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歌颂少年的诗歌(歌颂少年的诗歌有哪些)

2022-10-28 06:47 作者:寒香砺剑 围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首古诗词激励奋斗的少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寒香砺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歌颂少年的诗歌1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时,“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1]”;少年时,“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2]”。因为“韶华不为少年留[3]”,所以“术业宜从勤学起[3]”。我们会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4]”而懂得了珍惜;我们也会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而懂得了奋斗。努力吧我中国少年。

-拓展阅读-

1.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yín)赏,何必问更筹(chóu)?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jīng)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zuì)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起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绪。果然,诗人想起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词人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同好友马叔度游月波楼,为了和马词原韵而写的这首词。

2.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出自近现代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wéi)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g)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jīn)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g)红尘何处觅(mì)知音?青衫湿!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赏析二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2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

赏析三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创作背景

  秋瑾19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3.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出自宋代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多情:指钟情的人。

归舟:返航的船。

韶(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xù)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纵使泪水都化作满江的春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飞絮:飘飞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赏析二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词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

  “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这几句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过片“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全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主要抒写别恨,为怀人伤别之作,据词意可知作于某年的一个暮春,当为秦观前期的作品。

术业宜从勤学起,韶华不为少年留。

解释:出自北宋秦观《江城子》,用于劝诫人勤奋学习。应该勤奋地对待学业,美好的年华不会在少年时停驻。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两汉汉乐府的《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shuāi,旧时读cuī)。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百川:大河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创作背景

  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歌颂少年的诗歌2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真正的好诗,往往一句就够了。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达人,记得关注我,分享我的文章哦!

今天我主要和大家聊聊7句充满少年气的绝美诗词,流传千年,让人心心念念!

第1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出处: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永远是没有愁绪的。再大的困难,在少年也中也不过如此,天塌下来当被盖,无比潇洒。

自然,少年也会发愁,也会畏难退缩,也会彷徨郁闷。但是在叫喊了几声“烦死了”之后,少年还是努力挺起胸膛,直面生活。

就像很多人说90后垮掉了,结果90后独当一面了。就像有人说00后不行了,结果00后奋发有为了。

老年人看少年,总是会觉得少年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三个字,不老成。

可是老年人看少年,又会觉得少年这里也好,那里也好,两个字,年轻。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充满了愁滋味的辛弃疾所写。潇洒的一句话,又分明带有着无限感触。

第2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出处:贯休《献钱尚父》。

剑总是给人潇洒的感觉,一剑霜寒在气势上就赢了。这句诗本来是送给割据钱塘的吴越王钱镠,结果却成了后人念念不忘的江湖少年风味。

在想象里,一怒拔剑,剑气冲霄,一剑霜寒十四州,太有味道了!

第3句,当时年少春衫薄,出处:韦庄《菩萨蛮》。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的一句“年少春衫薄”,大概把少年的风流倜傥给写绝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白马王子的潇洒多情,看到了一段纵情美人与美酒的欢乐生涯。

有过如此一段少年,至少韦庄的人生可以有回味的余地了。

第4句,一诺千金重,出处:贺铸《六州歌头》。

贺铸的词,既有婉约,也有豪放,豪放的代表作就是《六州歌头》。这首词的上阕,写少年们侠气纵横,仿照古代游侠,路见不平,怒发冲冠,站立而谈,生死与共。

少年们打猎喝酒,快乐无边,这种带有游侠性质的少年,虽然是有点自以为是的无病呻吟。但至少,少年自己那时候是开心无比的,至少人们看到这样的诗词,是非常惊艳的。

第5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出处:李商隐的诗。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首诗的题目太长,这里就略去了。单看这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真是很有感触。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少年者,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少年的前途,很多时候会更让人期待。因为未知的,才有无限的想象力。

可以参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第6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处: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在人们的心目中,诗仙李白永远都不会老,永远都是少年。李白身上有一种少年特有的自信,让人如此迷恋。

第7句,少年心事当拏云,出处:李贺《致酒行》。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一生坎坷,“我有迷魂招不得”,27岁就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惋惜。但是李贺在烦恼的同时,还是对生活抱有希望,还是很有少年的洒脱。

一句“少年心事当拏云”,惊艳了千古,让人们难以忘怀。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文采飞扬的诗句呢?你们还有哪些想要分享的好词好句呢?欢迎留言哦!

