什么看,赶紧往前走。”

崔三正想转身,不料背上一阵剧痛传了过来,原来,身后那人已经狠狠地给了他一鞭子。崔三见势不妙赶紧加快了脚步进了一个山洞。

山洞里没有生火,很是寒冷,木头搭起的架子上铺着几块木板就是所谓的“床”。

就在他坐下不久,一个年轻人被带了进来,大概是不太听话,年轻人身上的衣服都破了,露出了点点血色。

年轻人一脸愤懑,来到屋子里后,往床上一躺不再说话了。崔三见看守出去了,便来到年轻人跟前悄声说道:“哎,这是什么地方?”

年轻人看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崔三碰了软钉子,不过他没有在意,他又问道:“你是怎么来这里的?”

年轻人坐了起来说道:“昨天下午,我和娘来到这里要饭,把娘安顿好之后我就进了一个院子,谁知我刚进去院门就关了,我见状不妙就赶紧往外走,谁知却被两个人给拦了下来,说是要吃得管够要走没门。我反抗了几句就被挨了一顿毒打。天黑以后我又想跑,谁知又被他们打了一顿。”

听年轻人说完,崔三问道:“你是不是叫马有德?”年轻人点了点头,随后他惊讶地看着崔三:“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崔三笑着说道:“你老娘现在我家里,为了你娘你必须好好地活下去。”

第二天早上,崔三他们被早早地叫了起来,摸黑来到一个地方,他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有了不少人,这些人脚上都带着镣铐,一个个有气无力地背着木头来回走着。

崔三和马有德的命运也不例外,他们被安排运送木材,从山脚下或者深山里把砍下的木头背到烧木炭的炉子跟前。冬季的山路,积雪尚未融化,形成了一层冰,人走在上面直打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悬崖。

从寅时一直干到亥时,一刻也没有休息,吃饭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啃干粮。活干完后,这些人就像是牲口一样被赶进了屋子,冰冷的屋子里痛苦地呻吟声随处可闻。第二天,有工友受不了了,就想偷偷逃走,没想到被抓了回来,此后崔三他们再也没见过此人。

熬过了三天后,崔三和马有德的身子就像是散了架似的,为了能早日离开这个人间地狱,两人便想起了法子。

这里的看守相当严密:白天一出屋子就会被戴上镣铐,四周都是高山,每隔十丈左右便会有人看守,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招来一顿鞭子。

回到屋子里后,镣铐便会被卸下,但屋子里不容许点灯,人们之间也不能说话。但屋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山洞,四周全是石头,逃出去谈何容易。

这天夜里,回到屋子里后,崔三便躺下了:难道就这样白白死在这里吗?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解开谜团,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辗转反侧之际,一个东西从他的怀里掉了出来,崔三赶紧把这个东西捡了起来,借着月光,崔三看清楚了,这个东西正是那个老者交给他的。怀着好奇地心情,崔三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包裹,里面是一枚铜钱。

拿着这枚铜钱,崔三陷入了沉思:老汉说这东西说不定能救我的命,可在这里即使是有金山银山又能有什么用呢?

就在这时,看守推门进来了,崔三赶紧收起铜钱,大概是太过紧张,铜钱从崔三的手指缝中漏了出来掉在了地上。

崔三来不及捡起铜钱,看守已经来到了他的跟前,崔三赶紧闭上眼睛假装打起了呼噜,好在看守没有停留,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后便出去了。

看守走后,崔三赶紧起了身在地上摸索了起来,摸了一会终于摸到了铜钱。铜钱掉进了一个石缝里,石缝不大,但恰好能伸进去一根手指,就在他把手伸进去之时,他的指尖感到了一丝凉意,似乎还能感觉到凤吹过来的感觉。

这个发现令崔三大感意外,他赶紧使劲把石头挪了开来,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赶紧叫起正在熟睡中的马有德,来不及解释,两人赶紧进了洞里,走了不知有多久,两人出了洞口,放眼看去,洞口的前面是一处悬崖。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人顾不得多想从悬崖上跳了下来。

