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儿童个性的美文

2021-12-30 23:19 作者:晓予妈妈 围观:

对儿童的看法

为了能健康地成长,小孩子不需要过多地知道怎样去学习,只要知道怎样去玩就好了。

——Fred Rogers

尽管有人说太空是科学探索的最终目标,但我却认为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有可能是人类的儿童期。我们对错综复杂的儿童期知之甚少,而为探寻和理解儿童期的重要意义所付出的努力又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只能靠儿童来告诉我们他们在经历什么。我们只能从儿童身上获取有关他们的知识。儿童把自己丰富的情绪和情感带入了与治疗师的关系之中,他们复杂的人格也是由这些情感元素编织而成的。但是儿童多样化的情绪却像面纱一样挡在了治疗师的眼前,它们不断变幻,使得治疗师无法看清儿童内心的真实面貌。儿童之所以没有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不喜欢治疗师这个人,也有可能是因为治疗师没有给他充分的回应,甚至还有可能是儿童在治疗师身上感觉到了某种气息。

「专业文章」对儿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01与儿童相处的原则

要想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去与孩于们相处,那就首先要记住下面几条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治疗师在进行与儿童换位患考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框架。原则如下:

1.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治疗师也不要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儿童。

2.儿童也是正常人。他们同样可以体会到强烈的痛苦与欢乐。3.儿童是独特并且值得尊重的人。治疗师应当珍视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并尊重他们的人格。

4.儿童是能适应环境的。儿童本身具有极强的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具有一种内在的直觉能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6.儿童具有积极地自我引导的能力。他们能运用充满创造力的方法去认识这个世界。

7.游戏是儿童天生的语言。当与能让他们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会用游戏来表达自我。

8.儿童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当儿童选择不说话时治疗师应予以尊重。

9.只有在儿童感觉到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接受治疗。治疗师别想去决定何时让儿童去玩,怎样去玩。

10.对待儿童不能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治疗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对孩子的成长保有耐心。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权利。他们发展的轨迹不应该是按照计划提前锁定的。每个儿童都拥有独立的人格,这些独特性的存在与否不是由他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所决定的,而每个孩子在发展自己独立的人格时也不应当受到他人的限制。因此,儿童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成人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治疗师应该接受和欣赏儿童身上的独特性并且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儿童也同样是人,他们不应该受到差别待遇。

儿童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物体,而是一个需要去了解的活生生的人。在游戏室里,站在治疗师面前的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类,而不是一个等待治疗师去分析解决的问题,儿童所需要的是来自我们的关注和理解。实际上不仅仅是儿童,所有人类都会希望有人来倾听自己的心声,承认自己的价值。有一些儿童,他们每天都发出这样的信息:“嘿,看这!有人在听我吗?有人在看我吗?有人在意我没人管吗?我心很痛。你看到了吗?你在乎吗?”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儿童身边的大人根本不管孩子们发出的声音。但是在游戏室,儿童是被关注的,被聆听的、被回应的,也是被允许描绘自己的生活的。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允许他们发挥内在的成长动力把握自我发展方向的自由阶段。游戏室中宽容的环境可以让该子们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

「专业文章」对儿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02儿童具有自愈能力

儿童拥有一种内在的能量,通过这种能量儿童能够从创伤或是某种不利环境中恢复过来。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在受到挤压之后仍然能恢复原样。如果只是把这种恢复能力归结为是家庭环境造成的,那这样的解释就有点过于简单了,这种说法并不能解释在同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为什么有的人独立性较强,而有的人却又容易受环境影响。但如果不这么去理解,我们又如何解释有些儿童在生命中经历了灾难性的处境后却又看起来毫发无损;有些孩子时常遭到残暴的家长毒打,但是内心却越发坚强;一些儿童在贫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却拥有富足的精神能量和开阔的视野;一些在父母酗酒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并且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些由患有情绪障碍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儿童顺利成长并且具有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于这些现象我只能这样解释,不幸的经历被孩子们内化,并在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重新整合,最终只有对孩子们有利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些例子强调了人类的一种能力,即便是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人们也能依靠这种能力朝着成熟与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研究者们提出,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让儿童不易受到伤害,它们是较强的自我关注意识,自控能力内部成就动机以及自我认同感。自愈能力强的儿童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住局面并且在行动时总是以目标为导向。研究者们还发现这些儿童的家长给予了孩子相当大的自我引导的空间(西格尔、叶赫兹Segal & Yahraes,1979)。所有这些发现都与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从儿童的游戏治疗中总结出的经验相一致。