喜欢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赞赏和分享我的文章!你们的鼓励,是我继续写文章的动力。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歌颂少年的诗歌3

英雄赞歌

少年强则国强,请让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铭记在哪血雨腥风的年代,有多少年小英雄为了新中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献上《沁园春. 十位少年小英雄》。

沁园春 少年英雄王二小(1)

王彦松

平山龙沟,养育英雄,谱写华章。 忆当年牛娃,站岗放哨;智引倭寇,陷入伏圈。 英雄少年,血洒来源,烈烈英风正气扬! 尤难忘,牧童歌嘹亮,生命国殇!

一十三岁花季,似昙花,芳华美名扬。 看日寇龟缩,家园富饶,绿水青山,鸟唱花香。 血撒土地,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 春风里,看平山涞源,正沐阳光。

2022.6.19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本名阎富华,出生于平山县南滚龙沟铧子尖村,中国少年抗日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是儿童团员,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他假装听话,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其用刺刀刺死。

1942年10月25日,在涞源县狼牙口村牺牲。1989年1月,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沁园春 少年英雄李爱民(2)

王彦松

豺狼倭寇,犯我国土,侵我海空!惹国人奋起,旗风所向,悲歌吼处,气贯长虹。三晋大地,武乡蟠龙,多少男儿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枪上,怒向顽凶!

豺狼不惜豪英,望太行,焦石溅血浓。赞少年英雄,爱憎分明;坚贞不屈,血染河山!浩气长风。后人称誉,太行山上小英雄。太行上,苍松翠柏绿,枫叶火红。

2022.6.20

李爱民是一个佃农家的孩子,1930年,李爱民出生在武乡县蟠龙镇白家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后任本村儿童团团长,积极开展抗战工作。1943年,他和各村民兵到日本鬼子据点附近抢收庄稼.返回路上,与日本鬼子的巡逻兵相遇。为了掩护民兵和乡亲的安全,他挺身而出,被鬼子逮捕。在鬼子的威吓和毒打下,他坚贞不屈,被打得皮开肉绽、双脚骨折仍痛斥敌人,最后牺牲在鬼子的刺刀下,年仅13岁。

李爱民牺牲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追认他为“太行山上的儿童英雄”,他的事迹也编进了高小课本。

满江红 少年英雄季万芳(3)

王彦松

日本倭寇,狼子心,侵我中华。好男儿,血洒河山,同仇敌忾。一寸河山一寸血,华夏儿女把敌杀。少年郎,孤儿季万芳,把枪拿。

日军前,军姿整。十五岁,日军杀。赤双脚,凛然不惧敌营踏。看气势浑然如山,荡寇披靡佑中华。小英雄,弃笔赴沙场,走天涯。

2022.6.16

季万方,1938年10月于广东增城被俘,当时虽然有15岁,但由于长期吃不饱,看上去只有10岁左右,据说季万方是川军路过湖南时收养的孤儿。他是连队中的司号员,弹药手,后勤人员,还兼任侦察兵,更是一名连鞋子都没有的抗日军人!

据后来被俘虏的日军说,大约两年后,季万方在广西的一次战斗中想趁机逃走,不幸被监督他的日军发现,没跑多远便中弹牺牲了。

沁园春 少年英雄刘胡兰(4)

王彦松

巾帼英雄,少年义勇,唯刘富兰。

自贫家寒苦,怀安幼学,豪情寄远,立志参团。

亲事权修,支援后备,勤劝征兵树信坚。

反专制,主济贫惩富,教化千般。

值时外党相难。犯文水、力存势力延。

悉护民传政,藏粮积粟,武工从命,镇内锄奸。

惹怨埋仇,叛徒晦密,诱捕威凌刑酷残。

贞难屈,且死生无畏,名震尘寰。

2022.5.19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沁园春 少年英雄尹灵芝(5)

王彦松

血染瑞祥,魂佑山西,魄立仁德。十六岁花季,青春璀璨;芳华似锦,生命如歌。峥嵘岁月,初心坚守,凛然英姿镇妖魔。昂然立,恰灵芝怒放,恒山巍峨。

青山掩埋忠骨,看弱柳依依彩凤栖。任惨挖右眼,左腿打断;身铡三截,宁死不折。意志冲霄,精神傲宇,锄奸惩恶普赞歌。从容去,看丹心赤诚,浩气长河。

2020.1.22

尹灵芝(1931—1947),女,山西寿阳人。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年仅14岁的尹灵芝担任了寿阳县赵家垴村妇救会副主任。1947年10月19日,阎锡山军队和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赵家垴村时,尹灵芝为保护公粮和转移群众不幸被捕。同年11月3日牺牲。1965年3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尹灵芝为革命烈士。

