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诗歌神的光(诗歌神是爱神是光)

2022-10-28 06:41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刘索拉:音乐本身就是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歌神的光1

作者:刘索拉

暌违十年,著名作家、艺术家刘索拉新书《浪迹声涯:刘索拉与朋友们》由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刘索拉说:“这书里面既没惊艳故事,也没什么可嚼舌的私事。属于一种关于nothing(无)的书,除了音乐什么都没有,而音乐本身就是无。这书每句都是关于我们乐队和有关音乐的细节,却没有什么大目的大意义。这世上有种种活法,选择哪种,都不容易,都有很多细节牵扯进来。”本文为刘索拉撰写的《关于这本书》,版面篇幅所限,文字有所删减,大、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在我们幼年教科书中,有很多高大上的先人,无意中被当成课本和人生标准,于是成了我们幼小心灵中的大山。在课本和琴谱中,有那么一堆固定的大山,一个比一个高大,首先基本上不容易爬上去,再者,爬上去见到的也不过是先人偶像肩头上的鸟屎。还可能会听到先人的诅咒:我已经在这儿了,你来挤什么呢?下去。下来,爬上另一位先人的肩头,只见铜像的眼睛一瞪:没有主见的跟屁虫!一口唾沫,把我们啐到先人脚下。

于是待在先人脚下的巨大阴影里,仰视着,凭借那巨大的影子,觉得自己融于其中也很安全,不时冒出来仗着影子的高大可以指责同代和下代的卑琐,心中生怕走出那大影子,自己的影子登时显小。

其实所有学音乐的孩子都希望能够和莫扎特一样体验那种挥霍音符的狂喜,和肖邦一样体验用手指与钢琴间的奇迹建立自我王国,和吉米·亨德里克斯一样体验声音和生命纠结不散的存在和消失。这些音乐的精灵都没有刻意要当山峰,只不过是飞翔于每个音符的瞬间。

任何地域的民族音乐永远是本土文明信息的记载

只有摆脱地理和社会的界限,才能充分体验到声音和灵魂的关系,让声音帮助人活下去。这一点,似乎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被提及。

我只是很清楚地记得在中国音乐历史课上,曾有老师提及古代传统音乐艺人的下九流地位——却很少提及古代音乐艺人在演奏音乐时享受到的飘然状态;在西方音乐历史课上,每个作曲家都是人类思想的贡献者——也很少提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无可取代的纯粹境界。

无论极高或极低的生活地位都无法改变音乐家是信息媒介者的角色,任何地域的民族音乐永远是本土文明信息的记载,一位贫穷的演奏家在音乐中的角色并不次于堂皇的作曲家,而作曲家也可能不过是用声音搞装修的声音工头。思想者也罢,工头也罢,媒介也罢,手里抓的都是抓不住的声音,别看它们是抓不住的,但只要它们的振动磁场在你周围,它们就形成了或诅咒或保护你的音墙。

这永远是很有趣的话题,就因为声音无形,它就是最强大最有魅力最难定义的存在。

这书里面既没惊艳的故事,也没什么可嚼舌的私事。属于一种关于nothing (无)的书, 除了音乐什么都没有,而音乐本身就是无。这书每句都是关于我们乐队和有关音乐的细节,却没有什么大目的大意义。这世上有种种活法,选择哪种,都不容易,都有很多细节牵扯进来。

只要留心,人的一生会一路遇恩师,帮助人走完命中注定的路。甚至一草一木、一音一符、言谈闲友等,都能无形中成为恩师,让创作成为身体和精神的养分而不是野心的重负。

中国音乐的神秘处正如一个丰富的野生花园

它的音乐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就像风随时会吹来的种子

这书的本意是献给我们的乐队——“刘索拉与朋友们”乐队。

只有在做音乐的时候有毫无保留的精神,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能量,才会找到乐队成员之间及人与声音之间的无保留。因为有了这支乐队,“中国音乐”这个概念对于我这个学西洋作曲的人来说已不再是表面要强调的装饰音,而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中国音乐的神秘处正如一个丰富的野生花园,它的音乐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就像风随时会吹来的种子。听古曲的时候,你不知道琴者什么时候断句或延时,间歇多长,下句要去哪儿,因为每个演奏家处理得都不一样。这就是琴者自由意志的足迹。

但是听惯了常规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却已经对这种国风不熟悉了。中国古代琴曲的散漫正如同不守时的赴约者,说六点到八点才来。听惯了奏鸣曲结构的人,知道了什么时候绿灯走红灯停;但听琴曲,条条弯曲路,前者直走,后者绕走,还有蜘蛛行者。但只要这种漫无边际的声音爬进你的细胞建立了链接,你怎么跟着那声音走都条条路通“丹田”。

上多了音院的人,其实不见得比业余的音乐者对声音更敏感。但是经过学院训练的音乐家有更多掌握音乐的能力。对声音的敏感以及对音乐的掌握力,这二者如果兼顾,就有了在音乐中的大自由。耳中囊括天下所有的声音,才形成鉴别的敏感性,练习曲和技术含量不过是通向音乐大餐的品牌灶台厨具菜谱等等,如同真正的高等厨师在原始古堡或高级酒店或家庭小厨或野营宿地都能搞出美味来,对声音语言敏感就能沟通条条自由的声音大道,这种敏感性是对部分学院的训练课程也永远是对学院派音乐家的挑战。