悬崖底下是一个深坑,里面横七竖八竖八地躺着好些尸体,也算他两命大,他们跳下来时正好落在两具尸体上面,尸体还没完全冻僵,看来是被刚扔下来不久。

侥幸逃过一命,两人赶紧从坑里爬了出来消失在夜色中。

三天后,恰逢衙门放告日,在众多告状的人群中,有两个人显得特别醒目,这两人年纪不大都是二十来岁,满是伤疤的脸上一脸的愤懑之色。

两人的手里拽着一块白布,上面写着一个“善”字,只不过这个善字上面被打了一个红色的差“叉”。

轮到两人了,来到大堂后,两人跪在地上,县太爷开口问道:“堂下何人?状告何事?”

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道:“小人名叫崔三,身边的这个人叫马有德,状告本县刘员外,以行善之名干不法之事,还望大老爷明察!”

在崔三来到堂上时,看热闹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老汉,这老汉俨然就是那天鼓动崔三前去揭秘的那个人,看到崔三后,老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听崔三说状告的是刘员外,县太爷被吓了一跳,他又问道:“你重说一遍,你告得是谁?”

崔三仰起脖子大声说道:“刘员外刘梧德!”

大概是刘员外的名气太大了,又或许是出于其他考虑,县太爷并没有当堂审理此案,而是先吩咐把两人带了下去。

崔三和马有德被关进了一间屋子里。大概过了一个多时辰,两人被带进了另一间屋子。屋子里,两个人正在说笑着,见崔三被带了上来,县太爷朝着和他说话的那个五十多岁的男子说道:“刘员外,就是这两人要告你。”

听了县太爷的话,崔三大感意外,一方面是这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者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刘大善人”,另一方面,县太爷的态度大大出乎了崔三的意外:按理说,县官问案,在没查清楚之前,刘大善人就是疑犯,对待疑犯,即使不能严刑伺候,但也不至于把他当做座上宾吧。

崔三根本不知道,县太爷对刘员外的事情早就知晓,两人早已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了,用在现在的话来说,县太爷就是“保护伞。”

县太爷又说:“刘员外,这两个人告你的再生堂有问题,还告你说在山里开着木炭场,名义上是收留流浪汉,实际上这些人全部被你送进了木炭场做了苦力,有这回事吗?”

听了县太爷的问话,刘员外站了起来,义正词严言辞地说道:“绝对没有此事,这两人纯粹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看来我就是做再多的善事还是有人要抹黑我呀。”说完,刘员外竟然还挤出了几滴眼泪。

县太爷听了刘员外的话,接口说道:“既然没有,那这两人就是诬告了!来呀,先把他们每人打五十大板,打完再说!”

几个如狼似虎的衙役上前就把崔三两人放到在地,为了怕他们叫喊,在他们的嘴里还分别塞了一块烂布子。

几个衙役举起板子,眼看板子就要落下来。

就在这时,一枚铜钱从崔三身上掉了出来,看着这枚铜钱,县太爷呆住了。他赶紧喝令手下暂停用刑,随后他上前把铜钱捡了起来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了半天。随后问道:“这枚铜钱怎么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崔三说道:“这是一个老汉几天前给我的,他说这枚铜钱关键时刻或许可以救我一命。”

县太爷又问:“这位老汉多大年纪?你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他?”

崔三说:“大约五十多岁年纪,那天我是在再生堂门口碰到他的,他穿戴得破破烂烂,就和叫花子一样。”

听完崔三的回答,县太爷冷汗直流,刘员外这是时也察觉出了不对劲,赶紧上前问道:“老爷,出什么事情了吗?”

县太爷结结巴巴地说道:“出大事了!你我完蛋了!”

