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宁海中学的美文

2021-12-27 03:31 作者:华界 围观:

我的冠中

<胡青公散文>

冠中是宁海县冠峰"五.七"中学简称,位于宁海县境内王爱山脉海拔800米的冠峰山顶上,从1973年开学至1993取消,历时二十年,见证了文革后段至改革开放高潮来临期间浙东农村中学教学活动的起落。我有缘在这个学校里生活二年,就来说说这个学校的故事。

我1975年夏天在宁海县王爱公社王爱中学初中毕业时恰逢宁海县根据毛主席关于教改"五、七"指示创办"五、七"学校高潮时,公社党委把我们这届初中的大部分毕业生推荐到冠中半工半读上高中,只有三个所谓上三代不识字的同学被推荐到位于区里的岔路中学读普通高中。有的同学因为家庭成份问题还上不到冠中。

当时宁海县的"五、七"学校四面开花,各有特色,冠中算是比较突出的了,除了海拔较高路途遥远显得教学很不容易外,这里大胆启用了一批因反右等时代政治原因而流落在农村的人才当民办教师。有的是黄埔毕业的前民国抗日军官,有的曾是作家、诗人,有的曾做过大学老师、医师、地质研究员等等,他们本是国之骄子,却只能曲身在冠峰山上做低工资的民办教师。他们经历了人生起落,阅尽世间炎凉,对社会有着深切的感悟,片言只语尽是珠玑。虽然冠中半工半读,没有采用普通高中的教材,更无外语课,但因为有一批大智教员的存在也让学生学到了做人的真本领。

因为山高路远,冠中实行大周住宿制。所谓大周就是普通两周合为一大周,所以我们才有周七周八周九至周十四,周十一下午放假下山回家,周十四全部学生要赶回学校点名参加夜自修。一半学生的家与学校相距二十华里左右,另一半学生则相距四十多华里甚至更远。男女师生,挑担步行回校,挑着一大周要吃的东西。班级种的番茹洋芋罗卜有收成了,担子的份量就减少了。我是王爱山本地人,自小经常上山劳动,所以进冠中对我不算受罪,更有幸我可到与冠中相邻的兰田奄村外婆家提取食材,所以我总是空手从家回校,但经常帮助同学担挑食品。

冠中的半工对山下平原来的学生可谓是艰难磨练,而对我这个山里少年那是轻松锻炼,无论上山砍柴,下溪挑沙,担捧担箩担簾,还是开荒种地,削草采茶,还有茶叶制作,我都能轻松适应,有的本来就会,有的一学就会。我们团支部还发动了夜间劳动,自称夜战。

冠中的半读也很有意思,没有普高教材,但突出了语文写作。这里的大智教师们文学功夫了得,还辅导学生刻蜡纸出版《冠峰》周报寄发到全县各校。记得我在此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立足冠峰顶,远眺北京城",表达了一个山里少年心系国家与民族的情怀,这应该是那个抗日军官的缘故,他经常讲青年人要多从民族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的文风简约,可用可不用的字句坚决不用,经常在我认为已经很精炼的文章中删去字句,对我影响深远。

冠中的夜自修是一大特色。那时学校还无电灯,采用煤油汽灯,也很光亮。夜自修时间约二小时,要点名的,基本上是自习课本与做作业,有的在看小说。但擅自说话或搞小动作会挨到班干部或巡查老师的批评。夜自修对我这种喜欢自学的人是宝贵时间,印象深刻,现在我依然能感觉到那汽油灯发出的"刺、刺"声。

冠中比较重视学生口才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几乎每个同学都得到口才锻炼的机会,班级专设一二名同学负责教歌,每次集会各班级之间会互相拉歌,学生歌舞在周边农村多次巡演影响突出。

冠中的主要劳动与茶叶相关,从开荒播种削草施肥到采摘制作每一道工序我都干过。翻土开荒一般在冷寒时间,因为不怕流汗,我还在负12摄氏度上山参加开荒,被刊登在《冠峰》报上。削了的草一般堆积在茶树脚腐烂变肥,又能挡阳光抑制新草生长。每年的茶叶头摘在谷雨前,山下的茶叶也有清明前头摘的,也许当年气候偏冷高海拔茶树清明前摘不到嫩叶。当地普通茶叶采摘讲究一芽二叶,双手分别采摘,凭手感,标准形象是采茶女脖挂茶箩,双手分別摘茶入箩。可冠中采茶用脸盆,男同学手笨些,慢慢地也会双手采茶。其实采茶劳动各地技艺不一样,可能浙江一带最赋诗意最具艺术感,所以浙江的采茶曲也更有名气,能沉淀为国家级的经典曲目。记得同学们边采茶边哼采茶曲,似乎无忧度过青春时光。

冠中劳动也有风险的,记得一次为开荒先烧干草山猛然刮起大风,火势狂窜迅速接近邻县封山,如不及时扑灭将会酿成灾害。于是同学们都持手衣服或青柴枝扫扑山火,当时我也尽力地投入灭火,最后一蔟火焰难以扑灭又即将进入邻县山界时,我一急便不顾身地躺地滚身将火压灭。这一行为后来被放大写进了校志,据说后来的校友们开学典礼时能听到我的故事。

77年夏天我冠中毕业,半年后国家恢复高考,我才发现冠中这二年吃了大亏,因为欠缺了数理化。后来有的同学降低学历以初中生身份考进中专。有的自学补缺或重读高中才考进高校,我是边工作边自学,还请人为己代工,自身进入岔路高中读了半年才参考遂愿。

时光不能回复,往事不堪回首。冠中啊,毕竟也是我的青春岁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