怎么摆脱音乐语言的程式化永远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比如弹多了浪漫派音乐的人,表达愤怒或激情,永远逃不出去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式的影响。也有人会反驳问:那么现代派的愤怒和激情是什么?现代派的特征就是把任何容易鉴别的普遍性情绪都转化为极端的个人化情绪。因此,欣赏现代派作品,必须具备对人性扭曲的敏感度。

想寻找自己身上对普遍意义情感的特殊理解

必须要学会即兴创作

对于创作者而言,每个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和处理音乐语言的方法。作为一个受学院训练的作曲者,我几乎没有任何学院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里程碑野心,而不过自然认为音乐是生命的显示,我活着,我的音乐就活着,如果演奏我音乐的人能感受到我给予的活着的音乐提示,他/她本人也继续活在这个作品里。其实很多现代音乐作品都不是碑文,不是停笔后就定圣旨,演奏家必须一音不差地甚至死照指法去演奏。

今天的乐队成员必须具备即兴演奏的能力,才能对音乐和对自我有更深度的认知,从而演奏出今天这个时代的有重叠个性多联的声音。哪怕一音不差地照乐谱演奏,演奏者本人的光彩才真正是音乐的本质。

在这个乐队,没有主角,没有配角。我们共同存在,用声音对话。我在写谱子的时候想着每个人,如果我的乐谱能让乐手在设定的声音指向中释放其特有的个性,就算是写对了。

想寻找自己身上对普遍意义情感的特殊理解,必须要学会即兴创作,让生命告诉你,你其实是怎样的。练习即兴音乐是个漫长的人生经验,先是学会即兴对话,语出惊人,然后学会从身体里拿出“精性命之至机”的声音。

逻辑性的极致和疯狂的总和,就是中国古代人的灵魂。

读读明清小说,句句铿锵有韵,中国古代人和音乐其实是没有距离的,更别说在上古了,音乐主宰人为。人缩小,音放大。光无我或自恋都形不成完整的音乐,音乐需要天灵地气。正如音乐家接不到自己乐器的地气就演奏不好那乐器。这点,中国民乐家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那些乐器和本土的深厚历史。我们常说,一种“老”声儿,就是指声音和生活有漫长的关系。

大家都以为新的音乐仅仅是人们从未体验过的新声音,其实新声音中包含很多的老声音,这些老声音使新声音的出现不再做作矫情。

打击乐的“压缩性”张力我们常能从架子鼓、印度鼓、非洲鼓,甚至日本鬼太鼓那里听到,但中国鼓演奏的张力如何发挥?吉他演奏的疯狂忘形已经被吉米·亨德里克斯杀出先例,但琵琶和古琴演奏者如果要自然回到古代的追求至极状态,首先需要的是摆脱陈规而给自己创造一个至极的氛围。

在演奏音乐的时候,突然进入到忘我状态

这永远是音乐家最宝贵的瞬间

演奏家如何克服演奏时手下发软或者“混”?

学院训练可以教会人如何控制、有意追求、精致处理等人为的技术,而建立自我则需要补充另一半:放弃、无意、自然、神性。这就是大师的演奏风格:放弃与控制,有意与无意,精致与自然,人神并存。

我不敢鼓励乐手练习灵魂出窍,反正我自己也不会。但在演奏音乐的时候,突然进入到忘我状态,这永远是音乐家最宝贵的瞬间。用声音来刺穿大脑,进入到那个面对声音、一切明了的境界,在那里,只言片语都显得多余。

在这本书里,我不断讨论能量爆发的事,因为在这个乐队成立后的十几年中,这一直是个经常要强调的话题,主要是我们谁都没在音乐学院里学到怎么发疯,那是个如此文明高雅的音乐高等学府,从那里走出来的人,都是淑男淑女的样子,我也曾经带着这副样子和那些身经百战的美国蓝调音乐家对话,是他们教会我如何把自己从自己身上扔出去。因此在这个乐队,我希望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独立能量而不是藏在别人的声音之后;每个人都能掌握爆发力与理性的关系、身体与声音的关系。

这是个试图把音乐与自己拉近并把音乐拉进到听众的乐队;即便如此,却不失音乐本质的灵魂性和仪式感,通过这些人的无数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我们看到音乐家的真实生活,音乐家保持孤独同时重视团队之必要;是这些真实的音乐家向我展示着音乐的地气,由于他们我明白了那些所有和演出有关的小事,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乐队不仅要有团体性能量的聚集,并要鼓励每个人忘形的演奏瞬间,以及知道如何保护演奏大师们的特殊状态,等等。除此以外,还得吃好。

吃得好,对专业音乐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做音乐是脑力和体力兼顾的事情。有些演奏家去参加“辟谷”活动之后,瘦了许多,但是反应也慢了许多。让音乐家去辟谷,就好比让战士在打仗之前绝食。

还有一件事也是我们乐队的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被公平合理地“骂”,也就是每个人的错误和弱点都会得到全体的公开批评。年轻的演奏者们很多都被批评哭过,上了岁数的犯错也同样被年轻人指出,我们也得厚着老脸认错。我们互相监督着演奏过程中的每一个音和每一个瞬间,于是就有了这个小小的集体;于是读者们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些在漫长的时间中摸索声音的人,简单愉快地活着。(刘索拉)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诗歌神的光2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拜月节等,是我国一个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于中秋佳节,他们用诗词表达着内心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产生无数的佳作名篇。精选经典豪放中秋诗词,每一首都是千古绝唱!


