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感恩行孝的美文

2021-12-31 09:41 作者:气静崇兰 围观:

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湖北孝感就是以孝定名的城市,源于当地大孝子董永行孝感天。在谈论、研习国学之道时,孝是人们最先想到的。《孝经》被奉为十三经之首,相传为孔子所作。《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顺其意。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国人将孝置于传统伦理的基础地位源于我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意识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并认为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特别是以家及国,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作为臣民就必须对君主尽忠。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自汉以来官方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社会统治,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

感恩行孝宜当先,孝是元德,孝感动天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实乃行“仁”。儒学的立足点是仁,仁爱之心是讲等差的,先从父母兄弟这些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开始然后再推广到没有血缘关系甚至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孝经》内容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孔子在此经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是仁之本。孝一直被认为是孔门仁学的基础,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分量,所谓“百善孝为先”。

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实际上已是古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立身处事的规矩。父母在时,唯命是从、养老送终;父母逝去,守孝三年、终身祭拜,这就是人们所认同、坚持的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生准则。古代官方更是将这一规范强制化:父母去世,不仅平民守孝三年,政府官员也须弃官家居守制,“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因特殊情况,如统治者过分倚重,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感恩行孝宜当先,孝是元德,孝感动天

《孝经》根据不同的人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提出天子应率民事天,说天子是“受命之君”,是“天意之所予”,故称“天子”,天子应该把上天当作父亲,以孝道侍奉天。因为天意至仁,天子必须效法天,实行仁政;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百姓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在本质上也有不同的层次及方面之分。如孝养,就是赡养,为父母养老送终。父母抚养儿女长大成人,父母老了,没有劳动力和生活来源了,做儿女理当尽到赡养义务,这是最基本的孝道。不过随着经济改善和观念改变,现在大多数父母已不再“养儿防老”,有的儿女还需要父母的财产过生活。所以儿女尽孝的层次更应提高到孝顺和孝敬上。孝顺,就是要顺其心意,让父母称心如意。“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满足父母期望子女在其身边,担心其在外安危的心意,让其放心、安心。又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父亲的志向和行为要长期观察、承顺,这就是更高意义的孝顺。

感恩行孝宜当先,孝是元德,孝感动天

再谈孝敬。如子夏问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仅仅从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帮父母做点劳动,而却不顺从父母、尊敬父母,这不能说是孝。又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指出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人需要尊重,古人讲“天地君亲师”,亲亲、尊尊是人人都必须恪守的道德法则,而尊敬父母除了是道义和礼制上的强制要求,更出于子女的情感本能,尊敬父母永远是人道的真谛。

同时孔子反对愚孝,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中有一部分故事就是愚孝,如东汉时“埋儿奉母”是说郭巨因为家贫,便要将儿活埋,以省下粮食供母亲食用;晋朝的王祥,饱受父亲和继母虐待。一年冬天,继母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冰化开后,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这就是“卧冰求鲤”;还有“恣蚊饱血”“哭竹生笋”“闻雷泣墓”等等,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盲目、缺乏人道、给尽孝一方带来重大损害的“孝顺”,违背了孝出自仁爱之心的应有之义,是被政治家及其代言人利用,将儒学孝道异化后用来强化“三纲”观念,维护其家国统治的“教材”。

感恩行孝宜当先,孝是元德,孝感动天

当然现在尽愚孝的子女是十分罕见了,而孝道随着传统的淡化越发弱化。“父为子纲”不见了,却诞生出不少“小皇帝”、“小公主”。都说水往下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执着的、无私的、伟大的!但如果发展成溺爱就会妨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从小对父母就缺乏起码的感恩和尊重。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养了自己的孩子却忘了自己的爹娘。这一方面固然是儿子媳妇、姑娘女婿的不孝,同时也与父母长期溺爱,无原则惯着晚辈有关。所以对孩子的爱也需要讲点理性,着眼长远,从小开展感恩教育,使其以一己之心度父母之心,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政府和全民普遍聚焦的重大问题。如何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健康、充实、快乐而有尊严,首先是作为子孙的晚辈应该思考和践行的:比如对于空巢老人,子女有条件的应该主动接父母来自己家住,实在没有办法也应常回家看看或做相关妥善安排;对于父母一方先逝,另一方如愿意再婚,做子女的不能贪图遗产,而自私地干涉反对老人的婚事;老人生病,更要悉心照料,想着法子让老人丢掉包袱,身体和心理能舒服点就舒服点。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作为子女和晚辈,都应该以一颗报恩之心设身处地对老人尽孝,从自己有尽孝能力的那一刻到父母离去,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尽孝的责任,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回头空悲切。这也是仁心在人间最基本的体现,由此扩展到对社会大众的尊老爱幼。

感恩行孝宜当先,孝是元德,孝感动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