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壮乡美食的美文

2021-12-26 13:25 作者:南国早报 围观: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三月三”节日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不仅是壮乡的传统美食,更是壮、汉等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五色糯米饭制作的背后,有一代代壮乡人的匠心传承。

三月三吃五色饭传统,古有记载

据《广西地方志》记载,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叫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它是武鸣壮族群众过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家家户户都蒸煮的一种糯米饭,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色泽艳丽,又称花米饭。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馆长、五色糯米饭非遗民俗文化传承人潘红华介绍,关于五色糯米饭起源的传说,可追溯的年代比清代更为久远。潘红华从小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来自龙母文化起源地大明山地区,是做五色糯米饭的巧手。从小耳濡目染,潘红华对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了然于心,这也为她后来致力于推广五色糯米饭的工艺传承打下了基础。

2010年5月31日,五色糯米饭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了让五色糯米饭的手工艺得以作为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下来,潘红华与武鸣文化馆长期开展研究工作。2018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建立,作为基地负责人,她更下定决心要将这门手工艺发扬推广。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潘红华介绍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工艺。 受访者供图

“在南宁地区,非壮族家庭也有在清明节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潘红华介绍,五色糯米饭体现了壮、汉等多种文化的交融,蕴含人们敬畏天地自然的祭祀文化,也蕴含祭祀祖宗的孝道文化、接待宾客的礼仪文化等。农历三月三、清明节正是春耕好时节,在祭祀祖宗的节日里制作五色糯米饭,蕴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五色糯米饭寄寓着人们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创新开发,“五色”系列产品更丰富

今年60岁的张美芬,在南宁已经做了30年的五色糯米饭,在永宁街、壮志路等“老水街”一带,提到她的糯米饭,无人不晓,很多外地人也慕名前来购买。她和妈妈的手艺均师承外婆,三代人的手艺,已传承70余年。

以前为了学习制作五色糯米饭,每到放假,张美芬就跟着外婆学习。

“以前做糯米饭要大木桶蒸制,大木桶很重,两个人才搬得动。”直到2010年,张美芬才开始改用不锈钢模具蒸糯米饭。为了保持糯米饭的地道口味,30年来,她只对蒸煮的工具加以改良,染色工艺则一直沿用传统方法。植物染色的糯米饭色泽艳丽,颗粒饱满,米饭裹着植物的清香,具有饱腹感。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糯米用天然植物染色。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杨天雄摄

“五色糯米饭最难做的就是黑色,要将枫叶捣碎后加水泡一至两天,滤掉枫叶渣。”张美芬说,关键步骤是将烧开的枫叶水倒入滚烫的铁锅中,如此反复操作三次,让枫叶水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糯米才更好上色。

“传统的五色糯米饭,染料均来自纯天然的时令植物,其他的颜色几个小时就可以染好。唯有用枫叶水染的黑饭特别难做,通常要耗费一天一夜多。”潘红华也提到,在古法制作中,黑色饭的制作有特殊的技巧。以前的村民会将砍枫叶用的柴刀,和枫叶一起浸泡,用这样的水染出来的黑米饭颜色会更漂亮。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制作黑色糯米饭比较耗时。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3月24日上午7时,当第一锅五色糯米饭还没出锅时,张美芬的店外就有不少人在等候,他们都是来打货的,准备拿回去分销。

↓↓↓点击视频,看张美芬介绍舌尖上的五色糯米饭。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杨天雄摄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传统手艺制作如此繁琐,会不会慢慢消失?张美芬说,自己做了大半辈子的无色糯米饭,可能明年就做不动了,但是,“我会找到接班人的”。3年前,她的儿子开了家网店,她制作的五色糯米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越来越走俏市场,还远销到了外省。

为更好地从传承民族美食,在传统的基础上,潘红华的传承基地走“老传统、新品味”的路线,将儿时的记忆、老阿妈老阿婆做的木桶糯米饭,在工艺和标准上下功夫,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壮乡的味道。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艾粑粑也是壮乡传统美食。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如今,潘红华已开发出了五色糯米饭的系列衍生产品,包括五色糯米酒、五色艾馍、五色粽子等。

录制网课,网络展示传统美食文化

在“壮族三月三”到来之际,南宁有不少学校通过录制网课、网络呈现等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参与美食制作,更好地了解、体验民族饮食文化。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教师演示艾粑粑的制作过程。 覃家宇摄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教师在录制民族美食制作教学视频。 覃家宇摄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德育副校长曾东玲介绍,该校教师已经分组录制了视频,展示五色糯米饭、艾粑粑、搓粉虫、包粽子等壮乡美食,还有绣球、壮锦等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将统一于3月25日下午在网上播出,方便学生和家长在家中观看、学习制作。学生和家长动手制作的视频作品,学校收集遴选后,将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展示。

不吃一口五色糯米饭,怎能算过了“壮族三月三”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老师录制的五色糯米饭教学视频在网上播放。 覃家宇摄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5年级家长“小小妈妈”告诉记者,该校最近也布置了德育作业,即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我打算网购染色材料,向有经验的老人讨教,和孩子一起来完成这次作业。”

80后南宁市民谢女士初次接触五色糯米饭,是缘于女儿在小班时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壮族三月三”美食节,从此便爱上了五色糯米饭。她已从市场买回了传统的染色材料,打算继续研究制作工艺,和女儿一展身手,同时让女儿从中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

编辑 | 蔡立梅

视频编辑 | 杨天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