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愚昧年代观后感(愚昧年代观后感英语100词)

2022-08-11 21:21 作者:豆瓣电影 围观:

距离人类灭亡,可能只剩下37年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豆瓣电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愚昧年代观后感(愚昧年代观后感英语100词)1

有一部纪录片,在开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几个画面。

被熊熊烈火包围的悉尼歌剧院;

残破不堪、尸骸遍野的泰姬;

被漫天黄沙掩埋的赌城 ;

仅剩海边破烂棚屋的日本;

被洪水淹没的巴黎。

这就是科幻纪录片《愚昧年代》为我们呈现的2055年

这部混合纪录、动画、戏剧、科幻等元素的纪录片,通过生活在2055年的档案保管员皮特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世界的毁灭其实是人类在公元2015以前累积的恶果。

《愚昧年代》是继2006年上映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又一部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的优秀纪录片。电影制作资金全部由募捐得来,主角是《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续集》中饰暴龙猎人的皮特·波斯尔思韦特Pete Postlethwaite。

影片从13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一个瞬间开始,伴随着画面下方时间数字的快速更迭,将星系的形成、地球和生命的诞生、人类的进化……如时间旅行般回放了一遍……

直到画面定格在废墟般的2055年,那时的地球已饱经天灾人祸的摧残,生灵涂炭的世界几近灭亡。

人类的文化遗迹保存在挪威以北的全球档案馆——海面上的一座人工浮岛。那里存放着来自各个国家博物馆的艺术品,还有成堆的动物标本。庞大的数据库服务器里,保存着每一本书和每一份科学报告。

年迈的档案保管员皮特·波斯尔思韦特,坐在与世隔绝的人类文明档案馆里,翻看公元2015年以前影像资料。以冷静抽离的态度回顾过去(也就是现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麻木,一手葬送未来的集体愚蠢。

这些已经是历史档案的新闻是不是很熟悉?‘

面对这些越来越频繁的新闻,我们似乎已经麻木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地球上正在发生些什么,或许也并不关心。

《愚蠢年代》透过管理员翻阅历史新闻资料让我们看到如今的人类怎样滥用天然资源,违背可持续发展破坏环境。

影片以石油公司做为人类消费地球的代表。

遍布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天然气燃烧烟囱日夜不停地燃烧,明明可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天然气只因无法运走卖掉,石油公司又不愿意花钱兴建提炼设施给当地人使用,就眼睁睁被烧掉,一边还在释放有害气体。

而对石油的贪婪背后却是全球盛行的消费主义。

纪录片在6个背景迥异的人物之间切换,他们对世界有着各自的追求,但又被能源和环境问题微妙地联系在一起。

22岁的尼日利亚少女拉耶法一心想要成为医生改善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因为壳牌公司建设石油钻井,不仅没给当地老百姓带去富裕健康的生活,反而使他们的环境更加恶化,疾病多发,连吃的鱼都是被石油浸泡过的。

年轻的印度企业家杰·瓦迪亚创办廉价航空,希望十几亿穷人也可以坐上便宜的飞机。抓住商机实现自己廉价航空梦想的他,创造了财富、实现了印度人的就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却忽略了大量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伊拉克等地区因为石油丰富,引来发达国家的觊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环境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父亲死于战争的伊拉克兄妹,以回收欧美人的旧鞋卖钱为生。

曾在石油公司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工程师阿尔文,退休后却成为了一名环保主义者。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突然侵袭导致洪水泛滥,他在飓风中救人无数。

82岁的阿尔卑斯山区登山向导费尔南多·帕罗,眼看着阿尔卑斯山四季不再分明,冰川因为全球变暖逐年融化却束手无策。只能带着游客忆昨日、叹今夕,怀念再也回不去的美好过往。

英国中产皮尔斯一家日常奔走于环保宣传。皮尔斯提出以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而四方游说,却遭到当地人的反对难以推广实施。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没错,因为每个人立场不同,身处环境不同,但若整个人类的角度,我们对环境的恶化都有责任。毕竟我们同在地球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人们总以为环境危机离自己很遥远,但只要对新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它的影响正在慢慢扩大。每年夏天“史上最热”这样的标题都会出现在新闻里。

今年夏天,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我国东部从北往南,很多地方出现37到39摄氏度的最高气温,局地可达40摄氏度。

全球变暖的话题似乎只有在夏天才会得到一些关注。数据表明1906年到2005年的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而且过去50年里气候变化的速度是过去100年的两倍