话音未落,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了进来,不久之后,一队官兵簇拥着一个五十多岁相貌威严的老汉走了进来。

看到这个老汉后,县太爷赶紧跪倒在地。老汉并没有理会县太爷,而是径自走到崔三的跟前,把他扶了起来。

看着这个老汉,崔三也呆了。老汉正是给他铜钱的那个人,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

原来,流浪汉莫名其妙失踪的事情朝廷也有耳闻,起初朝廷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让当地的官员进行察访,但当地的官员和刘员外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查来查去自然是毫无结果。

老汉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御史,名叫蔡其权,此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朝廷便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因为刘员外的势力非常大,再加上盘根错节的关系,明面上察访肯定没有结果,蔡其权只好采取了微服私访的策略。

那天,他打扮成叫花子准备潜进“再生堂”里面一探究竟,人家嫌弃他年纪大了不要他,谁知阴差阳错地碰到了崔三。

听崔三说完那天夜里偷听到的消息之后,蔡其权便决定由崔三来破这个局。

至于那枚铜钱,县太爷当年穷苦人家出身,在京城时曾经得到过蔡其权的很多照顾,考中进士外出做官时,县太爷把身上仅有的一枚铜钱拿了作为对蔡其权的报答。这枚铜钱上面有个特殊的标志,难怪县太爷一眼就认出了他。

案件很快就水落石出了,县太爷、刘员外以及相干人等相继被逮,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崔三的带领下,蔡其权来到了木炭场,把里面的劳工都解救了出来。

蔡其权见崔三脑子活泛,便把他留在了身边成了一名得力手下。

含有善字的故事有哪些3

原文链接:《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

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就将孔家所作的事情,一 件一件都提出来;觉得孔家祖先所积的德,多而且长久;所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后来果然生出了孔子。还有,孔子称赞舜的 孝,是不平凡的孝顺,孔子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 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发得相当长久。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现在我再以过去发生真实的事情,来证明积善的功德。有一位做过少师的人,姓杨名荣,是福建省建宁人。他家世代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 雨下得太久,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把民房都冲失了,被淹死的人顺著水势一直流下来。别的船都去捞取水中漂来的各种财货,只有 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 。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样,向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功,所生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一 个地方。少师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后来少师出生了,到了 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面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而且少师的后代子孙,都非 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当时的县官,为人严厉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 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县官还是不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向县官求情,请县官宽谅那个囚犯。县官说:你求情本来没有什么不能放宽的 ,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气啊!

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 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误蹈法网,不可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欢喜。若是存心欢喜,恐怕会把案件忽略弄错。若是生气,又恐怕 犯人受不住打,勉强招认,容易冤枉人。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

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立即和缓下来,不再发怒了!讲到杨自惩的家里,是很穷的;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 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的饿,他自己家里刚巧 也欠米。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没有办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 问他说: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杭州来的。沿途熬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就像一种又青又黄的菜色,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

因此,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然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做守陈,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 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而当今有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杨自惩 的后代。

从前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个土匪首领叫作邓茂七,在福建一带造反。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经担 任都御使的鄞县人张楷,去搜剿他们。张都宪用计策把邓茂七捉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谢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来的土匪 ,捉到就杀;但是谢都事不肯乱杀,怕杀错人。便向各处寻找依附贼党的名册,查出来凡是没有依附贼党,名册里还没有他们姓名的人。就暗 中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他们,搜查贼党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并且禁止官兵不准乱 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就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 花,就是第三名的进士。

在福建省浦田县的林家,他们的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 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的布施,没有厌倦 过,仙人晓得她作善事的诚心,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死后葬在这块地上, 将来子孙有官爵的,就会像一升麻子那样的多。

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儿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孙第一代发科甲的,就有九人。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 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没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发榜。’的传言。意思是讲:林家考试的人多,并且都能考中,所以到发榜 ,榜上就不会没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他在县学里做秀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县学的路上,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看,已 经几乎快要冻死了。冯老先生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还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冯老先生救人后,就做了一个梦,梦 中见到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来救的,所以我要派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等到后来琢庵生了,就 命名叫作冯琦。因为他是宋朝一个文武全才的贤能宰相,叫作韩琦的人来投胎转世的。

浙江台州有一个应大猷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夜里头,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来吓唬人,只有应公不怕鬼叫。有一夜,应公听到一个 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作客,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判断儿子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就逼这个妇人改嫁;但是这个妇人却是要守节 ,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里,她要在这里上吊,我可以找到一个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没有替身,便无法投生,所以叫替死 鬼。

应公听到这些话,动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卖了四两银子,还马上写了一封假托她丈夫的信;并把银子寄回家的事写在信上说明。 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后,因为笔迹不像,所以怀疑信是假的。但是后来他们又说: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银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儿子很平 安,才会把银子寄回来。

他们这样想以后,就不再逼媳妇去改嫁了。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这对夫妇就得以保全,像从前新婚时一样,好好的过日子了。隔天晚上, 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啊。

旁边一个鬼说:喂!你为什么不去害死他呢?