刘胡兰式女英雄尹灵芝,严刑拷打右眼被挖,牺牲时被铡刀铡成三段。

沁园春 少年英雄谢荣策(6)

王彦松

英雄荣策,少年从戎,百折不挠。听茨榆坨村,车夫哭泣,老牛呜咽,村民哀嚎。原野山川,阴云密布,苍天定会斩魔妖!黑土地,育英雄忠良,英魂多娇。

磨难历练雄心,虽年少,革命重担挑!为百姓安危,甘洒热血;面对凶恶,英勇魂消。弹指春秋,纵目寰宇,岁月静好看今朝。雄碑下,教子孙长记,少年英豪!

2020.6.20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谢荣策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群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岁。

沁园春 少年小英雄石宝芹(7)

王彦松

巾帼少年,家国情怀,宝芹承传。虽生于苦难,励志高尚,心怀百姓,捍卫家园。大意凛然,同仇敌忾,忠女热血献轩辕。血泪仇,定不共戴天,重建河山。

敌封锁生计难,为济困,往来敌后间。走陈家巷镇,宣传民众,传播真理,革命志坚。

看四姐妹,视归如死,血撒南潮河堤边。

英雄血,染红响水天,美好明天。

2022.6.21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沁园春 少年小英雄杨岭梅(8)

王彦松

燕赵岭梅,闺阁仙葩,革命生崖。任淫风惨烈,孤魂疏影,城墙萧瑟,碧血霞辉。硝烟岁月,信仰坚定,斗强敌视死如归。意志坚,任酷刑凶残,坚贞不悔。

严刑拷打相摧,何所惧,泰然从中对。看巍巍太行,莽莽苍苍,翠松千岭,梅花娇媚。抗战脊梁,抵御外辱,血肉之躯不可催 。

现如今,燕赵万象新,岁岁祭谁。

2020.6.22

1921年杨岭梅出生在晋县南田村,她家境贫苦,父亲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七.七"事变后,南田村建立了抗日组织。她的一哥一弟都参加了革命。

一九四零年五月六日,已经被严刑拷打折磨得体无完肤的杨岭梅,只有十九岁的杨岭梅被敌人剥光衣服,残暴的日本人把她钉在城墙上,铁钉穿透了她的身体,鲜血染红了墙面。被活活折磨了七天七夜的杨岭梅,惨死在了万恶的日本人手下。这样的民族仇恨,不能让我们后代忘记。他们的爱国事迹足以使他们千古流芳。

沁园春 少年英雄周银海(9)

王彦松

秀美水乡,人杰地灵,哺育英雄。赞少年银海,十岁从戎;站岗放哨,屡立新功。靖江烟云,候河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临危难,显英雄本色,智勇前冲。

孤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问英灵安在,靖江铭记,当年英烈,血染晒场。再度回眸,吟诗怀念,当教后生瞩目中。江南好,邀各路豪杰,再谱华章。

2022.6.22

周银海,1933年出生于靖江侯河迎祥乡(今马桥镇迎祥村)贫困农民家庭。1947年1月,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为了掩护乡干部撤退,挺身而出,英勇被捕,第二天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沁园春 少年英雄宋振中(小萝卜头)

王彦松

咿呀襁褓,身陷囹圄,磨难成钢。看渣滓洞里,瘦小儿郎,穿书放哨,意志坚强。常忍饥肠,吃咽霉饭,望阳光扒窗脚垫。巧周旋,当沟通桥梁,保我忠良。

志士何惧暴强,前赴后继勇斗豺狼。双亲报国,血洒河山,垂髫青史,万古流芳。小萝卜头,少年英雄,堪称中华好儿郎。湿眼眶,惜红岩英烈,未见曙光。

2022.6.22

小萝卜头。大名宋振中,取振兴中华之意。八个月时随父母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长大,后来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得以在监狱里上学。趁着这个机会,他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成为同志们之间沟通的桥梁。1949年,被杀害于重庆,年仅8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