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线的美文

2022-01-20 14:16 作者:admin 围观:

微信图片_20211229173638.jpg

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的美名。新近热播的电视剧《当家主母》将这样一种特别的技艺带到大众视野。而眼下,上海的观众则又有缘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饱览当代缂丝的风采,这便是“范玉明缂丝艺术展”。

范玉明是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次他带着近五十幅缂丝书画艺术代表作首次来沪办展。二十余载一丝一缕,纵横之间以梭代笔画丹青,这些展品从不同角度和题材展示缂丝的丝织之彩和水墨文人之韵。

微信图片_20211229173700.jpg

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先将纹样以墨线勾于经线面上,纬丝不贯通全幅,而是按图案、色彩分块,再逐块用数只小梭子挖织出的平纹织物。

唐代时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逐渐由实用品向纯欣赏的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宋徽宗因特别喜爱缂丝画,在北宋宫廷文思院中专设了机构“克丝作”。明清缂丝作为宫廷工艺,实用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艺术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增多,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龙头的产销中心。

图片2.jpg

缂丝作为“世界非遗”和“中国非遗”的手工技艺,不单单是丝织艺术的极致代表,更是承载千百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随着《国家宝藏》综艺、上博首次缂丝织绣展及影视剧作品中对于缂丝的传播,以王金山先生及其学生为代表的缂丝非遗传承人逐步被大家所了解,范玉明亦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览现场,谈到过去20多年来制作缂丝的经历,从少时跟随王金山老师学艺的点滴、复刻定陵等博物馆级缂丝织物的学术深入、到清华美院进行纤维艺术的学习及探讨创新思维,范玉明认为这是一个缓慢却充实的过程。对于未来,他的愿景只有一个:如何真正将缂丝这一古老技艺在他手上好好的传承下去。

图片3.jpg

展览开幕同期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也围绕缂丝的现在与未来展开研讨。

作为国内丝织收藏及学术研究的代表,上海非遗协会会长高春明谈及与缂丝结缘三十余载,对于缂丝的收藏之路、与王金山早年复刻故宫龙袍的回忆以及与当代艺术家陈家泠合作的缂丝旗袍系列,无不令人为之钦佩。他有感而发:“国家强盛才是真正民族自信的底气,作为文化学者才有了更加深入及专业探讨的可能性。”

曾为上海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的萧烨璎,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及传承亦有心得,她说到:“融合与创新将成为未来非遗生命力延续的核心主题。”

图片4.jpg

艺术家李磊对于缂丝技艺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引起在场专家共鸣的是一定要将当代审美与设计融合到传统元素中去,增加它的功能性,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到缂丝这一小众元素,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独有的“仪式感”,让非遗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具备年轻的活力。

作为中国书籍设计的领军代表,袁银昌曾花费近三年设计《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一书。对于设计之美尤为重视的他提到:“我一直很喜欢缂丝。如何在未来将缂丝这一元素与艺术破壁跨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作品,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方向。传统精湛的技艺如何做减法,又不失美感,是我们做设计时新的课题。”

图片6.jpg

作者:范昕

作品图均为此次展出的缂丝作品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