那个鬼说:天帝因为这个人心好,有阴德,已经派他去做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还能害他呢?

应公听了这两个鬼所讲的话以后,就更加努力,更加发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时候,每次都捐米谷救人 ;碰到亲戚有急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帮助人家渡过难关;碰到蛮不讲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总会反省,责备自己有过失,就心平气和地接受 事实。因为应公能够这样做人,所以他的子孙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哩!

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为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同 时又分他自己原有的稻谷,去救济穷人。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举人!

那些鬼连续不断的呼叫,夜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高兴,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同 时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的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 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浙江省嘉兴县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的官,夜里就住在监狱里。并且仔细的盘问囚犯,结果发现没罪而被冤枉的, 有不少人;但是屠公并不觉得自己有功劳,他秘密地把这件事,上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话,拣些要点,来审问那些囚犯。囚犯们都老老实实的向堂官供认,没有一个不心服的。因 此,堂官就把原来冤枉的,因为受刑不住被逼招认的,释放了十多人。

那个时候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明察秋毫。后来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说:在天子脚下,尚且有那么多被冤枉的人;那么全国这样 大的地方,千千万万的百姓,那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应该每五年再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去细查囚犯犯罪的实情,确实有罪的,定罪也 要公平;若是冤枉的,应该翻案重审,减轻或者释放。

尚书就代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议的办法;就派减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刚巧屠公也派在内。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天神告诉他说:你 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因为你提出减刑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镶的带。 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竣三个儿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有一位嘉兴人,姓包,名叫凭,号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他被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赘做女 婿;和我父亲常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中。因此他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就打 开他的袋子,有十两银子,就拿给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不够用,没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 送了,但是包凭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能够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甚么关系呢?和尚听后流著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 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怎么容易得到呀!

后来房屋修好了,包凭就拉著他父亲同游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凭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 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到高官。

浙江省嘉善县有一个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亲,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 替他向上面的长官求情,宽免他不死。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觉得很惭愧,没法子报答;明天请 他到乡下来,你就嫁给他,他或者会感念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

他的妻子听了之后,没别的办法,所以就边哭边答应了。到了明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来劝支书办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 意思,完全告诉了支书办。但是支书办不愿意这样做,不过究竟还是尽了全力替这个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两个人一起 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您这样厚德的人,在近代实在是少有。现在您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 可以说得通的。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为妾,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书 记,后来支立的儿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做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以上这十条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行的都是一个善字罢了。若是要再精细的加以分类来说,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样有功德,那里知道这 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岂不是冤枉,白费苦心,得不到一些益处啊!我现在把上面所说过的,分类来加以说明。怎么叫做真假呢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去拜见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像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到那 里,永远不分离。这是说行善,定有好报,造恶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的。为什么现在某一个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 是作恶的,他的家反倒发达得很?那末佛说的报应,倒是没有凭据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 算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看错了,还不恨自己颠颠倒倒,怎么反而抱怨天的报应错了呢?

大家又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那里会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那些读书人,都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

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那怕是骂人,打人, 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 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并且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还有,为善不求 报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为著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

怎样叫做端曲呢?现在的人,看见谨慎不倔强的人,大都称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欣赏志气高,只向前进的人 ,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教导他,使他上进。

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所以圣人一定要 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分明是和圣人相反。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 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圣贤以为是对的,天地鬼神也以为是 对的;圣贤以为是错的,天地鬼神也认为是错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 喜欢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觉在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 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 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 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 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 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 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 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 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 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 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 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 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 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 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 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 ,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 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 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 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 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 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 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 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 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 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 ;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钱那么满;就仿佛收藏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

