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何为三宫,何为六院”皇帝真的只有72个妃子吗?

2021-12-24 01:08 作者:喜怒无偿 围观:

三宫六院是以故宫的建筑而命名的。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的交泰殿。取自易经。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宫。东路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六宫 ”为:永寿宫、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北京故宫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的中心点。是中国最伟大的建筑物。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外朝和内廷。

外朝的中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三大殿。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内三宫。是皇帝皇后居住的正宫。

皇帝是不是只有七十二个妃子。每个皇帝都不一样。有的还后宫佳丽三千呢。按清朝制,后宫共分8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固定人数。按每个皇帝不同情况而定。

历史上妃子最多的皇帝,秦始皇的后宫号称超过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帝后宫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数量就不少,最后估计都陪葬了;汉武帝,后宫数万人。汉武帝曾说,可一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晋武帝,开始怕老婆。老婆死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全国停止一切事物,选妃。有隐瞒不报,一律论罪。相传后宫也余万人之众,因为妃嫔众多不知道该临幸谁,就采用了雨露均沾的方法。坐着羊车,羊走到哪里吃草就到了那临幸嫔妃;唐玄宗,白居易写先帝侍女八千人,白居易写后宫佳丽三千人,其实元朝这个数目。李隆基的后宫高达4万人。玄宗一朝长安城内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宫大内、上阳两宫。有宫女达4万人。远远超出72嫔妃的数目。

李隆基杨玉环。

当然,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明孝帝朱佑樘。只有皇后张氏。一生无妃嫔。可惜英年早逝。明史评价其恭检有制,勤政爱民。

朱佑樘

其他股民观点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泛指皇帝后宫的女人,其实皇帝的女人远远不止这么点。中国几千年历史,若干个王朝,每个朝代后宫的制度和嫔妃的称谓,都不一样,所以,很多字面意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宫释义

古代皇宫建筑群庞大,但也有一定规制,主体建筑居中,前面是临朝听政,举行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后面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因为位居中央,所以称为“中宫”,渐渐地“中宫”成了皇后的代名词。

皇太子的宫殿一般在东侧,所以,“东宫”一般泛指太子宫。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宫殿在西侧,所以,“西宫”一般指太后或太皇太后宫。

中宫、东宫和西宫,俗称三宫。当然,东西两侧的建筑,肯定远远不止太子宫和太后宫,但只有他们的宫殿,被称作东西二宫。

不过,这个叫法在明清以后比较成熟,各个朝代有差异,如唐以前,把皇后宫、太后宫及太皇太后宫,称为三宫。

六院释义

六院最早也叫六宫,西周时期,称王夫人的居住地叫“宫”,《周礼》规定,王可以有六宫,诸侯可以有三宫。当然,无论是六宫或三宫,嫡夫人只能有一个。比如王的六宫,由一位嫡夫人,和五位庶夫人构成,由王后负责管理,所以皇后(王后)也称作“六宫之主”。

当然,1+5模式并非王或皇的全部女人,只是最有地位的六位夫人而已,其她还有很多有品级,和没有品级的嫔妃。毫无疑问,只有这些六宫夫人,可以有自己独立的“院”。

慢慢地“六院”已不足以划分剩余嫔妃的等级,“六院”的数量明显也不够了,所以这个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仅仅泛指地位比较高的嫔妃,实际数量各朝不一样。

嫔妃们居住条件的差异

其实从字面就大致可以看出,她们待遇的差别非常大。“宫”是指建筑群,由多个院和殿构成,能住在这种环境里的,除了皇后,只有极少数特别受宠的嫔妃,才有可能享受得到。比如赵合德,汉成帝特地为她单独建了一座“昭阳宫”,华美程度比她姐姐赵飞燕有过之而无不及。

“院”是指由正房和偏房构成的独立封闭居所,地位高的嫔妃可以一人独居一院,地位稍低的嫔妃,可能几个人合住一院。

对绝大多数地位低下的嫔妃来说,就没有那个好命了,她们需要住“集体宿舍”,顶多独立房间。有些嫔妃几乎等同于宫女,想混个单间都不容易,别说“院”和“宫”了。

还有一些地位较低的嫔妃,干脆依附在地位较高的嫔妃门下,相当于贴身心腹丫鬟,当然在宫或院里混个单间问题不大,至少不需要挤大通铺。

这就不难理解,宫里女人们为什么勾心斗角,哪怕为了一张舒服的床位,也值得斗一斗呐!