一、慷慨激昂

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史达祖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注释

阴:低凹处。

潮信:即潮。

半破:指半轮月亮。

斗成:拼成。

双绝:指圆月和潮水。

金镜:比喻月亮。

拏攫(ná jué):夺取。

蛟龙穴:龙宫。

蟾蜍窟:月宫。

洞然:洁净的样子。

刷:刷去污垢。

心应折:憾动了心灵。

赏析

本词借用典故,想象夸张,意境雄伟壮阔令人荡气回肠,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词紧扣海潮和明月,借夜潮的浩荡气势,皓洁的中秋月色,抒发了自己胸中的激情,体现了诗人豪迈气概。


二、波澜壮阔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情人:有情之人;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赏析

本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气势雄浑磅礴,语言明快铿锵,文笔刚健有力。细细品味,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意境雄浑豁达成为千古佳句。

三、磅礴大气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风色:风势。

琼:美玉。

明河:天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

孤光:指月光。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一作“萧疏”。

沧溟:青苍色的水。

挹(yì):舀。一作“吸”。

西江:长江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万象:万物。

赏析

此词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意境深邃、想象瑰丽、格调高昂,是首表现凌云之气的绝妙好词。“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用天上的星辰万象为客与我一起细斟慢酌。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这种波澜壮阔、磅礴大气,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四、豪放壮志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小住京华: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

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如刚刚擦洗一般。

侬:我。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借指女子。

肝胆:指真诚的心。

因人常热:一作“不因人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表明自己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莽红尘: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莽莽人世。

赏析

此词是作者的言志之作。全词风格爽朗豪放,语言刚健有力的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出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于男子的气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巾帼不让须眉,正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表达她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释

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

幂(mì):覆盖。

寒螀(jiāng):即寒蝉,体小,秋出而鸣。

神京:北宋京城汴梁

蓝桥: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后用蓝田仙窟代指月宫。

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此处既指酒又指朝霞。

赏析

全词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之大,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首尾呼应,以月起,以月结,浑然天成。明、暗结合将月亮的色、形、神、光,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生动入微的表达对月亮的怜爱。词气雄放有波澜壮阔的雄豪气势,展现了词人的坦荡之怀、磊落之气,同时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一年一度中秋至,明日共赏一轮明月,祝大家事业圆满,家庭圆满,万事圆满。

诗歌神的光3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们说初唐本来注重格律,注重字句的雕琢修饰,注重对偶,注重平仄,但陈子昂却提倡复古。他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之间,彩丽竞繁”,齐梁以后的诗没有风骨了。中国旧日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风骨、丰神、兴趣、神韵等等。我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里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讨论钟嵘《诗品》的,还有一篇是讨论《人间词话》的。在这两篇文章里,我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抽象概念给了一个比较理性的分析。

我以为,“风”是一种感发的力量,“骨”是诗篇的内容跟结构。因为辞采是外表,是皮肤,用一个人来做比喻的话,那些平仄、对偶是外表,是属于皮肤这一层面的。而“骨”是属于内容和结构这一层面的,其中结构包含了句法和章法。从它的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这个就叫做有风骨。

陈子昂认为齐梁以来的诗只注重外表,而内容却空洞了,没有感发的力量,只是个别字句很美,所以他说“彩丽竞繁”,汉魏的风骨晋宋就莫传了。

陈子昂不但主张风骨,而且主张兴寄,就是说诗里要有比兴的作用。我们从一开始就讲了,比兴是讲心与物之间的关系,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叫兴;先有内心的情意,用外物来做比喻,就叫做比。

而汉朝的儒者们说比兴里有“美刺”的作用。所谓美刺,就是要与政治教化有关系。他们认为,政治是美好的,用兴来赞美;政治是不好的,用比来讽刺。诗要有隐藏的寓意,要有寄托,而寄托有美刺。

读书人的仕与隐

我们知道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以及他在诗歌演进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他的《感遇》诗。

我在开始讲唐诗时说过,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章——《〈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是社会上最流行的一个唐诗选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在文中提出,很多唐诗,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用哪一种方法来写,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仕”与“隐”的问题。“仕”就是出来做官,“隐”就是隐居,不出来做官。