如果你很勤奋的,天天去储积,那么终有一天就会积满。商朝由开国一直到纣王,它的过失罪恶,到此时便积满了,因此迅速亡国。如果懒惰 些,不去收藏积存,那就不会满。

所说的积善积恶,也像储存东西一样,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拿来布施给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和尚,竟然 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便带了几千两的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这位主僧,却只是叫 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罢了,那个女子不懂前后两次的布施,为什么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就问主僧说:我从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 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主僧回答她说:从前布施的银子虽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 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两文钱的布施, 却算是满善,道理在此。

汉朝人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钟离说:变了金,到底会不会 再变回铁呢?

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

吕洞宾又说:像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存心善良,所以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你的三千件 功德,已经做圆满了。

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讲法。一个人做善事,而内心不可叨念,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够这样,那么就随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 都能够成功而且圆满。若是做了件善事,这个心就牢记在这件善事上;虽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钱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钱,这才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 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这个心,不能够忘掉所做的善事; 虽然用了二十万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这又是一种说法。

怎么叫做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 ,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支筷子 那样小罢了。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秤秤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而像一支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说:我 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那就是犯过。

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说: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 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讲过,但是皇帝不听,还是动工了,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

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目的是要使千万百姓免去劳役;倘使皇帝听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怎么叫做难行易行的善呢?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都说:克制自己的私欲,要从难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叫作仁?孔子也说,先要从难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说的难,也就是除掉私心;并应该先从最难做,最难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在别人家教书,把两年所仅得 的薪水,帮助一户穷人,还了他们所欠公家的钱,而免除他们夫妇被拆散的悲剧。

又像河北邯郸县的张老先生,看到一个穷人,把妻儿抵押了,钱也用了;若是没有钱去赎回,恐怕妻儿都要活不成了。于是就舍弃他十年的积 蓄,替这个穷人赎回他的妻儿。像舒老先生,张老先生,都是在最难处,旁人不容易舍的,他们竟然能够舍得啊!

又像江苏省镇江的一位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没有儿子,他的穷邻居,愿意把一个年轻的女儿给他做妾,愿能为他生一个儿子。但是这位靳老先 生不忍心误了她的青春,还是拒绝了,就把这女子送还邻居。这又是很难忍处,而能够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赐给他们这几位老先生的福, 也特别的丰厚。

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来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却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了;而没钱没势的穷人,要做些福,都会有很 大的因难,难做到而能做到,这才真是可贵啊!我们为人处事,应该遇到机缘,就去做救济众人的事。不过救济众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济 众人的种类很多,简单的说,它的重要项目,大约有十种:

第一、是与人为善。看到别人有一点善心,我就帮他,使他善心增长。别人做善事,力量不够,做不成功,我就帮他,使他做成功,这都是与 人为善。

第二、是爱敬存心。就是对比我学问好,年纪大,辈份高的人,都应该心存敬重。而对比我年纪小,辈份低,景况穷的人,都该要心存爱护。

第三、是成人之美。譬如一个人,要做件好事,尚未决定,则应该劝他尽心尽力去做。别人做善事时,遇到了阻碍;不能成功,应想方法,指 引他,劝导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坏他。

第四、是劝人为善。碰到做恶的人,要劝他做恶绝对有苦报,恶事万万做不得。碰到不肯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劝他行善绝对有好 报,善事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当遇到他人最危险、最困难、最紧急的关头;能及时向他伸出援手 ,拉他一把,出钱出力帮他解决危急困境,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但是不可以引以为傲!