历代嫔妃的等级和数量(不含皇后)

周朝

一等:夫人3人;二等嫔9人;三等世妇27人;四等御妻81人

秦朝

一等:夫人;二等美人;三等良人;四等八子;五等七子;六等长使;七等少使(各等数量不详)

西汉

一等:昭仪;二等婕妤;三等娙娥;四等傛华;五等美人;六等八子;七等充依;八等七子;九等良人;十等长使;十一等少使;十二等五官;十三等顺常;十四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各等数量不详)

东汉

一等:贵人;二等美人;三等宫人;四等采女(各等数量不详)

隋朝

一等:夫人3人(贵妃、淑妃、德妃);二等嫔9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三等世妇27人(婕妤12人、美人才人共15人);四等御妻81人(宝林20人、御女24人、采女37人)

唐朝

唐初:

一等:夫人4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二等嫔9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三等世妇27人(婕妤9人、美人9人、才人9人);四等御妻(宝林27人、御女27人、采女27人)

唐高宗:

一等:夫人2人(赞德);二等嫔4人(宣仪);三等世妇10人(承闺5人、承旨5人);四等御妻34人(卫仙6人、供奉8人、侍栉10人、侍巾10人)

唐玄宗:

一等:妃3人(惠妃、丽妃、华妃);二等仪6人(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三等美人4人;四等才人7人;五等尚宫2人、尚仪2人、尚服2人

宋朝

一等: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二等嫔(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三等姬(婕妤);四等姬(美人);五等姬(才人);六等姬(国夫人);七等姬(夫人);八等姬(红霞帔、侍御)

明朝

一等:贵妃;二等妃;三等昭仪;四等婕妤;五等美人;六等才人;七等贵人;八等选侍;九等淑女(数量不定;后期增加皇贵妃,为一等)

清朝

一等:皇贵妃1人;二等贵妃2人;三等妃4人;四等嫔6人;五等贵人(不固定人数);六等常在(不固定人数);七等答应(不固定人数)

从以上分类看,似乎皇帝的嫔妃数量并不多,与佳丽三千,甚至号称万人的说法相去甚远。其实,以上罗列的都是有名分的嫔妃,绝大多数女人是得不到名分的,即便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那些地位比较低下的宫女,在得到皇帝宠幸后,如果皇帝不喜欢,只有为皇帝诞下子嗣(至少女儿)后,才有可能获得名分。

后宫心酸事

如此一看,要从数千佳丽中脱颖而出,难度一点不比前朝的男人们谋求升迁小,一辈子见不到皇帝的还是大多数。如果碰上个混蛋皇帝,就自认倒霉吧。说两个后宫女人的艰难升迁道路。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

李宸妃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之一,她本是出家人,有一次宋真宗皇后刘娥去进香,一眼相中了李氏,将她带入宫中为侍女。刘娥不育,就让李氏代自己侍奉宋真宗,生下宋仁宗。

但按宫中的规矩,宋仁宗必须归到刘娥名下。所以宋仁宗即位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李氏生下仁宗后,被晋升为才人,宋仁宗即位后,刘娥晋升她为顺容。

儿子当皇帝,母亲才混到个二等嫔妃,这里面肯定有刘娥的私心。不过,李氏毫无怨言,一直小心侍奉刘娥。直到李氏病重,刘娥再次加封她为宸妃。

后来宋仁宗被人挑拨离间,说破了他的身世,并谣言刘娥虐杀李宸妃。宋仁宗愤怒之下,打开母亲尚未安葬的灵柩,发现李宸妃面容安详,所受礼节均是皇后标准。他感慨,谣言中伤差点害人。这恐怕就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雏形,并不符合事实。

明光宗生母王恭妃

相对于李氏,王恭妃则要不幸得多。她也是宫女出身,偶然被万历皇帝看重,成了临时发泄工具。想不到王氏怀孕了,万历没有因为第一次当爹而高兴,反而竭力赖账,不承认。

在李太后的主持下,查验了各种记录和物证,万历这才不得不承认事实。生下朱常洛后,王氏按规矩被册封为妃,但万历皇帝对他们母子实在很糟糕。王恭妃贵为太子的母亲,却长期被幽禁,一直受到郑贵妃,甚至奴才们的欺凌,以至于哭瞎了双眼。

