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见利思义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5 13:29 作者:读书明智理 围观: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见得思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读书明智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见利思义的故事有哪些1

“见得思义”出自《论语·子张》,也可称为“见利思义”。意思是有利可得时则想想它是否符合道义

见得思义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之一。就是说获得利益一定要合情合理,这个利益可以指权力、财富、美色或者是名声等等,强调个人欲望的满足不能有悖于社会公德或者道德。

南北朝时代的梁朝有个人名叫甄彬。在他穷困时,他拿着一束苎( zhù )麻去寺庙的钱库典当,后来他赎回这束苎麻时,在苎麻中发现了五两金子,甄彬就随即送回当铺。梁武帝在还没做皇帝时,就听说他高尚的人格。等做了皇帝,就选拔甄彬到四川省郫县做县令。临出发前,梁武帝告诫与他同列的五人要廉洁谨慎。到了甄彬面前,梁武帝只说:“爱卿往日就有还金的美德,寡人就不用再叮嘱你什么了”。从此甄彬的美德更加彰显了。

自古以来,见得思义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关羽挂印封金,杨震暮夜却金等等故事,都能让敬佩不已。但也有不少见利忘义的典故,让人叹息不已。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清朝的和珅、“假途灭虢”中的虞国等等,最终都落得身死国灭的结果。

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及文化娱乐异常丰富,竞争也异常激烈,但是人们的各种欲望也随之膨胀。有些人及企业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与暴利而不择手段,如压榨剥削、坑蒙拐骗、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坐地起价等,这种行为不但破坏社会公德还践踏法律秩序,不但损害他人也危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欲望是人性的特点,也是弱点。正向的欲望追求能促使人们不断勤奋、创新发展,而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欲望只会把人推向万丈深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增广贤文》中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聪明的人,做人做事是会坚守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社会公德、道德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就是“见得思义”中的“义”字。如果人人都能牢固树立见得思义的理念底线,相信人人都能够做到心安理得。

见利思义的故事有哪些2

范达,建安县大州园人,以做豆腐营生,母亲妻子勤苦持家,安分度日,并无嗟怨。

话说某年腊月二十六日五鼓许,他妻子陈氏叫范达起床,说:“人家俱在备办年货,妾知到我们家底,虽贫亦要早起,做几作豆腐去卖。倘攒得分毫,亦好买些柴米过年。”范达听妻的话,即起身往河边挑水。寒冬腊月,虽近五更,然天尚暗,走到水边,却在人屎旁脚踏着一包,拾起掂量觉得重,便好奇地打开,原来是一包银子,将之举起,约有两斤多重。范达心想:“此定是谁人早起净手,掉落在此,且待他来时还他。”候了多时,不见有人,乃挑水归家。放下水桶,将拾银之事报与母亲和妻子。

其母王氏听后,提醒说:“我等小心做生意,尚讨不得吃饱穿暖。这银子一定是什么客人归去,起早失落在此。这银子是客人一家性命。你若拿了他的,他寻不见银子,或是赴水自尽,或是一家埋怨。你可速将此银,送在原处,等待失主归还与他。”范达听母之话,连忙捧着银子来到原处。

不久,只见一客人急急忙忙,边走边啼哭,像在寻找。范达向前问道:“客官,你为甚啼哭?”那客人曰:“我是徽州人汪元,在家将田典得三十两本钱,打漆贩卖。昨日收得本利银四十余两,装入一个包内,清早起来,腹内急急,脱裤拉屎,穿裤系带之时,竟将缠于裤带的银子遗失。若有哪个好心人拾得,归还与我,我情愿与他平分。”范达明白此便是失银子之人。为了确认失主,便说:“你银子是甚么包的?”汪元道:“我银子是青绢包袱包的。”范达证实是失主后,说:“我刚才看见有人拾去了,你说肯分一半与他,此话如果算数,我便引你去见。”汪元见银子有着落,一颗悬心终于放下,轻松地答应:“好的,好的。”于是,范达领他到家,在家门口便报母亲曰:“我寻得失银客人来了。”