第六、是兴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个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应该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众。例 如,修筑水利系统、救济大灾害等等。但是没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发现河堤上有个小洞,水从洞里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 石,将小洞塞住,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灾的发生。事情虽然小,但这种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七、是舍财作福。俗语说:人为财死,世人的心总爱钱财,求财都来不及,还愿意去舍财济助他人吗?因此,能舍财去消除别人的灾难,解 决他人的危急;对一个常人而言,已不简单,对穷人来说,则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来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 ,不舍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会有一分福报,所以不必忧愁我们会因为舍财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于绝路。

第八、是护持正法。这种法,就是指各种宗教的法。宗教有正,有邪,法也有正,有邪,邪教的邪法最害人心,自然应该禁止。而具有正知正 见的佛法,是最容易劝导人心,挽回善良风俗的。若是有人破坏,一定要用全力保护维持,不可让他破坏。

第九、是敬重尊长。凡是学问深,见识好,职位高,辈份大,年纪老的人,都称为尊长。自己都应该敬重,不可看轻他们。

第十、是爱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东西,虽然像蚂蚁那样小;也是有知觉的,晓得痛苦,并且也会贪生怕死。应该要哀怜它们,怎可以乱杀乱 吃呢?有人常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要给人吃的。这话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贪吃的人所造出来的话。

以上所讲的十种,只是大概的说明,下面是分别举例比喻:什么叫做与人善呢?从前虞朝的舜,在他还没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泽湖边看见年轻 力壮的渔夫,都拣湖水深处去抓鱼;而那些年老体弱的渔夫,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较浅的地方抓。

水流急,鱼停不住,浅滩水少,鱼也比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鱼都在那里游来游去,较容易抓。那些年轻力壮的渔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 。

舜看见这种情形,心里面悲伤哀怜他们。就想了一个方法,他自己也去参加捉鱼,看见那些喜欢抢夺的人,就把他们的过失,掩盖起来,而且 也不对外讲;看见那些比较谦让的渔夫,便到处称赞他们,拿他们作榜样,并且学习他们谦让的模样。像这样,舜抓了一年的鱼,大家都把水 深鱼多的地方让出来了。

舜的故事,不过是用来劝化人,不可误解是劝人抓鱼。要知道抓鱼是犯杀生的罪孽,千万不可以做啊!那么像舜那样明白聪明的圣人,那有不 能说几句中肯的话,来教化众人,而一定要亲自参与呢?要晓得舜不用言语来教化众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样,使人见了,感觉渐愧而改变自己 的自私心理,这真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所费的苦心啊!

我们生在这个人心风俗败坏,末世的时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去盖过旁人?旁人有不善的事 情,不可以把自己的善,来和别人比较。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有的能力,来为难别人。自己纵然有才干聪明,也要收敛起来,不可 以外露炫耀,应该像是没有聪明才干一样。要看聪明才干,都是虚的、假的一般。

看到别人有过失,姑且替他包含掩盖。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面皮, 他就没有顾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长处,可以学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以记的;都应该立刻翻转过来,放下自己的主见,学他的长处;并且称赞他,替他 广为传扬。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论讲句话或是做件事,全不可为自己,发起一种自私自利的念头;而要全为了社会大众设想,立出一种规 则来,使大众可以通行遵守,这才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公而不是私的度量呢!

什么叫做爱敬存心呢?君子与小人,从外貌来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为小人会装假仁假义,冒充君子。不过这一点存心,君子是 善,小人是恶,彼此相去很远,他们的分别,就像黑白两种颜色,绝对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存心 啊!

君子所存的心,只有爱人敬人的心。因为人虽然有亲近的,疏远的,有尊贵的,有低微的,有聪明的,有愚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 万万不同的种类;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那一个不该爱他敬他呢?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 人。能够明白众人的意思,就是明白圣贤人的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圣贤人本来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乐业,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们能够处处爱人,处处敬人,使世上的人,个个平安 幸福,也就可以说是代替圣贤,使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能够平安快乐了。

什么叫做成人之美呢?举例来说,若是把一块里面有玉的石头,随便乱丢抛弃,那末这块里面有玉的石头也只不过是和瓦片碎石一样,一文不 值了。若是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么这块石头,就成了非常珍贵的宝物圭璋了。

一个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劝导提引;所以看到别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这个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资质足以造就的话;都应该好好的引导他 ,提拔他,使他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材;或是夸赞他,激励他,扶持他;若是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辩解冤屈,来替他分担无端被人恶意的毁谤 ,可以设法代替他,顶替他被毁谤的事实,减轻他所受的毁谤,这样叫做分谤。