然而,坐在空调房里凉爽的我们只有在不得已外出时才会大汗淋漓地抱怨好热。

事实上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显而易见,它带来的连锁反应也逐渐发生。

日本消防与灾难管理署表示,有些地区的温度超过40摄氏度。高温造成138人死亡,因中暑而入院治疗的已超过数千人。

北美大陆也持续高温。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现几十年罕见连续高温。由于高温干旱,火势难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山火已燃烧一周,导致超过500座建筑物被毁,迫使近4万人疏散,全州过火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

瑞典、丹麦、挪威南部和芬兰北部正在经历极端热浪,高温干燥天气导致山火频发。瑞典火情最为严峻,仅7月以来就遭遇至少60起山火,数千居民被迫撤离。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13米。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特大城市海拔还不足10米……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

所以夏季酷热冬季雾霾即将变成常态……这仅仅是个开始或者说已经开始了。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向人们发出警告:地球正在接近气候崩溃的临界点,不可逆转的温室效应将要发生。若极地冰川继续融化,森林面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连年打破纪录,地球将会跨越崩溃的临界点。

不禁想起片中一个片段,风力场发展商皮尔斯提出以风力发电作为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然而在推广风力发电时却遇到重重阻碍。

人们提出各种理由来拒绝。

我想这也是《愚昧年代》想讽刺之处,大家都知道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责无旁贷,然而一旦触及自己,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托词。

然后继续过着消费过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代生活,一边眼睁睁任由环境恶化,只会在看到新闻中饿死的北极熊时怜悯心大发说一句好惨。

本片揭露的事实就在于:只要人性还没有从自我放逸的愚蠢中觉醒,什么努力都是白搭。

企业巨兽操纵国家机器,荼毒人类戕害地球的故事,或许感觉离我们很远,但是《愚昧年代》把残酷的事实推到了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眼面。

我们有很多很多欲望,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电影最后老馆长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Why don't we save ourselves when we have a chance?”

我们明明有机会拯救自己。

本文作者:RAMA

愚昧年代观后感(愚昧年代观后感英语100词)2

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融合拉丁美洲的神秘文化,根据家乡小镇和熟知的人为原型,创作了《百年孤独》这部不朽的名著。小说通过描写城市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发展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变化 ,带有浓厚的魔幻现实色彩和拉丁美洲色彩。

整个故事表面上好像是由“孤独”串联起来的,“孤独”在这个传奇的家族里世代相传,成员备受孤独的折磨,最终走向毁灭。这也折射出整个哥伦比亚的社会景象,那种愚昧落后、迷信,内战无数。当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这本书,从更深的层次,你会发现,还有一个主题:摆脱孤独。为什么布恩迪亚家族会孤独?为什么马孔多这个小镇也会孤独?他们是否可以避开这个结局?我想马尔克斯就是想通过启发人们思考来帮助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愚昧落后的困境。

何为“百年”?按照我大致的计算,书中主人公之一的乌尔苏拉就活了125岁,这还只是家族在马孔多扎根后的第一代成员。布恩迪亚家族经过百年的繁衍发展,成为马孔多最有威望的家族,但是,“孤独”这个词就像影子一样紧紧地跟着他们:人丁并不兴旺,成员的性格、生活也被孤独所围绕。

这本小说通过不停地循环往复,以此构成一个循环的时间感——名字是循环的,事件是循环的,人物性格是循环的,连结局都是循环的……但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黏稠的循环中,马尔克斯告诉了我们他想告诉的一切。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一个地区的故事,把问题放大到整个拉丁美洲文化地区,使人们从愚昧中醒来,抵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结束内战,迎接和平。

翻开这本书,如果你没有静下心想去好好地阅读的话,那你是无法进入这个迷离扑朔的世界的。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解读出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温暖的下午。”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第一次这本书时,我潜意识地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这个时间点当作是现在,那么之后的东西就算作是回忆。但是,找到英文版本后,这句的翻译是这样的“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当他面对行刑队时”),这也是一个过去时!这是一个三层时间的叠加!就这么一句话,你能发现小说中时间叙述的魅力。

以小见大,其实整个《百年孤独》都是建立在两种交错的时间轴上的。一种是生命正常流动的线性时间——一切都在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另一种,则是他受外祖母影响,有幽灵存在的时间。书中是没有死人的,因为他们不会死,死者的灵魂无限存在,持续地在这个世界存活着。比如吉卜赛老者梅尔基亚德斯。他在新加坡的沙洲上死于热病,被族人丢到了爪哇海的最深处。他的确一度死去,但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因执着于生命受到惩罚被剥夺一切超自然能力,逐出部落。这在拉丁美洲文化的背景下,一切皆有可能。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还需要手指指点点。”18世纪,由于受到17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理性思维横扫全球。为什么理性思维能获得这么大范围的肯定,甚至流传数千年的巫著文化都得退而避之?我想,理性最大的诱惑就是它能提供一种安全感。不符合理性的东西都是错的,不能用理性解释的事情都不用考虑,这样,我们面临世界所需做的准备就越少,需要给出的解释就越少。