街坊邻居闻得范达早起捡得银子,一时轰动;此时听说失主上门,两边邻里俱来观看。

范达即拿银出来,对汪元曰:“凭众人在此,我也不要你平分,我们是善良之人,不贪钱财,若真心酬谢,你只把四两与我做本钱也罢。若我日后做得好时,这四两亦奉还你。”汪元见得银到手,当即许诺。范达递过银子,汪元便将银收起说道:“这银俱是整锭,难以凿开。我店在临江门,你同我到店中,取银与你。”众人见汪元欺心,大家都骂他:“你这客人好不知礼!先前许分一半,如今连四两亦不肯秤。若到你店中,我想一分也无。今日我众人在此,范达亦是一片好心,你可将银拿出来,剪四两与他。”汪元陡然变色曰:“范达与我讨银,干你众人何事?”众人忿然,揪倒汪元,乱打一顿。汪元翻转脸皮,反喊叫地方,地保赶来,汪元竟黑白颠倒,说范达抢他本银八十两,欺凌孤客。地保把他们带到府衙,见知府坐堂。汪元即口告说:“启禀老爷,小人徽州客人汪元,贩漆发卖,得银八十五两。年终促归甚急,五更独自出门,陡撞恶棍范达挑水,撞倒他水,扭身乱打,趁我倒地之时,抢去漆银。彼时喊叫地方,追出原银一包,只得四十五两,余有四十,吞归不吐。众人偏证无银。自忿财命相连,若无前银,一家俱死。万乞府台作主,殄恶追银。”

知府听了口词,就骂范达曰:“大胆,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你怎么抢去他的银子?”范达委屈地说:“启禀大人,小人五鼓去河边挑水,天黑未明,在人粪堆上,脚踏着一绢包,不知银有几多重。彼时只在等候交还。久不见人,挑水归家,后复寻人。偶见汪元啼哭寻银,小的即承认拾得,汪元即许分一半。领汪元到家交还。汪元得银入手,先许四两,后分文不与。众见不平,将他乱打是实。今不与谢酬,反陷抢夺。望乞大人做主,究申冤枉。”汪元冷冷的说:“范达一片假辞!哪有人拾得银子,肯平空认帐送还?”范达伤心无比,说:“大人,小的本是好意送还,而今反遭冤陷。请青天大老爷明察。”知府断然的喝道:“此银一定是你偷他的。如今还他四十,则那四十不消问了。若是拾得,怎肯拿出?你速去取那四十还他,免受刑罚。”范达悲愤地说:“青天大老爷,小人委实拾得这包银子尽数还他,哪有八十?”知府愤怒吼道:“狗才,不打不招!”即时喝令皂隶重责二十。范达有屈无处伸,打得皮开肉绽,叫苦连天。汪元假惺惺地说:“望老爷念小的异乡人氏可怜,追银不得,不得还乡。”知府说道:“范达,你这强盗,本府判你马上把银还他!”范达欲哭无泪说:“大人,小的真个一厘未得,把甚还他?”知府心烦似地说:“来人,暂且把这狗才监起,明日再问。汪元推在外面伺候。”

范达家中母亲,听得儿子打了二十,又被监禁。思量无计,婆媳乃头顶黄纸钱,双双满街拜天呼屈,说道:“我只有一个儿子,要他活命。今日监禁了,坑我三口活活饿死!”一边拜一边哭。看看拜到大中寺前,忽撞着迎面郭老爷走来,婆媳回避不及。郭爷叫皂隶带那妇人前来问他。婆媳两人跪地,将拾银情由细诉一遍。郭爷听后,知其冤枉,乃吩咐王氏曰:“你不必拜,我去放你儿子回来。”婆媳磕头去了。

郭爷乃亲到堂上,单请范达一场公事去问。知府畏惧郭公,即在监中取出范达送入馆去。郭爷坐馆,细问范达缘由。范达细把始末缘由,从头至尾明诉一遍。郭爷秘密吩咐说:“到时候,我取那客人来问,你也要受些刑法,就承认偷了他银子,回家变卖妻子还他。你将妻子送开一日,我这里把四十两银给你,你拿回去,说卖妻子来的。到那时,且看他怎么理由说。”吩咐已定,即出牌唤汪元听审。汪元入到馆中,郭爷问道:“范达怎么抢了你银?”汪元故作伤心地说:“回禀老爷,小的卖漆得银八十五两,廿六日五鼓赶回家去。突撞范达河边挑水,嗔小的撞倾他水,因此扭住小人乱打,便抢去客本一空。小的赶至家不放,众人劝解,只还本银四十五两,余有四十,定然不还。小的银命相连,故此结告府衙,得蒙追给。今蒙爷爷提问,真是青天开眼。”