一想到恢复能力强的孩子,我脑海里就出现了18 个月大的杰茜卡•麦克奴,她掉进了西德克萨斯的一口废井里。这件事曾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种遭遇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一段多么恐怖的经历,成年人所能想起的任何可怕回忆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她被卡在井道里足足两天,没有人和她说话,没有人抚模她,也没有人能安慰她。她无法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受困的2天时间对于杰茜卡来说无比漫长。当她独自被困在漆黑的废井46小时后,救授人员终于找到了她,然而他们听到的却是这个小不点正在轻声地给自己哼唱歌谣。这件事情有力地证明了儿童天生就有自我安慰和自我照顾的内部动机。即便是以我们成人的智慧也没有办法弄清楚儿童到底有多大潜能。我们之前对儿童的看法过于狭隘,一些成年人认为儿童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所以他们的行为也应该受到限制,然而却不知道人体机能的强大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成年人的理解力。

通常儿童都是兴高采烈的,一旦大人逗他们,他们就会表现出兴奋、外向和欢喜。所有小孩子每天都应该开开心心的,而作为养育者的大人们,也应该把这一点作为养育孩子的目标。但是,当孩子们忙于完成家长所布置的任务时,或者是按照家长的计划“快速成长”时,他们本应拥有的快乐就被家长夺走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此时大人们应该做到耐心地等待。儿童总是很信任身边的人,而他们也因此更容易受到伤害。大人们应该小心行事,并保证自己没有胡乱地利用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成年人们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内心感受。

「专业文章」对儿童的看法——Garry L.Landreth(美)

儿童不会停留在昨天,他们关注的只是当下。我们也不能对儿童说“等一下”,因为他们所体验的永远是现在,而不是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儿童的世界是慢于成人的,因为他们总是停下来东瞧瞧西看看。儿童喜欢简单的事物,他们从不尝试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儿童在不断地长大,内在和外在的表现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要想让他们心理保持健康,只有用不断变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才能跟得上他们不断成长的身体和心灵。

03有些孩子像爆米花,有些像糖浆

任何陪伴过孩子成长的人都会对孩子们所展现出的丰富个性和行为印象深刻,孩子们也正是依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来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有些孩子就像爆米花一样,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迸发出能量和活力。只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他们就会突然跳出来,然后说出一个又一个新奇而不可思议的想法;但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件事物吸引时,他们又能一动不动地待上半天,好好地研究这个奇特的东西,就像蜜蜂停留在花朵上一样;然而等到玩够了的时候,他们又会一边制造出很大动静,一边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他们感兴趣的目标。另外有些孩子就像糖浆一样,会慢慢地从一处挪到另一处。他们做任何事都会深思熟虑、谨小慎微,好像他们的所有动作都只是受到了“惯性”的驱使。他们看起来对周围的变化没有任何反应。可以用陀螺来比喻这群孩子:世界的改变让他们心中剧烈反复回荡,但是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却又无动于衷。

有的孩子像磨菇,他们在夜间才绽放光彩;有的孩子像兰花,他们会用7-12年的时间去积蓄力量,然后才幽幽盛开(纳特Nutt 1971)。真正合格的游戏治疗师既能够等待“兰花开放”,又能对“蘑菇”也保有耐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因此,当儿童具备了一切条件并开始成长为一个能适应不同环境的成熟的个体时,治疗师就可以耐心地等待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吧。此外,治疗师还要真心地相信儿童自己有克服一切困难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不要忍不住去提醒孩子回到谈话主题上来,也不要强迫孩子去谈论所谓“更重要”的话题,毕竟这些内容都是孩子身边的大人经常让他们说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改变。只要治疗师是尊重孩子的,他就不会在谈话中打断或教训孩子,对孩子所说的想法和感受也会深信不疑。

本文摘自《游戏治疗》,作者加利·兰德雷斯(Garry L.Landreth),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出自九州心理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