因为那个时候读书人没有另外的出路,从孔子就说,“学而优则仕”,说你如果读书读得好,你的理想应该是出仕。《论语》上说,“百工”,就是做各种工的人,有经商的,有种地的,这些“百工”是“居肆以成其事”,他们在市场上各安各业,各有自己的职业。可是读书人为的是什么?读书人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是为了明理,可以鉴往知来,要为国家民族安排一个理想的出路,这是读书人的责任。所以孔子也说“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不是说百工就不平等,是各有各的专业。所以孟子有一次跟一个叫陈相的人辩论。陈相转述他的老师许行的话说,一个人不种田就没有饭吃,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种田。孟子说,你老师是自己种田,但他种田所用的锄头、犁耙都是他自己做的吗?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问,你老师所用的木器家具凳子,这些都是他自己做的吗?许行说也不是。孟子说,你老师种田不能够同时做很多种事情,为什么治理国家的人还要去种田呢?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读书人的责任和理想所在。所以,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出仕。可是出仕就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现在看陈子昂的诗是如何反映这个问题的。

陈子昂的时代是武周的时代。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写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沈”是沈佺期,“宋”是宋之问,这两个人“谄事”,用谄媚的、拍马的态度来侍奉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是谁?是武后的宠男。沈佺期和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所以后来被贬逐了。武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曌,念zhào,这个字本来字典上没有,是她自己制造的,指目空一切,高高在上。她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生病时,她跟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发生了感情,后来唐太宗不放心她,让她削发出家,高宗做了皇帝后就把她接出来还宫。还宫以后她本来还是做一个后宫的宫人,可是因为她生了儿子,高宗封她做了皇后。高宗死后,她的儿子做了皇帝,她就变成太后了,但她不甘心在背后垂帘听政,所以后来把儿子废掉,自己做了皇帝,叫做则天皇帝,也叫武则天。过去中国只要换一个朝代就改国号,所以她改唐为“大周”,也叫武周。

初唐两篇最传颂众口的文章

武则天自己做了皇帝,把国号改成大周,这在中国旧传统的思想看来,是篡夺了唐朝的李氏天下,所以当时就有人起兵讨伐。“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写了一篇《讨武曌檄》,就是讨伐武则天的一篇檄文。但是带兵出来讨伐的,并不是骆宾王,他是替当时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写的,檄文的题目叫《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徐世勣的孙子。徐世勣因为开国有功,唐朝曾经赐他姓李,叫李勣。徐敬业看到武则天篡夺了姓李的天下而改国号为大周,就讨伐她。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不但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而初唐时候,不仅律诗对偶盛行,文章也提倡对偶,叫做骈文。当时两篇最传颂众口的文章,一篇就是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我举里面最简单的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请看”是一个开端叙述的话,“竟是”也是一个开端叙述的话。“今日”对“谁家”,“域中”对“天下”。“中”是一个部位,“下”是一个部位,这个疆域之中,普天之下。这两句是对偶,可是写得很有力量。他前面骂武则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都是用对偶写出来的,气势很盛。据说这篇檄文,武则天一看就赞美,说“宰相奈何失此人”,这么有文才的人,怎么没有网罗到朝廷里面来?

另外还有王勃的一篇文章写得也非常漂亮,很有名,叫《滕王阁序》。王勃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游览来到江西的滕王阁。滕王阁是一个很美的建筑,“滕王高阁临江渚”,向下看这个江水,风景很美好。当时的地方长官聚了很多人在此饮宴作诗,本来这个长官安排他的女婿先预备一篇文章,然后当众“写”出来,让他女婿出名。没想到,王勃这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当主人一客气,说哪个愿意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个盛事,他自告奋勇说我写,主人一生气转头就回去了。但这个主人让佣人随时把王勃写的草稿传给他看。开始的几句,他说平平,没什么了不起。等到后来王勃有了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主人说果然写得好,于是就回来了,对王勃很礼敬。王勃当时只有十几岁,写了这么好的文章,而且都是骈文,都是对偶。

陈子昂的选择

那么陈子昂呢,在文学上他是反对骈偶的,在政治上他写了《感遇》。什么叫做“遇”?“遇”就是遇人知用,有人认识你的才能,而且任用你的才能,就是遇人。而知用呢?如果你生在武则天时代,你出来做官还是不做官呢?你说武则天是篡夺了李唐的天下,所以我一定不能出来做官,比如徐敬业。可是你要知道人生不过数十寒暑,你知道武则天能够做天子做到几时?如果在你死的时候武则天还没有死,一直都是武周,那你一辈子就不能出来做官。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你为了什么出来做官?为了自己的名利禄位,还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我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这个牵涉到中国旧传统读书人的一个情结。它是一个考验,你到时候出来还是不出来?

我们要大概对陈子昂有一个认识,才能知道他所说的“感遇”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有没有遇到一个君主知用你,而你遇到或者不遇到,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很难说,所以说感遇。无遇是悲哀,遇而没有遇到一个好人也是悲哀,所以有各种的悲慨。

陈子昂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子昂是四川梓州射洪人,当时射洪是一个边远的县,远离首都。他家里有钱,所以他少年时代其实是个纨绔子弟,任性仗义,不喜欢读书。十七八岁以后,有一天他偶然来到四川的乡学,在外面旁听了一下,听到讲古人的书和道理,非常感动,就发奋读书,折节读书,把过去的作风都改变了。折节就是你一切的品节,一切的行为,完全改变。折节读书以后,陈子昂就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我看过明清一些人的传记,讲明末满清的军队打进来时,江南有很多起义的人、很多死难的人。有一个人八岁入学,老师讲书讲到孔子,他问孔子是什么人,老师说孔子是圣人,就讲孔子的道理。他问孔子现在在哪里?老师说孔子已经死了两千年了。他就大哭,然后饭都不吃。所以有一些人,听到一些好的东西,他就感动了。