郭爷即取范达,郭爷骂曰:“你怎么抢了客人银子?”范达说:“大人,小民冤枉,小人拾得他银一包是实,彼时他许与我平分,后赚银入手,一厘也不分与小的,两邻不肯,将他打了数下。他便在府衙诬告小的,望老爷推情。”郭爷曰:“想必你以卖豆腐为由,入他店中,见他出去拉屎,你便盗人银子是实,还他一半也是实,还有那半怎么不还?狗才好大胆!”范达说:“小的原未偷他的。”郭爷曰:“贼骨头,不打不招!来呀,将夹棍伺候!”范达见夹棍,即忙招供道:“小的情愿回家,典卖妻子赔他。”汪元曰:“我只要我原银,哪里要你卖妻子!”郭爷曰:“皂隶可押范达回家,取银子来归还汪元。”

皂隶押范达到家,范达密把郭爷吩咐,与其母并其妻说知。母亲听后便说:“既是如此,你可速行。”于是将妻子寄去别家,皂隶押范达故意在家推延。汪元又催郭爷曰:“范达去了一日,并不取银来还小的,明是欺负老爷。”郭爷叫该值皂隶过来。该值皂隶丁申向前,郭爷即批手:速拘范达还银。丁申走到范家,只见皂隶已押范达出门,乃同带见郭爷。郭爷骂曰:“狗才,怎么去了许久?”范达回道:“小的变卖妻子,得银十四两,后又在各亲戚家筹借,共凑四十两,因此耽搁。”郭爷曰:“拿银上来。”叫吏对过,足足重四十两。郭爷曰:“我若不用刑,你便骗了汪元之银。叫汪元补领回去。”汪元不知是计,即时呈补领状来。郭爷发银与汪元,于是问道:“这是你的银子,对吗?”汪元曰:“青天爷爷!此银果系小的卖漆之银。”郭爷骂道:“此银范达说是他卖妻子之银,怎么说就是你原银?只怕不是你的,看错了。”汪元说:“小人手中之银,怎么会错。”郭爷始起身大骂曰:“你这等欺心畜生!这是我郭爷之银,你也思量骗去,莫说范达你不骗他。这银是我内库取来之粮银,你也认作你的。这等可恶,叫皂隶选大号粗板过来,与我重责三十!”汪元情知理亏,哑口无言,低头受刑。皂隶打了三十,郭爷叫:“汪元,取前所失之银过来付与范达。”吩咐范达曰:“此银合该你的。你拿去做本钱,我批执照与你。”范达接了银与执照,拜谢而去。

郭爷叫抬一面大枷过来,将汪元枷号一月,以儆后来欺心之人。乃援笔判曰:以德报德,报施之常,未闻有德而以仇报者也。故用治命,而老人结草绝群缨,而战将效力。此皆知恩酬恩,不敢忘其所自也。今汪元失银于散地,已是沧海遗针;而范达见取,全璧交还:此在范达则见利而思义,在汪元则得财而忘恩。比之杀人颠越而夺其货,心何异哉?合宜重究枷号,以儆刁风。

据《古代公案小说》改编

见利思义的故事有哪些3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夫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但不可要他去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

两千五百年前,当时的境况是诸侯争霸,民不聊生。一些人虽然官居要职,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乡愿”;当然也有一部分贤能,为了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打拼。

孔门举办了一场学术研究会,主题是在时代下如何能够量才而用!孔门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个个是精通“六艺”的高手。研究会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发言积极主动。

有弟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有人说;有老师做背书呢,我什么也不怕。

有学生说,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有人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

以至于到了后代,这样的话题还在讨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是人生正道。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孟公绰在《论语》中出现两次,本章是第一句,本篇还有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如果撇开本章句,看“子路问成人”这一章句,我觉得,孔子对于孟公绰还是比较赞同的,说“成人”的标准之一“不欲”是拿孟公绰举例子的。“不欲”,一般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学习过《论语•公冶长篇》知道;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夫子说:“我不曾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夫子说:“申枨这个人贪图名利的欲望心太重,怎么能做到刚毅不屈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想做到“不欲”还是比较难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欲”不是一点欲望也没有,应该是没有过分的欲望,自己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不做欲望的奴隶,面对诱惑,自己能够守得住自己的心!为什么一些官员倒在了贪欲面前,就是他们理想信念丧失,被利欲腐蚀。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从源头上抵制腐败。

