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马工艺品的美文

2022-01-20 14:11 作者:郝景望 围观: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那 辆 架 子 车(散文)

作者:马腾驰

小时,在老家大张寨,那是一个冬日的中午,太阳暖暖地照着。我们家和斜对门的六爷家,合伙从礼泉县城买回了一辆架子车。

正常的架子车,两个车辕长而平直光滑,我们两家合伙买的那辆架子车,车辕不仅短了近三分之一且向上弯曲着,村上人看到后说,那是一辆“背锅”(驼背)架子车。“背锅”架子车,应该是架子车中的“残疾者”了。一辆架子车两家合伙买,是因为缺钱。合伙买了辆“背锅”残疾架子车,还是因为缺钱,它比正常架子车便宜了不少钱啊!

架子车,是那个时候农村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拉土送粪,打庄子盖房,从地里拉回收获的麦子、玉米等农作物,等等的农活,没有一样能离开架子车。

没买这辆架子车以前,要用架子车,得借用邻家的,问题是,农忙时你要用架子车,邻家也要用哪!农活开了不等人,是火烧眉毛的事,谁也耽搁不起。我记得许多次,面色忧郁的祖父,焦急地在屋内屋外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到了这个紧火处,架子车都在用,给人家开口借,口涩得张不开呀!

斜对门六爷家跟我们家一样,也没有架子车,也常为没有架子车用犯愁,难场,两家一合计,决定合伙买一辆。虽说买回来的是辆便宜的“背锅”残疾架子车,但还是叫两家人喜得合不拢嘴,说真话,那比现在买了一辆顶级奔驰或宝马车都值钱贵重呢!我记得那天把架子车从县城拉回来,六爷家庄子宽,院子大,车子放在他们家前院,两家老老少少的人围着架子车,左看看,右瞧瞧,这里摸摸,那里揣揣,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灿烂舒心的笑。我们两家有自己的架子车了,以后再也不为用架子车发愁,再也不需要向别人去借啦!

用架子车拉土拉粪,或拉收获后在车厢里摞得像小山一样的庄稼,车子会被压得死沉死沉的。驾辕拉车者两手抓着车辕,肩上挎着襻绳,躬背弯腰,两脚蹬地,喘着粗气,满面的汗水,一步一步用力往前拉着。如果在下过雨、浇水时间不长的松软地里,或者在坑坑洼洼不平整的土路上拉车,要么两个车轱辘深深地陷入松软的地里,要么,架子车就掉到了深窝子里,动弹不得。这时,就要其他人帮一把,在车辕与车厢交汇处的木桄右边绑一条绳子,拉绳者把绳子的另一端搭在肩上,和架辕拉车者并排弯腰拉车,有时,还要大人或小孩在车后帮着往前推。

拉过架子车的人都懂得那个苦,那个累。拉我们家和六爷家合买的那辆“背锅”架子车更累人,更要命。拉车用的力,被那短而弯曲的“背锅”车辕给分散、给消解了不少,拉这“背锅”架子车,被拉正常的架子车更吃力,更费人。如果说拉正常架子车要出十分力,那么,拉这辆“背锅”架子车,就得用十二、十三分的力气。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买回这辆“背锅”架子车的第二年秋天,整整一个秋天,连阴雨下个不停。雨不停,地里要收的玉米不等人,村人只能冒雨抢收,我们家也一样,一家人把掰下的玉米棒子装入蛇皮袋子,再一袋子一袋子装到架子车上。我拉了满满一车子的玉米棒子回家,道路泥泞,一步一圪拧地往回走,过了村口宝鸡峡西干渠上的那座桥,到了北巷巷口。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出入巷口的人多,路更是破烂不堪,车陷入半腿深的泥水里,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怎么拉,架子车就是一动不动。那会儿,村里村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路过,没有人能帮了我。那年,我十一岁。倔强不服输的我,往前深弯着腰,头几乎挨到了地面的泥水上,襻绳深深地勒入肩膀里,火辣辣的疼,我一个人,硬是把那装满玉米棒的架子车慢慢地给拉了出来。出了泥水地,自认为坚强,从不流眼泪的我,泪水和着雨水唰唰流下。架子车难拉,拉架子车不是一个好活,那是超常的体力支出,不是用精疲力尽等等的词语就能概括,就能说清的。泥水里拉不动重架子车,又无人搭一把力的那种无助,那种丧气,是很伤亏,是很打击人的。那次泥水里拉玉米棒的艰难往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也是这辆架子车,我和祖父一起拉着它去乾县王乐镇量粮。风雪夜里归家,大风呜呜地刮着,密集的大雪飘落而下,风搅着雪花,看不清了前边的路。脚下一走三滑,车轱辘压着路面上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架子车大幅度地摇摆着,我几次被车辕科倒在地,弄得一身的雪。那次量粮,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冬天是多么的冷,受饿的罪是多么地难受,艰辛悲苦的日子是多么地难捱。

