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从前慢情感的美文

2021-12-30 23:50 作者:一抹寒烟 围观:
从前慢,声声慢

留几支荷花满屏,许一场快意恩仇,让一场大雪封门,世间事,该来的还要来。“冬至”过后,天气再也不是秋天的样子,迫近岁尾的节气是苦寒的开始,也是春望的迫切!

“孤灯一壶茶飘香,只盼风雪夜人归。”离别总是伤感,在踏上车门的那刻起,江南真正入冬了,从春节开始,我将背对远方的瞭望,一个人面对他乡寒冷的冬天,在零度边缘温暖自己。

清晨走在路上,风从脖子里钻进来,路边花坛几支腊梅颤颤摇曳,有几朵花蕾是秋天未开的表白,在来不及绽放的时候就被寒冷包围,任时光结霜。

人与自然有割不断的关系,看着几株梅花,不由得停下脚步。生命的年轮如同季节一样,上一季的花香已经被剥落,时光却慢不下自己的节拍。从李清照的“声声慢”到木心的“从前慢”,几百年风雨飘摇,一个个王朝又一点点坍塌,满地黄花堆积在无人的街头像零落斑驳的命运。想到这些词句,总归是带着点凄凉境。

当年,大宋江山在金人的铁蹄下破碎,李清照仓皇南渡,赵明诚又在流亡途中病故,翻阅她人生轨迹,才能体味到她词中所言心境,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从前慢,声声慢

那样的颠沛流离也许只有经历过动乱的人能懂,国破山河在,半壁江山易主,一曲“声声慢”自有悲怆的感慨。我想起生于乌镇东栅的木心,这个离当年南宋杭州只有百公里的当代文学大师,他的年龄和李清照整整相隔845年。关于木心大师,只是这两年才知道,这并不是他老人家无名,而是我太孤陋寡闻。喜欢他的文字,也是从他的一首“从前慢”开始。

当年去乌镇,先生的纪念馆还没有开馆,直到2014年春,坐落在东栅财神湾晚晴小筑对外开放,从此成了很多人瞻仰的去处。自然也有人心生景仰,给自己的空间冠以很多相似的名……至于老先生故居,我终究还是没有来得及去瞻仰,对于他的文章只能在网上搜集,听了他的诗谱写的“从前慢”,刘胡铁用音乐的形式重新演绎,给这首诗歌赋予一种独特的魅力。从那天晚上起,这首歌的第一声音符,便把我引入乌镇的梦里。

从前?从前的乌镇是什么?是经历2000沧桑后的风韵犹存,还是今天现代化进程中一座里程碑?是碧水环绕的宁静,还是长夜黑暗的街道在小巷里延伸。是清晨卖豆浆的小店里蒸腾的热气、还是乌篷船在水面犁起的薄凉?我不知道那个年代的生活节奏慢到什么程度,从封建王朝到当年的旧中国,“家书抵万金”也是对于“慢”的一种诠释吧。

从前慢,声声慢

从前真的很好,一生只爱一个人,从前的乌镇有矛盾的《林家铺子》,有三毛听雨时孤单的背影。我想,三毛走在乌镇的街道,伞下的脚步一定也很慢,在布满青苔的小巷里,她的故事却成为最后一个传说。

时光就这样慢下来吧,我很想回到从前、再走一次东西栅栏,任雨水沾上墨色,让灵魂与身心做一次水与火的交缠。或者在乍暖还寒的时候走进那座古老的戏台,站在屋檐下听着“西厢”,“红娘”,采集这些年江南旧梦,找回时光里属于自己的安静。

漂泊多年后,我再次沿着运河南下,在浙中的城市落脚。怀念当年在乌镇穿过小巷时身边的白墙,喜欢古旧的瓦上长满叫不出名字的草,那种灰白夹杂的色调只有那一面面白墙带着庄重的肃穆。历史中的悲剧部分可以忽略,但是留在这个地方的人却一直存活在这片土地。也有人喜欢蓝印花布在空中飘荡的轻逸,一阵风过来,便把躲在蓝布后拍照的人暴露在众人的镜头之下,羞涩的红晕浮上双颊,天南地北的口音说不尽对乌镇的欢喜。

乌镇,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都是江南的一个醒目的符号,在众多人物传记中,重叠的往事堆积在如烟的尘梦,让后人一次次挖掘,怀想。三毛说:“生命真是美丽,让我们珍爱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但是她却在不久之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怎不令人惋惜。也许,她的放弃是重生的开始,在另一个世界和荷西深情的爱着,继续走在撒哈拉的沙漠,书写岁月山河里爱的美好。

到今天,重启记忆之门,乌镇对于我来说是回忆最好的部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无数个陌生的面孔去凭吊未能触及的历史,沿着古运河蜿蜒的街道追寻某一个足迹。我不是没有乡愁的漂泊者,从西塘到乌镇,从周庄到南浔,每一个脚印都掩藏不动声色的寻找,给漂泊的灵魂找一个适当的位置,安置余生最好的光阴。

从前慢,声声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