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铅厂质量安全月的美文

2021-12-28 22:49 作者:晨株洲 围观:
曾经,那些工人老大哥

2018年12月31日,株冶关机停产,也是清水塘工业区最后一家停产的企业

曾经,那些工人老大哥

2020年11月15日,株冶集团

曾经,那些工人老大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株冶锌分厂

□ 李航

伴随着2018年12月31日株洲市清水塘冶炼厂最后一座“基夫赛特炉”的关机停产,株洲的冶炼时代在此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株洲市的工业转型升级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回顾株冶集团自1953年建厂到停产的六十多个年头里,株冶集团的存在可谓是伴随株洲人成长的经典回忆。从1956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展后,从株冶153米高的烟囱拔地而起,到1996年国家政策下确保锌改工程的顺利升级;从1993年株冶在伦敦交易所出现的“株冶事件”,到现在“新株冶”的再度扬帆起航,可以说,株冶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工业发展时代的一个缩影。

一次次时代的锤炼,株冶和株冶人不畏艰难,涤荡岁月,一路走来。

时代发展的“机器医生”

“酸”车间里的“甜”

1960年,中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冶炼厂工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经济不景气迫使国务院对全国下达“大战电银”计划,此项计划旨在保障市面上的硬通货,也为工厂的持续生产做财务上的保证。“为生产,保国家,翻着跟头向前爬,争上游,天不怕,打赢胜仗耀中华。”这是那时候冶炼厂工人们每天相互打气的口号。

“那时,每天大家都上班下班的时候喊一遍,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喊,再苦再累也要喊。”他叫陈振威,株冶的一位卡车司机,基层铅厂车间操作工,负责厂内的材料运输任务,1953年进厂的他,如今已是退休多年,当这位有45年工龄的老人在讲述过去株冶大家亲如一家、共同“抗敌”保生产的情节,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陆续从中国撤走工业方面的专家,当然,株洲也受到了影响,核心技术随着专家一并撤走,传统的技术手段又无以支撑冶炼厂的核心铅铜产业的发展。没有了专家支持,冶炼厂在特殊时期的技术攻关难以得到保障,生产效率大幅下降,工厂的兜底保收计划无法正常运行,一时间,大家没有了头绪。

当下,锌的冶炼现代生产方法可分为火法与湿法两大类。株洲冶炼厂用的就是湿法炼锌。湿法炼锌包括焙烧、浸出、净化和电积四个主要过程,工艺对于环境保护和操作环境要求较高。在上个世纪,受条件限制,制锌环境不尽如人意。

据陈振威回忆,一块沾水的毛巾,一副简陋的护目镜,一双胶皮手套就是工人们生产的工具。当时没有脱硫技术,很多锌矿运进来,硫元素含量相当高,生产过程中焙烧技术使得许多硫气在加工时挥发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浓重酸味,工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在这种处境下,工人们的毛巾每隔半个小时必须要重新刷洗,像这种刷洗,一天要10次以上,可是并不起多大作用。就是在这艰苦条件下,工人们没有抱怨,即使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工厂的任务。一天工作下来,工人们都说不出话来,眼睛里都充满着血丝,不住地流眼泪。同事彼此见到,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而不多言语,大家的心里是“甜”的。

在上世纪60年代冶炼厂有专门的休假制度和调养中心,冶炼厂会安排重金属冶炼工人们每年3个月的休假时间,全家可以出去调养放松,不过工人们为了工厂的效益和国家的利益,大部分人都选择一直干下去。

“国家自强了多重要啊,坚持自主研发,坚持科技创新,中国要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子才对咯,那一年,我清晰地记得是1961年!”陈振威说完便沉默了。

无论是在株冶锌厂还是铅厂,无论是一线车间还是研发部门,株冶承载的是对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牺牲精神。今天的株洲,本着科技创新的前沿精神,扎根到底的钻研精神,继续响应国家号召,继往开来,不辱使命。

(本版图片均为 徐永聚 摄)

他叫王承平,是株洲冶炼集团锌焙烧厂沸二工段二班班长,自改革开放时代进入株冶,他已经在平凡的基层岗位默默苦干了30年,在这三十年里,只要工作上有紧急事务,总有王承平的身影。在冶炼厂大大小小的厂房里,刚强度、高危险的维修检修工作就是王承平的常态。

锌炉在停炉后,炉内的温度仍然有几百摄氏度,打开炉的孔门,热浪灼人,如果不穿特制服装定会被热浪灼伤,而清理热炉上的锌痂则是王承平几乎每天都要干的任务。穿上工作服,拿着镐头、戴着防护眼镜和风帽,王承平低头进入了锌炉的孔洞。狭小的空间内,王承平凭借头顶着的微光,猫着腰用力地打风镐,风镐不一会就发烫了,王承平只好出来用冷水降温,此时他已经汗流浃背,尽管制服和护目镜是密闭的,锌炉的灰尘依然会进入他的眼睛和口鼻,难受在所难免。擦拭完毕后,王承平又穿戴好防护设备,再次进入锌炉,而这一次他一做就是二十分钟,守护在门口的工段长催促王承平快点出来,换人进去,王承平却说:“既然进来了我就多坚持一下。”二十多分钟后,一个泥人从锅炉里钻了出来,平时爱干净的王承平从头到脚已是灰头土脸,汗水和矿尘混在一起,缺氧的他赶紧跑到风口透气,接过工段长递过来的矿泉水,一仰脖就把整瓶水给干了。

在整个株冶,像王承平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株洲当地自编的歌谣更是对这些可爱株冶人有个直观的写照:“一代更比一代强,嫁人就嫁钢铁郎,日子苦点也不怕,带领全家奔小康。”像王承平这样30年如一日的一线工人,为株洲的经济发展贡献着青春,他们是时代的前进者,也是时代的先行者,株洲人民不会忘记,国家更不会忘记。

也正是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株冶的产值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出现了可观的发展,据《株冶集团年鉴》数据显示:1994年株洲冶炼厂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3.11亿元,完成年目标13亿元的100.8%,超额完成任务;实现锌铅铜的总产量达21.5343万吨,完成年目标21.2万吨的101.6%;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工厂已建设发展成为拥有33亿元固定资产,年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3亿元的国家一级企业。

【来源:株洲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