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春节晚会的美文

2021-12-29 04:33 作者:澎湃新闻 围观:

易之

明天,春晚又将上演。自1983年起,年年播出的春晚,已经成了我们国民记忆的一部分。

提起春晚,一幅幅画面就会浮现于脑海:赵丽蓉、巩汉林的《如此包装》,费翔唱的《故乡的云》,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合唱节目《七子之歌——澳门》,舞蹈节目《千手观音》……很多节目,其意义都超过了“一个好节目”,有的开创了一个艺术门类,有的成为最耳熟能详的时代旋律,有的甚至被视为当时中国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写照。

可以说,春晚的话题,几乎都是现象级的,在这几十年的文化史中,春晚是有着坐标意义的。

今年也不例外。这段时间,关于春晚的话题照旧火起来。人们依然追着看春晚的剧透:哪里有亮点,又有啥黑科技。按理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缺文化产品了,但春晚依然会一年一度以“霸屏”之势站到舆论C位。

这其实是大众传播塑造文化景观的一个经典案例。春晚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步,借着电视普及、民众渴求文艺作品的时代东风,一下成为了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电视节目。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打造,春晚已经变成了一种“年俗”,一个过年必备的仪式。

这让我想起我奶奶,她眼睛、耳朵都不太灵光了,那些年轻演员她也不认识了。但过年的几天时间里,电视里就一直循环放着春晚。她说,有这个声音,才叫过年。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现在晚会不少,随手打开一个视频平台就能看到大量娱乐节目,我们却依然关注春晚。春晚本身,就是过年的一部分,它变成了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只有这个符号出现,过年的意义才完整。

一度有很多人讨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娱乐成本变得低廉,春晚会如何变化。现在看,春晚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移动端时代。在到处是热榜、热搜的时代,春晚一如既往地统摄着春节期间的舆论生态,围绕它的话题也日渐互联网化,不同的群体找到不同的春晚打开方式。

如果说过去,春晚多是在播出后,人们才津津乐道某个节目。现在,年轻人们早早地开始关注自家偶像有没有登上春晚,手机用户四处打听春晚红包怎么摇,自媒体则开始解读春晚的赞助商,播出后网上很快就有春晚段子汇总。随着时代变迁,春晚话题也在徐徐延展,体现出更多的时代性与科技感。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现在的娱乐产品,都很强调分众、垂类,似乎每一个节目、产品都在寻找精准的受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珍惜春晚。似乎只有春晚,才会让口味各异的几代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打破各自的审美框架,让舞台上的一幕幕成为一家人乃至一国人共同的春节记忆。

今年,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春晚可能也会多一重意义:它有了“天涯共此时”的效果,让人们在共同的电视画面前,感到一种团圆。从这个角度看,春晚不只是带给我们娱乐与放松,其实也是一种温暖。

夜读|春晚,天涯共此时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刘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