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党史的美文(关于党史的美文题目)

2021-12-24 19:10 作者:英雄拒绝黄昏 围观:

寻梦心旅,通山通水通灵犀

“领悟党史红色文艺微评论”征文之六十二

潘紫欣

——浅析《心旅梦寻》的叙事艺术

此部散文集名之为《心旅梦寻》,颇有一些:峥嵘半生,回顾自己一路走过的心灵旅程之意。捧读完此散文集后,笔者认为心旅梦寻可以解读为寻梦心旅,即“寻梦”之路,换句话说,心旅梦寻是一个人的梦回,而寻梦心旅是一群人的回溯。那究竟是何梦?是何追求呢?当你读完此部散文集你自然会明白,那一群包括桂老在内的“五月诗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为之奋斗的,究竟是什么。

《心旅梦寻》是桂汉标老师的一部散文集,这本散文集分为四辑,分别是“如火如风,共同的姓名”、“给力梦想,因诗而芬芳”、“山海相约,倾情红三角”、“爱与文学,温暖的记忆”。整部散文集近30万字,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其中收录了他从1964年到2019年的零散短文,跨越大半个世纪,所收录的文章的种类较多,其中不乏叙事抒情散文《绿茵》、《夫子》等,报告文学《爱心的力量——记‘感动韶关十佳道德模范’之一林锐生》等,随笔特写《导师应笑慰,五月更芳菲》《永远的斑竹泪》《命运》《家园在远方》《海的心》等、乃至新闻报道《文明传递,‘红’动韶城》等、工作总结《因为谦卑,所以坚持长期努力》等、还有生活日记《温暖的记忆——汤坑中学初中日记摘录(1964年)》等等。

《心旅梦寻》里所有文章都与桂老的经历有关,笔者认为,它们真正记录下了桂老所思所想,其文字间的富有哲理且诗意化的语言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让人无法忘怀,与其说这是桂老的半生所录,不如说这是五月诗社发展的小简史、红三角老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缩影。本文将会从笔者所理解的叙事艺术出发,浅析《心旅梦寻》一书。

一、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的运用

“叙事”一词,当由“叙述”与“事件”两个基本单位组成,因此叙事的视角便是一篇文学作品的框架奠基。《心旅梦寻》里大多借助的都是直接抒情的叙述方式,抒情是人类内心的需要,它与人的自由本质紧密相关,在散文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便于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利于抒发激情和宣泄情绪。以《导师应笑慰,五月更芳菲》一文为例,作者在得知自己恩师陈良运教授去世后,不仅撰文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更是在不断回溯自己在五月诗社追梦的历程,“怀念众多前辈的扶掖,铭记他们的恩德与期望,激励自己不敢懈怠”。如此复杂的情感,宣泄的内容如此之多,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便于进行详尽的心理描写,更能拉近读者,使读者更能体会“我”悲痛的心情,更能将“我”想把五月诗社发扬光大的想法映照得更加的动人和深刻。

另外,此书明确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事,因此“我”的使用也是探寻自我意识表现的一个关键词,方便作者在读者面前袒露灵魂,剖析自我。例如在《小松鼠的趣闻》中,作者以“三遇松鼠”为线索,从中学时代经常偶遇松鼠的乐趣,写到写作采风时偶遇小松鼠的欣然,再到最后经济发展后生态破坏不见松鼠的怅然若失,一步一步,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作者以“我”为发声代表,袒露了自己对养宠物一事的鄙夷,并且通过“三遇松鼠”的启发,终于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尊重生灵敬畏生命的正确态度,明白了环保之路任重而道远,自己和诗社必须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这是一次通过向广大读者袒露自我、剖析自我,从而获得的一次精神意识上的升华!

二、“诗化”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一部作品留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亦是一个作家传达主题思想时所借助的可变动载体。“人诗意的栖息于大地之上”,亲近自然,心灵丰富的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和对大自然和故乡深沉的爱恋出发,主张心灵敞开,释放真情真性,于天地精神往往来,于自然河山共呼吸,他这种主张付诸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去,用诗意化的语言营造着诗意的世界。这一点在他的散文诗随笔《海的心》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是的,记忆激动着日渐钝化的神经,让山与海在心中紧紧相连。而此刻,当朔风寒流席卷如海的粤北苍山,当荧屏闪耀着平安夜的问候,我又一次感觉到了大海的气息,因为,我正在阅读一位大海女儿的心灵倾诉!”,“记忆”激动着,“寒流”席卷着,“荧屏”问候着……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乡愁拟人化,将思念具体化,作者对诗意的追求,使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不仅如此,《心旅梦寻》的每个标题都拟得非常诗情画意,如《落红》《永远的斑竹泪》《梦羽凌霄,诗润岭海》……