直到她病重,在朱常洛的请求下,万历才同意儿子去看望生母。据《明史》记载,王恭妃住的宫殿,由于长期锁闭,锁被锈死根本打不开,最后太子让人砸开锁,才见到奄奄一息的母亲。

王恭妃死后,葬礼极其寒酸,从定陵考古发掘的物证看,她的陪葬品只有少量丝织品,和一些银器,连用的银碗都是破出了洞,一件金器都没有。

更过分的是,儿子贵为太子,母亲到死都没有被晋升为贵妃。

难怪皇宫阴气重,到处都是女人们的愤懑和哀怨,甚至还有无数曲死的冤魂,江山社稷能长久得了么!

其他股民观点

某些答案没弄明白,说明清的时候,三宫里面中宫指皇后,东宫指太子宫,西宫指太后或太皇太后宫。这可能吗?我们俗话说的三宫六院都是指皇帝的老婆,又不指他全家,带上儿子老妈合适吗?还是听我分析。

先说太子和东宫的问题

商周时代就开始用东宫指太子,所以《诗经》中已经出现了东宫这个词: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意思是出嫁的女子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妻子,齐太子的妹妹,邢侯的小姨子。

后世一直沿用东宫这个称呼来指代太子,不管太子住不住在东侧宫殿,大家都称太子为东宫,就像老鼠崽子不老但是还叫老鼠一样,固定称谓,而我们所说的三宫六院都是女性,和太子没有半点关系。

关于三宫六院

三宫六院这个词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元代剧本《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着你传示六宫,明日都往御园中寻访金弹去。其拾得者,即令奏闻,无得违误。(陈琳云)领旨。(向古门云)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等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奏献御前,圣驾即幸其宫。

剧情是皇帝无子,夜观天象发现最近会得儿子,就决定在御花园打一金弹,后宫中哪个女子捡到就被皇帝临幸,以顺天意,殿头官让陈琳给六宫传旨,陈琳就喊了起来:三宫六院都听着,大家给自己拼机会去雨露共沾吧。

元剧这段话同时提到了六宫和三宫六院,六宫和三宫六院都是指皇帝的女人,绝对不包括太子和太后,皇帝的儿子和老妈去捡金弹很不合适,对不对?六宫就是三宫六院,就像我们把四方叫四面八方一样。

古代特权阶级的男子正妻只有一个,妾数目不定,说三妻四妾并不是说他真有三个正妻,这是语法对仗,三妻和四妾是一个意思,三和四泛指多个,妻和妾泛指老婆。三宫六院也是如此,三宫和六院是一个意思,宫和院都是宫,但三和六的数量有点来历。

《周礼》说: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解释: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意思是王后有正式居所一个,其它居所五个,统称六宫。

周朝用六宫特指天子的王后。

有答案说:王的六宫,由一位嫡夫人,和五位庶夫人构成。明显错误,天子的正室不叫夫人,只称王后,下来确有夫人这个职位,但数量为三,绝对不会有五位庶夫人,其实王后一个人就拥有六宫。

三宫是诸侯之妻的居所。诸侯之妻不能叫后,称为夫人,居所有三宫。《礼记》的《祭义》里说道: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郑玄注解说道:诸侯夫人三宫,半王后也。诸侯夫人有三宫,是王后的一半。

周朝用三宫特指诸侯的正妻。

战国时期诸侯开始称王,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再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秦王又变成皇帝,三宫六宫的含义就变了。

六宫开始代表皇后,后来泛指所有后妃。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见唐朝的时候六宫泛指所有后妃。

三宫在汉代指天子、太后、皇后,后来泛指所有后妃。宋代汪元量的诗:第九筵开尽帝妃,三宫端坐受金卮。由此可见至少宋代开始用三宫泛指帝妃。

这就是六宫和三宫六院的来历和变化。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三宫六院有多少后妃?是不是七十二个?