《百年孤独》要写的就是理性遍布全球之前的状态,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接受他给你的暗示,进入那一种仿佛朦朦胧胧,迷迷茫茫的世界状态中去,所以,你不能抱着自己固有的一种价值观去评判。这也就牵扯上了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点——建立在感受或者是信念的基础上,人要愿意被你诱惑回到那种状态之中。

“一道血线从门下涌出,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起伏不平的便道径直而前,经台阶下行,爬上路栏,绕过土耳其大街,左拐又右拐,九十度转向直奔布恩迪亚家,从紧闭的大门下面潜入,紧贴墙边穿过客厅以免弄脏地毯……”这一段描写是第二代布恩迪亚成员死时的场景。毫无预警的枪声、没有伤口却一直流血的头颅、厚重的火药味、可以流过小镇所有街道的血液……显得何其荒诞!但在小说中就是合理的存在。

“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是本书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奥雷里亚诺(当然,已经是很多代以后的传人了)致力于破解梅尔基亚德斯百年前预先写出的关于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史,无一遗漏,全部记载。马尔克斯并未运用夸张的语言,尽可能地少用形容词去详细地描写,但愈是深入描写细节,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就愈深。他的想象天马行空,如果不是坚持到读完结局,我是完全无法猜到这个结果的!风沙、飓风带走一切,马孔多也不复存在,这座镜子之城——将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不用太多,读到尽兴。没有读完也没有关系,第二天接着读,也不用再去回顾前面的情节。把书读过几次后,它一定会影响你看世界的角度和观点

愚昧年代观后感(愚昧年代观后感英语100词)3

《基地》里面庞大无比的太空与外星球画面绝对是无比惊人的,如此的精美,如此的真实,纵然看过许多精品美剧,依然是忍不住惊叹。

好的东西就是好。

关于剧中数学、科学之类的东西,由于我本身数学不佳,倒是没有什么在意。更多的在意其中的大帝,克里昂大帝。

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一脉传承,或者说是维护克里昂自己的统治,对帝国永远的统治,他竟然用自己的克隆人来统治帝国。

他的想法还特别多,把克隆人分成黎明、白昼、黄昏三名大帝,代表了一个人人生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分工合作,称兄道弟。

克里昂十分自信,以自己的能力来克隆出永恒不变的大帝,每一个克隆人都拥有他的基因,智慧强大,毫无缺陷,一直统治帝国。

只是世界上永远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纵然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帝国大帝再出色,也改变不了帝国终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这是一个轨迹,是人们习惯了尝新与改变,他们接受不了一直不变的生活,会想方设法去改变。

内外因素是改变一切的根本,世界上没有永恒。

就算克里昂自己在世都会出现外星的各个王国对帝国造成威胁,还有来自未知宇宙的挑战。

被内奴役欺骗的民众也有人在不断的觉醒,看破帝国的本质,不再想成为永远的奴隶,就算是死,也要会自己的子孙后代争取到权利。

再有各种宗教组织对民众的洗脑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并且想分裂出帝国的权利给他们,他们已经不满足只是精神上的强大,还要人,还要地盘。

一名英明无比的大帝在这种情况下都会维持的十分艰难,庞大的帝国有太多地方需要去梳理,并且防范各种分裂帝国的行为与势力。

一群克隆人与真人本身就有差距,并且在几百年的传承之中克隆人也会产生变化,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不可一成不变的按照克里昂的想法来继续。

还有为了破坏克里昂的计划,他的反对者也在不断想方设法对克隆人进行攻击。

克里昂想要保持住对帝国的统治,他的永恒统治手段只会加快帝国的灭亡,因为他不给别人留活路,独占权利,形成唯一,断绝其他人的出路。

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利,也为了活的更自由,各方势力肯定会想办法改变帝国的形势,否则一群克隆人永远地存在,那他们就占据了一切,别人什么都得不到。

吃独食,更是破坏永恒的基础,当一群克隆人大帝感受到各方对他们不要命冲击的时候,就知道他们克隆再强大的本源体也没有用,人们已经不计一切损失,就要打破帝国的统治,让帝国千疮百孔,再难以维持。

你想一辈子做大帝,让别人没了帝王梦,那其他所有人都会联合起来打破你的王座,并且成就自己的帝王梦,连生命星球都不是唯一,甚至宇宙都不是唯一,所以没有任何人会成为唯一。

相关文章