诗化的语言风格使得其散文,有着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音乐美。下面这段文字来自其散文诗随笔:“远方,是一道流淌清莹莹童真的小溪;远方,是一座长满翠生青春的高山;远方,是一拱印下甜滋滋乡恋的石桥;远方,是一扇开启温馨馨亲情的木窗……”——《家园在远方》;“命运是穿行于原野大漠上的一条大河,千回百折,波翻浪涌,一川暗礁,一川险恶,一川搏击,一川豪迈,引着无畏的风帆,疾驰进大海壮阔的境界。”——《命运》。以上散文排比句的运用得心应手,长短句错落有致,使得散文语言诗化,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突破单调朴拙之感,有种峰路回环得感觉。诗化之美虽然是形式上的东西,但是没了这种形式,内容也将无从更好地存在,情感也无从更好地寄托。因此,诗化的语言之美,确实是为《心旅梦寻》起到了锦上添花之效。

三、行走在散文间的纪实

纪实性文章是一种注重和追求再现生活的自然面貌的文章。桂老在编后随笔就纪实性,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部散文集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留在时空的一个个真实脚印”。由此可知,纪实的关键词是“真实”,报告文学《爱心的力量——记‘感动韶关十佳道德模范’之一林锐生》记录了一个扶贫济困,热心公益,一心一意为民众办事的林锐生;《落红》以落红作为象征意象,将一个对红三角文学密切关怀的女评论家的形象立得十分立体,以“落红”象征,突出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一面,缅怀之情情真意切。他撰写的人物纪实散文,都根据了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联系散文集中其他文章,笔者认为,《心旅梦寻》不仅能录时事、志感想同时又兼备记录性。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另一个可以叙述该文本体现真实之处在于,作者以自身实际生活经历与所思所感作为素材,时间跨度长达大半个世纪之久,真实叙述这一路走来,作者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心路历程。回忆既是叙事手法,亦是叙事内容,记忆中的事实也因为与心灵的互动获得意义。截取两篇笔者认为最有代表性的,第一篇,是他初中时的日记《温暖的记忆——汤坑中学初中日记摘录(1964年)》,里面零零碎碎地记录了作者中学时代地所思所想,虽然文学性不强,但是毕竟是作者走过的“足迹”,插在后记上,又增添了该散文集的真实感和纯粹之感。第二篇,是其在五月诗友QQ群的一次聊天记录《热》,关于对热的感受的讨论,五月诗笺群内的气氛格外活跃。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写法,深刻的意蕴……关于交流与回溯,未来和展望,关于哲理和世故,他们都会在他们的大本营畅谈。这是真实的一次诗友精神交流的记录,也可以侧面表明五月诗社的活力依然存在,规模也正在壮大中。这就是游走在散文字里行间的纪实。

四、创作的底色——“红壤色”

笔者认为“红壤色”是指五月诗人乃至粤湘赣“红三角”地域诗群共同的创作底色,即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浓郁的粤湘赣“红三角”地域色彩与乡土气息。带有“红壤色”作品,在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作实践上,立足于社会现实现实,感情积极向上,炽热激昂。《草枕子》中有此叙述:“在文学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还是作为主题存在的任务主体,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没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表达了个人的心理情绪”。桂汉标老师从红三角诗坛被发掘,到五月诗社崛起,从大宝山的矿调,到瑶乡希望小学的操场;从边远山区诗歌爱好者,到一位诗人成长后的感恩,这一路,他和祖国共成长,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他的“红三角”。立足于此,他就是游走在“红三角”的文学先锋,因此他的作品的底色无可避免地具有“红壤色”。他和他志同道合的五月诗友们,以悲悯为情怀,关注当下之现实,关注社会弱势,培养底层诗人,坚持“文教扶贫”,把平等追求人生之梦放在最底层的困苦的需求中,倾情红三角。五月旗帜下的诗人坚持诗歌阵地几十年,艰苦决绝的历史,纯粹地坚持,他们每一个都在反哺家乡,每一个都在“为时而著”,每一个都继承者前辈坚韧的意志力,带着积极的创作热情一点一点打通山水的阻隔,打通人心的隔阂,为家乡吸引“金凤凰”。看!《大爱的丰碑——何铭思先生捐赠’饶彰风’纪念大楼侧记》、《壮心不已世纪梦》、《情满青山播希望》等纪实性文章都记录了“红壤”诗人的筚路蓝缕!

寻梦在途,心旅梦中寻。读罢此书,你会明白,那些经过拥有“一颗燃烧的心”,“一腔火热的血”的五月诗人、红三角诗人们的不懈奋斗,他们“火热的希望”和“燃烧的愿望”不再是心中的幻影,他们的力量打破了粤湘赣山脉的阻隔,联通了世界各地的水系,他们用诗歌用文艺,打开了粤北的沟通之门,他们走进扶贫,他们走进教育,他们走进人们心里——他们通山通水通灵犀。

作者简介:潘紫欣,笔名简耽,女,广东惠州人,就读于韶关学院文传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2班,现为韶关学院青年文学会会员,韶关市青年演讲与朗诵学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