还是这辆架子车,量粮那年后,有一年忙罢,是一个大热天,我拉着它,年幼的两个弟弟拉了借来的另外一辆架子车,两辆车上装满了粮袋子,我们三人拉着去县里交公粮。从大张寨去县城,要上西干渠岸边到备战路的坡,坡是近45度的陡坡,陡坡右侧是高高的土坎,窄狭的渠岸左侧下边,是满满一大渠打着旋儿,急速流过的黄泥水,掉下去将会有去无回,光大张寨一个村子,就有几十人被淹死在这条渠里。

上,这坡还得上!我在前边架辕拉车,两个兄弟用肩膀一人顶着一个车轱辘,我们拼着命,把两辆架子车分别拉了上去。上去了,终于上去了!浑身湿透,衣服能拧出水来的我们弟兄三个,一下子瘫软在地上,气都出不来了。交粮路上遇到的艰险,交粮现场的焦灼、等待与被刁难,我曾在《交公粮》一文中详细记叙过,文章从网上、报纸上发出后,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他们把这篇文章还有我其它几篇文章,同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背馍》一文相提并论,说是我的名篇,写得如何如何地出彩,多么多么地感人。我明白,并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当年真实的场景,扎心的故事感动了他们。

拉架子车干农活,是农村最繁重的体力活之一。老家大张寨人同其他干农活的农人一样,有着深切难忘的体会,他们常以受苦受累拉架子干活的事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好好念书,跳出农门。挂在他们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念书,就去地里干活,尻子上挂个大“王五”(“王五”是黄土里凝结形成的一种圆土球,在此代指架子车),弯腰弓背,往死里挣去!也正是这句不断被大人们重复着的话的刺激,加之娃们从小就拉过架子车,受过那个大苦,他们发奋苦读,一个看一个的样儿,努力上进,考上大学,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大张寨,成为方圆几十里考出大学生最多,在外工作人员最多的村子。

架子车,不仅仅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一个运输工具,也成为大张寨人拿来说事,督促子女们读书成才的一个实物,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过去的那么多年,从铜川到咸阳,不管是在单位从事文字、行政工作,还是多年常驻云南、山东、湖南三省搞产品销售工作,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在老家拉架子车的过往,我要把架子车一直拉下去!当然了,这里说的架子车已不是当年的架子车,而是一个参照物,一种负重前行的精神。

从事每一项工作,不管那些工作多么繁杂,多么费心劳神,我一定要把它们干到自己最满意,干到哪怕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也好。要有咬紧牙关拉架子车的精神,要有吃得了苦,下得了势,持续不停歇,奋力向前的狠劲与韧劲。我时常告诫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可喜的是,我走过的单位与我从事过的工作,人们看到了我的努力,看到了我干的事,看到了从我手中出去的活儿还不那么难看,还不那么丢人。

我要感谢老家,当年艰难困苦的日子磨砺、锻造、提升了我。我要感谢那辆费劲难拉的“背锅”架子车,是它给了我做人做事的启示,给了我顽强上进的精神,那就是低头弯腰,绷紧襻绳,拉着人生这辆有太多不易、有太多沉重责任的“架子车”,竭尽全力,一步步,一步步向前走!

2021年12月8日于驰风轩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背馍记》《花本无心自在开》。作品也获得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单个网页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背馍》被称为网络上的“背馍事件”,心中有梦想,不畏艰难背馍上学,发奋读书的精神被称为“背馍精神”。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背馍记》题写书名并作序之后,又为作者新出版的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题写书名,并以他在马腾驰散文研讨会上的发言《生命深处的真情吟唱》为该书之序言。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马腾驰//那辆架子车

《花本无心自在开》快递寄书。作者签名,每本快递包邮68元。

《背馍记》作者签名,每本快递包邮58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