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平山游玩的美文

2021-12-31 10:30 作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围观:

□杨新元

一个地方的景观,因为与一位文化名人相关,就“风流宛在”,虽历经千年却依然瞻仰者众。比如杨州的平山堂,就是如此。

据史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据说壮丽为淮南第一。堂建在高岗上,背堂远眺,可以看见江南数百里的土地,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和金陵(今南京市)隐隐在目。由于堂的地势高,坐在堂中,南望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每当盛夏,欧阳修常和客人一起清晨就到堂中游玩,饮酒赏景作诗。

知道欧阳修,最早还是读他的名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篇千古美文,是欧阳修为庐陵太守时所作。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屈指算来,那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有正义感的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结果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虽然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而平山堂,当是在欧阳修当了两年滁州知州后,转任杨州太守时所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描写。好像自己已是一位老人。其实,那一年,他不过三十八岁,正值中年(按现在的算法,还是青年)。而到扬州为官时,也不过四十出头。虽然年龄不算老,但此时欧阳修自感仕途渺茫,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到任后以吟诗作赋为乐。不曾想,历史上自此却多了一座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平山堂,让我们后人来此凭吊先贤。

其实,我在多年以前曾经来过平山堂。那是在游览了扬州瘦西湖以后,记得那日春雨霏霏,我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与平山堂匆匆邂逅,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印象。朱自清曾在《扬州的夏日》一文中说到平山堂:“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不过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我记得那天下着雨,然游人还是很多,想享受闲坐堂上的雅趣,已是一种奢望。这次重游,虽然游人仍旧不少,却有一种“风景曾旧谙”的亲切感。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因为平山堂名播海内外,所以人们便习惯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唐大明寺遗址、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等,统称为平山堂。

此刻,我站在平山堂前,细细地打量这座有近千年历史的人文景观。虽然是早春时节,晴好天气,而平山堂却没有印象中的游人如织。平山堂的门外建了石棚,棚上爬满藤蔓,此时春寒料峭,藤蔓还没有长出绿叶,但可以想见盛夏时节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的景象。

在通堂式的敞厅之上,高悬着写有“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堂前有石砌的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意浓浓。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含青吐翠,飞扑于眼前,似与堂平,我不禁吟咏起诗人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

在平山堂上,有一幅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而宋词大家秦观也有诗赞曰:“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小,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通篇很有其诗词婉约细腻的韵味。

在平山堂众多的匾额楹联中,我认为,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一匾,最引人注目。因为书法流畅,“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虽然都是异体字,用在这里却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

而堂北檐挂着的林肇元所题的“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匾额,让游人至此产生思古之幽情。堂前朱漆红柱上,还有清代太守伊秉绶所作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再现当年平山堂高朋满座,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则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名句,“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书法古朴,造句贴切,被誉为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此外,如朱公纯题平山堂联云“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也别有情趣:再现了当年溶溶月色入牖,荧荧烛光映窗,煦煦和风传出琅琅书声,远山近水融入欢声笑语的所见所闻;梁章钜题平山堂联“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则直抒敬仰之情,斯人斯景,千古风流。

史载,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深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

如今,我站在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匾额下,眼前恍若浮现出欧公与众佳宾击鼓传花的情景。我想,欧公的击鼓传花,与兰亭的曲水流觞,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王佑军与欧阳修属于两个时代的人,但是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名扬天下,而又同样仕途多舛,得不到重用,两人是何其相似乃尔!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他的朋友刘原甫也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了自己曾经的扬州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如今,平山堂前的柳树已长得娉娉婷婷,在早春的风雨中绽出又一年的新芽。这几棵柳树,就被人们称为“欧公柳”。

对平山堂,苏轼也很有感情。曾作《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我想,苏东坡当年来到平山堂,看到堂前杨柳在春风中轻拂,而种植杨柳的老仙翁已然十年不见,不禁感慨人生如梭,岁月如水。而作为欧阳修,有苏轼这样的弟子和朋友,也应该心满意足了。

虽然平山堂是欧阳修在人生不得意时建造的,然而,却为中国的文化长廊留下了一个让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凭吊先贤的地方。这,大概是连欧阳修自己也不会想到的吧!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