务必要使他能够立身于社会,而后才算是尽了我的心意。大概通常的人,对那些与他不同类型的人,都不免有厌恶感,譬如小人恨君子,恶人 恨善人。

在同一个乡里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为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处在世俗里,常常被恶人欺负,很难立得住脚,况且 豪杰的性情大多数是刚正不屈,并且不注意修饰外表,世俗的眼光,见识不高,只看外表,就说长道短,随便批评;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 败,善人也常常被人毁谤。

碰到这种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长者,才能纠正那些邪恶不正的人,教导指引他们改邪归正,保护,帮助善人,使他成立;像这样辟邪显正的功 德,实在是最大的。

什么叫做劝人为善呢?一个人既然已经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个没有良心呢?但是因为汲汲地追逐名利,弄得这世间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 得,就昧著良心,不择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堕落了。所以与别人往来相处,时常要留心观察这个人,若是看他要堕落了,就应该随时随地 提醒他,警告他,开发他的糊涂昏乱。

譬如,看见他在长夜里做了一个浑浑噩噩的梦,一定要叫唤他,使他赶快清醒;又譬如看他长久陷落在烦恼里,一定要提拔他一把,使他头脑 转为清凉。

像这样以恩待人,功德是最周遍,最广大的了。从前韩文公曾说:以口来劝人,只在一时,事情过了,也就忘了;并且别处的人,无法听到。 以书来劝人,可以流传到百世,并且能传遍世界;所以做善书,有立言的大功德。

这里说以口来劝,用书来劝人为善,与前面所讲的与人为善比较起来,虽然较注重形式的痕迹,但是这种对症下药的事,时常会有特殊的效果 ;这种方法是不可以放弃的。

并且劝人也得要劝的得当,譬如这个人太倔强,不可以用话来劝,你若是用话去劝了,不但是白劝,所劝的话,也成了废话,这叫做失言。如 果这个人性情温顺,可以用话来劝,你却是不劝,错过了劝人为善的机会,这叫做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够,分辨不出来,就应该 自己仔细反省检讨;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么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难颠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当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难危急的人,应该要将他的痛苦,当做是发生在自己 的身上一样,赶快设法解救,看他有什么被人冤屈压迫的事情,或是用话语帮助他申辩明白,或是用种种的方法来救济他的困苦。明朝的崔子 曾经说: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别人危急的时候,赶紧去帮助他就可以了。这句话真正是仁者的话呀!

什么叫做兴建大利呢?讲小的,在一个乡中,讲大的,在一个县内,凡是有益公众的事,最应该发起兴建。或是开辟水道来灌溉农田;或是建 筑堤岸来预防水灾;或是修筑桥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饿口渴的人。

随时遇到机会,都要劝导大家,同心协力,出钱出力来兴建;纵然有别人在暗中毁谤你,中伤你;你也不要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 苦,担心别人嫉妒怨恨,就推托不做,这都是不可以的。

什么叫做舍财作福呢?佛门里的万种善行,以布施为最重要。讲到布施,就只有一个舍字,什么都舍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么都肯舍;譬如自己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念头,没有一样不肯舍掉。譬如,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时 候,舍身饲虎。

在身外的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可以一概舍弃。一个人所有的一切,没有一样不可以舍掉,能够如此,那就身心清净,没有烦恼,就 如同佛菩萨了。

若是不能什么都舍,那就先从钱财上著手布施。世间人都把穿衣吃饭,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因此,钱财上的布施也最为重要;如果我能够痛 痛快快地施舍钱财;对内而言,可以破除我小器的毛病;对外而言,则可救济别人的急难。

不过钱财不易看破,起初做起来,难免会有一些勉强,只要舍惯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没有什么舍不得了。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贪念私心 ,也可以除掉自己对钱财的执著与吝啬。

什么叫做护持正法呢?法是千万年来,有灵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绳;但是法有正有邪,如果没有正法,如何能够参加帮助天地 造化之功呢?怎样会使得各式各样的人以及种种的东西,都能够像裁布成衣那样的成功呢?怎样可以脱出那种种的迷惑,离开那种种的束缚呢 ?怎样可以建设整理世上一切的事情,和逃出这个污秽世界,生死轮回的苦海呢?这都需要靠有了正法,才像有了光明的大路可走。