中国旧时读书人实践理想,有几种不同的人格。这牵涉我们中国读书人的情意结,而诗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中国古人讲到圣者,可以分成几个类型,有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和者、圣之时者。什么叫圣之清者?就是说我要保存一己的清白,如果国君不好,我绝不在你手下做官。我怎么能让我的清白被你们污染了?这是圣之清者。所以伯夷、叔齐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肯生活在周武王的天下,他认为要保存一己的清白,保存品格的完整,不能留下一个污点。大家都知道追求外表的美丽,房子要造得漂亮,家具怎么漂亮,衣服怎么漂亮,可是你有没有把自己的人格当做一个艺术品,让它完美呢?中国古代真的有这样的人,宁可不要好的房子,不要好的家具,也要追求一个真正完美的艺术的人品。

可是也有圣之任者,比如伊尹。他说我要负起责任来,管你是什么样的朝廷,管你是什么样的国君。我自己白鞋白袜子永远不沾泥,可是我怎么把在泥坑里的人救出来?所以我要自己先跳下去,弄得一身泥,然后才有办法把大家从泥里救出来。所以伊尹“五就汤,五就桀”。汤是当时有理想的、比较好的君主,桀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他五次希望在桀那里做官,五次希望在汤那里做官。如果从狭窄的道德观念来看,这是不对的,你如果事奉了夏桀,就不能够事奉商汤;你事奉了商汤,就不能够事奉夏桀。但伊尹说不管是商汤还是夏桀,不管他是好是坏,谁能够用我,能够完成我救人民的理想,我就出来。

所以古人在仕与不仕之间有各种选择。而陈子昂呢?在武周的时代,陈子昂出来做官了,而且武则天非常欣赏他的才能。陈子昂曾经做过麟台正字,类似国家的秘书,后来做过右拾遗。遗本来是遗忘、遗失、丢掉,拾遗就是把它捡起来,在这里是说国家有什么疏忽,有什么错误,你应该改正。右拾遗是一个像监察院的谏官,劝谏皇帝的。你看陈子昂的传记生平,他也写过歌颂武则天的文章,因为武则天任用他。可是他同时写了好多篇奏疏,很多都是关心国家人民、安危治乱的。对战争的态度方面,唐朝主动攻打人家,他反对。可是当外族有军队侵略进来的时候,他自己请求从军。所以陈子昂有他政治上的理想。

当时有外族契丹来侵略唐朝,所以陈子昂就从军了。当时带兵的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一个本家侄子。武攸宜很昏庸,是依靠裙带关系攀缘上来的。陈子昂从军却受到武攸宜的辖制。陈子昂请求带兵出去跟契丹作战,武攸宜就阻拦。而且陈子昂看到武攸宜军队的很多措施、刑罚都不正当,就劝告武攸宜,所以武攸宜对陈子昂非常不满意。由此,陈子昂跟武则天的家族结了仇。所以后来陈子昂就被免官回到四川去了,可是政治上的迫害仍不放过他,他们叫四川梓州射洪县的县令段简网罗、制造陈子昂的罪名,把他下到监狱,最后惨死在监狱里。

不得知遇的悲慨

了解了陈子昂的生平,我们再看他的《感遇》诗,你就知道他所写的是什么。《古诗今选》上选了《感遇》诗的第一首“兰若生春夏”和第二首“翡翠巢南海”,戴君仁的《诗选》也选了这两首。这两首诗反映了陈子昂仕隐抉择的一个根本的情意结。我们先看第一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若生春夏”,用芬芳的香草来代表美好的生命、美好的才能、美好的理想,这是楚辞里面《离骚》的一个传统。“兰”当然是兰花,“若”是杜若,兰花和杜若这两种香草,生在春夏之间,“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天是生命萌发的时候。“芊蔚何青青”,“芊蔚”“青青”都是茂盛的样子,“何”是多么,说你看这兰花和杜若长得多么茂盛。“青青”,可以念jīngjīng,也可以念qīngqīng。如果这个“青青”是说绿色,那么就念qīngqīng,如果说它是茂盛的意思,就念jīngjīng,通“菁菁”。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在句法方面,唐朝的诗开始浓缩了。尽管陈子昂提倡复古,说我不写律诗,我写古体诗,但历史尽管循环,可是永远不重复。它像螺旋,可是它永远不是在一个地方死画圈子。所以陈子昂一方面反对律诗、对偶,他要复古,可是毕竟是唐朝的时代,所以他的句法有了初唐的浓缩的风格,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绝对不一样的。