我们先来认识认识孟公绰这个人。孟公绰,姬姓,孟孙氏,名绰或公绰,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大约生活在鲁襄公时期。他为人静心寡欲,清正廉洁,为孔子所敬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老”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是年老,衰老。《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考也。七十曰老。”《疏》给出的解释是:“大夫家臣称老。”“老”在朝廷时称为“国老”,在家族,就是德高望重的人,“老”,不负责具体性的工作,一旦国家有重大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为了国家的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西周、春秋时期,称呼诸侯国的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为国老。我们知道,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封为“国老”,地位相当于中国八十年代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有时间了问问,没时间了,就不问。其实,即使是问了,建议也不一定会被采纳。

如《论语•宪问篇》记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陈恒发动政变,杀了齐简公。孔子此时告老退休在家,沐浴更衣,庄严其事,上朝告诉鲁哀公:“陈恒弑其君,请讨伐他。”据《左传》记载,孔子不仅申明了讨伐之义,而且衡量了军事上的胜算。听了孔子的建议,鲁哀公无奈何望着天,叹叹气把头摇。孔子的建议自然没有被采纳,孔子毫无办法,只是又唠叨一遍:“我是离休老干部,有责任来报告。”

“优”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优,饶也。一曰倡也。”引申为美好的,出众的,优等,优良等意思。

下面我们接着了解了解滕、薛的含义。滕: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文王之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战国初期为越所灭,不久复国,后为宋所灭。薛:任姓。祖先奚仲做夏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成为齐邑。滕薛两国在当时都是鲁国附近的小国。

《左传》记载有“滕薛争长”这一典故。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共同到鲁国朝拜,在鲁国的宫殿之上因为座次的先后,发生了争执。薛侯首先发话;我们薛国与周文王有姻亲,当年武王先封薛为侯,我应坐上位。这时候,滕侯大声说道;我与周王是同宗,是周王的卜正之职,薛侯是外姓,那有座在其后的道理?我该坐首席。鲁隐公看到滕薛二侯互不相让,让公子羽父上前调解。双方才相安无事。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大夫”这个词。《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一看就知道,“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周公时期,国家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到了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这反映出士的身份,甚至比“大夫”还要厉害一些。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

看了上面的分享后,我们自然明白;孔子这句话的含义,那就是“孟公绰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的,但不可要他去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识人之明。写到这里,我真的佩服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汉高祖刘邦设宴款待群臣,他开诚布公地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你看看,刘邦多谦虚,他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不如自己的下属,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有了识人之明后,关键是大胆地使用!让张良带兵杀伐征战,效果肯定不如韩信;让韩信在后方筹措粮草,他肯定不如萧何。而刘邦不仅知道他们的长处,并且给予最充分的运用,这才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创立了大汉江山。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也是知人善任的道理,这包括选对人、用好人和留得住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选人是用人的基础,用人和留人又是相辅相成的,而将人才留下才能终成正果。法国的拿破仑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而在于选拔后怎样使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譬如;一个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的人,你让他做办公室主任,那肯定会得罪很多人,因为办公室主任是协调整个单位的人际关系的。你什么都鸡蛋里挑骨头,挑来挑去,都是毛病,你说不得罪人那才怪呢!但是如果这样的人,你让他当周口广播电视台奥斯卡演播厅检票员该多好!没有票,你就是不能进去,你说你认识谁都没有用!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识人,又能够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是管理好下属的良方。许多领导者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对于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个企业更需要如此。未来社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管理者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让人才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光发热,这才是最为吃劲的。

领导者不仅要有识才之能,还要有用才之策。成语“纸上谈兵”恰恰是这个故事的反面。赵国的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论语•宪问篇》重点讲解的是一个人的为人之仁,强调的是个人因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想演绎好自己的人生角色,你就得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多大的荷叶包多大的粽子!孟公绰尽管具有“不欲”的优点,但只适合做晋国这样大国的卿大夫赵氏、魏氏的家臣,地位相当于孔子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做“季氏宰”的角色,类似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之类的,而“大夫”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之类的角色。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公绰不具备省长的能力,做个秘书长还是顶呱呱的!

现在,我们看看很多的企业,领导用人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是不够信任。在用人的时候,将信将疑,不能放手,这样就很难发挥人才的作用。其次是求全责备,对存在缺点的下属心存偏见,用人最忌讳的就是求全责备。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如何成为一个“伯乐”,能够用一双慧眼,发现你身边的“千里马”,而不是让“千里马”去和驴子一样拉磨!此外还需要让每个人发挥价值,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可以换换位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人也好,凡人也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与短,弱与强。每一个自然人,哪怕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都有其闪光的地方,哪怕是贵为九五之尊也有苍白的角落,我们需要看轻清一个人优点在哪?他们的短板在哪?认真分辨,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