答案是各朝各代数目不定,七十二只是古人常用的数字,形容很多。

《礼记》有周代的后妃制度: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世有的按照这个制度建立过后妃,比如隋炀帝就老老实实制定了一套,数目不变,他的表兄弟唐高宗也这么干过。

其余的皇帝后妃数目不定。

多的例如晋武帝,后宫近万人,他也不知道每天要临幸谁,就坐个羊车在宫里瞎转,羊车停哪他就住哪。少的例如光绪帝,只有一后二妃。当然还有更少的,那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此人极其特别,不设妃嫔不纳宫女,一生只爱张皇后一人。

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固定设过七十二妃。

故宫与三宫六院

百度说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那元代杂剧中的三宫六院又怎么说?那时候还没有故宫,剧中能说三宫六院,可见元代时民间已经有这个词了。

百度的内容不可全信。

现在说说清代的三宫六院和故宫。

李自成从北京撤退的时候放了一把火,紫禁城里剩下的宫殿不多,清代开国后重建。

故宫中间的三大宫殿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居所,交泰殿用来举办皇后生日庆典等活动,坤宁宫清代用来祭神,三处宫殿没有给后妃住,因此故宫的后三宫根本不是三宫六院所指的三宫。

故宫有西六宫和东六宫,总数不止六个,而且里面的宫殿也不全是给后妃们住,比如清代景阳宫是收藏图书的,也就是御书房。

所以用故宫结构解释三宫六院没有意义。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和点赞)

其他股民观点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在我国的民间流传的很广,大概意思就是指皇帝嫔妃成群,美女如云。这对于很多寻常百姓中的男性来说是很羡慕的事情,认为皇帝有这么多美女,真的是艳福无边啊。可是人们从来没有想过为何会有三宫六院,皇帝为何要娶这么多老婆。对于三宫六院的真正含义也不理解,只是知道皇帝身边美女多就羡慕嫉妒恨。那么,何为三宫,何为六院?皇帝到底有多少妃子?

三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含义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三宫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这里讲的很明白了,六宫指的是王后的居所即寝宫,也用来代指王后,三宫就是诸侯夫人的居所,也代指诸侯夫人。在《周礼-天宫内宰》中也有记载:"王后帅六宫之人。"所以说,在封建社会以前,三宫指的就是诸侯的夫人的居所,也是诸侯夫人的代称,六宫才是指的王后。

等到了封建社会,随着诸侯国的一步步消失,三宫的含义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在汉代,通常把太后,皇后和皇帝称为三宫。但并不是绝对的,就像到了唐朝唐穆宗的时候,就把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称为三宫。既然三宫变了,六宫也跟着变化了,六宫到了封建社会也就变成了皇帝后妃所居住的场所。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宫其实是明清以后的说法。这时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就像以前用六宫代指王后一样,中宫一般特指皇后,同时也是皇后的居所,西宫指的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东宫一般是太后的居所,但东宫有时候也是太子的居所。

所谓的六院

六院是后来的叫法,以前称作六宫,特指王后的居所,也代指王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宫也就变成了六院(苑),到这时已经不是专指皇后(王后)了,而是把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到了唐代更是如此,这时候的六院已经是泛指后宫的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指的"六宫"皆指的是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到了明以后,更是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

明清以后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三宫六院一词就是从明清时候开始兴起的叫法。之所以这样叫,这是和明清两朝的皇宫建筑故宫的格局分不开的。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又称后三宫,指的是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六院并不是只有六个院子,而是十二院。在三宫的东、西两路各有六宫,即东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永寿宫、翊坤宫、 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 。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尽管故宫的建筑以九为建制,但作为内廷,却用六来代替,就是因为要符合后立六宫的说法。

三宫六院由于都在内廷,也就是皇帝的家,生活在这里的都是皇帝的后妃,也因此从明朝开始就用三宫六院来泛指后妃了。

七十二妃只是泛指和用来划分后妃等级,并不是说皇帝只有这么多妃子

皇帝的后妃从诸侯时代起,根据有关的记载就不止七十二个,因此七十二妃在人们的说法中也只是用来泛指皇帝后宫人数众多罢了,并不是只有七十二个。《管子·小匡》记载:"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中记述的在周代后妃体制中:"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多不胜数了。所以说,并不是说皇帝的后宫中只有七十二个妃子,生活在后宫中的女子除了皇帝的亲属,其他女子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妃子。

另外,七十二妃也是一种为后妃划分等级的方法。

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到了汉武帝、汉元帝的时候,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婧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至此,后宫的等级划分基本成型,后来虽说还有变化,但也只是稍有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