“幽独空林色”,什么叫“空林”?“林”是有一大片树,有一大片树就可能有草木花鸟。怎么是空?空者,无人之谓也,即没有人。什么叫做“空林色”?无人的山林有一种境界,有一种情趣。什么样的境界和情趣?是幽独的。什么叫做幽独?谢灵运的诗说“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什么叫做“幽”?安于寂寞的。有些人可以安心自处,比如陶渊明,他说“托身已得所”。可是有些人不是,他的神色永远不安定,因为他还没有找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所以他总向外,被一切的东西所影响,所转移。中国古人说“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它就是生在一个没有人的山谷之中,它也是美丽的,所以不为无人而不芬芳。就是说兰花跟杜若生于无人的山林之中,它们有一种安于寂寞的、不求人知的幽静孤独的境界和情趣。

它虽然幽独,可它是美的。怎么美?“朱蕤”,“蕤”,本来是说花开得很茂盛,花朵的部分有下垂的样子。你看昙花含苞的时候是向上的,可是花盛开的时候有点下垂,现在不管它下垂不下垂,这个“蕤”代表的是花。“朱”,是红色。“朱蕤冒”,“冒”是长出来,红色的花朵从带着暗紫色的花茎上长出来。所以“朱蕤冒紫茎”,绿色之中有暗紫色的花茎上开出来红色的花朵,这是极言它的美好。我们说“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所以它本身的芬芳和美好是不改变的。可是我们说“感遇”,可从两方面来看,没人欣赏你,不因此自暴自弃。可是一个美好的东西,毕竟有人欣赏才是好的,才不辜负你的美好。

所以陈子昂后面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迟迟”,慢慢地,一天一天地过去,“迟迟白日晚”,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然后几个月过去了,季节改变了。所以“袅袅秋风生”,那袅袅的秋风吹起来了。“袅袅”是风吹动的样子。当“袅袅秋风生”的时候,“岁华尽摇落”。不管你有“朱蕤”,不管你有“紫茎”,你这一年的芳华美好——草木只有一年的芳华,所以叫“岁华”——“尽摇落”,就完全零落了。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你白白有了这么美好的品质,有了这样美好的理想。“芳意”就是花草的情意,由你的本质到理想所结合起来的那种美好的情意。“竟何成”,你到底完成了什么?你虽然美好,但是你什么都没有完成,你这一生不是落空了吗?你有了美好的才华,所以你应该完成它。这首诗所说的是要得知遇。如果不得知遇,没有人欣赏,那你的生命就落空了。生命落空,这当然是值得悲慨的。

遇而不得的悲哀

陈子昂出仕并不是逢迎拍马,他是要为国家人民做一番事业的。但结果又怎样呢?他在另一首《感遇》诗里说: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翡翠是一种鸟,羽毛很美丽,可以做装饰,装饰在头上,就叫“翠翘”,装饰在被上,就叫“翠被”。他说翡翠这种鸟本来筑巢在南海,“巢”本来是个名词,这里做动词用。“南海”就是中国的南沙,说它们生活本来是很幸福快乐的。雄雌一对鸟,它们筑巢在“珠树林”上,说这种树的叶子就像一粒一粒的珍珠那样美丽。

“何知美人意”,可是哪里想到有一个美人,她喜欢用翡翠鸟的羽毛作为她自己的装饰。“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他说你哪里知道,有美人看重翡翠的羽毛,把它比作黄金一样珍贵。因为大家都以翠羽做装饰,所以翠羽就变得很珍贵。而这个美人只喜欢用鸟的羽毛作装饰,不重视翠羽鸟的生命,所以“杀身炎州里”,“炎州”也是南方,就是靠近南海的地方,所以就把翡翠鸟在南海的炎州里杀死了。

然后“委羽”,“委”本来是说委褪的意思,就是把毛褪下来,拔出它的羽毛。“玉堂阴”,把它的羽毛带到那个珍贵的美丽的女子所住的玉堂之下,“阴”就是堂下、堂中。到玉堂之下做什么?“旖旎光首饰”,“旖旎”,是美盛的样子,就是把很多羽毛装饰在她们的首饰上,装饰在头上。“葳蕤烂锦衾”,“葳蕤”本来是花的样子,也是美盛,这里是羽饰,有羽毛作装饰的样子。“烂”是灿烂,本来是个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意思是使它灿烂,增加它的灿烂。“烂锦衾”,那个丝绸的被就变成翠被,有翠被的装饰。

“岂不在遐远”,难道这只鸟原来居住的地方不是很遥远吗?它并不是在美人的玉堂之中,而是在南海那么遥远的地方,可是纵然那么遥远也没有避免杀身之祸,所以是“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虞”是虞人,虞人见于《周礼》。《周礼》讲周朝的一些官吏的制度。虞人是一种官吏,“掌山泽之官”,掌管高山跟水中的一切产物,负责给朝廷的贵族搜集山海之间的珍贵产物。“虞罗”就是虞人的网罗。这只鸟虽然在南海那么遥远,可是因为那些贵族们看中它的羽毛,所以就叫管山泽的人拿着网罗,“忽见寻”,忽然间就把小鸟找到了,就把它们捉去了。

“多材信为累”,“信”是果然,有时一个人有美好的才能果然会成为自己的连累,因为你有才能,所以就被别人利用。“叹息此珍禽”,而这只鸟就被这样杀死了,所以他说我为这只鸟而叹息。