所以凡是看到圣贤的寺庙,图像,经典,遗训,都要加以敬重;至于有破损不完全的,都应该要修补,整理。而讲到佛门正法,尤其应该敬重 的加以传播宣扬,使大家都重视,才可以上报佛的恩德,这些都是更应该加以全力去实践的。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呢?家里的父亲,兄长,国家的君王,长官;以及凡是年岁,道德,职位,见识高的人,都应该格外虔诚的去敬重他们。

在家里侍奉父母,要有深爱父母的心,与委婉和顺的容貌;而且声要和,气要平;这样不断地薰染成习惯,就变成自然的好性情,这就是和气 可以感勤天心的根本办法。

出门在外侍候君王,不论什么事,都应该依照国法去做;不可以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随意乱做呀!办一个犯罪的人,不论他的罪轻或重 ,都要仔细审问,公平地执法;不可以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

服侍君王,像面对上天一样的恭敬,这是古人所订的规范,这种地方关系阴德最大。你们试看,凡是忠孝人家,他们的子孙,没有不发达久远 而且前途兴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去做。

什么叫做爱惜物命呢?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这一片恻隐的心罢了。所以孟子说: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

求仁的,就是求这一片恻隐之心;积德的,也就是积这一片恻隐的心。有恻隐心就是仁;有恻隐心,就是德。没有恻隐心,就是无仁心,没道 德。周礼上曾说:每年正月的时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怀孕的期间,这时候祭品勿用母的。因为要预防畜牲肚里有胎儿的缘故。

孟子说:君子不肯住在厨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有四种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说,听到动物被杀的声音,不吃,或者 在它被杀的时候看见,不吃;或者是自己养大的,不吃,或专门为我杀的,不吃。后辈的人,若要学习前辈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断食荤腥 ,也应该依照前辈的办法,禁戒少吃。

照佛法来讲,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因为前生造了孽而投胎做畜牲;等到它们的罪孽还完了后,仍然可以投胎做人的。做人以后若是肯修行 ,也可以修成佛。那么我今生所吃的肉,难保不就是吃了未来佛的肉,并且现在的畜牲,在无量过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经做过人;那么它们 可能曾做过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亲族,朋友,我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的父母,妻子,亲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它做 畜牲,我吃它,我就造了杀孽,与它结下冤仇。如果被我吃的畜牲,来世它的孽债还清了,投生做了人,而我却因为杀生造孽,投胎做畜牲, 恐怕他也要报复我杀他之仇,而来杀我,吃我了。这样说来,还能杀生么?肉还能吃得下吗?况且吃肉就算味道好,也不过是经过嘴里到喉咙 那段时候,还觉得有味道,等到咽了下去,还有什么味道?与素菜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一定要杀生造孽呢?

虽然一时做不到不吃肉,也应该渐渐地减少吃肉,直到完全不吃。这样子慈悲心就会愈来愈增加。不但杀生应戒,就是那些极小,不论愚蠢的 或是有灵性的,凡是有生命的,都应该禁止伤害它们的性命。像要用丝来做衣服,就把蚕茧放在水里烧,那要伤害多少蚕的性命?掘地种田, 要杀害地下多少虫的性命;想想我们穿的衣、吃的饭,是从那里来的呢?都是杀它们的命,来养活我们自己;所以糟蹋粮食,浪费东西的罪孽 ,实在也应该与杀生的罪孽相等。至于随手误伤的生命,脚下误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晓得有多少,这都应该要设法防止。宋朝的苏东坡有首诗 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意思是说:恐怕老鼠饿死,所以为老鼠留些饭;哀怜飞蛾扑到灯上烫死,所以灯也不点。这话是多么的仁厚慈悲呀!

善事无穷无尽,那能说得完;只要把上边说的十件事,加以推广发扬,那么无数的功德,就都完备了。

原文链接:《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白话文)第一篇: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白话文)第二篇:改过之法

《了凡四训》(白话文)第四篇:谦德之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