我们讲了陈子昂的两首《感遇》诗,第一首写岁华摇落,说人的一生,草木的一生,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很短的,转眼就摇落了。“芳意竟何成”,等到有一年,你真的衰老了,走向死亡了,你回头看一看,问自己这一生完成了什么?所以才智之士都希望能够有一个被知用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遇”。像晋朝诗人左思,就说“铅刀贵一割”,他说就算我是一把铅做的刀,不是钢刀,可是我既然叫做刀,我总应该割一下。一把铅刀的价值,就在于要用它割一下。你这一生一世有没有把你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完成了一些什么作品?就是铅刀也要割一次,然而岁华摇落,芳意无成。所以“兰若生春夏”所写的是不遇的悲哀,你没有得到知用的机会,你的生命都白白落空了。这是不遇的悲哀。

“翡翠巢南海”呢?是说遇了。美人是欣赏你的,可是她欣赏的不是你真正的价值,是把你做成她的装饰,是遇而不得。你虽然遇见人欣赏了,但是你没有真正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价值。陈子昂当年也是才智之士,他以为他应该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虽然武则天做皇帝改国号为周了,多少人反对武则天,可是陈子昂都不惜出来做官。他想我就是辅佐你姓武的天下,我也要把你的天下治理好。可是这个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他被排挤,最后被人陷害,死在监狱里。有些人网罗人才是希望给他自己做装饰,而不是真的要按照你的理想来任用。

何止陈子昂如此,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李白也是如此。李白是天才,自命不凡,当时的唐玄宗未始不欣赏李白。历史上说唐玄宗请来李白,让他坐在七宝床上,“七宝床赐食”,皇帝亲手调羹,亲自给他盛汤。可是唐玄宗欣赏李白,叫李白做什么?就是让他写几首诗。我相信李太白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不甘心人家传诵他这几首诗,就是他的《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当时杨贵妃去看牡丹花,玄宗说这么美好的春天,这么美丽的妃子,这么美丽的牡丹花,我们不能唱一般的世俗的曲调,把那个天才叫来,给我们写几首漂亮的新的歌曲。所以唐玄宗对李白就跟这个翡翠鸟的羽毛一样,把他的天才作为享乐的装饰,对于李白是“倡优蓄之”,把他当作歌伎舞女一样来养活。李白虽然被玄宗看重,在翰林院里做翰林,然而李白不甘心,所以他辞官不做了:我为什么做你的装饰?陈子昂所写的就是另外一种悲哀——遇而不得——君主喜欢你,但不尊重你的理想跟才能,而是把你当做他的装饰。

自甘寂寞的持守

陈子昂所写的是两方面的悲慨。我借这个机会顺便再说一个人——张九龄,介绍另一种情况。张九龄是唐玄宗时一个有名的宰相,尽管他有才能,有理想,可是在政治斗争中,还是被小人打倒。因为小人用手段,用阴谋诡计、谗言毁谤,而君子不可以。张九龄被李林甫打倒后,他从宰相的身份被贬官做荆州长史,不是县官,是县长手下的属吏。

我之所以要讲张九龄,是因为他也写过一组《感遇》诗。你看他所写的《感遇》是什么“遇”呢?他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所写的都是比兴,都用草木鸟兽来做比喻,然后里边有寄托——陈子昂的《感遇》跟张九龄的《感遇》都是这一类的作风。他说兰草的叶子春天的时候“葳蕤”,就是很茂盛的样子。“桂华秋皎洁”,他说桂花秋天开得非常有光彩,因为桂花是黄颜色的,很明亮。“欣欣此生意”,“欣欣”是长得活泼,长得茂盛,生意勃发;“生意”是一种生命的成长的力量;“欣欣”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形容草木茂盛,说欣欣向荣。有时候我们说花含笑,如果开得很好的话,花看起来在笑。假如这花已经很憔悴了,枯萎了,你看它像在哭泣。“自尔为佳节”,什么叫“自尔”?自己彼此,他是说兰叶跟桂花,它们彼此是各有佳节,美好的季节。前面两句是对举,一个兰叶是春天长得茂盛,一个桂花是秋天长得茂盛,你有你的生命,他有他的生命,你有你的才能,他有他的才能,“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它们彼此各自有一个美好的生命,各自有一个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可是你哪里想到有一些人,这里都是比喻,指山林隐逸之人。陈子昂讲翡翠鸟,用比喻说“谁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他是用美人来比当朝的人。其实不管是美人也好,是林栖者也好,那个欣赏的主人都是指当朝的人。“林栖者”表面上说的是隐逸的人,可是在这首诗里本来是有比兴,有寄托的,总而言之,就是欣赏兰桂的人,就是朝廷里欣赏你、知用你的那个人。“谁知林栖者”,谁知道有这么一类人欣赏兰草跟桂花的美丽。“闻风坐相悦”,兰叶和桂花芬芳的香气随风飘散,林栖者闻着香风,就来找兰叶跟桂花。“坐”是因此的意思,有时候古人犯罪了,说“坐罪”,是他因此犯了什么罪。

张九龄就说“草木有本心”,不管是兰叶还是桂花,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芬芳,这个芬芳是它生命的一部分。屈原说“余独好修以为常”,天下人各有所乐,有的人喜欢名,有的人喜欢利,而我所追求的是品德的完美。“修”是美,而且是完美、完整的。还有杜甫的诗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葵花跟藿叶,它们总是向着太阳。是你要让它向太阳么?是它为了要向太阳讨好吗?不是。他说“葵藿倾太阳”是“物性”,是物之本性,“固”是一定,“莫”是不能,你一定不能“夺”,“夺”是用强力来改变。所以兰叶的葳蕤,桂花的皎洁,它们的芬芳美好,是草木的本性。“何求美人折”,何必希望有一个欣赏的人来折它?

现在你看这三首《感遇》诗——陈子昂所写的“兰若”是不遇,“翡翠鸟”是遇而不得的悲哀,而张九龄所写的是不必求用,是自甘寂寞的一种持守。正如陶渊明所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也就算了,我何必让人欣赏、任用,我可以完成自己品格的完美。

伟大的诗人都有一个共通点

陈子昂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我们要简单地看一下,因为这首诗很有特色。

陈子昂诗歌复古的成就在中唐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所公认。韩愈的一首诗《荐士》里有这样两句:“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说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已经有很多有名的作者,各有特色。“子昂始高蹈”,他说一直到陈子昂出现,“蹈”是踏上去,陈子昂才踏上了更高的一步。初唐有一些其他的作者,他们只注重文字的工丽,可陈子昂所表现的是情意的本质。而最能表现陈子昂掌握情意的本质的一首诗,是《登幽州台歌》。在《感遇》的“兰若”跟“翡翠”两首诗里,他用了比兴、寄托的技巧和手法。文学一定有技巧和手法,不然怎么表现呢?可是,《登幽州台歌》真的是以情意本质取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按照古人的韵的念法,这首诗都是押上声的韵。这个“上”字不念shàng,念shǎng。上声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这个“者”字跟“下”字,这两个韵字都是上声第三声的韵,我说过每一个韵都有一个名字,“者”和“下”都属于上声的“马韵”。

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幽州台在哪里?幽州台有一个别名叫作燕台,还有一个别名叫蓟北楼。燕台是战国时候燕昭王筑的,又叫做黄金台。他筑黄金台做什么?“以求天下贤士”,就是说燕昭王筑燕台是要访求天下的贤士。燕昭王果然招了很多贤士,像乐毅等很有名的大将。所以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后人叫做燕台。

那么陈子昂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他什么时候登上了幽州台?唐朝的首都本来是在长安,可是那时北方有边患,有契丹的攻击,为了保卫国土,陈子昂就请求参军。陈子昂有很好的谋略,可是当时带兵的人武攸宜概不接受。而恰好他们在去攻打契丹的时候沿途就经过幽州。所以他登上幽州台,感慨自己的不得知用。屈原之所以悲哀,是说如果国家是太平盛世,你不用我没有关系,国家好好的。可明明国家有危乱,而我是有办法挽救这个国家的,还是不用我,这就是屈原之所以痛哭流涕的原因。所以陈子昂当时就感慨,写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只有四句,而且是不整齐的,他把一切文学的技巧都放下,留下最基本的那一点感慨。它这么短,这么朴拙,但这么真诚,且非常扼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是这时间的长久,空间的茫然,茫茫的天地,悠悠的宇宙。你一个人生不过百年的短小的生命,尽管有那么美好的理想,有那么美好的才智,可你完成了什么?你一旦消失了,就从宇宙永远消失了。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你。在这种时间的长久、空间的广远的对比之中,显示出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终究不免于落空,不管你多么美好,没有人认识你的寂寞和悲哀。他把那么多的悲哀,而且是所有有才智有理想的人共同的悲哀,都集中起来,用这么朴拙的短短的四句话写出来了。

这真是一首好诗,而且是不同常格的好诗。它不是五言也不是七言,它是长短句。它不在雕琢修饰,不在比兴寄托,它是很扼要地掌握了重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有才智的人共同的悲哀,所以古人的诗里面也常常写这种悲慨。

宋朝词人辛弃疾曾经写道:“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他说我不遗憾“古人吾不见”,古代的人我看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可是有我这么一个辛弃疾,我以为古代也应该有人了解。他欣赏陶渊明,写“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说我以前不认识陶渊明的好,等我历尽了世界的困苦艰难,我才认识到陶渊明的好。“梦中一见参差是”,我梦里见过陶渊明。可是尽管我欣赏陶渊明,陶渊明永远看不见,不知道世间有我辛弃疾。

凡是这些杰出的伟大的诗人都有一个共通点。王国维写过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他说天才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天才所在乎的是什么?是一种更高远更长久的方向。他举例:比如一个人跟一些昆虫,昆虫在两步之内,它看的东西比我们人看到的东西清楚得多,可是它们不能见五步之外,人所能看见的高山远海,它看不清,因为它只能看见这一点。王国维说,人与人的不同就在这里。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一种计较上了,那高远的、更广大的就看不见,可是天才可以看得更高远。所以越是天才的诗人越有这种寂寞的悲慨。(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